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这是朝廷的利诱瓦解之计,细究起来,还是我耽误了朝廷的大事。”周瑜淡淡的说道,不过熟悉他的譬如毌丘兴、姜冏等人都看的出来,周瑜此时心里是很高兴的,毕竟世上还没有人能淡泊到无视封侯,何况还是周瑜这样的年轻人。

    毌丘兴与周瑜说了会话,听了对方与韩遂打了照面以后,先是一惊,而后声说道:“正要告诉公瑾,贾公与陇西李府君此时就在帐中。”

    周瑜心中微感讶异,陇西李府君自然就是陇西太守李参,至于这个传闻中的平准监贾公,他虽未曾见过,但此次凉州之行,似乎背后处处都有他的影子,就连他自己都免不了身不由主的任人安排。

    于是众人结伴入营,才到中军帐外,未等派人通报便只见帐门一开,几个人从其内谈笑着走出。这群人中以三个人的位置最为靠前,站在边上的是一位白发苍苍、年纪约有六七十岁的皓首老人,看起来与寻常老人并无什么不同,亲近、随和、一身的锋芒内敛,让人难以想象这就是当年叱咤陇西,搅动一方风云的陇西太守李参。

    周瑜与张济到陇西的时候曾见过对方,本来曾是羌胡叛军的首领之一、与朝廷关系不算融洽的他,当初在一听到张济带兵入境时就立即派人过来接洽示好,态度诚恳,说是要为朝廷再效犬马之劳。当时周瑜尚且不明白为何李参的立场会转变的那么快,如今联系到他近来的遭遇,静下来略一思忖,仿佛一切都有了眉目。

    “这段时日,有劳相如在陇西郡安境保民、羁縻羌胡。等雍凉的事务平息了,我想以国家之明、朝廷诸公之智,自会封赏有功。”那中年人穿着一身很普通的宽袖深衣,面容清癯,颔下留着长须,本不出奇的相貌因他那双深邃如海的眼瞳而夺目出彩。

    眼前这个中年人给周瑜的第一感觉,就像是在任一个州郡幕府中都随处可见的积年老吏,这样的老吏虽然没有什么出众的声名家世,但他们却最是熟悉典章、踏实低调。既能利用自己的才智与经验为上级出谋划策、又不会因为太过出众而盖过上级的风头,是每个官员身边都必不可少的幕僚。

    这个‘老吏’模样的中年人身上没有任何透露身份的东西,如果不是看到他在用‘平等’的语气对二千石太守说话,安集将军张济又是站在旁边,态度恭谨的让他站在中间,周瑜还险些产生误会。

    “明天子在位,老夫又有何虑”李参哈哈一笑,眼神似若无意的看了正要走进的周瑜一眼,用一种既能让在场所有人听见、而又不会显得很突兀的声音说道:“况乎贾公又是国家身前最为信重之人,老夫但有贾公请托,自然事无不……”

    “府君说笑了。”贾诩不急不慢的打断李参的话,对李参的称呼也变得客气了许多:“宫中府中、内外事务,一切全凭国家做主、一言而决。我不过一介平准令,孝期未销,当不得如此厚望。”

    李参呵呵一笑,又转向模样老实的张济:“安集将军主持凉州兵务,权责重大,此事就有劳张将军了”

    张济一愣,旋即下意识的观察贾诩的脸色,好在他早有应对,巧妙的将其踢了出去:“话虽是不假,但此事我也不能全然做主,等回了冀县,还得听听钟使君的意思……”

    这时他一转眼正好看到了周瑜、毌丘兴等人,像是准备好了似得,立即开口说道:“周公瑾是陛下钦派的殿前羽林郎、代行军司马职;他身边的毌丘子兴如今是黄门侍郎、近在御前。此间雍凉事务,彼二者也有通禀参谋之权,若是府君有意,不妨让他们先据实奏上。”

    贾诩跟着朝周瑜望了过来,两者的目光正好不期而遇,对方冷漠幽深的目光让周瑜不受控制的心悸了一下。这是他入朝以来第二次遇到这样让他心悸的目光,第一次是见侍中荀攸,对方的目光同样幽深冷静,但并没有让他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只是觉得两者之间智谋并不相差多少,只是存在着年龄与阅历的鸿沟,还有可与之平齐、甚至超越的可能。

    直到见到贾诩,胆大才高、少年英姿的周瑜才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在江淮可以算是最出色的士人,但离开了扬州,来到更为广阔的朝廷,这才发现这世上竟还有人能实实在在的威胁到他。

    贾诩看了周瑜好一会,目光犀利仿佛直刺心底,将周瑜心里的一切都看了个遍。最终还是周瑜败下阵来,率先移开了目光,等他再次看过去的时候,贾诩的目光平淡沉稳,仿佛刚才那锋利的眼神只是周瑜的一个错觉。

    周瑜深吸了一口气,假装没有听到张济说的话,与毌丘兴、姜冏等人一同向众人躬身行礼,将自己在枹罕城遇到的事情复述了一遍。

    “你杀了宋建”李参先是一愣,然后看了看贾诩,又回过头来看向周瑜,突然仰面大笑不止,像是听到什么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事,而这种事又让他倍感好笑。

    贾诩在一旁但笑不语,周瑜面色不改,这种情况他早有所预料和心理准备,只是听到李参沙哑的笑声,心里头有些烦闷,微皱起眉头。姜冏与毌丘兴不明其意,在一旁附和起哄似得,跟着笑了起来。




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左传隐公十一年

    待李参笑声停歇,再认真看向周瑜时,一双满是白翳的目中尽是说不出来的意味:“你我在前些日子曾见过数面,老夫那时便曾称赞过你是天下间难得的英才,必立不世之功。没料到再复相见时,果如其言!韩遂费时费力打下枹罕,却什么也没得到,反倒还白给了你一个大功,想必他也是气恼不已吧!”

    考虑到李参曾与韩遂交好,周瑜没有说他后来与韩遂的交谈,等到李参笑够了之后,这才淡淡的说了句:“韩使君是个很有气概的人。”

    李参一张灿烂的笑脸登时愣了一下,也不知想起了什么,旋即对张济摆了摆手,重提了刚才的话题:“枹罕已灭,宋建已死,朝廷想要的都办到了,雍凉也该回复平静。至于老夫的功过,老夫自会上表请罪于陛下,此外,也还请张将军看在这些天的交情,多多在钟使君那里代为转圜。”

    张济做不了主,将视线移向贾诩。

    李参见状,悄悄凑过去,低声说道:“我一把年纪了,只想讨要个清闲、尊崇的职事,安生过完这所剩不多的日子,议郎也好、光禄大夫也不错,全倚赖文和了。”

    这是他当初与贾诩私底下说好了的,李参年事已高、雄心不再,早就想在死前谋个好名声,将家业平稳传继下去。而他与韩遂作乱多年,朝廷轻易信其不过,所以就得有贾诩出面担保、将他征调入朝;而作为交换,则是李参全力支持朝廷在陇西的一切军事行动,配合张济对韩遂施加压力。

    贾诩脸色不变,像是不记得有过什么约定了,回敬道:“孰能料及长远姑且看之吧。”

    “贾公谦抑了。”李参仿佛很笃定似得,他最后看了周瑜一眼,而后向张济等人拱手告别走出营帐。营外早已集合了数百羌汉步骑,这是他作为二千石郡守的出行仪仗,他显然是不会跟着张济南下去汉阳了,而是直接回郡治狄道,等待朝廷给他下发封赏与任命。

    贾诩与张济、周瑜等人走到辕门相送,看到李参显赫光鲜的仪仗,张济站在贾诩身旁,声的说了句:“太守不亚一地封君,更是权重一方。李相如在陇西经营日久,如今怎么会说放弃就放弃”

    “事有常变,理有穷通。”贾诩知道姜冏等人正竖着耳朵在旁听着,而这种事像是周瑜,并不难看出缘由;姜冏作为汉阳大族,又与射坚、张济等人有过往来。所以他也不刻意瞒着,悠悠说道:“有些事,你今日以为可行,焉知其以后一直可行、而不为其祸像李相如这般的人,最擅做的就是审度时务,做长远之计。”

    黄门侍郎毌丘兴点了点头,这才缓缓说道:“如今钟使君代天牧守,在雍凉广施仁政,逐渐收拾羌汉人心。虽然雍凉很久不在朝廷治下,但还是有不少羌胡是守善不叛、亲附朝廷的。朝廷国力振作,收复雍凉乃是大势所在,李府君沉静有谋,自然明白时务。”

    “先立足汉阳、安定、北地、武都四郡,巩固根基,以御不测于外。而后积蓄民力、安抚羌汉人心,待时机一至,再缓缓进兵北图。这便是国家与朝廷诸公定下的‘渐消之略’,不可仓卒以望克成。”见毌丘兴也发表了看法,周瑜也不避讳,张口重复了几句在场众人都知道的事情:“钟使君治雍二载,今日除平顽贼宋建、收回陇西,使武都、汉中免受羌胡侵袭。更能借此进取一步,威胁金城等郡,可谓是一桩大功,依我之见,并不下于得蜀之利。”

    若是从所得百姓、土地以及财富相比,陇西的收服甚至比不过汉中一地。但若出于军事战略的角度,陇西等于是朝廷主动往羌地、金城伸出的胳膊,退可保汉阳、武都无虞;进可图韩遂所在的金城、西海等郡,能将战事控制在雍凉边地,尽量减少损失。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陇西的战略位置几乎可以比得上朝廷用来图荆州的桥头堡上庸、江州等地,而作为收服主动献上陇西的李参,不仅是让钟繇、张济等人以极的代价与精力换取一个大功,更是让自己成为朝廷笼络、拉拢雍凉地方势力的‘马骨’,从而确保他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李参显然是将所有的可能性、利弊都分析明白了,才做下这个选择,当然,这其中贾诩发挥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

    这几天想起李参这一生又是效命于朝廷、又是揭竿随羌胡造反的事迹,以对方老谋深算、做事狠辣的为人,最终还落得一个善终,让贾诩心里很是感慨,总是在不经意的将李参的现在想作是未来的自己。或许某一天,自己也需要谋算一条让自己安然下场的后路。

    贾诩这种居安思危的心境在张济看来完全是大可不虑,但却是非做不可。李参定然是从与贾诩的交谈中窥见了端倪,所以才最后笃定贾诩会出言帮他的忙。

    几人在辕门处站了没多久,张济正欲招呼众人回营帐说话,贾诩刚要点头,他身边的一名护卫似得年轻人忽然有些蠢蠢欲动。贾诩看了对方一眼,对周瑜说道:“公瑾,你随我来。”

    于是什么话也没说,与那名护卫策马走了出去。

    周瑜快马跟上,三人没有走多远,只走到一条蜿蜒的河边上。他听了几句后,才明白原来是贾诩要送身边的这名年轻人离开。

    适才在场的无不是显宦士人,这名护卫似得年轻人又紧跟在贾诩身后,浑身气质低调内敛,让人无从觉察。这回周瑜认真端详了对方,才猛然发现对方竟长得身材瘦削、面容俊美得近似女子,如果不是他粗重的声线以及突出的喉结,周瑜险些就误会了。

    “真要回酒泉”贾诩轻声问道。

    那名男生女相的年轻护卫拍了拍腰间的长剑,潇洒自若的说道:“我只是一个胡地游侠儿,还是喜欢逍遥自在,平准监对我来说是个笼子,苍鹰几时会往笼子里钻”

    原来他这样还是个豪侠,周瑜心里如是说道,一时竟想不出这么‘美’、这么弱不禁风的男子究竟是如何在凶恶横生的西凉生存的。

    “说的也是。”贾诩对这人竟是十分客气,他缓缓点头,说道:“这一路从武威过来,多谢相送,他日再见,我另有报答。”

    “只要不是让我入平准监,请我吃碗酒都算是酬谢了!”那人豪放的说道,随即似若无意的用眼神勾了周瑜一下,周瑜猝不及防,怔了一下。于是不待回应,两手抱剑对贾诩略一拱手,便拍了拍坐骑,单人匹马的仗剑而去:“告辞!”



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时息虑
    “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

    “胡说!你没修它,它怎么突然就倒了!”张固神色有些激动的说道,他定了定神,赶紧从地上爬了起来,绕着颜色黯淡的地动仪走了一圈,却发现地动仪的背后依然是一个巨大的空洞,里头零件并不齐全,只有一根圆柱斜斜的倒在一侧的口上,正巧触碰了残存的龙嘴机关。

    看到这里,张固心里这才松了一口气,马钧的年纪还没有他大,即便是天纵奇才,短短半年的时间内也绝不可能在没有图纸和原理的情况下,将他祖父张衡穷极一生心力所造的东西给修复如初。只是在庆幸之余,张固又有些对地动仪仍没有修复的失望,随之而来的,更是觉得纳闷:“真是怪哉……”

    “我等适才也没人在旁走动,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倒了呢”马钧也是很纳闷的样子,接口说道。

    “难道是外间的动静”张固开始推测起来,他记得家里曾经有说过,地动仪刚开始研制的时候十分敏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直到他祖父张衡将其改进以后才解决这个问题,此时他顺着先例推敲到:“我来时听说国家要出城去鼎湖宫查看鼎湖和附近的水渠、屯田,会不会是途径的卤簿引发的”

    天子出行的大驾向来都是羽林导从、鼓吹、旌旗章表等车马,前后从者数千人,队伍浩浩荡荡,过往动静不小,车轮过处的震动影响到这里也是有可能的。

    马钧却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当即否定道:“要走也是走南城墙正中的安门,如何会走覆盎门灵台离安门和鼎湖宫太远,再大的动静也传不到这里来,再说了……国家也不像是喜欢折腾这些的人。”

    张固眉头一挑,心说你好像就见过皇帝一面,怎么说出这么一副相知甚深的话来他哪里知道在马钧心中,皇帝平易近人,不讲虚礼,如果真要去鼎湖宫查看屯田,绝不会摆出这么大的阵仗去扰民。

    刚才这出响动没能瞒过隔壁屋舍里的人,几个在旁边屋舍的灵台待诏敲门走了进来,他们分别负责候风、候气、以及监司晷景。这些个月来关中滴雨未落,不仅是灵台令刘琬,就连他们这些司候气象的属吏们肩头也担负着巨大的压力,此时每人都是心弦紧绷的时候,忽然听见这么一声响动,每个人的脸上都不怎么好看。

    “这是怎么了”一个身材瘦高的灵台待诏抬步走了进来,目光往下一扫,只见地板上到处散落着食盒的碎片、以及没吃完的饭菜,还有一只滚到角落里去的铜丸。他当时就皱起了眉头,语气不悦的说道:“你们两个太学生,把这里当什么地方了国家开恩,让你们俩来修复仪器,可你们却在这里胡闹!”

    身后几个跟进来的灵台待诏似乎也想跟着声讨,但看见马钧之后,便克制了许多,没有把话说的太重。

    “不、不!”马钧一紧张,口齿不清的老毛病又犯了,半天也挤不出一句话来,只好一手指着地动仪一边吞吞吐吐的说道:“刚、刚刚是它……”

    “刚才是我等不慎触碰,故而使立柱倾倒。”张固突然伸手拦住了马钧,抢白道,他此时已然镇定了些许,语气清晰的对这些人说道:“本想着看能否有所修复,谁知惊扰了诸位,还请见谅。”

    那瘦高个似还有话说,却被身边一人偷偷拉了拉衣袖,低声劝道:“罢了,他们是太学生,多少给些颜面。”

    “是啊,小心过几年完结学业,出来做你上司。”另一人紧跟着在身后不紧不慢的说道,语气有些幸灾乐祸。

    这个时候的太史令不单是掌握记史,还掌天时、星历,凡国祭祀、丧娶,吉日及时节禁忌等都由他负责。灵台起初是挂靠在太史的名下,其长官灵台丞只有二百石的品秩。

    在上一次太史令王立司候日食失误以后,皇帝趁机分割了太史掌司天时、星历的权力,将其划出来单独建制,不仅让太史令逐渐成为纯粹的史官、在朝中的话语权大幅缩水,更是将对天时星象的解释权与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灵台令由此得到了等同太史令的六百石品秩,连带着底下的那些灵台丞、灵台待诏、灵台舍人也水涨船高,饶是如此,灵台待诏仍是一个区区二百石的小吏。马钧与张固所在的格物院如今虽然除了祭酒韩暨是六百石的品秩以外,其下的匠人掾吏都还没有安排品秩与编制,但马钧他二人还有一个太学生的身份。

    太学生虽然没有品秩,但论及资源、前途,哪一样都比他这二百石的灵台待诏要强,这也是灵台诸人虽然对马钧态度由过度热切变作平淡,却始终不敢冷嘲热讽的原因。

    那个身材瘦高的灵台待诏一时哽住了,他是负责司候气象的待诏,这几个月以来一直都没有发现任何有关下雨的征兆,这让他一直都心烦意乱,加上天气这么热,身边稍有些动静就会发怒。此时一通宣泄之后,他也慢慢冷静了下来,但嘴上仍是强硬的犟道:“太学首重的是明经,经营科能做什么”

    不过他也只是小声嘀咕,再度面对马钧等人,话里话外开始变得客气了许多:“灵台是沟通天地之所,凡事都要有所敬畏,今天的事就算了,若再有下次,我可就要禀报刘公了。”

    “唯、唯。”张固满脸带笑的谢过诸人,并保证将此处打扫干净,这才让众人逐一离开。

    等众人一走,张固像是浑身脱了力气一般,瘫倒在地上,如释重负的喘了一口气。

    “你适才为何要拦着我”马钧也跟着坐在一边,略带埋怨的说道:“按书上的说法,若非人为,而地动仪突然有警,这必然是……”
1...146147148149150...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