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来敏再次惊讶了,他本来以为吴班只是会与对方打好交情,试探一二,等轮到摊牌的时候再由他亲自出面。谁知道吴班一下子把这种话都说出去了,这让他有些着恼:“你与他说了这么多”
此话一出,吴班脸上也尴尬起来,试图解释道:“来君!不是我要说,而是根本瞒不住。如今司隶校尉裴公率军攻打阳平的事情早已通过阴平道的那些氐人传过来了,甘宁是蜀郡丞、身边又跟着一批消息灵通的轻侠,如何会不知道朝廷南征的事我这次代来君与他攀谈,他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第一百六十七章 骆谷行军
“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飞仙阁
高大的乔木在头顶上遮盖出一层厚厚的墨绿深云,在墨绿深云之外更是一片黑沉沉、低压压的天空。风停树静,四周散着灰白色的微光,一行五千人的队伍沉默着在这条被遮蔽得近乎于无的小道上忍受着闷热与乏味,像不知疲倦的机器一般缓缓的前行着。
树林间偶尔会传来几声啾啾的鸟叫,抬眼看过去,会发现一片巴掌大的、青绿的树叶以平滑的轨迹,迅速的从这棵树的枝头飞到另一处的枝干上。仔细一看,原来那树叶是一只全身青翠的鸟儿,站在树枝上,不时地偏头歪脑,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支队伍。
走在队伍前头是一个面容坚毅、相貌端正的男人,他的身子并不是特别壮硕,却给人一种力不能破的气势。此人的每一步都很沉稳,就如他谨慎踏实的作风,在这支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声望。
步兵校尉徐晃,自打成为偏师,轻装简从走入骆谷以后,他便始终身先士卒、与前方的向导一同为后方部众斩荆开道,这也是让近半个月以来不见人间县乡的五千部众,始终保持军心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但在南北军内部,却是按照的是皇帝根据后世武经总要所定下的十里齐整休息、三十里会干粮、六十里食宿的规矩。即便是在这群山之中,昼短夜长,带兵严整的徐晃也依然执行着这个定规。
他抬眼看了下密不透光的层层树冠,在心里估算了行程之后,利落的把手一摆,说道:“传令休息,除了寻水源的辅兵以外,其余人等不得擅离队伍、更不得私入丛林深处。”
“谨诺。”行军司马孟达略松了一口气,毫不迟疑的应下,旋即转身往后传令去了。
“再派斥候往前看看,还有多远出谷。”徐晃又吩咐完,往林子里环顾了一圈,发现在数步开外的一棵松树下有一块磨盘大小的石头,石头上爬满了青苔,像是铺上一层厚厚的毡毯。
于是徐晃便带着几个人往那块大青石走了过去,径直坐在青石旁边一条露出泥土的树根上。刚一坐下,这个二千石的北军步兵校尉便毫无风度的把两腿尽情的在地上伸直,并用拳捶了捶腿,嘴里似有若无的嗯了一声,微眯着眼,很是惬意放松的样子。
身边跟着的监军谒者法正知道徐晃虽性情严谨,但相处起来也是个不摆架子的,作为军中权力仅次于徐晃的法正,此时也有样学样,跟着坐在徐晃的下首,舒展了一下发酸的双腿。
“都别站着了,挑个干净的地方坐会。”徐晃这时把两条腿收了起来,半蹲半坐的对剩下几个站着的都尉们说道。
彼等也不客套,径直坐了,随后没过多久,分散在军中各部、曲、营、屯的司马赵云、太史慈等由皇帝亲自指派的年轻将官们闻讯赶了过来。众人围着那一块大青石坐成一圈,见徐晃吩咐人在青石上铺好行军地图,一个个默不作声,静待对方先做发言。
徐晃看了看羽林军司马赵云,又看了看行军司马太史慈、孟达,这些年轻人虽经长途跋涉,仪表疏于打理、面上有
第一百六十八章 兴势云雷
“其间乔木夹道,行者遇夜或宿于岩穴间。出褒城,地始平。”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上
隔着层层森林,山下依然有轰鸣的激流急湍,沿着数万年凭自然伟力开辟的河道,冲击着南下,与汉水相合。
徐晃微微闭上眼睛,静听着仿佛隔得极远的水声,方才说道:“从长安至于汉中,沿骆谷而走,听往昔行人言,路程凡六百五十余里,其谷长有四百余里。如今我等自出发到现在,已走了十五天,出谷在即,越在这时候,就越要警惕。”
说着,他伸手指了指图中某处画着的一个像山峰似得标识,说道:“再往前走,就是兴势山,此山横绝道中,将骆谷分为两条岔路,岔路皆可通往汉中。彼等若是有备,可遣一军拦我、另一军绕道于我军之后,使我等前后受敌。故而汝等分布军中,要严密防范前后动静,不可有稍许疏忽懈怠。”
由于时时观看、揣摩,这地图上所绘的汉中地形几乎都被法正记在了心里,他简单的在图上扫视了一眼,对众人补充说道:“列座诸君泰半都出于陛前,蒙国家亲自拔举任用、深受皇恩之重,不消我再多赘言。此次南征,务求克成全功,将来献俘归朝,拜官封爵,不在话下!若还有随意玩忽者,休怪我行监军之权!”
其实毋庸多言,众人也都知晓厉害,他们知道这主要是把话转达给其他中下层军官,于是一时间轰然应诺。
没过多时,被徐晃派到前面去的斥候回来了。
孟达代为问道:“兴势山可有敌兵结寨”
“回禀将军,兴势山四周未曾发现一兵一卒,山道上全是杂草,无任何被踩踏的痕迹。”斥候言道,徐晃用兵,常将斥候派得比其他将领还要远,为的就是能准确的探知前方敌情,有备无患。这一次斥候更是被派到兴势山后,将两条岔道都仔细查探了清楚,确认无误后方才赶了回来。
“将军。”听了这个消息后,法正立即对徐晃说道:“我军只要一过兴势,再走十数里便可出谷入汉中。如今该处险
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夺城
“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三国志魏书
就在那鬼卒刚惊呼出声,霎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这一场蓄积已久的大雨在此刻犹如天破。
城门口的那些鬼卒们仍不敢相信眼前有一支被闪电一瞬间照亮的军队,此时周遭尽是风声、雨声、雷声,天昏地暗、水流如注,仿佛世界末日,他们动也不敢动,像是被雷击中了一样,屏息静听着这嘈杂的环境中,那一声声如排山倒海、低沉有力、气势雄浑的呐喊。
杀
又一道闪电当空掠过,本来刚才还远在路尽头的那支军队,现在居然跑到了距离城门不及数十步的地方。闪电短暂的给他们指明了前路,也照亮了他们一个个狰狞咆哮的面目,这支来路不明的军队浑身上下沾着泥土,像是刚从泥淖里爬出来,给了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是鬼兵!”
在张鲁治下,凡是学五斗米道者,起初皆名为鬼卒,这些鬼卒们深受鬼神思想的影响,见到眼前这副骇人的景象,顿时对号入座,把他们当做是了地府来的鬼兵。虽然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或许是一万、或许是十万,但只见他们神出鬼没的行踪、以及恐怖凶狠的气势,这些人便全无抵抗之心,转身便往城里跑去,一边跑还一边因为恐惧而叫喊道:
“鬼兵来了!泉下的鬼兵杀到人间来了!”
墙矮池浅的成固县城顿时被惊动,城墙上的守军也早早目睹了这一切,他们一个个包括守将在内争先恐后的试图从城墙跑下去,守军顺着城墙梯手忙脚乱的往下滚、践踏踩死无数,有些人则吓昏了头、等不及的直接从城墙上跳
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兴蔚
“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黄帝内经
两人并肩立于城头,在这寂寥清冷的清晨默然无声的看着天边那轮红日缓缓升起,难得的享受着这一片宁静。太史慈看着远处云兴霞蔚,忽然想起在骆谷的时候,赵云也是经常早起站看日出。
那时候的赵云穿着一身被树枝荆棘刮破了的戎衣,腰间配着一把短剑,皮质的剑鞘磨损的厉害。当时全军上下都因为这破烂的山道而狼狈至极,就连孟达这等豪强子弟在山道上走了几天后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而赵云却不同,同样是衣衫破烂,他却穿出了一种简单利落的感觉,就像是个四处寻访明主却屡屡碰壁、但眼中仍留有希望的剑客。
这个剑客坐在稍微一动就会吱呀怪叫的栈道上,双腿悬空乱摆,两眼聚精会神的盯看着傥骆道上的每一次日出。像是在憧憬着什么人生大事、又像是在回忆着什么过往时光,这个放空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辅兵们开始吆喝着早饭做好,他才站起来拍拍屁股,毫不留恋的离开。
这个疑惑一直留在太史慈的心里,他几次都想开口去问,却又担心这很冒昧唐突,此时机会正好,他终于找到了话头,开口问道:“你很喜欢看朝阳”
“倒也不是。”赵云轻声说道:“只是这里的朝阳与我故乡常山郡很像。”
他没有详说,太史慈也不好多问,两者之间沉默稍许,他忽然自顾自的说道:“汉中的朝阳未免气魄不足,我家在青州东莱,曾在海边的山崖上见过一次,那里的朝阳才算是真正的壮阔非凡。你虽是站在山崖之上,俯瞰海天,太阳只有你的一个指头大,但你却无比清楚,你比眼前任何事物都要渺小。”
赵云收回了目光
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进取
“将知兵,宜听其方略,以时进取。”广阳杂记
成固位于汉水之滨,西边是汉中的郡治南郑,东边就是张鲁重兵防守子午道的黄金戍,越过黄金戍、顺着汉水往下,可一路直达上庸、西城等地。成固县作为汉中连接东部的枢纽、囤积了大量的粮草辎重,如今既已克复,徐晃遂下令全军休整一天,然后认真的考虑接下来的去向。
无论是打仗还是别的什么,徐晃一向的宗旨都是先为不可胜,然后战。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有这么一个出路,就是驻守成固县,对南郑造成足够的牵制与威慑,这也最保守的策略。
只是所有人,包括徐晃自己都不赞成,他们跋山涉水,历经艰险,可不仅是为了当个起牵制作用的偏师。既然如今朝廷大军主力尚在阳平关下,那他们何不变副为主,把攻克汉中的大功一口吃下。
太史慈首先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南郑乃汉中之腹心,若我军逆流击之,南郑以西的阳平守军必还师来援,如此,则裴公等军可接踵而进。若是阳平守军不还,则南郑之兵寡少,我军大可趁势拿下。又何必坐守此地,凭白丢失战机呢”
徐晃沉吟不语,他没有急着发表意见,抬眼看向孟达,问道:“子度,你的意见呢”
自打法正罹病之后,军中能与徐晃议论军事的就只有孟达一个人了,只是孟达到底在临机应对上比法正要慢了几分,让已经习惯了法正敏捷思维的徐晃有些不太适应。虽然孟达的谋略也不算差,但徐晃跟法正相处已久,再来与孟达共事,就有些滞塞了。
孟达不知道徐晃心中所想,为了显得重视,他很是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却不知这副举动在徐晃看来,却像是毫无预备。
只听他从容说道:“军志有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张鲁麾下重兵,首在阳平、次在黄金,南郑虽为郡治,但与成固相比,左右不过是多些守备。如今正是南郑空虚之际,我军大可挥兵破之,有列座将军与步兵精锐在,
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 士众
“汉中居秦之坤,为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栈道铭
徐晃与众人面面相觑,皆是未曾料到汉中豪强不满张鲁已久,五斗米道布施蜀地多年,仍还有心向朝廷者。虽然对李伏这等士人为了一时身家富贵、委身侍贼,见势不妙后,又开始谋图反正的一系列行为表示不屑,但当着李伏的面,徐晃等人还是得表现出友善的态度。
孟达意有所指的盯看了皱眉不语的太史慈一眼,示意他不要将情绪外露,直到李伏得到徐晃的承诺之后,心满意足的走了,他这才轻声说道:“也就是说,阳平城内诸将龃龉、各自不服,内乱只在顷刻之间了。”
他的意思很明确,如果阳平并非铁板一块,那么就容易不攻自破,何况过了这么长时间,以裴茂、荀攸等人的才智,不会发现不了端倪。既然阳平易破,他们要想得到大功,就务必得抢先进发了。
“即刻传令。”徐晃沉声说道:“全军明日上午收拾辎重,将府库里的旌旗等物都拿上,再让李伏收集民夫,这一路上招摇前进,三千多人要给我打出三、四万人的气势来!”
“末将遵命!”孟达、太史慈、赵云等人立即站起,抱拳应道。
他们知道这是故意虚张声势,最好能以势逼人,让张鲁不战而降。只是所有人隐隐有些纳闷,如今全军还有四千多人,徐晃偏少算了一千,显然是要留下镇守成固后方了。
就是不知道是那个人会被看中。
孟达看了看太史慈、又看了看赵云,主动说道:“将军若是信得过,还请许我带八百人留守成固。”
“你”徐晃挑了挑眉,他刚才其实就想着点孟达的名字,毕竟这次进军南郑,需要的是登城杀敌的
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议军谋
“驿道要区,岩石阻绝,架木为梁,以渡人马。”名胜记
中军大营内,裴茂正左手按着一根简牍、右手提笔,在上头一撇一捺的写着什么。虽然这两年朝廷的将作监根据左伯纸的制作方法,研制出了更为节省、质量上乘的纸张,并且一经发出,立即受到了关中士人的推崇,书信文章皆用此纸。但有些守旧的大臣仍旧在写奏疏时,继续沿用简牍的传统形式。
出于谨慎,在朝廷未有明确改革奏疏、公文的载体之前这在裴茂看来仅仅只是皇帝一道诏书的事。但既然皇帝都出于某种考虑没有说,那他也没必要特立独行的用纸撰写奏疏,于是依然选择了用简牍来上奏。
一刻钟过去了,短短的一根竹简上只寥寥写下了几个字,奏疏上的那开头的几句话司隶校尉臣茂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现在看起来怎么看怎么觉得刺眼。
“诶……”裴茂把笔放下,轻叹了口气。
荀攸正好揭帐入内,听见了这声叹息,眼神往桌案上一瞥,很快就知道对方是在犯愁该如何给皇帝汇报此间战况。出征快一个月,伤亡不小,士气大损,任谁看见这雄山险隘都会心生沮丧:“裴公尚在忧心奏疏行文”
“那里是忧心这个……”裴茂指了指一旁的次席,示意荀攸坐下,苦笑着言道:“这些天呈递国家的军报,内容都近乎一致,甚至只需改几个字便可原样上呈。我只是心怀惭愧,寸土之功未立,反而空耗钱粮,实在有负国家所托之重啊。”
荀攸想了想,说道:“裴公,阳平乃汉中重地,是张鲁的咽喉、腹心,地势险要,天下皆知国家睿鉴,当会体谅裴公的苦衷。旬月以来,国家每回降诏也只是问
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雾迷茫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
山上屯堡依地形错列布置,彼此由远有近,有道路互通,一旦有人进攻,其他各屯也能就近相援,既能避免出现大军挤在一处无法施展开来的窘境,又能照顾到各个险要之处。
当然,虽然这些屯堡各依山势,但无论是对方的羌氐义从、还是杂兵郡兵、抑或是精锐的南北军,首要攻拔的目标还是山路上的这一处由校尉杨任亲自带兵镇守的屯堡。负责正面应敌的他这些天来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相比之下,扎营在他后方的校尉杨白却是因此被分担了大部分的压力,显得轻松自如。
杨任有些迟钝糊涂,尚且没往心里去,倒是身边有几个自认聪明的却不肯吃这个亏,经常在杨任耳边说些怨言,比如这两天攻防结束后,清点战损,死伤竟有上千人,这比以往的损失还要大:“将军!朝廷虎贲之精锐,无论衣甲、兵卒皆远胜于我等。勉力守御,已属艰难,若是东面那位还不增兵援甲,或是遣人助守,那接下来可就难打了!”
“要杨白出兵”一个都尉冷笑说道:“他现在巴不得待在自家屯堡里安卧酣睡、就等着山下的官军攻上来与我等难分难解、俱有损伤的时候坐收渔利呢。哪里还会另外出兵助我”
杨任皱着眉头,很是苦恼的样子,不知是在苦恼杨白作壁上观、有意保存实力的行径,还是在苦恼不知该如何向义愤填膺的下属们劝解。沉吟了半晌,方才徐徐说道:“我等同奉五斗米道,教友信挚,岂能妄生猜嫌。何况这东西二屯,互为依仗,唇亡齿寒,若我等真处于危急,彼等岂会不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