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陛下教训得是!”傅巽伸袖抹了把汗,整理了一番说辞,道:“陛下!河东急报,河东典农校尉范先、郡尉程银、侯选拥众数万造反,现已攻下安邑,郡守与诸曹掾属退守皮氏、蒲坂。”
“宵小也敢行此逆事”贾诩沉着脸说道:“还有什么没有一并奏来!”
傅巽应了一声,如实说道:“诺!除了河东以外,弘农都尉张琰、张晟亦举兵响应,攻打县邑。还有、还有……”
“还有什么”
傅巽虽然渐已平静,但提起此事依然有些后怕:“匈奴於夫罗不知何时,间道潜回并州匈奴王庭,勾结匈奴诸部起兵反对右贤王去卑监国,如今恐已兵至太原。”
皇帝的脸『色』这才有些凝重,他两眼沉静地望着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似乎得见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东南风轻轻的在背后吹来,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在背后推着、催促着。
“陛下,兹事体大,宜早作决断。”贾诩在一旁轻声提醒道。
皇帝回过神来,立即掉转马头,往北骑去,口中吩咐说道:“摆驾!去细柳观!”
羽林郎张绣时刻关注着这里的动静,看到皇帝与其他人聚在一起,他立即舍弃了将到手的猎物,仗着皇帝平日对他也算与众不同,悄悄骑马走了过来,保持着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随时等待着皇帝可能会有的吩咐。
此时听见皇帝下令,他快速瞥了贾诩一眼,有力的应道:“唯!”
于是在场所有羽林、虎贲等军快速集结,一前一后的护卫着皇帝等一行人赶往上林苑北边,靠近渭河的细柳观。
屯驻细柳观的如今已是北军中垒营,北军中候王斌与中垒校尉高顺预先收到消息,急忙带人出营奉迎。
只见当先皇帝昂然坐立于骏马之上,顾盼之间,威势不凡。在皇帝身边毕恭毕敬的侍立着的依次是平准监贾诩、侍中荀攸、羽林中郎将徐荣、虎贲中郎将盖顺等人。
王斌早已得到皇帝的事先知会,故而这些天连吏治科都不去了,从早到晚的坐阵军中,衣不卸甲,随时待命。
此时他孱弱的身子上穿着一件最轻的甲胄,郑重的对皇帝行了大礼:“北军中候臣斌叩见君上!”
“舅父快起来!”皇帝仍坐在马上,话刚说完,张绣便识趣的翻身下马,为皇帝将王斌扶了起来。
皇帝瞥了身旁坐在马上,正一手拿着根诏版,一手在诏版上奋笔疾书的傅巽,对王斌以及出来共迎大驾的中垒营诸将官士卒说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有河东逆贼,攻掠郡县、又有匈奴异族,叩关太原!百姓有难,地方危急,正是尔等将士奋命立功之时!今特诏北军中候王斌,持节督北军六营
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
“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尚书郎臣巽叩见陛下!”傅巽容貌瑰伟,看上去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身形却十分干脆利落,他翻身下马,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只不过他来的匆忙,此时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在地上冲皇帝稽首说道:“陛下,大事不好!”
“先起来说话。”皇帝把马鞭移到左手上拿着,空着右手对傅巽做了个托起的动作,由于有名臣傅燮为国牺牲的壮烈之举,皇帝对傅氏一族一直是宠命优渥。
虽然目前傅氏最高只有一个右扶风傅睿是二千石,但所有人都知道,简在帝心的傅氏在未来将会不可限量。
“做任何事,都要处事不惊,这才是大臣风范。你这么慌『乱』的样子像什么话”皇帝笑盈盈的说道,那副成竹在胸的气度让本有些慌张的傅巽顿时镇静了下来。
“陛下教训得是!”傅巽伸袖抹了把汗,整理了一番说辞,道:“陛下!河东急报,河东典农校尉范先、郡尉程银、侯选拥众数万造反,现已攻下安邑,郡守与诸曹掾属退守皮氏、蒲坂。”
“宵小也敢行此逆事”贾诩沉着脸说道:“还有什么没有一并奏来!”
傅巽应了一声,如实说道:“诺!除了河东以外,弘农都尉张琰、张晟亦举兵响应,攻打县邑。还有、还有……”
“还有什么”
傅巽虽然渐已平静,但提起此事依然有些后怕:“匈奴於夫罗不知何时,间道潜回并州匈奴王庭,勾结匈奴诸部起兵反对右贤王去卑监国,如今恐已兵至太原。”
皇帝的脸『色』这才有些凝重,他两眼沉静地望着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似乎得见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东南风轻轻的在背后吹来,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在背后推着、催促着。
“陛下,兹事体大,宜早作决断。”贾诩在一旁轻声提醒道。
皇帝回过神来,立即掉转马头,往北骑去,口中吩咐说道:“摆驾!去细柳观!”
羽林郎张绣时刻关注着这里的动静,看到皇帝与其他人聚在一起,他立即舍弃了将到手的猎物,仗着皇帝平日对他也算与众不同,悄悄骑马走了过来,保持着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随时等待着皇帝可能会有的吩咐。
此时听见皇帝下令,他快速瞥了贾诩一眼,有力的应道:“唯!”
于是在场所有羽林、虎贲等军快速集结,一前一后的护卫着皇帝等一行人赶往上林苑北边,靠近渭河的细柳观。
屯驻细柳观的如今已是北军中垒营,北军中候王斌与中垒校尉高顺预先收到消息,急忙带人出营奉迎。
只见当先皇帝昂然坐立于骏马之上,顾盼之间,威势不凡。在皇帝身边毕恭毕敬的侍立着的依次是平准监贾诩、侍中荀攸、羽林中郎将徐荣、虎贲中郎将盖顺等人。
王斌早已得到皇帝的事先知会,故而这些天连吏治科都不去了,从早到晚的坐阵军中,衣不卸甲,随时待命。
此时他孱弱的身子上穿着一件最轻的甲胄,郑重的对皇帝行了大礼:“北军中候臣斌叩见君上!”
“舅父快起来!”皇帝仍坐在马上,话刚说完,张绣便识趣的翻身下马,为皇帝将王斌扶了起来。
皇帝瞥了身旁坐在马上,正一手拿着根诏版,一手在诏版上奋笔疾书的傅巽,对王斌以及出来共迎大驾的中垒营诸将官士卒说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有河东逆贼,攻掠郡县、又有匈奴异族,叩关太原!百姓有难,地方危急,正是尔等将士奋命立功之时!今特诏北军中候王斌,持节督北军六营
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便宜十六策治军】
继青徐之间的大战开始之后,在神州西北的冀、并、司隶之间同样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于青徐的战『乱』。先是河东豪强范先、程银等人反抗朝政,驱逐太守王邑,举兵五万,造反。随即不久,弘农张晟、张琰也闻风响应,攻打郡治。战衅一开,朝廷立时陷入下风,在河东以西的左冯翊部分豪强与散居的羌胡部族也有些蠢蠢欲动。
按照事先在私底下的谋划,弘农张晟等人四处寇略,攻打华阴、陕县。范先则在基本拿下河东的前提上,与程银兵分两路,程银带兵三万,与侯选攻打蒲阪。而范先则带两万人进入上党,试图与袁绍大军会合。
大兵临境,上党郡陈氏、冯氏等豪强请求郡守骆俊、张辽等人组织兵马将叛军拒于郡界之外,其中别有用心者还试图怂恿骆俊调离壶关守军。然而骆俊既没有指挥张辽的权力,更没有在这个事上犯糊涂,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上党各县邑残破不堪,就凭上党万余杂兵和张辽手下数千精兵,很难在范先的攻势下守住本郡,何况在壶关的背后,还有一个比范先更需要戒备的对手。
是故骆俊支持张辽将郡兵与屯兵调入壶关,任由整个上党暴『露』在范先叛军的面前。
壶关夹峙在两山之间,是一座高耸坚固的雄关,关上旌旗招展,精兵沿墙巡视,无数民夫正爬上爬下,背着木石忙碌的加固城防。张辽默默的立在女墙边上,背着双手迎风眺望,夕阳斜照着他挺拔的身姿。他就那么孤岸的站着,远远看去,整个人就像是一只站在悬崖峭壁上的雄鹰。
“将军保境一方,如今上党危急,百姓倒悬,正是将军解除忧难之时!却何故聚集大兵,扼守关城”从河内温县老家逃难至此,后为太守骆俊征辟的郡掾属常林在壶关见到张辽,焦急的劝说道:“在下殊为不解!”
“如今黑山蛾贼数万人溃败西逃,正沿着山路往壶关而来。”张辽身着甲胄,手按刀把,锋利的眉宇一扬,如深邃的眼睛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群山:“我若是弃关西去,且不说能不能凭靠这些郡兵击败范先,就是击败了,回头发现黑山军将壶关抢下了怎么办那时候不是刚诛虎豹,又进豺狼顾此失彼,这可不是用兵之道。”
“那将军何故将郡兵全部调往壶关”常林皱紧了眉头,他避居上党时曾深受上党豪强们的接济与恩遇,如今眼见好不容易安定的上党将再受兵燹,心里很是不忍,说道:“眼见上党百姓遭受刀兵,难道这就是将军所愿么!若是朝廷知道了,将军又该何以自处!”
“上党豪强大姓,无不是坞堡坚固、部曲精良,府君已经四处聚集各家部曲了,想必范先一时也奈何不得。”张辽冷冷的把脸转过来,看着常林急切的面孔,静了一会儿,忽地笑了:“冠族们经受屡次大『乱』,能留存至今,定然是都有各自的凭仗。你犯不着为那些高门冠族担心,身为郡府掾属,你该担心的是那些无辜的黎庶。”
常林心里恍受重击,脸『色』顿时变得苍白无比,几颗汗珠从额上划下。一直以来,他都不由自主的将豪强与百姓划等号,从而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最底层的黎庶,在他看来,为政者应当首重豪强,只要豪强安定了,那么黎庶自然而然的也就安定了。可如今被张辽这么一说,常林觉得以往信奉的准则忽然发生了动摇。
张辽没在
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陈列
“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魏书】
初平四年七月初十,袁绍兵临壶关,听闻河东叛『乱』,上表请求率军入河东为朝廷平『乱』,奏疏传达,被皇帝当场拒绝,并下戒书严斥其安守本分,不得擅动。袁绍不听,又再次上表,言辞愈加恳切,一般人见了,还真以为袁绍是公忠体国的勤王之臣呢。在打出助朝廷平『乱』的旗号后,袁绍便以张辽窝藏蛾贼,私通匪徒的名义,下令对壶关发起进攻,以期能早些击破兵力不多的张辽。
与此同时,原河东郡尉程银、侯选正全力攻打皮氏、蒲阪等城,以期拒黄河天险而守。
在力排众议,决定亲征之后的皇帝,终于在数日之内带领南北等军共计四万余人赶到左冯翊临晋县,与蒲阪隔河相望。之所以能这么快做出应对、并且迅速的赶往河东,全赖于皇帝对南北军狠抓不懈的『操』训、以及为人诟病已久的从长安整修至华阴的宽敞官道。
在黄河对岸,程银手下两万多人已在蒲阪县旁的河岸边扎好大营,设下防线,并派骑兵斥候沿岸巡视,以防朝廷派兵渡河。
双方的初次交锋,就在蒲阪展开。
“哈——”一名待在箭楼上的守卫打了一个哈欠,他时刻不停的盯着河对岸的动静,从半夜守到中午,难免会感到些疲乏。
“来,吃饭了。”这是另一名士兵提着布包攀爬着梯子上来了,他身材瘦小精干,与这个守卫似乎很熟的样子:“大目,你这大半天的看到什么没有”
那个被称作‘大目’的守卫名副其实,有一双极大的眼睛,黑白分明的瞳仁,看上去炯炯有神。他接过布包,将其揭开,里面装着的是三四块烤得坚硬如石的胡饼:“妈的,又是这个东西。”
“有的吃就不错了。”精干的汉子微微叹了口气,拿起胡饼,用牙使劲咬下一块,在嘴里嚼了嚼,然后再拧开随身带着的水囊,对嘴喝了一大口。将一团湿润的、毫无半点味道的胡饼和水咽了下去后,他再次问道:“我刚问你,这半天瞧见什么没有”
“瞧见什么”大目嘴里叼着块饼,冲旁边努了努嘴,说道:“我都快被对面给闪瞎了。”
“什么”那汉子嘟囔一句,不经往对岸看去,这处箭楼极为高耸,视线能穿过滚滚黄河,直接看到对面朝廷军队的大帐。
只见对面的大营里也正在埋锅造饭,除了那数十根象征着天子亲临的大纛以外,最引人瞩目但还是那一队队穿梭行走在军帐之间、威武不凡的甲士。明媚的阳光下,甲士身上穿着的甲胄简直锃然发亮,夸张地讲,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把光照在箭楼上。
那汉子望着对岸整肃有序、装备精良的军队,面『色』变得有些青白,感觉自己浑身没来由的一寒,刚忙别过头去,不敢再看,因为他怕,怕自己会控制不住的发抖,更怕自己会在之后的战场上以自己身上的薄衣去挡敌人的铁甲。
他不由喃喃嘀咕道:“这仗打得过么”
“你说什么胡话呢”大目好笑的拍了拍对方的肩膀:“管他打不打得过,吃了程家几口粮,你还真把自己当程家的兵了打不过就跑呗,在战场上,金子都没有自己的命要紧。”
“你说得对。”那汉子偷偷咽了口唾沫,他与大目都曾是白波黄巾的一个小头目,当初白波贼被皇甫嵩剿灭后,所收降的数万部众有的老弱青壮被分为屯田兵,而有些老兵则被程银、侯选所吸收,以弥补他们二人在征讨白波时所造成的损失。
想起自己跟着韩暹等人与皇甫嵩作战,可是亲身实地的见识过北军的厉害,只是当时的北军也只是甲胄齐备而已,没想到这才过去一年不到,却变得越加精锐无当了!
他自然不会想到这些甲士仅仅只是北军精锐中的精锐、中垒营才有的待遇,至于步兵、『射』声等营都只是轻甲。而当初讨伐白波那一战,中垒营镇守辎重,并没有亲自上阵,所以才给了他一个北军进步飞速的假象。
&n
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机伏莽
“兵驰骑突前,郑兵严阵当之,屹然不动;俱以团牌自蔽,望之如堵。”————————【明季南略卷十一】
黄河滚滚流淌,数百艘大船横渡而来,一时间,仿佛平地惊雷,船头的战鼓骤然间炸响,大批身着精良甲胄的中垒营士兵从船上走下,整齐有序的组成简单的防护阵型。
就在这个时候,对面营地里同样响起了震天的战鼓声,数百骑兵在程银的带领下奔出辕门,往岸边跑来。阳光之下,一面‘程’字大旗迎风招展,程银身着玄甲红袍,手持一条长槊,在数百骑兵的簇拥下竟是勇迈非凡!
以骑对步,又是半渡而击,若是对上一般的部队,以程银手下数百精骑,能一战而胜。可惜在他对面的却是北军最为精锐、皇帝费尽无数资源打造的中垒营,他的原身也就是中垒校尉高顺曾经所带的陷阵营。
但听一声高昂的号角声响过,随着隆隆的行进鼓声,一个披甲持盾的步兵方阵很快便在河岸边组成。中垒营全员黑衣黑甲,队伍整肃,手中所持的长刀像是一片闪闪发亮的森林。
程银见状,心中顿时凛然,他高举长槊,先断然高喝道:“杀——!”
数百名由程银耗尽无数家财所组建而成的精骑跟着大喝一声,列成冲锋梯队,宛如海上的层层巨浪,呼啸着向黑『色』的中垒营阵地席卷而来。
高顺全然不惧,沉着的命人紧紧聚在一处,保护着中间一部分提前下船的『射』声营弓弩手。中垒营面对着数百骑兵奔驰而起的骇人声势,没有喊叫口号以振奋士气,也没有手足无措的紧张发抖,他们不动如山,鸦雀无声。直到对面的骑兵浪『潮』堪堪扑到面前,中垒营身后的战鼓声这才再次响起。
第一道高大的盾牌墙后面顿时站起层层叠叠的一批弓箭手,只听沮隽一声令下,箭支便如骤雨飞蝗,劲急啸叫着『射』向高速袭来的骑兵。短短瞬息之间,只听见人喊马嘶,大量骑兵纷纷落马,这股势拍岸礁的巨浪骤然间停滞、紊『乱』!
『射』声营的强弓硬弩没有丝毫停息,校尉沮隽手开硬弓,接连发箭,每回都能将一名敌骑『射』落马下。密密麻麻的箭雨封锁了整个骑兵的冲锋队形,在对方骑兵被这凌厉的箭雨压得抬不起头时,一阵浑厚的号角声突兀的响了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