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阳
“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答苏武书】
太原郡北,阳曲县。
阳曲县位于山河之间,其地沟壑纵横,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较低。自古以来都是晋北要冲,距郡治晋阳不过三十余里,乃太原门户,在它之后除了盂县可堪据守以外,便是一片坦途,可任由骑兵来去。
此时的天空湛蓝无比,河水充沛、从东南吹来的暖风温和宜人,这本该是一个盛夏当中最好的日子。以往的这个时候,城中的冠族大姓会拖家带口的出城,在乡下的庄园坞堡里待上一整个夏天;无畏寒暑、永远也坐不住的少年郎则会穿着方便的短衫,背弓跨马,呼朋引伴的出城狩猎;而乡里的农夫会两手背在腰后,在长满麦粟的田间信步走着,时不时的抬头看一眼少年郎的锦衣裘带,然后继续埋头做那些一辈子也做不完的农活。
每年的这个时候,张卜都会登上城楼俯瞰这一切,看着在他治下的子民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人生,知道他们生活尚且无忧,作为一县之长的他就会格外的满足。
可现在却不一样了。
“唰——!”
阳曲长张卜从记忆里回过神来,忍不住抬起头,看见城头树立着的大纛正随东南风在那个男人的头顶上滚动着,如一卷翻涌不息的波涛。
天穹之下,匈奴单于於夫罗所带的三万骑兵按照各自归属的部落,组成大大小小十数个方阵队列。从城头往下看去,他们就像是一群雨前的蚂蚁,缓缓移动在田野之上,那田野本来是黎庶辛苦一辈子的地方,如今却变成了一片杂『乱』肮脏的营地,尚未成熟的麦粟此时也大都为胡虏饱腹。
张卜不忍再看下去,他小步走到伫立的那个男人身边,多年来养成的气度让他说话的语调不高不低、十分轻柔:“夏将军。”
护匈奴中郎将夏育正站在墙边俯瞰,同样是窥测敌营,张卜就像是普通人第一次近距离观察猛虎,战战兢兢、而夏育的神情就像是一只站在山峰之巅的苍鹰,冰冷无情的注视着地上的猎物。
夏育身材魁梧,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只站立的熊,他立在女墙边上,目光从敌营一直打量到远近的山势。他其实早就感到身后张卜的到来,只是一直懒得回头搭理。直到这时听张卜出声说话,他才慢条斯理的转过头来,用上级对下级的语气问道:“都办完了粮草、滚木等物都备好了”
张卜不以为忤,态度温顺的答道:“这些都是常备之物,大战在即,筹措起来也不难。”
军需之物并不常用,平时若是没有刻意准备的话,根本不会在这么短时间内筹措好,而张卜却筹措的那么快,显然是对此绸缪很久了。大战在即,夏育不认为张卜会拿这事糊弄他,反倒意外的抬了抬眉『毛』:“那各家部曲呢”
“郭氏已经带头交出所有部曲,郭府君说夏将军是征战多年的宿将,将部曲交给将军手上,他放心。”张卜口中所言的郭府君正是雁门太守郭缊,因为於夫罗带着数万匈奴骑兵走雁门南下,郭缊不敌,只得一路败退至阳曲老家。如今桑梓有难,他便说动各家一起献粮献兵,尽全力支持夏育防守阳曲。
“他啊……”夏育感慨着说道,这个名字让他记起了不堪回首的往事,语气无不讽刺:“当年要是这么大方就好了。”
在孝灵皇帝熹平六年的时候,破鲜卑中郎将田晏贿赂宦官王甫,怂恿孝灵皇帝对鲜卑开战,与当时还是乌丸校尉的夏育、护匈奴中郎将臧旻兵分三路讨伐鲜卑,结果大败而归,三人都被下狱处分。后来的人只知道那场虎头蛇尾的战争完全是出于孝灵皇帝好大喜功、以及宦官擅权的缘故,而为人所不知、或是刻意被忽视的却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失利。
不过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如今大敌当前,夏育在心里再怎么怨恨,也能分得清轻重,不会在这个时候对郭缊进行什么报复。
待此战过后,如果能侥获战功,兴许能为往事昭雪翻案吧……
夏育正在一边如此想着,张卜在一旁还是忍不住看着底下那群气势汹汹的匈奴军队,心里很是没底:“夏将军,典农校尉还有多久到阳曲”
“算算路程,若是快马行军,少说也得明天早晨才能到。”夏育说道,此次匈奴南侵出乎并州所有人的意料,在大敌当前,上至刘虞下至豪强无不团结一致。夏育抢夺战机,只身带着数千豪强部曲组成的郡兵北上阳曲,而典农校尉庞德则带着担心受到清算的右贤王去卑等归附匈奴兵作为第二梯队,防守南边的盂县。
阳曲城池狭小,兵微将寡,此时遭到数万匈奴人的围攻,实在很难坚持下来,唯有依靠庞德带来的援军及时赶到,在战事胶着之际突然杀出解围。
张卜还有些不放心,小声嘀咕道:“若是在西河郡的度辽将军能带兵来就好了。”
“糊涂,让他来做什么”夏育面带不善的看向张卜,他最讨厌这个庸懦的县官,眼界只放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自家治地的得失上,全然不顾大局:“段忠明驻守离石防备的可是匈奴屠各,那可是屡屡叛
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义
“有微言;深可说。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苏幕遮看送孝】
大股大股的逃兵从城中突围,向着涑水四散离去,到现在还愿意跟随程银、侯选的只有他们培养多年的家族亲兵,寥寥千余人护着程银等人一路逃向涑水。
这个时候追击在后的羽林军开始在马上不紧不慢的放箭,只要是还拿着刀剑顽抗的一律被『射』死在地,有些人见了,急忙丢下刀剑跪地求饶,羽林骑便不再理会他,径直打马过去。逃兵有样学样,整个战场上开始纷纷出现跪伏的降卒,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徐荣骑马跟在军中,看见四下伏尸遍野的惨状,心里毫无波动,反倒叫人从地上拉起一名投降的叛兵小头目问道:“程银等贼子往何处去了”
“往、往城北去了。”
“命人往城东突围,是诈我也,其实是带着少量人马走北门而逃。”徐荣点头说道:“彼等军中果然有能人。”
盖顺适时说道:“贼兵已溃,既已知晓动向,若遣骑兵追击与河畔,彼等贼子必为逃命而争先渡河,如此人马挤踏,我军可大有斩获。”
“我早已派公明领兵去了。”徐荣不以为然,淡淡说着,复又问道:“盖郎将也想博一博追亡逐寇的功勋么”
盖顺眉头一抖,甚有深意的看着徐荣。
这个‘早已’是什么时候是战前的预备还是刚才临时下令为何他从未听过徐荣有过这个安排
当然,此时不是计较这个时候,盖顺自是不愿将自己与徐晃放在同等位置,也不愿自降身价跟徐晃争夺追击的战功,而且他与徐荣是这场战争的主持者,不需要亲自斩下敌首也能分润功劳。
所以徐荣想用这种方式给亲信徐晃立功,那就由他去吧,盖顺心里如此想着,何况此时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在等着他:“不必了,还是留待此辈破敌吧。我等当务之急,应是清理战场,收束俘虏,以待国家亲临。”
程银与侯选往涑水仓皇的跑着,身后隆隆的马蹄声紧随在后,当他们焦急的跑到岸边时,看见河上雾蒙蒙一片,芦苇『荡』中孤零零停靠着几艘小船,脸上俱是一喜。
可他还没高兴多久,便见一群群『乱』兵朝那几艘船只涌了过去,他们纷纷争抢着,甚至不惜对昔日的袍泽拔刀相斫。程银大怒,不住的呵斥道:“都给我住手!不准抢!”
凭借往日的威势,他这声吼一时镇住了众人,但随着身后雷鸣般的马蹄声夹杂着滚滚尘土,向着暴『露』后背的残军袭来,众人再次开始混『乱』了。程银与许攸已经先行登上了船,小船只能载十几个人,但此时谁也不管那么多,都一个劲的往船上挤去——
“让我上去!我还没上呢!将军,让我上去!”
“别开船,先别开船!”
“都给我滚下去!撒手!”程银站在船上,状若疯魔,手上拿着刀不停的砍在船舷上,将扒在船舷上苦苦哀求着的逃兵手指齐刷刷砍断。逃兵被砍断了手指、手掌,尽皆跌倒在浅水里痛苦的哀嚎挣扎,如此往复,竟再也没有人敢往程银这边的船上跑来,反倒是去攀附别的船只。
旁的船上有也效仿程银砍斫人手,有的则一时不备,竟被人从一侧把船掀翻,整船人都跌落在水里挣扎着。场面吵嚷混『乱』,突然之间,千余名骑追了过来,倏然间奔至『乱』兵当中。
“大兄!”程银在船上着急叫道,侯选本来已跑到岸边,见到追兵甫至,又听到程银那声情急之下的叫喊,顿时犹豫了下,对程银惨然一笑,叫道:“你们先走!”
说罢他便转身,拿着斫刀往回走去,面对着如狼群般奔来的骑兵,他大喊道:“来来来!败则败矣,侯选在此,谁把我的头拿去,保你一桩大功!”
当先有侯折、赵云二人挺矛持剑,跃马而来,赵云骑术稍胜侯折一筹,跑在前面。侯折见状,也不管赵云与徐晃有多亲近,下意识的在马上弯弓搭箭,‘嗖’的一下『射』出,那箭矢凭风势借马速,很快便超过了赵云,一箭正中侯选额头。箭羽犹在抖动不止,赵云紧接
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终追远
“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
初平四年七月十五,匈奴於夫罗拔阳曲县,雁门太守郭缊、护匈奴中郎将夏育、阳曲长张卜死于难,典农校尉庞德领兵退守盂县。
“都是英烈之士啊。”皇帝到解县城外的时候已经是午后了,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便收到这份并州来的军报。他将军报轻轻放在桌案上,盯着那份军报发了半会子的呆,心里头五味杂陈。他想过这场战争或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伤亡,但没想到会这么惨重,尤其是夏育的战死,当初之所以选他除了要安抚皇甫嵩以外,还看重他在羌胡中建立的威信。
如今夏育死了,待并州平定后,还有谁够格坐上护匈奴中郎将的位置张济庞德皇帝一一考虑着可行的人选,阳曲的失陷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太原危若累卵,虽不至于颠覆局势,但也已经影响到了皇帝用人、用兵的计划。
“彼等为朝廷尽忠效死,陛下当降旨抚慰,以旌壮烈。”随军听用的尚书郎傅巽因此事想到自家的族亲傅燮,当年也是在羌叛中舍身殉国,如今又是一则与城偕亡的事例,这让他心里有些感伤。
“封侯、赏赉、荫子。”皇帝一连说了几个名目,简短的说道:“具体的仪制就由你来拟定吧,拟好后再呈上我看。”
“谨诺。”
皇帝此时在心里转过许多念头,方才斟字酌句的说道:“自高皇帝肇基立国以来,前有孝宣皇帝供像麟阁以铭功绩、后有孝明皇帝绘图云台以昭勋劳。历代以降,无不是显彰臣子德义忠贞,为使百代以降,知其功名,又使志能之士,感其奋发,报效智勇。想我大汉建业四百载,英烈伟士、忠节能臣不计其数,又何止于麟阁云台所述”
荀攸沉思了一下说道:“麟阁、云台所记莫不是中兴之臣、或有匡时之勋,寻常臣子饶有大功也难以入内。臣不是要违逆陛下追尊忠烈的心意,而是听说‘尊人亦当用功大小为序,大功受大名,小功受小名’,如此才能名实相符。譬如夏育、郭缊等人,虽以身许国,死而后已,但若是使其与云台诸臣并立,恐未见此等之尊、反见彼等之贬。”
确实是这么个道理,麒麟阁的暂且不说了,那纯粹是孝宣皇帝为了纪念往昔辅佐他有功的臣子;而云台可不一样,里面无不是辅佐光武皇帝开国、再兴汉室有功的勋臣,从规格和影响力上比麒麟阁还要高出一个层次。如果皇帝有意纪念夏育这些大臣的勋劳,那就应该注意规格,不应该过分拔高到云台的位置上去。
皇帝知道荀攸的提醒主要还是出于‘名实’的理念,名实不符很容易会遭人非议,即便是后世七宝山都要排号,何况是极为看重功名的古代
他沉思一下,说道:“荀君所言甚善,彼等大臣忠存社稷、义在亡身,诚朝廷之所惜、百姓之所叹。然功有厚薄、名有轻重,确实不可任意为之。我的本意是另建一处,忠烈而死国者、节义而不屈者,皆绘以图像供奉,位在云台以下。这不仅是对夏育、郭缊等人追尊优待,更是对那些无数像傅公、盖公这样忠臣义士、无数对汉室效命死节的大臣的恩赏!以示朝廷不忘其名,刘氏不忘其忠。”
傅巽一愣,眼里蓦地冒出泪花,他起身离席,走到中庭跪伏哽咽说道:“尚书郎臣巽,代壮节侯傅公叩谢陛下!”
皇帝对傅燮的追尊不仅仅是傅燮一个人的
第一百三十三章 泾渭之流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至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鞌之战】
荀攸忽然稽首说道:“上古贤君明王,未有如陛下优待臣工之厚!若此议能晓谕天下,士民将无不荷恩戴德,以效死命!”
贾诩虽是慢了一步,见荀攸说在前面,自己倒也不急着说话了,只缓缓点头。
配享庙庭、绘图麟阁对所有臣子来说都是一件百里无一害的事情,也是他们成就身后名的最高荣耀,故而没有一个人会傻的反对这件事。皇帝听着在座众人一一奉承赞同的话语,心里暗自得意,一个臣子,要有什么样的功勋才算是能绘图台阁要有什么样的伟业才算是能配享庙庭
只要判断这一切的标准掌握在皇帝手上,在不失公允的前提下,皇帝就能以名作饵,诱使天下俊才熙攘而至,为汉室的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独属于皇帝个人的权力,旁人无从效仿,其作用几乎不亚于科举收士人之心。他含笑着点头说道:“尔等任职以来,兢兢业业,心存忠谨之念、从无逾制之言,堪为臣子楷模。如今天下亟待中兴,倘大业克成,尔等即便入台也不是难事,愿勉之励之。”
他这番话说的语重心长,傅巽感动之余,忽然想到皇帝适才说的是‘入台’,而不是‘入阁’。照皇帝先前所言,辅佐皇帝治国有功的臣子只是入阁,而参与开国的臣子才是入台。难不成皇帝还有想做自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以下,汉室的第三个‘祖’
傅巽本来也只是保守的认为皇帝最多是有个‘宗’的庙号,从没想过会另立宗祧。
不过这么想想也是,如今天下板『荡』,正如新莽末年,皇帝若是能再兴汉室、开辟盛世,凭其功业,像光武皇帝一样另行称祖也不是说不过去。
傅巽博学多闻,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他愈想愈觉得自己『摸』到了皇帝的野心,反观一旁的贾诩、荀攸都是一副不以为奇的模样,更是以为如此。他心里烘得一热,又是激动又是担忧,激动的是自己或许能在皇帝身边见到汉室焕然一新、一派太平盛世的到来;担忧的却是怕自己德才不足,不能在死后绘图台阁、甚至是配享庙庭。
他手心已冒出一阵热汗,顺着皇帝的话语稽首说道:“陛下爰降圣恩,敬爱功臣,其寄尤重。臣等仰承规诲,岂能不效牛马之劳,不敢有负睿鉴。愿陛下天威早日克复四海,使百姓重沐清化之世,臣能得见汉室重兴,死亦无憾。”
皇帝看了傅巽一眼,笑道:“我去年在柏梁台上,就对司徒等人说过一番话,今日也原样在对尔等说一遍;‘治水之功,岂能独归夏禹当与尔等同心协力,才能克定天下,复兴祖业’。”
说完皇帝便摆手让傅巽起身归位,复又对贾诩等人正『色』说道:“历来为国立功、捐躯、赴难者何其多也!不说臣工,单说吏民将士便有数万之众,往往都是籍籍无名、史不载传,诚然可叹。以往之名尚不得而知,但即今日起,凡我军兵有死于战者,皆记功刻名于碑,立于上林,其中另建武庙,使历代名将享于斯。以时祭之,愿其有灵,能继续佑我汉家天下。”
贾诩略有讶然的看向皇帝,见他诚挚恳切的神情,抬声说道:“陛下降恩至此,三军将士必无不感激效死。”
人最看重身前身后名,皇帝不仅
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动人心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至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鞌之战】
荀攸忽然稽首说道:“上古贤君明王,未有如陛下优待臣工之厚!若此议能晓谕天下,士民将无不荷恩戴德,以效死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