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但皇帝显然不欲在这个话题上继续掰扯下去,他岔开了话头,先提纲挈领,给事情定下基调“如今当务之急,首在于灭蝗!若是修德便能让蝗虫自去,那天下还要治民的大臣做什么”

    虽然皇帝改了规矩,以后凡遇到灾异都不会推卸给臣下,而是一力承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乐意会为了这些琐事频繁下罪己诏。

    赵温熟知皇帝心意,又明白皇帝眼下的难处都是由自己而起,于是赶紧接口附和道“唯!光武皇帝在时,中兴之世,仍时有蝗起,可见此非妖异,而是天道自然。故光武皇帝有诏书讨除,其言恳切,保民农桑。今不妨出谒者为捕蝗使者,一如各地督派粮草之侍御史,督促郡府、百姓杀灭蝗虫。”

    “古有讨除螟蜮而不尽者,是人不用命而已。”皇帝点头说道,其实也无怪他心急,督劝地方官员组织灭蝗的诏书他下了不知多少次,迟迟不见有大的成效。虽然灭蝗事务的确艰难,但皇帝已然无法彻底相信地方官员的办事能力与效率了“谒者台多清正之士,此番由此择选能员,分赴各郡。”

    如今谒者台长官谒者仆射之位空悬已久,迟迟未有任命,其下只有给事谒者赵咨、杨修诸人,相信这一次捕蝗使者的临时职事,会让彼等愈加用命,也会使某个人从中脱颖而出。

    “黎庶多蒙昧无知,我听说时下有不少偏远乡村,事蝗如鬼神,轻易不敢杀伤。每遇蝗,皆跪伏祈祷,任由蝗虫啃食庄稼。”皇帝渐渐地与赵温一人一句、极有默契的将话题带了回来“此论实在荒谬至极,此番选派捕蝗使分赴下乡,不但要督劝灭蝗,更要晓谕事理,让地方百姓禁绝此等淫祠。害虫断绝生计,人人得而诛之,岂有供奉起来的道理”

    “陛下睿鉴。”赵温拱手答道。

    捕蝗使者的人选虽然落在谒者台的头上,但皇帝总有往新事物里打上个人烙印的想法,他说“捕蝗使者要总领一郡全局,其下捕蝗使则不同,他要亲赴乡里,与黎庶一同灭蝗。谒者台人手不足,姑且只安排到各郡,至于属下县乡,则诏告太学,初平三年入学的太学生若有敢于任事、愿意为国效力者,可自荐于阙下。”

    如今距离皇帝重建太学已有快三年的时间了,由于皇帝将学制更改为五年,所以在初平三年第一批入学的学子仍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参与选官的策试。此时皇帝是见彼等在太学待久了,心里难免会有些浮躁、或是远离民间疾苦,所以特意给了这么一个锻炼的机会。

    当然,这种苦差事不是所有人都乐意去的,皇帝也只希望能通过这次筛选找出几个好苗子来,故此有意不提任何的待遇以及福利,在旁人眼中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只有真正忧心黎庶、或者有远见卓识的人才会选择正确的道路。

    赵温等人知道捕蝗使都只是临时指派,事无则撤的职务,只要不给品秩,请这些太学生做‘临时工’也未尝不可,还能从中弥补巨大的人员缺口,提高统筹调度的效率,于是都没什么好说的,一一应了下来。

    厘清职权的灭蝗‘专项小组’成立之后,接下来君臣之间要讨论的则是如何灭蝗了。




第679章 捕蝗之术
    “秉畀炎火古有经,始不扑除继无及。”————————捕蝗谣

    马日磾在皇帝这边吃了瘪,不敢再出头言语;董承也没什么好法子,坐在那里假装深思,不肯先发言。

    赵温一时也像是为此事难住,说来说去都只是古人用过的一套陈腔滥调“蝗虫本无可怕之处,只是往往集结成群,变化诡谲,方使人生惧而已。然而天下所有的虫都是一类物,譬如蚁、蜂,没有不畏人易驱的,蝗虫亦是如此。”

    董承像是很感兴趣,不由催问道“是这个道理,然则有何计可除之”

    “天下之田皆有其主,若使百姓黎庶自救其地,未有不尽力殚精的。我听说飞蛾赴火而亡、蜘蛛就灯而织,可使夜设篝火于沟坎旁,驱虫纷至,且焚且埋,如是可殄尽矣。”赵温缓缓说完,轻吐一气。

    利用生物趋光性来杀虫的法子古已有之,赵温说的这法子虽不新鲜,但经久耐用,也算是一个抛砖引玉的献芹之策。

    有了赵温起头,董承自不甘居于人后,他想的法子最为狠厉直接“蝗虫初生、飞落在地,皆小众而害轻,民多不以为意,及长,乃无以为力矣。愚臣浅见,当勒令各地百姓、黎庶,凡有见蝗群,务必报官扑杀。若地主邻人敢荫蔽不言,则杖之。人告其官若受而不理、或受理而不亲临扑除、扑除未尽而妄称已尽者,亦依律罚罪。”

    董承深谙皇帝‘治民先治吏’的意旨,不说如何灭蝗,单说如何督促负责灭蝗者,说的皇帝连连点头。

    尚书仆射吴硕见状,立即附和说道“臣昔年无知,依陛下圣明睿鉴,方明虫乃卵生,于今蝗虫正炽,不免有飞落遗卵、以待来年者。故在捕蝗使除蝗之余,亦要多加探询,凡飞蝗住落处,应差人取掘虫卵,若取之不尽而致来年复生者,则以罪论处。”

    董承与吴硕二人显露严苛本性,动辄杖责降罪,让马日磾、杨琦等士人大为皱眉,十分反感——偏偏皇帝又喜欢这一类的言论。

    杨琦知道皇帝好实务,不想说那些‘蝗虫是乃天咎,务以修德自省’、‘除天灾者当以德’之类的虚言,又不想在董承等人的高压之下,捕蝗使人心忐忑,不敢用心效命。于是在想好了一番措辞后,杨琦沉着的说道“罚使人畏过,赏使人悦命。太尉所言皆为惩处,未及地方用命捕蝗,如何封赏等事,臣以为不可。”

    皇帝也不想因此打击地方的积极性,刑罚的作用只是威吓,主要还是以利益驱使“赏与罚缺一不可,此次除蝗添入吏部年终考评,除此之外,也要有金帛等财物赐下。”

    说罢,他想了想,忽然有了个主意“官府催促,虽说是好事,但于黎庶来说,到底是件烦扰之事。何如诱之以利譬如以五斗蝗易一斗粟,时下黎庶深受旱情之苦,朝廷总是要以麦粟接济,倒不如以此诱使捕蝗,岂不一举两得”

    董承眼前一亮,深觉这是个两全的法子,兼之又是皇帝提起,如何不随声附和

    倒是赵温忽然沉吟道“此法虽妙,但也难保不会有奸吏趁机牟利,从中倒卖。”

    皇帝正好想到了这里,如今市面上的麦粟一石值数百钱,若是将蝗虫与麦粟直接挂钩,难免不会有人上下其手——譬如将收来的蝗虫偷偷送出去,转回来再换粮食。

    吴硕知道这是表现的时候了,他立时说道“只要将当天收来的蝗尸集中称量,当众焚毁,由捕蝗使、亭长等员签发凭据,各定其责,便可无虞。”

    如此一来,等若是提高了犯罪的成本与难度,皇帝轻轻颔首,同意了这个法子。

    杨琦在一旁趁热打铁,继而说道“追捕飞蝗,必然会损坏田间禾苗,如此愈劳百姓。今岁既有免税在前,官府不妨以其价赎买之,以慰人心。不然,何人甘愿捕蝗者践踏自家田地”

    赵温甚为动容,他只知杨琦性情耿直强项,但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大族士人,喜欢引经据典、仗着家世与名望时不时给皇帝点颜色。却没想到这样一个人,居然也能关注到如此细微之处,若不是心存百姓,就算是能想到这一点,也未必会主动去想法解决。

    这样想着,就连皇帝心中也不免对杨琦高看了一眼,连带着弘农杨氏,似乎也不是一无是处了。

    杨琦说完后,沉默已久的马日磾为了表示自己的能力,也搜肠刮肚般的说出几个建议,他精通经术,满脑子都是‘修德内省’这一套话,更认为多杀蝗虫有伤天和,对董承、赵温等人的法子不以为然。但皇帝已有言在先,他也不会糊涂到故意忤逆,只得勉强说出几个可有可无的建议,权当应付了事。

    治民本非荀攸所长,加之其又非三公,不说也没什么,所以荀攸在一旁宁可藏拙,也不愿为了进言而进言。

    皇帝见除蝗的事务有了大致的方略,心境顿时安定了不少,即刻吩咐吴硕将今日议论的内容整理出一份章程,用来让捕蝗使以及各地官员身体力行。其实除了这些法子以外,皇帝知道还有豢养鸡鸭吃蝗、以及人吃蝗的法子,只是在这个时候,豢养鸡鸭不仅来不及,而且小家小户,普通百姓家养的鸡鸭一天又能吃多少斤蝗虫

    至于将蝗虫食用的法子,最常见的不过是油炸,可一般黎庶谁家又舍得浪费油皇帝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一边是要改进食用的方法,一边是观察这两日的时局,再将它拿出来。

    此间话完政事,皇帝忽又提到旁的“给中散大夫宋泓的惩处,尔等都接到了”

    董承顿时一个激灵,出声答道“臣等既奉口谕,便立时责成中台拟诏,如今诏书已然发下。”

    同为皇帝的丈人,董承向来视中散大夫宋泓、城门校尉伏完为竞争对手,只是伏完向来安分守己,董承一时找不到错处,唯有宋泓不知收敛,常以宠妃之父自居。董承早就看其不惯,今日虽不知道是为了何事,但一接到穆顺带来的口谕,他便迫不及待的让吴硕拟诏发下,也不曾顾及马日磾、杨琦等人阴晴不定的神色。

    此时被皇帝提起来,饶是适才屡出良谏的杨琦,心里也不免惴惴了起来。



第680章 隐水暗伏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好在皇帝也不为难他们,只是点到即止“我也不是听不进直言规劝,杨公强谏过我数次,哪次我不是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杨公是孝灵皇帝都夸赞服膺的大臣,我尚且如此待之,更遑论其他”

    众人都知道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近来为了求雨的事,司徒马日磾、侍中杨琦没少向皇帝进言陈说,就连太尉董承都别有用心、时不时的凑在后面附和几句。出于种种考虑,皇帝不愿在舆论的胁迫下祈雨,但此事毕竟是皇帝不怎么占理,一直拖下去,难保不会有人在私下里嘟囔,说天子不在乎生民死活,连祭雨都不肯。

    久而久之,就连皇帝最得力、最受用的亲信大臣,司空赵温也是心里不安,有些顶不住压力,顺着舆论不咸不淡的劝了两次,私下也曾请示过皇帝;是否先派三公去祈雨,一步步按流程来,总比僵持着要好。

    皇帝这两天正在考虑赵温的提议,只是他不肯轻易妥协,非得在惩处宋泓之后才下决定。如今正好遇见蝗群成灾,皇帝更有了转移注意的借口,事情便又能拖上一阵了。

    杨琦听了皇帝的话,难得挤出几分笑来,淡淡道“明天子在上,臣敢不竭尽智力”

    “好了。”皇帝这时摆摆手,站了起来“只要诸公勤劳国事,一起齐心协力,挺过这次旱蝗,就是雨过天晴、诸事顺遂了。”

    事已至此,马日磾也不好再说什么,便跟着皇帝的动作与董承等人一同站了起来,向皇帝应诺告退。

    荀攸站在末尾,在离去时意味不明的往皇帝看了一眼,似乎有话要说,但皇帝视而不见,竟像是不曾发觉一般。

    皇帝站在原地目送众人依次退下之后,又派穆顺出去打听了一番情况,才知道这次闯入未央宫里的蝗群并不严重。毕竟蝗虫大都喜欢田野垄亩之地,很少会选择进城去人多的地方,只是许多宫人突然被蝗虫吓了一跳,这才引起不小的骚动。这个时候早已被黄门令、掖庭令等人组织宦官、宫人将其分别扑灭了。

    “伏贵人去披香殿了”皇帝听到穆顺传来的消息后,先是一愣,随即点头道“也好,她们姊妹情深,且由着她们去吧。”

    他决定将宋都冷落一段时间,让她长个教训,免得她以后再糊里糊涂的犯下错事。这一次是皇帝念旧情,没有对宋都进行责罚,但人的旧情就如杯中的水,总有倾倒一空的时候,皇帝与宋都是如此,何况伏寿与宋都之间即使情同姊妹,又能维持多久呢

    皇帝正如此想着,忽然对穆顺说道“皇后那里怎么说”

    穆顺难得见皇帝关切皇后的起居,其实他也正想说起此事“皇后说已使人在掖庭、永巷等处捕杀蝗虫,椒房一切安好,请陛下处理政事要紧,万勿挂念。”

    皇帝知道董皇后向来是知礼懂事的,比起尚且稚嫩的伏寿来说,倒是更能胜任处理后宫事务的职责,只是如今皇帝身边没什么女人,也还没到真正需要争宠的时候,暂时的安宁并不能说明什么。他点了点头,向穆顺嘱咐说道“你一会去传话,今晚去椒房殿用膳。”

    穆顺面色不改,赶紧答诺,就像是应下了极为平常的一件事。

    “另外,你再去知会太官令,让他们捉些蝗虫,看看这些虫子怎么个简易的做法才能入口为食。”所谓君子远庖厨,皇帝自然不会亲自去试验怎么烹制蝗虫,将他交给膳房的人来做是最好不过了。

    穆顺愣怔了一下,犹豫着说道“陛下,宫里不乏珍馐,这蝗虫又是害物,让太官去烹制,未免也……”

    他以为皇帝是出于猎奇,想品尝一些没有尝过的东西,毕竟这时候食物种类匮乏、烹饪方式单调,皇家的御膳再怎么丰富也满足不了皇帝来自后世的一颗老饕之心。

    岂料皇帝却不是向当初命汤官制作酸梅汤等物那样、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舌,而是为了外间的灾民。穆顺自小也是贫苦人家出身,只是入宫以来见惯了皇室奢靡的生活,渐渐忘记了当年艰难的岁月,此时被皇帝提起来,穆顺心里勾起了一丝回忆,眼睛发酸,连声应下。

    没过一会,平准令贾诩便在殿外求见。

    贾诩前段时间与均输令麋竺一同筹划了平抑关中物价的行动,如今颇见成效,以骆伯彦为首的商贾被捉拿入狱,物价逐渐回落,贾诩手头上的事务也就跟着轻松了许多。

    皇帝顾自在席榻上安坐,他知道贾诩求见是为的什么,不待对方发言,自己便抢先说道“这次飞蝗,虽然可以将祈雨一事暂且押后,但骆伯彦等奸商一时却是判不得了。”

    “臣也是这个意思,飞蝗入城,扰乱人心,若是朝廷再行酷法杀人、牵连广众,恐怕会招致非议。”中庭上还搁着那只没来得及清扫掉的蝗虫尸体,贾诩目光在上面停留了一阵,然后一脚迈过,向皇帝稽首行礼后,坐在一边的席榻上,淡淡的说道“索情未毕,仅是判处彼等商贾并不足以使陛下如愿,还得思及长远”

    “我本也没想过一劳永逸,那些商贾自从骆伯彦等人被缉捕入狱,便兔死狐悲,不敢开门兜售。搞的民间虽然粮谷的市价下来了,但根本没有多少在卖,反倒是在暗处的私相售卖,谷价依然高涨不断。”皇帝无奈的摇了摇头,纵然是他的权力再大,也敌不过最基本的价值规律与自发的市场行为。

    要想推行宏观调控基本物价的制度、重新订立规范的市场秩序,还是任重道远。

    “这只是小患。”贾诩显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轻声说道“有太仓与均输监定量发放、售卖粮食,保证最贫寒的黎庶吃得上饭,人心就乱不起来。”

    见皇帝点头不语,贾诩沉吟了一下,忽然说道“如今旱蝗看似势大难制,其实上有朝廷一心治灾,下有地方绸缪在先,灾纾难解,不过时日长短而已。想来若是入秋雨至,灾祸便可消于无形,是故如今最值得忧心的,仍还是关东。”



第681章 视事如纹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矣。”————————国语周语上

    皇帝立即提起精神来,这些天他虽然一直忙于关中受灾、益州新附的事情,但对于关东的情况却是一刻也不曾疏忽过。他此刻没有余力插手关东的时局,但明面上有前将军朱儁、汝南太守刘艾等人为他坐镇地方,保持朝廷的存在感;私底下又有贾诩派去的平准监探子借助游荡四方的侠客,在河北、荆州等地源源不断的输送隐蔽的消息。

    再凭借着前世的见闻与记忆,皇帝可谓是足不出户,却将关东局势了然于心。

    “刘艾已经传来奏疏,言曹操已兵出泰山,南下琅邪。”汝南太守刘艾与沛相田畴是皇帝放在豫州的亲信,他们既是防御袁术的扬州前线、又是制约徐州与兖州的钉子。前将军朱儁虽然仍兼任着豫州刺史,但也是个精明事故的人,主动将豫州的民政交给刘艾打理,自己只顾着河南一带,所以刘艾便时常给皇帝传递消息,充作耳目。

    刘艾的奏疏是昨天下午传进宫来的,用的是密奏形式的封事,所以没有走承明殿的流程,第一时间放在皇帝案头。皇帝适才心情烦闷,除了因为祈雨,其他的还是因为这个,他想起荀攸欲言又止的神情,脸色不由淡了下来,轻叹道“曹孟德到底是心存顾虑,见二袁有合流之势、对抗朝廷,心里还想着观望局势……这所谓的‘忠臣’尚且如此,遑论其他”

    “当年曹操一无所有,麾下只有若干兵马,凭着腔中热血,便敢只身追讨董贼。”贾诩轻轻一笑,说道“如今曹操坐拥兖州,兵马数万,俨然一方诸侯,再让他舍尽身家、倾心护国,倒是未必了。”
1...164165166167168...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