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皇帝没有吃这一套说辞,当即驳斥道:“你少拿我说过的话搪塞我!难道非得

    等旱灾大盛的时候才准百姓调用陂池么我早已严饬各地官员,要全力抚绥,防旱

    可便宜行事,无须听奉朝命,务使被灾黎庶,不致失业。怎料竟有御史劾奏起人来

    了,既然他说傅睿办错了,那就叫都水使者孔融再去一次右扶风,看看该处情形,

    再来说话!”

    “谨诺,是臣一时失言,还望陛下恕罪。”那人把声音低了下去。

    陈纪眉头稍解,他就担心皇帝是那种不明底下庶务的,虽然聪明,也容易为朝

    中官僚胥吏的那一套猫腻所迷惑。如今看来,皇帝不仅聪明,对于庶务也是熟稔于

    心、处理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至于其地应徵钱粮,本已蠲免一年,今该地又有办运军需等项,未免生计维

    艰。理应再加恩,将建安元年、二年应征田租,概予蠲免。此外,自上月军兴以

    来,先后已拨解粮草数十万、钱近千万。现今蜀中军务渐竣,而善后事宜,及军前

    赈恤,尚需费用。而右扶风的仓廪亦应有所富余、以备缓急之需,如今再拨粮二十

    万,诏书即下,毋得迟缓。”

    “臣谨诺。”有人应声领命道。

    “这些日三辅、弘农等地郡守都在乞朝廷调遣粮草,以备应时赈恤、免去临时

    调派之烦。”赵俨见陈纪听得认真,在一旁压低了声音,悄悄说道:“此事虽在情理

    之中,但如今尚无确切的受灾情事上报,陛下也不肯随意调度——毕竟益州还要打




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风铎音
    “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潮州刺史谢上表】

    万丈金光照耀在沧池水面之上,无数碎金块银似得水纹觳皱在临水的栏杆下涌

    着,屋顶倒映着金色的反光,随着不远处的声音一高一低的进退着。

    另一个沙哑的声音说道:“依臣之见,当初就该审慎用事,不该……臣不是有意

    非议君上,臣的意思是,当初既是朝廷封拜袁术为扬州牧、后将军,如今彼等不仅

    聚众作乱、侵犯徐州,更是以朝廷给他的权位征辟僚属,全然辜负了君上的一番苦

    心!此人虽要严惩,但如何照顾朝廷威严,也得慎议才是。”

    这声音粗糙沙哑,让陈纪不由得想起了经常在战场上嘶喊大叫的武夫,联系到

    此人对皇帝独有的称呼,他不难猜出此人的身份。

    那少年的声音在周遭的风声、水声中依旧清亮:“你有一句话说得对,袁术此

    人的确辜负了我一番苦心,他在南阳割剥富室、纵兵劫掠,这些事我都有所耳闻。

    但念在他袁氏累世清名,不忍加罪,便给他第二次机会,让他悔过自新。怎奈此人

    冥顽不灵、不识抬举,最后也莫怪朝廷先礼后兵……吴硕,将适才这话加入诏书,要

    写明白,要使天下人知晓朝廷之心。”

    “臣谨诺。”一个在此前从未发表过意见的声音应道。

    第二次机会……这倒是暗合君王仁恕之道,陈纪点了点头,但追述起来,依然掩

    盖不了皇帝以‘名’制人的手段。

    少年的声音在台轩之中回响着,像是有清泉涌于石上、或是有个好学的孩童在

    一字一句的朗诵经传:“着即罢黜袁术扬州牧一职,夺其假节,惟留常备员吏以供

    官署,再让其罢兵……不要用诏书,用戒书,词句严厉些,要好好的训斥一顿。”

    吴硕唯唯应下,没有再说话,显然是在当场拟诏,遣词调句,不敢分心。

    只听少年又说道:“至于扬州……我听说庐江太守陆康在该处屡施恩义,又乃吴

    地名士,深孚众望。我看,就由他来署任刺史,替朝廷经营扬州。”

    “臣以为不可,依‘三互’之法,陆季宁乃吴郡人,不宜为扬州刺史。”一个听起

    来很是忠厚的声音说道:“臣举荐豫章太守魏桀,其是右扶风人,素有清名、又曾

    为北军步兵校尉,知晓兵事,忠于朝廷。若以此人为扬州刺史,足以安集一方百

    姓、为朝廷牵制袁术。”

    “这是司徒马公。”见陈纪面露疑惑,赵俨在一旁轻声解释说道。

    原来是扶风乡党,陈纪这才勉强听清马日磾的声音,刚才应是此人在暗地里附

    和御史弹劾傅睿,想必是私心自用。他心下虽有不齿,但也认为对方此刻的理由确

    实很充分、跟陆康比起来,也更为合适。

    “可,就让魏桀做扬州刺史,到底是从我手上走出去的人物,知根知底,用着

    也放心些。”少年也不犹豫,似乎忘记了刚才才呵斥过对方。他爽快的应了下来,

    接着又说道:“诏拜陆康会稽太守、加平南将军、封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再拜其

    子入朝为郎中。有此二人在,江东之事,当可无虑。”

    还是那个低沉的声音:“吴郡都尉许贡与太守盛宪私下不和,未免龃龉生乱,

    有碍大事,不妨调其为豫章太守一来笼络江东士人之心,二来以免日后纷争。”

    “嗯。”少年说道:“扬州的人事安排完了,也该说说徐州之地,沛相刘备派来

    的使者简雍,现在何处”

    “尚在东海邸,预备明日传见。”有人如是说道。

    少年雷厉风行,当即说道:“不用等明日,诸公今日就在承明殿将其唤来一

    见,徐州如今是什么情势,还劳诸公先为我探下底。”

    简雍没有太重的官身,本就没有直接觐见皇帝的资格,让执政的三公代为接见

    附和朝廷的正规程序。简雍这一路跟着陈纪的车驾来到长安,陈纪心中有愧,不愿

    主动去见对方,此时听见皇帝说起简雍的名字、又说要询问徐州的情势,他心里不

    由得一突。

    “臣等谨诺。”众人一



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礼贤
    “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盐铁

    论褒贤】

    钓台四面都围着白色的薄纱,一色的深棕色木地板因为常年走动,显得异常有

    光泽。钓台有一半的位置建立在水上,四面透风,景色独好,隐秘性也很强,炎夏

    酷暑的时候最适合来此乘凉。陈纪脱了鞋,光穿着一双袜子踏上去,只觉得连脚心

    都是清凉沁心。

    走了几步,不但身上滴汗全无,反而随着凉风徐徐、脚下水花阵阵,大热天竟

    还有些寒意。

    陈纪不敢东张西望,走到钓台正中,瞅见一少年身着平常的燕居深衣,没有戴

    冠,只在头上随意挽了个发髻气度淡然的坐在正中。此外,还有一个中年人在一旁

    陪坐。

    他平举双臂于胸前,见到皇帝后,作势欲拜。

    “太常臣纪叩见陛下!”

    “快起来。”皇帝顾自从席上站起,几步走到陈纪身边,一边的赵温也坐不住,

    站着跟了过来。

    皇帝拉住陈纪拜了一半的动作,亲切的说道:“陈公年高德劭,能应征入朝,

    是见我鄙德浅才,特来相佐,我岂能再受陈公大礼”

    名士大都虚浮无用,却又不可或缺,名士身上最有价值的就是他为天下所公认

    的‘贤良’之名。朝中若无名士,放任名士隐匿乡野,则会被视为‘无道’;反之,则

    是‘有道’。有道与无道的差别足以影响到一个政权能否得到士人拥戴,所以无论什

    么时候,朝廷都要安排几个名士充作‘花瓶’、做做样子。

    陈纪其人,德大于才,在皇帝眼中就是这样的一个花瓶,与他相似的,还有同

    样获虚誉而无其实的崔烈。彼等名士的名望播流四海,若是皇帝稍有轻慢,定会遭

    到旁人非议,倒不如屈尊把他供起来,这还显得自己礼贤下士。

    皇帝显得很是随和,扶起陈纪后,又随意的走了两步,打量着陈纪说道:“陈

    公还很精神嘛!过些天,我指使两个太医过府诊视,看看有无隐疾,好防患于未然!”

    陈纪忙得拜了一下,声音有些哽咽,说道:“臣才智鄙陋,岂敢受此优渥!其

    实臣的身子尚可,在徐州时便已延请名医看望,陛下每日决断万机,恳请不必为老

    臣残躯操劳费心。”

    他趁机近距离偷看了皇帝一眼,发觉这个当年在他的见证下、战战兢兢的被董

    卓扶上皇位的孩童,如今已是一个镇定自若、手绾生杀大权的皇帝了。

    若不是皇帝清秀的眉眼与四年前没有多大的变化,陈纪还真要认不出来了。

    “当年雒阳一别,竟不知何时方能再见。如今见陈公别来无恙,我也就放心

    了。”皇帝笑着松开了扶着陈纪的手,转身走回席榻,而一旁的赵温赶紧将手搭了

    过去,扶着陈纪坐于次席。

    皇帝在记忆中也曾有这个陈纪的印象,那时候陈纪还是自己身边的侍中,饮食

    起居,两人之间没少接触。只是陈纪没有荀爽、王允那般矢志杀贼、忠心卫君的智

    计与胆魄,因为担心得罪了董卓、祸及身家,便仓皇逃出雒阳,任凭朝廷几次玺书

    征辟都不应。

    ‘生’与‘义’不可兼得,很少有人会舍生取义,皇帝不愿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鄙

    夷他人,如何设身处地、换在陈纪的角度来看,他也不会白白的给这个一点也看不

    到希望的朝廷陪葬。

    只是谁让他现在是皇帝,位置的不同,判断某样人物、事物的态度也会不一

    样。此时皇帝对陈纪的观感确实差了一些,不过表面上仍是亲热有加,笑着说道:

    “今日本想到乘船渡沧池,到渐台上乘凉议政,但念及着陈公与马公等人身子弱,

    禁不起风浪,故而移至于此。”

    “臣谢陛下厚爱。”陈纪再次答道。

    皇帝一笑,寒暄几句后,却是步入正题:“自重开太学以来,各地保荐、自荐

    的年轻良俊已有两千人进学,只是未及择才施用,而朝廷屡有物议。如今虽是用人

    之际,但我以为;‘十年树木



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
    “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雍,因以篡位,海内畔之。”————————【汉

    书礼乐志】

    “陛下自迁都以来,眼见国废学子之教、家弛劝学之训,心痛不忍。故在朝廷

    艰难之时,毅然重开太学、振起颓业,不惜每年拨给太学数百万钱,其馆舍、书

    籍、被褥尽皆供应,还另发钱款,以为寒微子弟助学之用。”赵温先为皇帝表功矜

    劳了一番,然后徐徐说道:“陛下忧心学子如此,可谓往来之君少有,怎奈何求学

    之人不加多反而还有畏葸不前者”

    陈纪的脸色沉了下来,事到如今,他如何还不明白对方的意思赵温分明是出

    于皇帝的授意,要在改革太学五科之后,继而改革太学招生的方式!

    果然,只听赵温接着说道——

    “我以为,这根子,就出在太学入学的途径上。”赵温见陈纪的面色逐渐变得严

    肃,自己的语气也不由得加重了许多,不再客客气气的将对方视为前辈、名士,而

    是有种官场前辈训导晚辈的意思:“陛下曾有言在前,太学理当是‘解民生之多艰,

    育天下之英才’,岂有先将这选拔学子的路径越走越窄的道理陈公身为太常,当

    为君解忧才是。”

    赵温说完,便复又朝皇帝看了一眼,此时皇帝正喝完了漆碗中的茶,微微颔

    首,似乎很满意这碗茶汤。

    见对方都闭口不言,陈纪也知道该自己说话了,他沉吟半晌,谨慎的说道:

    “自从孝武皇帝开办太学以来,凡四百年,其规模虽屡有变动,但入学的途径,却
1...133134135136137...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