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在中间『插』入了杨琦这一茬后,宣室殿内议事的节奏有些被打『乱』,竟有些往讨论农商本末的方向去了。皇帝作为会议的主持者,自然得设法将话锋扭转过来:“刚才已经申明铸币是兴民的关键,是眼下不可贻误、当速议急行之政。”

    皇帝本就没有将铸币权交给少府的意思,既然有董承的话在先,那他也正好借着这个由头直抒本意。事后张昶要怪,也只能怪到董承头上:“少府兼事烦剧,禁内财货、山林池泽之税、如今还要管着盐铁,样样都是紧要之事。若是再许以铸币……我担心张公精力不够,别累坏了身子。”

    张昶年纪近五十岁,在这个时代已称得上是高寿,虽然年纪大了,但精力充沛与身体硬朗,各方面都还算不错。但此时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张昶也只能‘行也不行’了,他语气不由得弱了几分:“臣叩谢陛下厚爱!”

    他话一说完,便在皇帝的示意下走回自己的座席,脸『色』有些沮丧。没想到不仅没给少府抢到铸币权、反而还开罪了董承,自己身居朝廷最有油水的职位,身后不知有多少人盯着。经此一遭,必会有人从皇帝的决议与董承的态度里揣摩出什么,从而对张昶进行算计。

    董承冷眼瞧了下有些后悔不迭的张昶,心里暗自得意,面不改『色』的对皇帝拱手道:“君上,这新铸五铢,臣请以金曹……”

    “我有意重设水衡都尉,专管铸币、供金银皮帛等事,官署建在上林苑。其下再设钟官,技巧,辨铜三官,一应体制,皆如孝武皇帝时故事。”皇帝像是没有听到董承的话,自顾自的说道:“水衡都尉原掌造船、治水等事,仍旧交付都水使者,设都水监,以此划清职权。”

    董承有些惶然失措,本以为这是件十拿九稳的事情,谁知道皇帝另有打算。他不敢想针对张昶那般气势凛然,当下只得抬出光武皇帝来,支吾着说道:“这、那金曹岂不形同虚设,有失光武皇帝设立金曹的本意啊。”

    他想拿光武皇帝来压皇帝,却不知道皇帝根本不在乎什么祖制,而汉代也根本没有像明清那般对祖宗家法盲目尊奉。

    皇帝不以为然的说道:“太尉本主兵事,手下管着兵曹、尉曹则还罢了,却兼管财货,还管着主持民户、祠祀、农桑等事的户曹,这未免有些不伦不类,我看还是趁此精简了吧。”

    同样是作为三公,太尉府的属官却比司徒、司空的范围要广。这是由于东汉的太尉要尊于西汉的太尉,在有丞相的时候,西汉往往将太尉的属官转归于丞相,而在东汉则相反。故而光武皇帝改大司马为太尉之后,在权力分配上,太尉的职权逐渐加重,于军事顾问之外,还综理军政。

    皇帝虽然还没想过要改动官职,但适当的对职权作出相应的微整确实可以的,这样能使权责更为明晰,办事效率更加高效。

    “今后太尉府管军不管民,比如邮传、军吏升迁奖惩的评议、辎重粮草等事。而凡涉及民务的曹掾,则一概废除,以明定职司。”皇帝淡淡的看了董承一眼。

    但他也没让董承丧气太久,毕竟董承今天的表现也算是差强人意,皇帝怎么也得给点鼓励,让对方在以为没有希望甚至受到挫败后,突然蒙获恩赏,这样才是恩威并施、收放自如,令人敬畏:“大司农周忠,即日起转拜水衡都尉,秩二千石;尚书左丞鲁充拜技巧令、太尉府金曹掾董凤拜钟官令,各




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从
    “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汉官仪】

    既然要重铸五铢,除了自身的铸造工艺与原材料合格以外,还需要严防民间盗铸、磨边剪凿的情况。为此,皇帝命尚书台诏行关中各处郡府县衙、以及函谷、散关等地隘口,等五铢新钱铸好之后,各地都要放置百钱当做样品。并以此为标准,在城门处查验商旅所携钱币,只有检查合格的才准携带入内,否则一概没收重铸。

    历朝历代的百姓常常将铜钱的边缘剪掉,然后把剪掉的铜收集起来熔化换钱,而剩余的部分则可以继续当做钱来交易使用。这是一种偷『奸』耍滑的手段,这种钱也被称作为剪边钱。

    是故在城门、关门处厉行严查,能够有效的防止质量不合格的盗铸钱与形制残缺的剪边钱流入市场、紊『乱』经济。除此之外,皇帝还能借此把控关东与关西两方的商贸流通,避免良币外流、劣币流入。

    作为光武中兴以来,朝廷第一位再度专责铸币的水衡都尉,周忠只知权责重大,顺着皇帝的话头提出了几个应对之策。比如在五铢发行之后,规定一个适应期限,期限过后便严禁使用小钱以及旧钱;负责管理此事的官员若是放任不禁、置之不理,则以停禄半年、三年不得升迁作为惩处。

    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司空士孙瑞与侍中杨琦等人在一边细听之余,亦时不时地『插』上几句,对盗铸钱币者该采取什么样的刑罚、该如何解决目前缺铜的难题等等,都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等到众人终于行出未央宫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的暗淡下来,一轮满月缓缓爬上了东边的宫墙。苍穹呈现黛紫『色』,无云也无风,清冷的月辉洒满整个大地,未央宫厚重的黄『色』宫门在身后缓缓合上,留下了一片漆黑如墨的阴影。

    初夏的夜晚仍有些清寒,周忠年纪大了,又是南方人,禁受不住这一阵阵的凉气,甫一出宫门就有等候着的苍头奴仆迎上前来,体贴的为其披上厚厚的大氅。他站在自家的车驾边,没有急着上车,反倒是顺着长街望向道路两旁以及尽头处的灯火。

    如不是情非得已,寻常百姓家也不会在晚上燃起灯烛,是故在夜里还点灯的,左右不过是些权贵豪富。

    周忠看着灯火阑珊的街道,蓦然叹了口气,眼里流『露』出对前途的『迷』茫与忧郁。今天实在是事出突然,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个陪坐走过场的居然会被皇帝点中,授予水衡都尉的要职。虽然跟大司农比起来在品秩上差了几分,但在大司农的权势从盐铁开始就不断遭到少府侵夺的今天,大司农还不如重设的水衡都尉权重,可谓是明降实升。

    这么紧要的职位,为何偏偏就选中了他

    这是周忠最为疑『惑』不解的地方,他是扬州庐江人,其父周景曾与光禄勋杨彪的祖父杨秉同朝为官,彼此一起刷新吏治、议立孝灵皇帝继任大统。而其祖上周荣则曾为袁安征辟、为其腹心,庐江周氏与当今最为煊赫的两大顶级世家都有极深的历史渊源,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皇帝怎么会选中他呢而且这也不像是杨氏从中运作过的样子。

    就在周忠怅然独立的时候,荀攸悄悄来到周忠身旁,两人见礼过后,荀攸顺着周忠的目光向街道看去:“宫门附近嫌少人居,一会车行至北阙甲第,就会见到灯火宛如星辰。”

    周忠略带审视的看着荀攸,随口应道:“富贵豪奢,长安才安定多久,便又兴这种风气。”

    荀攸带着一脸温厚的笑意,别过话头,对其说道:“周公若不嫌弃,不妨与我共载一程”

    周忠的马车就在身边,哪里还用得着荀攸相送,只不过周忠恰好想听听荀攸这个皇帝最亲近的侍臣的真实想法,于是对他含笑说道:“多谢荀君美意,正好老夫也家住宣平里,这一路寂寂,正缺一人畅谈同行,如此便叨扰了。”

    荀攸目光沉静,闻言,只轻轻笑道:“承情之至,请。”

    车子缓缓行驶在青石板路上,感受着淡淡的寒意从车壁外透入,荀攸坐在一边



第九十六章 荫任子弟
    “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汉官仪】

    既然要重铸五铢,除了自身的铸造工艺与原材料合格以外,还需要严防民间盗铸、磨边剪凿的情况。为此,皇帝命尚书台诏行关中各处郡府县衙、以及函谷、散关等地隘口,等五铢新钱铸好之后,各地都要放置百钱当做样品。并以此为标准,在城门处查验商旅所携钱币,只有检查合格的才准携带入内,否则一概没收重铸。

    历朝历代的百姓常常将铜钱的边缘剪掉,然后把剪掉的铜收集起来熔化换钱,而剩余的部分则可以继续当做钱来交易使用。这是一种偷『奸』耍滑的手段,这种钱也被称作为剪边钱。

    是故在城门、关门处厉行严查,能够有效的防止质量不合格的盗铸钱与形制残缺的剪边钱流入市场、紊『乱』经济。除此之外,皇帝还能借此把控关东与关西两方的商贸流通,避免良币外流、劣币流入。

    作为光武中兴以来,朝廷第一位再度专责铸币的水衡都尉,周忠只知权责重大,顺着皇帝的话头提出了几个应对之策。比如在五铢发行之后,规定一个适应期限,期限过后便严禁使用小钱以及旧钱;负责管理此事的官员若是放任不禁、置之不理,则以停禄半年、三年不得升迁作为惩处。

    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司空士孙瑞与侍中杨琦等人在一边细听之余,亦时不时地『插』上几句,对盗铸钱币者该采取什么样的刑罚、该如何解决目前缺铜的难题等等,都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等到众人终于行出未央宫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的暗淡下来,一轮满月缓缓爬上了东边的宫墙。苍穹呈现黛紫『色』,无云也无风,清冷的月辉洒满整个大地,未央宫厚重的黄『色』宫门在身后缓缓合上,留下了一片漆黑如墨的阴影。

    初夏的夜晚仍有些清寒,周忠年纪大了,又是南方人,禁受不住这一阵阵的凉气,甫一出宫门就有等候着的苍头奴仆迎上前来,体贴的为其披上厚厚的大氅。他站在自家的车驾边,没有急着上车,反倒是顺着长街望向道路两旁以及尽头处的灯火。

    如不是情非得已,寻常百姓家也不会在晚上燃起灯烛,是故在夜里还点灯的,左右不过是些权贵豪富。

    周忠看着灯火阑珊的街道,蓦然叹了口气,眼里流『露』出对前途的『迷』茫与忧郁。今天实在是事出突然,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个陪坐走过场的居然会被皇帝点中,授予水衡都尉的要职。虽然跟大司农比起来在品秩上差了几分,但在大司农的权势从盐铁开始就不断遭到少府侵夺的今天,大司农还不如重设的水衡都尉权重,可谓是明降实升。

    这么紧要的职位,为何偏偏就选中了他

    这是周忠最为疑『惑』不解的地方,他是扬州庐江人,其父周景曾与光禄勋杨彪的祖父杨秉同朝为官,彼此一起刷新吏治、议立孝灵皇帝继任大统。而其祖上周荣则曾为袁安征辟、为其腹心,庐江周氏与当今最为煊赫的两大顶级世家都有极深的历史渊源,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皇帝怎么会选中他呢而且这也不像是杨氏从中运作过的样子。

    就在周忠怅然独立的时候,荀攸悄悄来到周忠身旁,两人见礼过后,荀攸顺着周忠的目光向街道看去:“宫门附近嫌少人居,一会车行至北阙甲第,就会见到灯火宛如星辰。”

    周忠略带审视的看着荀攸,随口应道:“富贵豪奢,长安才安定多久,便又兴这种风气。”

    荀攸带着一脸温厚的笑意,别过话头,对其说道:“周公若不嫌弃,不妨与我共载一程”

    周忠的马车就在身边,哪里还用得着荀攸相送,只不过周忠恰好想听听荀攸这个皇帝最亲近的侍臣的真实想法,于是对他含笑说道:“多谢荀君美意,正好老夫也家住宣平里,这一路寂寂,正缺一人畅谈同行,如此便叨扰了。”

    荀攸目光沉静,闻言,只轻轻笑道:“承情之至,请。”

    车子缓缓行驶在青石板路上,感受着淡淡的寒意从车壁外透入,荀攸坐在一边



第九十八章 昌潍原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尚书禹贡】

    初平四年夏,五月初七。

    北海国,都昌县。

    青州的夏天比关中来的还要热情澎湃,仿佛只是一觉醒来,昨夜的料峭春雨便无影无踪。这些时日一直离不开身的轻裘夹袍再也穿不住,人们纷纷换上了轻便的衣裳,开始迎接夏天。

    河岸上的绿『色』仿佛一瞬间青绿起来,大片大片的草地、杨柳树将河岸染成了一袭织锦绿绒般的地衣。

    若不是那从河面上吹拂而来的湿润暖风,吕布还会以为关东关西两处的夏天都跟家乡五原郡的一样炽热干燥,没想到却是别有一番味道。

    这么说起来,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

    在潍河河畔,一处残破的道路边上伫立着一支衣甲不整的队伍,人数大约有一两百人。一个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将军如山似得一动不动的坐在马背上,他正是朝廷新拜的安汉将军、守北海相吕布。此时的吕布正触景生情,思念早已离去的故乡,而他对面的那一员文士此时的感情与吕布类似,不过他是即将要离开哺育他的青州故土,远行千里前往长安。

    此人便是朝廷诏拜的新任议郎孔融,其少有才气、名重一时,曾因直言忤逆董卓,故而被贬到黄巾贼寇最为炽盛的北海为相。孔融到郡以后,收容士民,起兵讲武,很是励精图治了一番,结果因为不善军事而被黄巾所败,只好带残兵退保朱虚县。

    虽然孔融领兵不行,但他在聚集流民、更修城邑、建立学校、举荐贤士等方面的成绩做得非常突出,颇受北海士民爱戴,被尊称为‘孔北海’。但是好景不长,今年年初的时候,接连遭到公孙瓒、曹『操』挫败的青州黄巾在本土死灰复燃,寇略诸县。孔融领兵迎击,结果被贼首管亥所败,困守于都昌。

    就在管亥兵临城下,孔融等人束手无策、亟待求援之际,新上任的北海相吕布带领精兵突然从贼军背后杀到,不仅击退了管亥,解决了北海之围、而且还挽救了孔融等人的『性』命、更重要的是,吕布这个新北海相因此迅速俘获了北海国士民之心,得到了百姓的拥戴。

    这让本想寻义士去求外援的孔融在大松一口气的同时,既是感激、又是感慨。

    看着眼前威风凛凛的猛将,孔融五味杂陈,心里感激的是吕布出手相助,感慨的却是饱受战『乱』的北海看似终于迎来一位熟悉军事的长官了。使北海安定一直以来都是孔融心中所愿,如今有了吕布在此,以对方当日在城下所表现的武勇,解决北海贼患也不是难事自当为北海还复太平。

    “将军奉诏前行,积年蛾贼,一朝显戮,此乃将军之功。忠义所感,百姓无不倾心,老夫也是感佩至极。”说着,孔融便向吕布行礼答谢。

    吕布立即翻身下马,一手牵着缰绳,一手紧紧的扶住孔融,意气风发的说道:“我既已授职北海,安定诸县,自然是我分内之事,孔公何须多礼!”

    孔融点点头,虽然吕布曾经有背主求荣、舍身投靠董卓的劣迹,但吕布好歹在最后『迷』途知返,与王允合谋诛董,如今对他又有救命之恩。是故哪怕他心里再不齿吕布的本『性』,此时还是得假以辞『色』,不过语气里仍不可避免的带了些指教的姿态:“北海久经患难,百姓疲敝,望将军修武备战之余,多庇生民,施以德教。尤其是要戮力奋进,勤劳王事。”

    “喏、喏。”吕布有些不耐,漫不经心的敷衍道:“时候不早,还请孔公尽早上路吧。如今管亥虽然为我所败,但手下亦有不少贼众仍随其游离县邑,若是天晚了赶不到剧县,夜宿在外可就麻烦了。”

    孔融心里苦笑,看来吕布即便曾经做过主簿一类的文事,但骨子里还是个猛士武夫,对治民之事仍不太上心,自己盼着他能施政宽惠,无



第九十九章 嗟乎义士
    “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列女传楚接舆妻】

    信义算什么东西人生在世,熙熙攘攘,谁不是以利为先有些人最多只是吃相好些,打着义的幌子,其实干的还不是逐利的事。

    吕布心里不屑,他出身边鄙之郡,看惯了异族的狡诈与强者为尊,从来没把信义两个字当回事。正欲再劝,可一看到太史慈坚毅、沉着的眼神,他却不由得住口了。

    或许,这世上还真有人笃信敦义。

    又或许,自己不该打搅别人做梦。

    “也罢。”吕布叹了口气,手往后一招,只见魏续驱马上前,手里拿着一个小布包。

    吕布拿着那只布包,在手上掂了掂,复又递给太史慈:“这里是二十金,子义带在身上,以备不时。”

    太史慈下意识的就要拒绝,却被吕布牢牢的抓住手臂,他挣脱不开手臂上的那股大力,只好任凭布包硬生生的塞到手中。
1...7677787980...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