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他先是背了一段皇帝的诏书,拍了下马屁,然后说到正题:“军兴以来,河东田芜廪虚、百姓流离。若要劝民回归,勤务农桑,当以屯田为重。不若重设农曹,使之招亡纳叛,至于如何畴量田土、如何分判宅地,自可一概委之,料想事权一统、政务必当练达。”
这是老生常谈,皇帝听了不觉得新鲜,只是敷衍似得点了点头:“嗯,黎庶归乡而务农,兴屯田之要,资以廪赡,必得利百倍。”
屯田是皇帝在去年为了收纳安民休息而提出的法子,遇到这种问题,合格的官员都知道该如何投其所好,但这仅仅只是‘合格’而已,并不能表现出跟寻常官员有什么不同来。
王邑敏锐的察觉到皇帝平淡的态度,心里有些发慌,他通过贾诩口中得知皇帝准备在河东郡布施新政,一旦有所成就,就会立即铺陈天下。朝廷势必会对河东倾斜大量资源、心血,这些不仅包括政策、财货上的支持,人才培养上也会紧随着跟进,河东将会是未来官员晋升的快车道、镀金地。
不然的话,区区一场豪强作『乱』,皇帝至于要这么大费周章的御驾亲征、至于要将河东盘根错节的豪强们斩草除根么
皇帝对河东越重视,就代表河东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越重要,河东是注定青史留名的地方,而作为可能成为首任新河东郡守的王邑,河东也是他本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的地方。
尤其是皇帝新进提拔杜畿担任郡丞的举动让他心里很不安,所以他得紧紧抓住这次机会,贾诩已经给他铺垫了那么久的路,接下来能不能继续待在河东为皇帝主持新政、博得功名,就全靠他自己了:“臣以为,河东南临弘农、中原,北视并州,西顾关中,东望冀州,乃天下之要地。若能恢复,今后无论是北击匈奴,还是东灭寇贼,河东必成朝廷资粮之地。”
他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今后朝廷不管是打冀州、入中原、还是伐漠北,都需要河东作为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借助水陆运输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虽然南边的弘农郡同样能起到相似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弘农并不值得皇帝为其付出太多心力,而且弘农也做不到河东这样干净。
皇帝虽然知道王邑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大抵是贾诩对其透『露』了机密的缘故,但还是提起了兴趣,毕竟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优势,刚才王粲不就是因为知道的太少了所以才把错了脉
关键信息知道越多,就越能抢占先机,中央要出台什么新政策的时候,消息灵通的早在好几个月前还是形成草案的时候就知道了,不灵通的直到新闻大白于天下才后知后觉。这一个时间差与信息差就是成败与否的关键,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要结识上峰,毕竟上头有人是真的好办事。
皇帝上辈子是做惯了这种事的,对此不置可否,轻声说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勤耕积粟,可以丰殖。河东一地关乎紧要,不可不慎,除了屯田,你还有什么尽快休养生息的方略,可一并进陈。”
“谨诺。”王邑略低一低头,说道:“臣愚见,治理河东,可盐铁、屯田两策并行。其间盐铁可分为两事,一者是盐,河东郡下可设盐曹等官,专司煮盐贩盐等事,其所得之利,可供来附黎庶安居之用;二者是铁,铁官乃农器所出,不可寝废,可使其造犁、锄、镰等物,以售黎庶。用盐利当做给归乡黎庶的安
第一百三十八章 众行贿免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诗经小雅正月】
“臣人微权轻,不足为重,说不出什么有用的话来。”裴潜把书简卷起,向前迈了一步,双手将书放回到案上,嬉笑着对皇帝言道:“一切但凭陛下决断就是。”
“少来。”皇帝笑骂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也不是个好相与的。”
裴潜不拘细行,无论说话还是行事,跟寻常那些总是有意无意端着架子、摆世家风度的人比起来,可以说是天然去雕饰、世家子中少有的一朵奇葩,而且跟同样『性』格古怪的法正、王辅等人臭味相投,在秘书监里与杨修、桓范等传统、矜贵的世家子格格不入。
皇帝虽然『性』喜安静,但跟喜欢拿捏姿态的杨修等人比起来,他还是与裴潜更合得来一些。不然的话,自己身边尽是些风度翩翩、放不下姿态的君子,皇帝迟早会闷坏的。
裴潜知道皇帝喜欢他这样的『性』情,私底下也不怎么拘束,反倒笑得更欢了:“使陛下难相与,这是臣的错处,还请陛下恕罪。”
皇帝轻哼了一声,缓步走到窗边,窗外正是一片阴凉遍地:“你是怎么想的”
“这得看陛下想要什么了。”裴潜直截了当的说道,难得正了神『色』,俨然切换成了一个大人模样。
“千金易得。”皇帝用眼神示意了桌案上的书简:“一书难求。”
“是了。”裴潜立即接话道:“家翁得知陛下诏使崔公搜求天下图籍经书,编撰《皇览》,认为这是堪比东观校书、以宣文教的大事,故而也想出一份力。”
裴氏与卫氏在河东世代交好,如今卫觊陷入困境,裴茂说什么也得尽力捞一把,这是出于道义的事。何况卫觊及时自首、检举有功,于情于理都不应受到范先他们一样身死族灭的待遇,何况此时外敌当前,这也是裴茂敢于下水捞人的底气。
当然,这一切说到底还得看皇帝对卫氏是什么态度,如果态度决绝,那裴茂等人也犯不上把自己搭进去。所以在裴茂以及一干人上疏请赦卫觊、正式出手之前,便由人微言轻的秘书郎王粲先投石问路。这样做一来裴氏等人也好有个回旋的余地,不至于沾惹是非;二来也是看在王粲与皇帝关系还算亲近,皇帝犯不着因此事而影响秘书监众人的和气。
对于底下这帮子士族小心翼翼的试探之举,皇帝心里既得意又觉得好笑。其实卫觊在他心里并不是罪无可赦的人,之所以还关在廷尉狱,无非是做个样子,想看看别人愿意开出多大的价码赎他。
田宅、资财,这些东西在河东遍地都是,那些曾经全属于豪强之家的财富,很快就会通过杨沛对这些人的正式判刑,而统统收入皇帝手中。真正能打动皇帝的,如今也只有书了,只是皇帝也没想过,这份代价裴氏竟也愿意承受
“哦”皇帝有些惊讶了,他意味深长的说道:“裴公想怎么出力”
“家翁说,编撰《皇览》,这是文教的盛事,不可敝帚自珍,要号召各家献书以充实秘府。尤其是卫君,家翁念在往日情谊,去廷尉狱探视,据卫君所言,彼愿上呈家中所藏,以成陛下修书大业。”裴潜淡淡说道:“臣家中也有一二卷前人遗书,愿将其抄录之后,献于陛下。”
“你河东裴氏,就只有两卷书”皇帝不信。
裴潜这时不再维持一副正经的样子,反而有些赖皮的说道:“臣岂敢欺瞒陛下说句实话,臣家里有的书,石渠阁里都有;没有的书,石渠阁里也有,有些篇幅甚至还不如陛下宫中的藏书保存完整。这样的书即便献上来,也只是显得多,对陛下来说,又有何益”
“好,你说两卷就两卷。”皇帝知道要他们把书全给吐出来是不可能的,除非像他现在这样拿刀架在卫氏的脖子上,只不过这种事代价太大,不可能每次都让他得手。他无奈的说道:“反正我也不会去你闻喜老家一卷卷的查。”
“若陛下要驾临寒舍,臣愿做箕帚之使。”裴潜一本正经的说道。
“说的是什
第一百三十九章 当务之急
“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日知录卷七】
自从拿下安邑之后,太原与上党的消息便更为直观的呈现在众人眼前。
一路追击黑山军、打着为朝廷平定河东叛『乱』的冀州牧袁绍,在请求入关被张辽拒绝之后,义正言辞的弹劾张辽收容黑山贼张燕的儿子张方、并拦截地方平叛大军,意图不轨。并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带着手下四万余人围攻驻守壶关的张辽‘叛贼’多日。上党太守骆俊几次投书,言河东叛『乱』只有朝廷做主,不需要袁绍越俎代庖,言辞恳切,袁绍却对此置若罔闻,反而围攻的势头愈加急迫。
“袁本初其『性』最是叵测,当年孝怀皇帝在时,他就敢带兵攻入南宫,擅杀宫人,可见其目无朝廷、自立之心久矣。此儿今至壶关,打着为朝廷平『乱』的名头,意欲何为,真当我不知道么”在卫氏庄园里的一处高阁之上,皇帝凭栏而坐,身前各自坐着北军中候王斌、侍中荀攸、平准监贾诩、尚书郎傅巽,以及特许旁听、增广见识的秘书郎法正、司马懿二人。
在见到上党太守骆俊发来的具体文书之后,最是体悟上意的王斌此时接下话头,作『色』道:“朝廷这些年威权不振,对各地牧守失于管束,倒教人越发放肆了!许攸虽然死了,可范先与袁绍、与各家私通的信件却还在,这就是罪证!不若将此大白于天下,看彼等还有何颜面自称汉室桢干。”
王斌的态度永远代表着皇帝的态度,何况这场叛『乱』明显就是出于袁绍的指使,此时趁火打劫、或者说浑水『摸』鱼的行为在众人看来也是殊为恶劣。简直与谋反无异,不过是样子做得好,在不明真相的人眼中,还真以为袁绍有着一颗拯危济难的心呢。
有王斌为皇帝定下了这次议事的基调,荀攸与贾诩等人自然知道该如何说话,荀攸先说道:“袁绍反心昭然,天下有识之士皆共睹之。只是臣愚见,将其罪证与行迹公布天下,可则可矣,但这公布的时机,却要商榷一番。”
“臣附议。”贾诩跟着说道:“若是这个时候传知内外,朝廷必得对冀州倾力用兵,以振威势。而此时青徐混战、并州胡『乱』、关中才安静不久,尚未修复,若是一味与袁绍死斗,即便得胜,也恐为人渔利。”
王斌虽解其意,仍不禁皱眉问道:“那如何才是最好的时机”
荀攸淡笑不语,贾诩也抚着须不说话,反倒是侧过头看向端居末座的法正、司马懿两人。
随着皇帝与王斌等人的眼光一齐望来,法正两人如何不知这是一个特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当即跃跃欲试,准备放言高论,可法正到底有些矜持,他忍不住把目光看向司马懿,只见司马懿谦抑的一笑,微微抬起右手示意,大方的将这个机会让给了法正。
法正感激的回之一笑,在席上挺了挺脊背,略微往前倾了些许,抬声说道,既是回复王斌、又是回复皇帝:“小子以为,至少要等青徐之战有所定局、或是并州匈奴得以击溃之后,方才是最好的时机。到那时再布告袁绍之罪,命青、徐、幽等诸州方伯共讨叛逆,朝廷则可居太行之高以临冀土,拥虎狼之兵以窥时局,待众皆疲惫,朝廷再以逸待劳、一举破敌。”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而后又看向司马懿,期待这个比法正的年纪还小,却在声援裴茂的事件
第一百四十一章 边城鸣镝
“大胡自来邪其众大小复如何”————————【晋书刘曜载记】
西河郡,离石县。
城外草『色』青青,正对着离石北门的阡陌之上,密密麻麻的簇拥着两三万余骑兵,这一支兵马人人胡服虬髯,与汉人装束迥异。这支匈奴兵马正是以匈奴屠各部为首聚集的杂胡、羯人等小部之兵。
“屠各、又称休屠各,在孝武皇帝的时候,匈奴浑邪王挟休屠王部众归汉,屠各由此散布于并州、凉州等郡。”在离石县的城头之上,匈奴监国、右贤王去卑对度辽将军段煨再一次提到:“数百年来,屠各部在西北逐渐滋盛,成为王庭内部最为豪贵的部落,即便是单于都对其敬畏忌惮。”
“郑公曾对董卓说‘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所言诚是,近年匈奴国内困顿,还能有如此声势的部落也就只是屠各了。”度辽将军段煨悠悠叹道,他身材短小精悍,颔下蓄着胡须,显得有几分儒将的风度。
在段煨身旁站着一个文士,手『摸』着残破坚实的城墙,望着底下正准备着再一次进兵的屠各胡兵,轻声说道:“再是如何强勇,前日那一仗下来,终是拿不住右贤王麾下的千余骑。”
这一声淡淡的夸赞让去卑受宠若惊,他惶然说道:“崔君谬赞!一切都是段将军指挥周全、麾下将士不惜『性』命所致,而且,若是没有刘使君发给的刀剑,光凭勇士肉躯,也难挡锋镝尖锐。”
这名被称作‘府君’的男子名叫崔钧,字州平,是侍中崔烈的儿子,董卓擅权时曾在西河起兵响应袁绍等关东联军的叛『乱』,为董卓所忌。只是由于其父崔烈为董卓下狱威胁、加之以河东白波黄巾肆虐,道路不通,致使崔钧的起兵无功而返。
如今朝廷振兴,皇帝亲政,崔钧又不像袁绍那般有很大的野心,很自然的接受了朝廷遣派来的度辽将军段煨。而且出于他所在的西河郡安全考虑,接受段煨及其背后朝廷的支持无疑是个最好的选择。
“他们又要开始了。”崔钧在城头往下说道,他在西河做了许多年的郡守,对四周匈奴、鲜卑等胡的了解不比去卑要差多少:“彼等没有攻城器械,光凭几架梯子,打到现在也算是不易了。”
“於夫罗手下若不是突然打造出了攻城器械,蚁附攀城,曲阳何至于猝然陷落。”段煨两眼阴沉的盯着底下乌压压的一大片屠各军队,语气冰冷的说道:“定然是其麾下有我汉人的工匠。”
崔钧想了想,说道:“兴许是於夫罗纵行中原,在内地抢来的。”
“或许吧。”段煨始终皱着眉头,凝视着屠各军:“於夫罗前一次还在陈留为袁氏供牛马奔走,突然一下就出现在了并州,回来的实在太轻易了。”
崔钧心头一动,回头看向段煨,只见段煨眉头深锁,像是没有注意到崔钧的目光似得,自顾自的说道:“幸而屠各部与於夫罗彼此不和,不然若是对方也有攻城之物,单凭离石数千人马,将难逃曲阳之祸。”
在归化汉室的南匈奴内部,屠各部既是兵力最强、同时也是最不听管束的部落。早在孝灵皇帝中平四年,也就是六年前,屠各便举兵寇『乱』西河,攻杀并州刺史张懿,又与南匈奴左部胡人联合,杀死老单于羌渠,拥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老单于的儿子於夫罗因此有家不能回,只好带领部属流离中原,祈求汉室助其平『乱』。
然而当时孝灵皇帝驾崩,宦官与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趋近白热化,根本无暇顾及并州的局势。时任并州牧的董卓也在勒兵观望雒阳朝局,丝毫没有赴任并州平叛的想法。导致并州局势愈加崩坏,刺史悬而未决、边远郡县数年也不见长官赴任,豪强只得筑坞堡自守,黔首黎庶要么纷纷投身依附、要么就被胡人劫掠为奴。
崔钧外无强援,独木难支,能依旧把守着离石不失已经很不容易了。
“将军!屠各又要攻城了,在下愿意领兵出城,与其再战!”去卑突然抱拳请命。
段煨缓缓转过头来,与崔钧对视了一眼。
於夫罗已在几天前攻下曲阳,如今正在一路猛进,攻打盂县。而屠各王却一直顿兵在离石寸步难进,这让他心头非常窝火。如果今天还是打不下,自己的颜面何存
年轻的屠各王对面前站立的丘林右骨都侯狠声说道:“右骨都侯!单于帐下有从中原带来的工匠,为其修筑云梯攻城,自然能轻易将阳曲拿下,而我面前的却是离石!这座坚城不知阻拦了我屠各部多少次南下,城中又有段煨和那叛贼去卑拥兵据守,单于一
第一百四十章 离石屠各
“大胡自来邪其众大小复如何”————————【晋书刘曜载记】
西河郡,离石县。
城外草『色』青青,正对着离石北门的阡陌之上,密密麻麻的簇拥着两三万余骑兵,这一支兵马人人胡服虬髯,与汉人装束迥异。这支匈奴兵马正是以匈奴屠各部为首聚集的杂胡、羯人等小部之兵。
“屠各、又称休屠各,在孝武皇帝的时候,匈奴浑邪王挟休屠王部众归汉,屠各由此散布于并州、凉州等郡。”在离石县的城头之上,匈奴监国、右贤王去卑对度辽将军段煨再一次提到:“数百年来,屠各部在西北逐渐滋盛,成为王庭内部最为豪贵的部落,即便是单于都对其敬畏忌惮。”
“郑公曾对董卓说‘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所言诚是,近年匈奴国内困顿,还能有如此声势的部落也就只是屠各了。”度辽将军段煨悠悠叹道,他身材短小精悍,颔下蓄着胡须,显得有几分儒将的风度。
在段煨身旁站着一个文士,手『摸』着残破坚实的城墙,望着底下正准备着再一次进兵的屠各胡兵,轻声说道:“再是如何强勇,前日那一仗下来,终是拿不住右贤王麾下的千余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