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高顺带着数百名中垒营披甲重兵,手持长刀,呐喊着从盾牌墙后杀出。以三人一组,对早已阵脚大『乱』的敌骑分割厮杀!骑兵被步兵冲『乱』队形分开缠斗,便难以相互声援、组成攻势。而中垒营步兵却恰恰相反,他们纵跃灵便,分工合作,一人用枪捅击骑士,一人拿刀去砍马腿,另一人则在左右呼叫掩护,格外默契。
程银大是烦躁,对身边骑兵吼道:“向后头传令!全数压上来!”
那名护卫急促的说道:“对面箭雨凌厉、甲士锋锐,我等不宜久战缠斗。”
程银心急胸闷,见他竟敢顶撞,不由大怒:“我看你是没胆!还不传我令去!”
护卫脸『色』铁青,只好从怀里掏出令旗,对后方大营使劲摇了摇。然后便拔剑大吼一声:“杀——!”
竟是不顾自己护卫之责,一马当先的冲杀了出去,似乎是要程银看看自己究竟是有没有胆。
程银一时有些呆滞,眼睁睁的看着那名雄赳赳的护卫在策马过程中,才来得及砍伤一名敌军,身下的坐骑便被人一刀砍断了腿。程银反应过来,赶忙拍马过去,替他杀退了敌兵,在马上俯身说道:“快起来再战!”
那护卫被生生压在马尸之下,口角流血,腰间早已受了一刀,此时惨笑着对程银说道:“主公!我可有胆没有!”
程银默然不语,比起这名护卫的胆气壮烈,自己发自内心的有些惭愧。
后方大营接到传讯,很快便反应过来,两万多人登时如排山倒海般压了过来。
时间才过半刻不到,程银手下数百骑兵便折损大半,为了避免全数折在这里,他只好丢下百来具人马尸体,暂且后撤了。
中垒营在和骑兵搏杀中始终和后方大阵保持着不远的距离,此时也都在高顺的指挥下只杀眼前落单的骑兵,根本没有追击
第一百一十六章 坚不可摧
“兵驰骑突前,郑兵严阵当之,屹然不动;俱以团牌自蔽,望之如堵。”————————【明季南略卷十一】
黄河滚滚流淌,数百艘大船横渡而来,一时间,仿佛平地惊雷,船头的战鼓骤然间炸响,大批身着精良甲胄的中垒营士兵从船上走下,整齐有序的组成简单的防护阵型。
就在这个时候,对面营地里同样响起了震天的战鼓声,数百骑兵在程银的带领下奔出辕门,往岸边跑来。阳光之下,一面‘程’字大旗迎风招展,程银身着玄甲红袍,手持一条长槊,在数百骑兵的簇拥下竟是勇迈非凡!
以骑对步,又是半渡而击,若是对上一般的部队,以程银手下数百精骑,能一战而胜。可惜在他对面的却是北军最为精锐、皇帝费尽无数资源打造的中垒营,他的原身也就是中垒校尉高顺曾经所带的陷阵营。
但听一声高昂的号角声响过,随着隆隆的行进鼓声,一个披甲持盾的步兵方阵很快便在河岸边组成。中垒营全员黑衣黑甲,队伍整肃,手中所持的长刀像是一片闪闪发亮的森林。
程银见状,心中顿时凛然,他高举长槊,先断然高喝道:“杀——!”
数百名由程银耗尽无数家财所组建而成的精骑跟着大喝一声,列成冲锋梯队,宛如海上的层层巨浪,呼啸着向黑『色』的中垒营阵地席卷而来。
高顺全然不惧,沉着的命人紧紧聚在一处,保护着中间一部分提前下船的『射』声营弓弩手。中垒营面对着数百骑兵奔驰而起的骇人声势,没有喊叫口号以振奋士气,也没有手足无措的紧张发抖,他们不动如山,鸦雀无声。直到对面的骑兵浪『潮』堪堪扑到面前,中垒营身后的战鼓声这才再次响起。
第一道高大的盾牌墙后面顿时站起层层叠叠的一批弓箭手,只听沮隽一声令下,箭支便如骤雨飞蝗,劲急啸叫着『射』向高速袭来的骑兵。短短瞬息之间,只听见人喊马嘶,大量骑兵纷纷落马,这股势拍岸礁的巨浪骤然间停滞、紊『乱』!
『射』声营的强弓硬弩没有丝毫停息,校尉沮隽手开硬弓,接连发箭,每回都能将一名敌骑『射』落马下。密密麻麻的箭雨封锁了整个骑兵的冲锋队形,在对方骑兵被这凌厉的箭雨压得抬不起头时,一阵浑厚的号角声突兀的响了起来。
高顺带着数百名中垒营披甲重兵,手持长刀,呐喊着从盾牌墙后杀出。以三人一组,对早已阵脚大『乱』的敌骑分割厮杀!骑兵被步兵冲『乱』队形分开缠斗,便难以相互声援、组成攻势。而中垒营步兵却恰恰相反,他们纵跃灵便,分工合作,一人用枪捅击骑士,一人拿刀去砍马腿,另一人则在左右呼叫掩护,格外默契。
程银大是烦躁,对身边骑兵吼道:“向后头传令!全数压上来!”
那名护卫急促的说道:“对面箭雨凌厉、甲士锋锐,我等不宜久战缠斗。”
程银心急胸闷,见他竟敢顶撞,不由大怒:“我看你是没胆!还不传我令去!”
护卫脸『色』铁青,只好从怀里掏出令旗,对后方大营使劲摇了摇。然后便拔剑大吼一声:“杀——!”
竟是不顾自己护卫之责,一马当先的冲杀了出去,似乎是要程银看看自己究竟是有没有胆。
程银一时有些呆滞,眼睁睁的看着那名雄赳赳的护卫在策马过程中,才来得及砍伤一名敌军,身下的坐骑便被人一刀砍断了腿。程银反应过来,赶忙拍马过去,替他杀退了敌兵,在马上俯身说道:“快起来再战!”
那护卫被生生压在马尸之下,口角流血,腰间早已受了一刀,此时惨笑着对程银说道:“主公!我可有胆没有!”
程银默然不语,比起这名护卫的胆气壮烈,自己发自内心的有些惭愧。
后方大营接到传讯,很快便反应过来,两万多人登时如排山倒海般压了过来。
时间才过半刻不到,程银手下数百骑兵便折损大半,为了避免全数折在这里,他只好丢下百来具人马尸体,暂且后撤了。
中垒营在和骑兵搏杀中始终和后方大阵保持着不远的距离,此时也都在高顺的指挥下只杀眼前落单的骑兵,根本没有追击
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
“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晋书褚翜传】
此时的山谷下正展开一场混战,虽然张猛仗着骑兵的优势,但在狭窄的山道中实在难以转圜,只得一路且战且退。
掉转过来的程银手指夹着一支箭,一下『射』出,正中一名胡骑的马腹,紧接着他又搭上一支箭矢。正拉满了弓弦,却不料一支箭从右边飞过来,程银慌忙拿弓去挡,箭簇正好打到了他的雕弓上面,将弓给打折了。
程银吓得一身冷汗,赶忙丢下弓,拨马往后退了几步,避开『乱』飞的流矢,再也不敢靠近前面。
在远处的张猛心有不甘的放下弓,终于打消了最后一丝斩将破敌的念头,带着众骑聚在一起,往身后薄弱的包围带全力冲锋,途中手刃数人,方才勉强退出山谷。
所幸山谷外留着追往树林里的骑兵尚未遇到埋伏,张猛这才好带着余部既愤懑又不甘的撤离了。
程银重振雄风,一扫刚才被紧追不舍的烦闷之气,带着侯选以及数千叛军追出谷外,象征『性』的追击了一阵,这才振作旗鼓,回到原来的山道上。
许攸身着青衫,不着片甲,风度翩翩的骑在马上,对过来的程银与侯选说道:“这张猛徒有其父威名,却不知他在家斗鸡走马的时候,我早就在关东随袁君讨伐董卓了。在战阵上,我见过的敌将比他杀过的人还要多,不过一场伏兵便教他仓皇退却,可见其也不过如此能耐罢了!”
作为袁绍的故友、谋士,随之经历了关东会盟讨董、以及与公孙瓒交手的龙凑、巨马水等几次大战,虽然许攸所出的计谋大都被田丰等人盖过,没有什么较突出的、决定胜负的战绩。但他见过太多比这个还要惨烈的大场面、和变化多端的策略了,此刻自然不会将这场小小的山谷伏击放在眼里,反倒在心有余悸的程银、以及跟随许攸作为援军赶来的侯选面前显得风淡云轻、成竹在胸。
程银对许攸抱拳说道:“多谢许君救命之恩!”
许攸略微正『色』的看了他一眼,那双三角眼毫不掩饰的流『露』疏离,他稍稍点头说道:“将军客气了。”
程银也不以为意,随即对侯选同样说道:“也多亏侯兄弟及时赶到,不然,我可就真的要死在这里了。”
“你我兄弟,向来都是互持相帮。道义之下,岂能坐视败亡、弃之不理”侯选摇摇头叹道:“李堪倘若还在,想必也会与我做同样的决断。”
程银、侯选、以及李堪三人都是家有余财,趁着河东近年大『乱』,故而肆意招募流民、扩充部曲,并借此一跃成为河东地界上稍有实力的新晋豪强。由于阶层抬升太快,底蕴不足,在延续至少百年的大豪强眼中仍旧是一夜发迹的乡下地主而已。为了增加声势,他们三人彼此之间同气连枝,相交莫逆,私底下甚至结契为兄弟。
直到去年皇甫嵩征讨白波黄巾,他们三人为博军功,身先士卒,却被皇甫嵩算计成炮灰、以及微不可察的借此对皇帝表明自己对削弱地方豪强的态度。
李堪的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一直以来,程银与侯选二人也将皇甫嵩乃至于朝廷视为仇恨的对象。在他们眼中,朝廷不仅借机削弱了自身的实力、辛苦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且还永远失去了一个兄弟。所以在许攸、范先等人的唆使、怂恿下,他们很快就同意加入反叛的行列。
侯选是个重情义的人,他反叛的理由主要是因为李堪的死而报复朝廷,但只有程银知道李堪真正的死因在于自己的见死不救、落井下石,而不是什么遭人算计。但他不能说出来,只能跟着侯选将罪责怪到别人身上,白波贼已经覆灭了,那么自然是由朝廷来负这个责任。
这是他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秘密,此时被侯选在无意中提及了李堪,联系到侯选的仗义相助以及自己的无情无义,程银心里潜藏已久的惭愧突
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诸葛亮集兵要】
战场初步打扫干净之后,对岸的南北军主力便依次渡河,皇帝在卫士令王忠以及羽林郎的护卫下,乘坐最大的一艘舰船缓缓渡河而来。沿河驻防的羽林、虎贲、北军等禁军,见到天子仪仗从船上接连而出,便知道是銮驾到了,于是皆在将校们的带领下站着对皇帝持兵作揖,山呼万岁之声响彻连营。
皇帝没有休息,他骑在御赐名号‘骕骦’的高头大马上,一手按着剑柄、一手拿着马缰,在听了高顺的汇报后,得知己方以极少的代价斩获数千叛军、俘虏无数的时候,心里大为振奋,脸上却是果不其然的样子,说道:“当真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此战皆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区区宵小,何足以对阵我南北军精锐!”随驾前行的高顺一板一眼的答道。
接着皇帝沿途巡视高顺在岸边临时搭建的布防工事,虽然时间仓促,整体形制有些简陋,但鹿砦壕沟却样样不缺,把整个军阵围得如铜墙铁壁一般。皇帝不由得赞叹一声:“卿有治军之才,但说用兵谨慎,张辽在这方面也比不上你。”
高顺在马上欠身回答道:“这不过是为将者应有的能力,当不得陛下如此谬赞。”
“出师行军,以整为胜。”皇帝淡淡笑道:“你有大将之风,临阵决胜后又能不骄不矜,实在难得,今后自当更有作为。”
这是极高规格的夸奖了,饶是高顺素来不苟言笑、面无表情的脸上此时也不由得动容,他想起中垒校尉是北军中候的接班人或兼职的传言,心里更是激动道:“承蒙陛下厚爱!”
“我且问你。”皇帝一边看着粗糙而不失章法的营垒,一边问道:“如何才算是强兵”
“虽历百战而不改其志,胜不骄、败不馁,熟悉军阵,听于号令,纵然甲胄不齐,亦可称为强兵。”高顺说道。
“说的在理,我当日也曾见过陷阵营的模样,无论气势、还是士卒个人的武力,都远胜于南北军。”皇帝颔首道,复又问说:“那依你所见,眼下南北军可算是强兵”
陷阵营是高顺一手打造的心血,如今被裁撤编制,归入了中垒营,故而高顺爱屋及乌,对北军的重视以及评价也是极高的:“南北军上下事权一统,兵甲、士气等种种皆为精绝。何况陛下眷爱将士,特使太学开教化一科,以传将士学业。不仅使底下将士更好熟识军阵与旗号,而且益增其报效奋战之心,末将以为,古来强兵,精锐绝无如南北军者。”
南北军经过几次重整、裁汰、编练,无论是士卒的身体素质还是装备的精锐程度,都是当世少有。虽然二者加起来不过三万人,但几乎可以做到以一当十,此外,在南北军装备等硬件齐备以及身体强健的基础上,皇帝还使太学每个月选派才识出众的学子按时赴南北军,为寒微之家出身的中低层军官、以及日常训练成绩突出的士兵们提供扫盲教育。
为了不耽误白天的训练,故而学习教育选在晚上进行,参与学习的军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算是太学属下二级学科的学生,官方的称呼是教化科,取‘教以效化’之义,但南北军底下那些大部分从寒家出来的粗人们并不认可这个既正规又拗口的称呼,私底下将其称之为‘夜学’、‘夜校’。
教化科的学习内容极为简单,与太学属下的蒙学差不多共用一样的授读书籍,大都是以扫盲识字、普及基本法律、朝廷政策为主,
第一百二十一章 弃旧图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皇帝说道:“如何凝聚人心,这可是一项大学问。我之所以命太学在军中宣示教化,除了使人敦睦道理以外,更多的还是要他们知道当兵打仗不仅仅是为了糊口度日,也不仅仅是建功立业,而是为了要保境安民。一饭一衣,皆由民出,为兵者岂能不悯百姓艰难”
高顺听着渐有些糊涂,他只是个校尉,这些道理他大致都懂,可却不明白皇帝为何要跟他说这么多。
皇帝一直有意抬举高顺,不然也不会将他放在中垒校尉这个职位上,很显然是打算让他接王斌的班的,于是他顿了顿,复又继续往下说道:“我早先以降过诏旨,南北军的将士待年长退伍之后,可按其当时军职,分别选派为贼捕掾、五官掾、或是亭长等官。在教习科学过律令的可直接依功按职授任,没有学过的,先在教习科学一段时日后再行分配。”
贼捕掾与五官掾都是郡县府中专司负责缉捕犯人、掌盗贼等事的部门官吏,类比于后世的刑侦,而亭长也是负责管理地方治安、盗贼的基层单位。由退伍士兵担任地方治安长官,既能避免习惯于刀口『舔』血的士兵返乡后无法接受苦累的农事,从而被豪强收为打手扰『乱』治安,还能加强基层治安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皇帝的政策与律令能上下通达。
士兵退伍之后不仅不用重新去种田,而且还能得到一官半职,从参军到退伍的这一切待遇都是皇帝给予的,由退伍士兵转化而成的基层小吏自然会对皇帝抱有寻常官吏所没有的忠诚与拥戴。等到这项制度形成良好的循环和运转之后,皇帝绝不会担心自己的政策会被底下的人阳奉阴违,从而还会加强中央对地方基层的掌握,保证皇权下乡。
这是皇帝根据后世的经验而复制修改的军人退伍以及军转警制度,他将这个要言不烦的告诉给高顺,其实是对高顺寄予厚望:“这一次征讨河东,南北军少不得会有兵员减损,若是有战死的,一律按禁军的抚恤规章来办,给钱、赐田、免赋役、收其子弟遗孤入军就学。若是有因伤致残而不能再复从军的,则依退伍的章程来办。”
皇帝注视着洗耳恭听的高顺,看着他清白正直的模样,恍惚间竟想起了舅父王斌苍老而不失忠直的神态,他没来由的一叹,当着众人的面对高顺说道:“舅父老了,军中的这些琐事,你身为中垒校尉,得多替他分担分担。”
皇帝这番话等若是直接敲定了高顺的前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王斌卸任之后,高顺就将会是下一任的北军中候,为皇帝执掌北军。
上一个被皇帝托付如此信重的还是虎贲中郎将盖顺,可惜他因为一次行差踏错,而至今前途暗淡。有前车之鉴在,其他人遇到这种事,大都应该谨小慎微,再怎么也得谦辞几句,以免得最后万一打了包票却没有办到也不至于摔得太惨,这才是正确的为官做人之道。可高顺却毫不推辞,一股脑的答应了下来,谨然奉命道:“唯!末将必竭尽智忠,为陛下走牛马、填沟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