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贾诩虽是慢了一步,见荀攸说在前面,自己倒也不急着说话了,只缓缓点头。

    配享庙庭、绘图麟阁对所有臣子来说都是一件百里无一害的事情,也是他们成就身后名的最高荣耀,故而没有一个人会傻的反对这件事。皇帝听着在座众人一一奉承赞同的话语,心里暗自得意,一个臣子,要有什么样的功勋才算是能绘图台阁要有什么样的伟业才算是能配享庙庭

    只要判断这一切的标准掌握在皇帝手上,在不失公允的前提下,皇帝就能以名作饵,诱使天下俊才熙攘而至,为汉室的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独属于皇帝个人的权力,旁人无从效仿,其作用几乎不亚于科举收士人之心。他含笑着点头说道:“尔等任职以来,兢兢业业,心存忠谨之念、从无逾制之言,堪为臣子楷模。如今天下亟待中兴,倘大业克成,尔等即便入台也不是难事,愿勉之励之。”

    他这番话说的语重心长,傅巽感动之余,忽然想到皇帝适才说的是‘入台’,而不是‘入阁’。照皇帝先前所言,辅佐皇帝治国有功的臣子只是入阁,而参与开国的臣子才是入台。难不成皇帝还有想做自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以下,汉室的第三个‘祖’

    傅巽本来也只是保守的认为皇帝最多是有个‘宗’的庙号,从没想过会另立宗祧。

    不过这么想想也是,如今天下板『荡』,正如新莽末年,皇帝若是能再兴汉室、开辟盛世,凭其功业,像光武皇帝一样另行称祖也不是说不过去。

    傅巽博学多闻,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他愈想愈觉得自己『摸』到了皇帝的野心,反观一旁的贾诩、荀攸都是一副不以为奇的模样,更是以为如此。他心里烘得一热,又是激动又是担忧,激动的是自己或许能在皇帝身边见到汉室焕然一新、一派太平盛世的到来;担忧的却是怕自己德才不足,不能在死后绘图台阁、甚至是配享庙庭。

    他手心已冒出一阵热汗,顺着皇帝的话语稽首说道:“陛下爰降圣恩,敬爱功臣,其寄尤重。臣等仰承规诲,岂能不效牛马之劳,不敢有负睿鉴。愿陛下天威早日克复四海,使百姓重沐清化之世,臣能得见汉室重兴,死亦无憾。”

    皇帝看了傅巽一眼,笑道:“我去年在柏梁台上,就对司徒等人说过一番话,今日也原样在对尔等说一遍;‘治水之功,岂能独归夏禹当与尔等同心协力,才能克定天下,复兴祖业’。”

    说完皇帝便摆手让傅巽起身归位,复又对贾诩等人正『色』说道:“历来为国立功、捐躯、赴难者何其多也!不说臣工,单说吏民将士便有数万之众,往往都是籍籍无名、史不载传,诚然可叹。以往之名尚不得而知,但即今日起,凡我军兵有死于战者,皆记功刻名于碑,立于上林,其中另建武庙,使历代名将享于斯。以时祭之,愿其有灵,能继续佑我汉家天下。”

    贾诩略有讶然的看向皇帝,见他诚挚恳切的神情,抬声说道:“陛下降恩至此,三军将士必无不感激效死。”

    人最看重身前身后名,皇帝不仅




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侠气
    “不赞醉饱为顽仆,愿效昆仑作侠奴。”————————【风筝误嘱鹞】

    盖顺与徐荣带着南军万余人北上安邑,途中以徐晃、赵云等羽林骑为先锋,正式打响了平定河东的最后一仗。范先勉强支应大军迎战,鏖战之际,祝奥突然带自家部曲在叛军背后倒戈,这一下兵败如山倒,叛军好不容易凝聚的士气一下子土崩瓦解。

    安邑城外,羽林骑策马驰骋『乱』军阵中,『射』杀斩首无数、虎贲军步步稳健,手起刀落,杀得叛军毫无招架之力。

    “撤、撤、撤!”

    范先爆出一声怒吼,他命身后跟随的传令兵扬旗示意,可此时的战场之上人人自顾不暇,还有谁会在意他的旗号他顾自掉转马头混入『乱』军之中,趁小路往涑水河边跑去。大势已去,范先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驻扎北边闻喜县的张时身上。可惜他却不知道,张时正被蛰伏许久的闻喜本地豪强毋丘氏带领部曲围攻,很快就要兵败而降了。

    涑水河畔,范先看见茫茫一片的河水、随风摇动的芦苇,心里不禁想到:‘不若将自己的铠甲给别人穿上,教他往别处去,追兵见了,定会以为是我’。

    于是范先回顾四看,此时在他身边确实跟着一名义气为先、悍不畏死的剑客,他也不辞让,当即穿上范先的甲胄,但范先对腰上挂着的那把玉具剑十分不舍,那可是他的某代祖先蒙受皇帝恩遇,特意赏赐的佩剑。范先视若珍宝,此时犹豫再三,还是选择自己戴着,何况他也需要拿剑防身。

    那名剑客穿戴好了之后,立即带着剩余的士兵往另一处跑去了。

    范先装作一个普通逃兵的模样跑到河边,恰巧见到一艘横在岸边的小船,船上有个脸上盖着斗笠、躺船上晒太阳睡觉的船夫。说来奇怪,离此地不远正发生一场死伤无数的大战,这个船夫却跟个没事人似得晒着太阳。

    “快起来!送我到对岸去,不然可别怪我剑下无情!”

    那船夫根本没有睡着,只是在斗笠的遮盖下,让范先瞧不见他的神『色』罢了。此时那船夫两条手臂交叉枕在脑后,一只手上拿着剑,他微微抬起下巴,从斗笠下『露』出半张惬意、轻傲的脸来:“想过河得有那命才行呐。”

    范先霍然张目,往后跳开一步,饶是如此,他也没能来得及彻底躲开那船夫倏然拔出的剑光。

    “铛——”

    范先手中那把精致的玉具剑只是微微颤抖着,而船夫手中的剑却是多了一个缺口,他抬手打量了一下剑身,轻声叹道:“到底是御赐之物啊,你拿天子御赐给范氏的玉具剑,举兵造天子的反,不觉得愧于先人么”

    “祝公道,你休要挡我的路!”范先破口骂道:“国有『奸』臣屡出『乱』政、蒙蔽幼主,我这是清君侧!不像你与祝奥,最是『性』情『奸』猾反复的小人之辈!”

    祝公道听了眉头微皱,无奈的摇了摇头。

    “我说什么来着家名这个东西就像是炮烙,除非你连皮带肉的给割了,否则印在身上是无论如何都洗不去的。”李义提着剑从一边的芦苇丛中缓缓走出,站在范先一侧,三人成对峙之势。

    “你还活着”范先没想到李义会出现在这里,惊讶后又是恍然:“好啊,原来祝奥这厮打一开始就有异心了。”

    “不是人人都像你这般看不清大势所在。”李义冷冷的看了范先一眼,突然好似想起了什么,问道:“你府中的郭昱何在”

    “她死了。”范先表情残忍的说道:“想知道如何死的么”

    “不想。”祝公道打断了这段话,对范先说道:“范君的剑术不错,今日可有幸一试高下”

    “是你想杀我,还是祝奥想杀我”范先忽然轻蔑的笑说道。

    祝公道眉头皱的更深了:“这都一样。”

    &nb



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赞微言
    “辛伤伊何言,怵迫良已多。”————————【代空城雀】

    河东,安邑,卫氏坞堡。

    整个河东尽皆残破不堪,在这场风波之中就连保持中立的豪强都难以独善其身,范先对不愿依附自己的豪强下手十分狠辣,比如凉则家的历代经营被叛军洗劫一空。但范先到底是念在卫固的关系,没有对卫氏坞堡做出什么攻击举动,是故卫氏庄园得以独完,也得以成为皇帝驾临安邑之后,首选的一处驻跸。

    坞堡内原有的卫氏苍头、奴仆等尽皆被驱逐出去,安防由王忠带领的、里三层外三层的卫士接管,而皇帝的日常起居则是由随军的小黄门穆顺,带着一批从宫里跟来的宦官们负责。

    用过午膳之后,皇帝在后面的庭院里休息了一会,空阔的庭院里生长着一棵苍劲的柏树,柏树的树冠肆意伸展,其树荫近乎覆盖了一半的空地。

    皇帝坐在庑廊下,懒洋洋的晒着午后的太阳,眯着眼打量着那棵柏树粗大的树干,轻声说道:“这柏树似乎比温室的还大。”

    “据说当年卫氏先祖无论何时何处都不忘教诲子弟,在以儒学受征入朝的路上,每回歇脚都要背靠大树,为子孙授习。这棵柏树据说就是当年卫氏先祖在安邑附近的山道里歇脚时所背靠的树,后来卫氏子孙追慕,便将其移种于此。”秘书郎王粲瞥了这棵柏树一眼,说淡淡道:“温室里的那几株古柏少说也有数百年,不是这一株能相比。”

    “也差不到哪去。”皇帝眼睛仍盯着那株柏树,口中说道:“人活百年尚且不易,何况是草木你一会传话给荀君,让他拟诏,凡民间、高门,一围之树、若无明令特许,不得滥伐;百年之树长成不易,亦不得采伐、移种,若有违者,一概笞三十、城旦舂二十日,不许以钱赎免。”

    在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北方山里多得是千年、百年的大树,富丽堂皇的阿房宫、未央宫、建章宫等殿宇之所以比后世的故宫还要宽敞高大,就是因为秦岭有着几乎随处可见的巨木。直到南北朝、五代等『乱』世的到来,以及中原战『乱』的破坏,这些千年巨木因此在北方绝迹,以至于明清时期为了修建宫殿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楠木当主柱,都只能到云南的原始森林里找。

    皇帝一直讲求‘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理念,如今这么做,保护自然环境是一方面,借此限制豪富之家擅自修建不合规制的奢侈宅邸、大规模炫富,则是另一方面。

    什么样的人该住什么样的宅邸、屋上用什么样的瓦当、门前该不该立阀阅、允不允许有望楼门阙,这些至今为止都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非常严格细致的区分,而现在不一样了,皇帝是时候要划清它的等级了。

    “臣谨诺。”王粲也随着皇帝的眼神朝那株柏树看去,口中接过自己刚才讲过的、而皇帝没有接话的题目说道:“卫氏经学传家、儒术精通,卫侍郎熟悉国朝典章、制度,又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也是当世名士。”

    他收回目光,小心瞧了眼皇帝意味不明的神『色』,继续说道:“卫侍郎明晓政务,曾说‘盐乃国之大宝,宜如旧制,置使者监卖,以值购买牛、犁,供给黎庶耕作,以丰殖关中’。卫氏家中虽有不少盐池,但在大是大非上,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仲宣。”听着庭院里的鸟雀啁啾、晒着温暖和煦的太阳,皇帝的心情也跟着好了很多,他笑『吟』『吟』的说道:“你今天不该说的话有些多了。”

    王粲背后



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职乃决
    “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上石敬瑭表】

    秘书监众人除了裴潜以外,其余的都识趣的告退了,随着王邑、杨沛二人过来的,还有负责代天子奉迎传诏、叨陪末座的黄门侍郎毋丘兴。

    几人在庑廊下稽首行了礼,穆顺受命在院子的草地上摆好席榻,让这四人相对而坐。皇帝自己则坐在正中的庑廊里头,身后摆着一道漆木屏风,此时日头渐渐西斜,皇帝的大半个身子『裸』『露』在阳光下,面部则隐藏在庑廊的阴影里。

    皇帝已经开始进入变声期了,说话的声音不再像以往那样清脆嘹亮,而是带着一丝略微低沉嘶哑的声音开口道:“幸赖将士用命,河东的战事差不多业已平定,只剩些『乱』兵流贼仍在上蹿下跳,不足为虑。如今河东该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立即劝散失流民回归乡土、恢复生息;二是追定贼首之罪,以儆效尤。你们二人一个是河东郡守、一个是河东决曹,职分所在,理应有所裨益之策献上。”

    这样的场合,第一个说话的该是太守王邑,他是早在很久以前就准备好了筹算的,为了不显得他早早窥见君心、有备而来,他谨慎的沉默了片刻,方才说道:“入春以来,朝廷连发数诏,督各地以生民为重、农桑为要。其中‘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先’之语,臣以为实在是切中肯綮。”

    他先是背了一段皇帝的诏书,拍了下马屁,然后说到正题:“军兴以来,河东田芜廪虚、百姓流离。若要劝民回归,勤务农桑,当以屯田为重。不若重设农曹,使之招亡纳叛,至于如何畴量田土、如何分判宅地,自可一概委之,料想事权一统、政务必当练达。”

    这是老生常谈,皇帝听了不觉得新鲜,只是敷衍似得点了点头:“嗯,黎庶归乡而务农,兴屯田之要,资以廪赡,必得利百倍。”

    屯田是皇帝在去年为了收纳安民休息而提出的法子,遇到这种问题,合格的官员都知道该如何投其所好,但这仅仅只是‘合格’而已,并不能表现出跟寻常官员有什么不同来。

    王邑敏锐的察觉到皇帝平淡的态度,心里有些发慌,他通过贾诩口中得知皇帝准备在河东郡布施新政,一旦有所成就,就会立即铺陈天下。朝廷势必会对河东倾斜大量资源、心血,这些不仅包括政策、财货上的支持,人才培养上也会紧随着跟进,河东将会是未来官员晋升的快车道、镀金地。

    不然的话,区区一场豪强作『乱』,皇帝至于要这么大费周章的御驾亲征、至于要将河东盘根错节的豪强们斩草除根么

    皇帝对河东越重视,就代表河东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越重要,河东是注定青史留名的地方,而作为可能成为首任新河东郡守的王邑,河东也是他本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的地方。

    尤其是皇帝新进提拔杜畿担任郡丞的举动让他心里很不安,所以他得紧紧抓住这次机会,贾诩已经给他铺垫了那么久的路,接下来能不能继续待在河东为皇帝主持新政、博得功名,就全靠他自己了:“臣以为,河东南临弘农、中原,北视并州,西顾关中,东望冀州,乃天下之要地。若能恢复,今后无论是北击匈奴,还是东灭寇贼,河东必成朝廷资粮之地。”

    他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今后朝廷不管是打冀州、入中原、还是伐漠北,都需要河东作为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借助水陆运输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虽然南边的弘农郡同样能起到相似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弘农并不值得皇帝为其付出太多心力,而且弘农也做不到河东这样干净。

    皇帝虽然知道王邑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大抵是贾诩对其透『露』了机密的缘故,但还是提起了兴趣,毕竟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优势,刚才王粲不就是因为知道的太少了所以才把错了脉

    关键信息知道越多,就越能抢占先机,中央要出台什么新政策的时候,消息灵通的早在好几个月前还是形成草案的时候就知道了,不灵通的直到新闻大白于天下才后知后觉。这一个时间差与信息差就是成败与否的关键,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要结识上峰,毕竟上头有人是真的好办事。

    皇帝上辈子是做惯了这种事的,对此不置可否,轻声说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勤耕积粟,可以丰殖。河东一地关乎紧要,不可不慎,除了屯田,你还有什么尽快休养生息的方略,可一并进陈。”

    “谨诺。”王邑略低一低头,说道:“臣愚见,治理河东,可盐铁、屯田两策并行。其间盐铁可分为两事,一者是盐,河东郡下可设盐曹等官,专司煮盐贩盐等事,其所得之利,可供来附黎庶安居之用;二者是铁,铁官乃农器所出,不可寝废,可使其造犁、锄、镰等物,以售黎庶。用盐利当做给归乡黎庶的安



第一百三十六章 机不可失
    “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上石敬瑭表】

    秘书监众人除了裴潜以外,其余的都识趣的告退了,随着王邑、杨沛二人过来的,还有负责代天子奉迎传诏、叨陪末座的黄门侍郎毋丘兴。

    几人在庑廊下稽首行了礼,穆顺受命在院子的草地上摆好席榻,让这四人相对而坐。皇帝自己则坐在正中的庑廊里头,身后摆着一道漆木屏风,此时日头渐渐西斜,皇帝的大半个身子『裸』『露』在阳光下,面部则隐藏在庑廊的阴影里。

    皇帝已经开始进入变声期了,说话的声音不再像以往那样清脆嘹亮,而是带着一丝略微低沉嘶哑的声音开口道:“幸赖将士用命,河东的战事差不多业已平定,只剩些『乱』兵流贼仍在上蹿下跳,不足为虑。如今河东该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立即劝散失流民回归乡土、恢复生息;二是追定贼首之罪,以儆效尤。你们二人一个是河东郡守、一个是河东决曹,职分所在,理应有所裨益之策献上。”

    这样的场合,第一个说话的该是太守王邑,他是早在很久以前就准备好了筹算的,为了不显得他早早窥见君心、有备而来,他谨慎的沉默了片刻,方才说道:“入春以来,朝廷连发数诏,督各地以生民为重、农桑为要。其中‘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先’之语,臣以为实在是切中肯綮。”
1...8586878889...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