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马日磾虽然为人清正,但扶风马氏瓜瓞绵绵数百年,人口蕃息,旁支近亲众多,总会有一批鼠目寸光的族人看不清形势、听不进告诫,自以为自家有个身为三公、位居宰辅的大臣,便可以在乡里胡作非为。彼等只知一荣俱荣,借着家世为非作歹;却不知一损俱损,自己惹下的祸事也会殃及全族的道理。

    面对一个人口繁盛的大家族,马日磾应付朝政尚且艰难,如何有余暇能管得住乡里亲族对于彼等在扶风的所作所为,他即便知道、也管不住,只好视而不见,等到皇帝有意要查的时候,这才设法拖延时间,好让那些人趁早收手。皇帝也是没有将事态扩大化的意思,给了他们时间应对,换取监御史的顺利推行。

    左灵会意,也不停留,顾自下去代表胡邈召见京兆杜氏等一批与胡邈亲近的豪强,向他们传递最新的消息。

    杜骘亲切的握着左灵的手,热络的说道:“此等大事,多谢左公不忘相告!”

    左灵不敢小瞧这位淡出仕途的老者,虽然杜骘无甚才能,但他若是想要结交如今炽手可热的河东郡丞杜畿,还得靠对方来为他牵线搭桥。在任何时候,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总是没错的。左灵任由对方执着自己的手,淡淡笑道:“杜公说笑了,这一次关中大旱,黎庶少食,全赖各家出粮救济。于今朝廷已有明诏放粮、又有御史督查,在下担心生出误会,特请示府君,劝杜公早些明悟,莫要与朝廷夺这济民之‘恩’。”

    此等消息自然不会告诉所有人,不然消息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朝廷也会因为捉不到足够的替罪羊背锅而顺延牵连。杜骘精于此道,幸而他借由董凤,与胡邈有这一层关系在,不然朝廷外放御史的事情,他还要被瞒在鼓里。到时候消息灵通的人都跑了,自己却还不知情的在长安大肆高价卖粮、低价收地,那么第一个死的就是他。

    “左公说的是,但无论如何,今日之恩,老夫必然是断不肯忘的。”杜骘知道消息的可贵,对左灵自然感激备至,心神安定之下,他转念又想到京兆的另外几家:“只是不知,韦氏、骆氏……”

    左灵不动声色的放开了与杜骘握着的手,一边伸手示意与其步入庭下,缓缓说道:“杜公忘了韦氏自有天恩,何须我等多言而骆氏,料想彼等才人不乏,应是有自知者吧,我与彼等不甚熟稔,若是上赶着说了,反倒落了下乘。”

    京兆韦氏自打武都太守韦端屡立大功,受皇帝封赏以来,其权势水涨船高,隐隐有压过昔日与其平齐的杜氏、第五氏、金氏的风头。杜骘听了这话,知道韦氏肯定是有别的渠道能从容脱身了,于是心里略有吃味,知道听见另一个对头骆氏对此毫不知情,这才欣悦不少。

    显赫的高门大族可以凭借多年的关系网、或者官居中枢的族人等多种渠道来探知朝廷政策的风向,以借此抢占牟利的先机、并且能早于其他人及时收手,逃得一劫。其他豪强由于实力并不如马氏、杨氏,其所能得知的朝廷关键政策风向便会有滞后性,而势力越小,滞后性就会愈加严重,所受到的波及也就越大。

    所以那些底层的小豪强要么就随时观望大族的动静,与之同进退,要么就想法设法与官府、权贵打好交道。若是什么都没有的小豪强,等到他们知道朝廷要派遣御史下发地方监督开仓放粮等一系列赈济的时候,御史早已经到郡府门口了。

    派往各郡的侍御史无不是御史中丞桓典精挑细选,而放在京兆的尤为重中之重,这一次来到京兆的侍御史,来自并州太原,名唤侯汶。

    &/div>




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过如是
    “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治平篇

    侯汶相貌堂堂,既是出身太原侯氏,但因为平日里表现的颇为清正耿直,为同侪所敬重。几次风波下来,虽然不曾晋升为官,倒是安然无恙、保全禄位。

    胡邈是听过对方大名的,知道他讲清高,所以怕被对方看轻、也没备什么薄礼,径直下阶出门,以寻常的流程将侯汶迎至正堂。

    宾主落座,胡邈又一边指使人去请长安令王凌,一边打算在王凌来之前,二人先做一番寒暄,互相摸个底:“长安百姓苦旱久矣,盼朝廷赈济如盼甘霖。御史奉诏督粮,正可见国家拳拳爱民之心、可解此方百姓忧难。”

    侯汶拧着两道好看的长眉,脸色发青,阴阳怪气的说道:“京兆尹自然是晓得分寸的人,长安百姓还得靠你这个本地守令来解,我不过一区区六百石,可不敢越俎代庖。”

    胡邈眉头一皱,心中暗道莫非是自己与董承相善的缘故,所以不为侯汶这些士人所喜但如此关头,他还摆这副作态,倒显得有些不顾大局,与传闻中的声名不甚相符了。

    这般想着,胡邈声音也有些生硬了,他回敬道:“侍御史监察不轨,柱下此番前来是肩负王命,奉诏持斧,岂有袖手无为的道理还请柱下三思。”

    侍御史在周代的时候被称为柱下史,因而胡邈有此一说。

    侯汶本就不悦,他在御史台过了好些年清贫的日子,起先在王允麾下,要保持一个清廉的形象,故不敢造次;后来又在刚正的桓典手下,愈加不敢有什么非分之举。如今好不容易讨来外任的机会,如若能趁着职务之便,多赚些好处,又何乐不为倒是这个胡邈不开眼,一点‘意思’都没有,也不知朝野对他‘善交际’的风评是怎么来的。

    当下,他用冷冷的声音回道:“我确实是肩负王命,长安黎庶家中无粮,毁家难买一斛粟,这些朝廷都看在眼里。来之前我已奉有诏令,京兆不同他郡,此次开仓赈济,由太仓令与我一同处置。太仓的谷麦有太仓令王绛调派,王君办事谨慎有度,我不好干涉。至于京兆的仓廪,就得劳烦胡府君了。”

    “不敢,不敢。”胡邈一直紧蹙着眉头听着,此时方才舒展了几分,笑着说道:“我已想好安排,等明日时在东西市里开设店铺,低价售粮、另外在城门处搭建粥棚,为为饥人作糜粥。御史届时与我同去监验,督促放粮,如何”

    “胡府君。”侯汶没有答话,反倒屈指叩了叩桌案,很有一分审讯的模样:“朝廷若就此为止,那城中这帮哄抬谷价的豪商大贾可还查办若是就此放之不理,他们赚足拿够,得不到教训,下一次还会再效今日做法。只是这民心,可就再也回不来了啊。”

    胡邈愣怔了下,答道:“豪商哄抬物价,这件事我早有耳闻,近日正准备遣吏处置。”

    侯汶单握一拳,放置案上,冷笑道:“可我听说长安有几家豪商大贾与府君关系匪浅,这一次公然抬价,官府在我来前却迟迟不见处置,诚然可疑啊。”

    “府君,长安令来了。”门亭长忽然走了过来,在檐下说道。

    胡邈有些羞恼,他冲门亭长摆了下手,表示先不急着带王凌入内。而后趁着此间无有他人,沉声问向对方,要把这事弄清楚不可:“御史这话是什么意思”

    他自诩做的干净,没有证据,但御史风闻奏事,若是就此劾奏他,胡邈也会惹来一身麻烦。但对方看上去没有任何要将此事上奏的意思,胡邈逐渐习惯了对方与传闻中不符的做派、甚至隐隐有些熟悉,这种拿着把柄要挟对方的做法,不正是说明自己也是有取所需么

    侯汶笑了一声,终于图穷匕见:“太仓的米粮大半要作军用,用一分米粮,日后朝廷用兵就少一分米粮。而京兆仓廪则不同,此次赈济,我想还是要以京兆为主。那些豪商囤积居奇,其间或有亲疏,只要府君秉持公义,谁还敢说什么是非至于京兆的赈济,不妨就由在下来督管好了。”

    原来是看别人赚够了,自己心里头不忿,也想趁机捞上一笔

    胡邈心中讥笑连连,他此前刻意打听过侯汶的家世,虽是出身太原侯氏,但家道中落,自贫困,因为曾将唯一的米粥给母亲吃而为乡人称善,由此被太原名士郭泰看重,与郡府推举为孝廉。这样一个自过惯了民间疾苦的士人,入仕之后只会走两条路,而侯汶显然是走了人们最常走的那一条。

    他明知故问道:“御史说的是!只是京兆仓廪储粮并不多,不然朝廷也不会再让太仓调配,若让京兆一力承担,总得有个万全的法子才行。”

    “这不难办。”侯汶心里早就有了计划,他收回放在桌案上的手,两手叠放腹间,一派文士风度:“煮粥的时候米豆参半,黎庶只要不饿着,又有不劳而得的粥糜,便不会有事。等府君处置了长安豪商,清查家财,再用彼等家中余粮,补此间之虚好了。”

    原来是打的这个算盘!看来侯汶虽有贪念,但也不至于罔顾黎庶生死。只要胡邈‘及时’将豪商查抄,有了彼等家中的余粮,自然能将赈济的标准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在此前的这段时间,侯汶便可从中获利。

    胡邈听了这话,心里很不以为然,但面上仍赔笑道:“这倒不枉是一个好办法,只是平准监……”

    “京兆仓廪不足,朝廷如何会不知道如此大事,我等又岂会刻意贪墨,平准监若是要查,便让他查就是了。”侯汶断然喝道。

    “喏。”胡邈心里暗觉不妥,想了想说道:“既如此,我这便使仓曹将仓廪印钥托付给御史,万望御史能救我生民。”说着,他便向外间候命的门亭长使了个眼色,门亭长会意,立即走了出去。胡邈这才点了点头,继续安排道:“长安令王郎熟知政务,素有‘王公’之称,此次赈济,不妨让他从旁协助。”

    侯汶听到王凌的名字,神色一动,不知如何便答应了下来。



第二百五十五章 兴平仓米
    “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礼记月令

    长安城阳光明媚,黛色的瓦片上似乎都照耀着一层金光,就连影子都淡了许多,即便是树荫下也闷热得将近窒息。

    作为数万百姓生产生活的都会,不乏有沟渠河从城外汇入未央宫沧池、又从其中流出,贯穿全城。沟通护城河、连接漕渠、向北汇入渭河。其中有条沟渠,是当年孝哀皇帝使人构筑的,用途是引水穿长安城,注于太仓,以省转输之费。

    当年的太仓既有环绕沟渠以防星火、又有广地深仓以储粮谷。中兴之前,长安太仓是朝廷重要仓储;中兴之后,长安太仓依然是朝廷应对西羌战事的粮食储备之地。

    朝廷迁都以来,这个位于武库之南、安门大街以西的古老太仓再度修葺扩建、不断存储粮谷,使其由原本的战区屯粮仓库,再度成为当年首屈一指的粮仓。

    即便是烈日炎炎,在太仓附近可以用以行船的沟渠边上,站在原地翘首盼望的几个人吹着水上拂来的凉风,身体丝毫不觉得有多热。与之相反的是,他们的心里却是格外焦躁不安。

    “如何来了没有”一个头发黑白相间的中年男人在堤上庑廊来回踱着步子,他穿着一身鲜红的朝服,头戴梁冠,腰上系着条黑色绶带,绶带穿着的是一块巧的铜质鼻钮官印,象征着主人六百石的身份。

    几条船停靠在漕渠边上,堤上还有三四十个吏员跟在中年男人身边。

    此人正是大司农刘和属下劝农、平准、导官等‘五令’之一,太仓令王绛。

    他话音未落,便见到远处沟渠上缓缓行来几只扁舟,打头撑来的舟上除了船夫,还一前一后的站着两个年轻人。

    王绛忙一步走到阳光底下,在渠堤边伸头去看,只见微风阵阵,站在最前的那人穿着跟王绛类似的衣冠,全身上下无任何配饰,显得儒雅质朴。那人的衣袂随风而动,一只黑绶铜印在腰间若隐若现,那枚铜质官印在阳光下反射出熠熠金辉。王绛看他举重若轻的态度,一时竟产生了某种错觉,以为对方戴的不是一块六百石的铜印,而是执掌天下财货的钥匙。

    眼见船将要靠岸,王绛不由自主的沿着石阶走下,刚到水边,船上那人便受宠若惊的跳了下来,连忙拱手道:“王公实在是折煞晚辈了!”

    “麋君!”王绛亲切的称呼道,他是个直来直去的人,此刻也顾不上寒暄,径直说道:“我可是盼了你好些日子!”

    同为大司农属下的均输令麋竺闻言笑了一下,他说话仍是一种从容平淡的语调:“不敢、不敢!”他客气了说了几句,而后恰到好处的转过身介绍跟他随行的另一人:“这位是平准丞鲍出,贾公仍在孝期未归,平准监的职务皆由其人代理。此番陛下有言,说是‘官府放粮、各行其政,难收统筹之效’,故而特使平准、均输、太仓三监通力合作,联手平抑物价。”

    “未有明诏”王绛细心的发现了麋竺话语中的不寻常。

    “若有明诏,易为关中豪商所探知,此事就当出其不意。”麋竺显然是身负王命而来,一言一行都直接流露出皇帝的意图,说话也带有一点斩钉截铁:“陛下说了,要把这次平抑谷价当做一场仗来排兵布阵,彼等豪商不仁不义,此次绝非是让彼等畏威而退,而是要一举荡清这些宵,以警示后人,收拾民心!”

    麋竺难得说这么重的话,王绛倒是愣怔了一下,心知这烈日之下不是说话的地方,遂伸手示意麋竺移步。麋竺客气的推辞了一会,与王绛二人并肩走上石阶,至于平准丞鲍出,王绛自始至终都未曾认真看过他一眼。尽管鲍出有着杀贼救母的孝烈之名,但平准监刺奸窥探的职权,还是让王绛这个纯粹的士人有些发自本能的不喜。

    鲍出面色不改,只是轻轻吐出一口气,用右手习惯性的往腰间拍了拍,那把皮质黯淡的剑鞘被拍出‘啪啪’的声响。这仿佛让他心下安定了稍许,而后便抬腿跟在麋竺等人后头,往太仓走去。

    “关中之重,其在京兆、京兆之重,其在长安。”既然是身负皇帝所托,王绛便处处表示以麋竺为主的自觉,何况麋竺的身份非同一般,与卫将军王斌有姻亲、就相当于是皇帝的亲信,王绛自然不敢怠慢。麋竺客套一番后也不做推辞,他没有选择去王绛办公的官署里说话,而是请王绛带他与鲍出来到此处最大的一间粮窖内。

    这座仓库是数十间仓房组成,由于他历史悠久,是从前朝便沿用下来的老仓窖、其储藏空间与条件又足够大,是故被皇帝赐名‘兴平’仓。兴平仓从外表上看只是几座规制普通的大屋,走到里面,除了一座高大的锥形土山,以及四周零散摆放着一堆粮谷以外,什么都没有。

    麋竺在东海时经手财货无数,在这座号称太仓最大的兴平仓内,他仅是状若无意的扫了一眼,便粗略算出这库房中存放的粮食不过六七千石。光是这么点数字,实在有负‘兴平’之名,但麋竺毫不意外,反而胸有成竹的在王绛的带引下往正中走去,一边走,一边顺着前面的话继续说道:“是故,只要长安物价平抑,关中这潭水便再无波澜,这场仗——”

    他忽然在一处停了下来,慢悠悠的侧过身,面对着王绛、鲍出等人,很笃定的说道:“朝廷就赢定了。”

    王绛沉声应道:“麋君说的在理,关中物价关乎黎庶生计,仅凭官府赈济尚不足应付,还得仰赖太仓才是。”

    麋竺平视着眼前隆起的锥形黄土,听了这话,略微动了些许神色,却没有应答。一旁沉默的鲍出像是终于找寻到自己说话的份了,铿锵有力的说道:“赈济是官府的事,朝廷已遣派侍御史分赴各郡,不消太仓出面。于今之计,太仓要做的是配合打击商贾,平准均输!”

    王绛眉头一皱,不禁朝鲍出看了一眼,见对方一副底气十足的模样,像是被什么刺到了似得,转而看向麋竺:“这也是国家的意思”

    “赈济灾民、平抑物价,各行其是,如此方能得统筹之效。”见对方问话了,麋竺无法回避,只好温和的说道:“王公莫不信我”

    这么大的是,王绛自然是信对方不会弄虚作假,长期以来,他一直都是个边缘人物。能坐到太仓令的位置上,全靠的是他多年来办事踏实稳重、不参与是非。既然有麋竺敢于承担,王绛也不再多说什么,径直绕过了这个话题,伸手指了指跟前这方既宽且长、像是坟墓封土堆一样的土山说道:“这里藏有二十万石麦粟,皆以麦糠、干土、草席等物混杂掩埋。我这些天让人将上面的杂物都清理了些,就等麋君带王命来了,方可动土开仓。”

    “太仓中还有多少类同此仓”麋君简单观察了一番封土,确定没有被人动过的痕迹后,开口问道。



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伤三伏
    “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扶桑赩其增焚,天气晔其南升。。”————————大暑赋

    要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首先就得知己知彼,王绛心里有数,正准备开口回答,却见外面急冲冲的跑来几个人。三人定睛一看,原来是王绛的属下太仓丞,那人对王绛、麋竺等人深深一揖,匆匆言道:“不好了,安门外出人命了!”

    王绛等人吓了一跳,太仓就在安门附近,而最近长安令王凌正与侍御史侯汶在城内外搭棚施粥,导致城门附近聚集了许多没饭吃的灾民。此次若是安门附近生了民乱,太仓将会是首当其冲,王绛越想越是心惊胆战,连声问道“怎么回事好端端的如何会出了人命”
1...141142143144145...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