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在下东莱太史慈。”那人愣怔了一下,知道引起误会,连忙解释道:“是随议郎孔公入朝的护卫队率。”
吴子兰想起今天早上大军抵达此处的时候,在此地迎接的正是弘农典农校尉吴匡,他一是来当面禀报弘农寇『乱』的平定情况、二
第一章 画沙垒土
“定作卅二人,十四人作墼,九人画沙,九人累土。”————————【居延汉简】
汉初平四年八月二十。
左冯翊,万年县。
午后的时候,都伯吴子兰正在指挥着三十来个手下挖土筑沟。本来修筑营垒是军队的分内之事,以往也只需搭好营寨、鹿角、望楼、土灶即可,可最近这段时间却有了许多新变化,主要是由于皇帝在御驾亲征的过程中在军队里发现了许多弊端,并予以修正。
“我真想不明白!”一个士兵把沟里的土铲了一锹,翻了上去,口中低声抱怨道:“要方便的话随便找个角落不就得了咱在外头当兵打仗的,有必要像富家大户里一样特意挖个茅厕这要是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挖一个,得多麻烦啊。”
“嫌麻烦就别到北军来。”吴子兰一下就听见了底下的抱怨,说道:“尚弘,要不是看你们这些降兵都还不错,不然你们哪来的机会混进来现在让你挖个茅厕你就这么多功夫,是不是要我把你赶出去当屯田兵”
那个叫尚弘的登时一怵,他很有膂力,在白波军寇『乱』河东的时候从贼,成为一员力士,后来跟着残兵归降,变成郡尉程银手下的兵马。安生日子没够多久,他又稀里糊涂的被带着参与叛『乱』,然后又再次归降朝廷。
这一回皇帝大规模调整并州的军事部署,从南北军中抽调了万余人马分配到徐荣、段煨、张辽等人手下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此后又顺理成章的开始小型扩军,重新下诏征三河骑士、六郡良家子入南北军,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到了三万八千人。河东降兵在归入军屯以外,还有一部分精壮被拣选出来补入禁军,尚弘由此莫名其妙的完成了从一个白波蛾贼到郡兵,然后从叛军降卒到朝廷禁军的转变。
不过他只是名义上的北军一员,其实是个专门负责营造壁垒工事的辅兵,距离北军的正式编制还远着呢。
尽管如此,能侥幸从一个贼寇混进待遇最好的北军,尚弘是说什么也不会跑去做屯田兵了,当下也不再埋怨,低头连续铲了几下,身子快速的起起伏伏,没过一会儿地面上就被他堆起了一个小土堆。
吴子兰有些吃惊的瞧着尚弘表现出来的臂力与耐力,他面上不说,心里却是在想着:听说北军与南军都要设一个辅兵营,专门负责看管物资、运送辎重、以及修筑营垒工事。虽然辅兵营干的都是杂活,但军官品秩与待遇都跟别的一模一样,而且训练也比其他营兵要轻松得多。自己若是动些人脉,少说也能到辅兵营混个军司马,而这个尚弘,没准能把他提拔成自己的帮手。
正在这么想着,吴子兰竟没有发觉身边突然多了一个人:“敢问这是在修什么这沟壑不修在军前,修到这里有什么用”
“你不认识么这是茅厕。”吴子兰顺口回道,猛然间顿时醒悟过来,他转身一看:“你是谁!”
只见那人年纪约在二十六七,宽背窄腰、高鼻深目,长得英气非凡,吴子兰乍一眼看过去还以为是军中哪个年轻的将校、或是皇帝跟前的羽林郎。可仔细一听他那青州人的口音,又知道不是——因为南北军中以关西人居多,上头的将校也大多是关西出身,很少听说过有将校是青州人的。
吴子兰面『色』不善的打量着对方,军中突然混进来了这么一个人,虽然对方身无片甲,但也足以让人心生警惕。
“在下东莱太史慈。”那人愣怔了一下,知道引起误会,连忙解释道:“是随议郎孔公入朝的护卫队率。”
吴子兰想起今天早上大军抵达此处的时候,在此地迎接的正是弘农典农校尉吴匡,他一是来当面禀报弘农寇『乱』的平定情况、二
第三章 东州名儒
“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后汉书郑玄传】
中军大帐内,皇帝端坐主位,底下依次是陪坐的侍中荀攸、尚书郎傅巽,以及从青州远道而来的议郎孔融、大儒郑玄。
据说判断一个人的心『性』,除了观察言行以外,还要看他的眼睛。所以皇帝盯看了郑玄的眼睛好一会,但结果令他失望,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目光澄澈,眼瞳黑白分明,看起来非常睿智,当然,这个老人本身就是个天才。
“郑君一路辛苦。”皇帝主动放弃了继续与郑玄对视这个不礼貌的做法,他将视线转移到了别处,感慨的说道:“若非卢公,我不知何时才得见郑君一面。”
古人对名称极为看重,年高位尊者便称之为某公,德隆贤明者则称之为某君,其下则以尔、汝称之。只是这种称呼并不严格,很多人往往因为地位和权力的悬殊、或者是互相奉承,对人多以公、君称之,渐渐地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而且这些人都是表面上尊敬,其实心里并不服气,当面称呼为公、君,私下称呼为尔、汝的人并不少见。
卢植德高望重,深受皇帝的推崇,尤其是他在死前为皇帝做了许多事,比如调和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顺利解决幽州当时的困境、以及拜托裴茂转交信件给郑玄,请他入朝。这一切都让皇帝感怀于心,不仅尊称为卢公,而且在听闻卢公死讯之后,特使人赠赙钱十万以治丧事、追谥贞侯——这是皇帝登基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赐予谥号的大臣。
皇帝对一个人的称呼能够表现出那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而且也不能随便称呼,就像是皇帝称呼贤能而有德名的荀攸为‘荀君’,称呼年高老成的贾诩为‘贾公’一样。郑玄在儒林的名望胜于卢植,德高望重、齿德俱尊,无论怎么尊称都不过分,只是跟‘公’比起来,皇帝称他为‘郑君’更能显现尊崇。
郑玄今年六十七岁,老得眉『毛』都白了,但他的脸庞仍旧丰润饱满,显得神采奕奕。他穿着一件普通儒士常穿的衣服,头裹缁巾,笑起来很像个慈眉善目的邻家老翁:“不敢劳陛下挂念,是老朽见关东凋敝,无所依归,所以才随孔北海西入长安,以求在圣恩之下,托庇余生。”
“世道艰难,天下何处不苦唯有夙夜匪懈,还复太平,以解民之倒悬。”皇帝轻声说着,见郑玄无动于衷,突然直接问道:“郑君此行路上,所见所闻,可有赐教于我”
“天下纷纭,皆是人心丧『乱』、世道不古的缘故。”郑玄很含糊的说:“陛下幼冲继位,却睿鉴高远,聪慧天成,可见德运虽有更移之数,但天命始终在汉。只要施以王道,敦行教化,天下自然重归太平。”
郑玄本来准备一直在徐州隐居注书,不问世事,谁知时移俗易,发生了两件事,让他不得不改此夙愿。
一件是曹嵩死于兵『乱』,曹『操』为报父仇进兵徐州,导致原本算是一方安宁之地的徐州惨遭兵燹。郑玄当时就正在考虑移居的事情,正好听闻孔融在北海任上时常命人修葺郑玄老家的故居庭院,于是郑玄当时就动了心,打算就此回乡。只是北海同样有兵贼横行,孔融不知兵事,郑玄贸然去了也未必能得以保全。
正在犹疑之时,好友兼同门卢植死前交给裴茂的一封遗书,也经由各方辗转,终于到了郑玄手中,这就是第二件事。
卢植在信中殷切敦请郑玄无论如何也要代他往长安一趟,即便未能觐见天子,也能观察朝廷风闻,据此推定汉祚是否可以延续。若是可以延续,那就是天命在汉,而已经逐渐陷入窠臼的经学就可能会绝处逢生。
“我亲政以来,拜赵公、桓公为师,使其为我讲授经义,又披览史籍,究察典纪,可以说是身体力行的去敦行教化了。”皇帝眉头一扬,像是自夸功绩、又像是别有用意的说道:“整顿三署、重建太学以来,尊儒以劝其业,贵学以笃其道。想必这就是郑君所言的施以王道与敦行教化了吧”
皇帝这话犹如抛出去的饵,郑玄很快就接住了,毕竟他虽然博闻多才,但到底只做过些乡佐县吏这些小官,并不谙熟为官之道。而且皇帝礼贤下士、温文尔雅的模样给了郑玄很大的好感与自信,所以他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老朽以为,朝廷经纶事务,必要以教养为先,自朝廷迁都以来,典籍遭焚
第四章 坐而论道
“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拈洽持论。”————————【樊川文集序】
尚书郎傅巽有些紧张的看了看老神在在的郑玄,又偷偷瞧了眼皇帝,他倒不是认为皇帝会因为这句话而拿郑玄怎么样,他只是在紧张的等待皇帝会如何应对郑玄的话。
因为皇帝将要说出的话,很可能会成为朝堂上新刮起的一股风向。
“孔子曾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皇帝从一开始就有了夺回意识形态最高解释权的意图,所以早在亲政的时候就苦心钻研经书,并且在身边大儒赵岐、桓典等人的辅导下,对经学大义的见解虽然还欠些火候,但至少也能在与人坐而论道的时候,对一些句子信手拈来。
这句话既是复述,又是设问。
作为孔子的后裔,儒经可以说是孔家的家学,议郎孔融对此最为熟稔,乍一听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就是学以致用。不然一个人即使把诗三百全背下来,真让他去从政为官,也治理不出好成绩来。
皇帝一直尊崇学以致用的理念,这一点无论是荀攸还是傅巽都是了然于心,孔融却是第一次知道皇帝设立太学五科的背后还有这样的用意。
他心里暗暗惊奇,但并不觉得这就是皇帝开太学五科,挤压经学正统的理由,于是忍不住『插』话道:“《诗》可以验一地风俗之兴衰、知施政之得失,譬如言农事富民之道,在于《豳风》;接待诸侯臣工,则在于《大小雅》。臣以为周有《诗经》,今有乐府,其设必是为此。常习诵之,虽不能一定通达政事,但也能熟知治『乱』。”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根本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孔融这完全是强行解释,博人眼球,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已经违背了这句话的原意了。皇帝随意的瞥了孔融一眼,他知道孔融善于文辞,颇为自负,但他的学识又支撑不起相应的傲气,想起孔融在历史上质疑子女对父母的孝道,皇帝心里暗自摇了摇头。
皇帝仅仅只是看了他一眼,并没有任何表示,这让准备好一番说辞以表现才华的孔融略微失望,他从北海国来到长安,不仅仅是为了摆脱青州那个险地,更是看在明天子在位,希望能在朝廷里大展拳脚。现在皇帝看样子没有把他当回事,使得向来自傲的孔融在失望之余,心里不由起了好胜之心。
郑玄抬了下眉,知道皇帝在等他答话,他不急不慢的反问道:“敢问陛下,《诗》从何来”
皇帝不假思索的说道:“从民间来。”
郑玄点了点头,那幅作态像是老师很满意学生的答复,当然,抛开身份不谈,两人之间的年龄也的确像是师徒之间的问话:“那孔子又是何故,要将其编撰采集”
这个问题皇帝明显就慎重考虑了一下,他到底不能否认《诗》的地位,缓缓答道:“自是为了有利于国。”
“不学诗,无以言。”郑玄这才说道:“故常诵习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只是这个达,是明达事务。而若是要使人通达政务,就得需要时间在任上磨合,譬如适才孔北海所说,《诗》能知施政之得失。牧民之官可以不通《诗》而为官,但为官者必知《诗》之大义。”
郑玄这话有些涉及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意思了,皇帝深觉惊异,干笑着说道:“是这个道理,我一直秉持‘学以致用’,世间穷经皓首者何其多也然则皆能从政以达吗我看不然,治民者当学治民之术,执法者当通晓律令,治书者钻研典籍,这才是各得其所,若是混为一论,岂非方枘圆凿”
此时正
第六章 吴牛喘月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皇帝的想法是把由他裁定的经义当做最高意识形态,所有人只要是入学、入仕都要去研习它,类似于后世的马喆,虽然对专业学问没什么用,但却是绕不开的一个关卡。
而郑玄其实也并不是特别抵触皇帝通过太学五科,对专业官僚人才进行培养,恰恰相反,他对于皇帝所言‘术业有专攻’、‘学以致用’等语很是赞同。之所以与皇帝争论,仅仅只是反对皇帝将经义丢在一边,以至于轻经义、重旁科的做法。在他看来,若是选官皆从旁科选举、或是旁科出来的官员更容易晋升,那么长此以往,世上将再也无人主动去研习经义——圣人之学就要断绝在郑玄这一代人手里了。
在郑玄这类纯儒眼中,这是一件比死还可怕的事。
所以他必须得争,他既无爵禄、又无显赫的家世,争起这件事来比朝中任何一人都要毫无顾忌。但他也知道说话的分寸,就着刚才的话题与皇帝辩驳了几句,在互相明白各自的底线之后,两人终于达成了妥协。
“陛下钦明文思,欲开一代宏业,老朽得遇治世,莫不幸甚。”郑玄说道:“陛下设办五科,是取‘为政得人’之意,但老朽窃以为,得人固然重要,但‘为政以德’也必不可少。人臣有德,才能爱人治人,使先王之道,光大于明时。”
这其实是将经义与德行素质挂钩,说到这里,郑玄等若是委婉的同意了五科并举的理念,只是他的立场是,要将经义最基本的道理贯彻到其余四科中去。他这个想法其实与皇帝不谋而合,皇帝也知道,郑玄一旦入朝,将会使沉寂已久的朝堂就太学一事引发纷纭。有郑玄这个巨儒给马日磾他们当主心骨,皇帝对太学的改制虽说不会倒退,但至少很难进一步发展。
幸好皇帝提前跟郑玄打好了交道,也早就为此绸缪了退让的余地,此时不紧不慢的说道:
“太学在设立之初,我便定下章程,每科都有必修、选修、主修和辅修等课。主修与辅修是其所在科的具体书目,必修则是《孝经》、《九章律》,至于选修,则是在《尚书》、《易》等经之中另选一门研习。这四类修习学业,当以必修、主修为重,如此既不耽误各学所长,也不妨碍精通圣人之道。”
皇帝这是将后世大学里的制度搬了过来,在学习专业知识之时,也不能忘记意识形态的灌输。只是《孝经》虽然包含君臣父子的伦常,但并不能完全解决皇帝的需要,只能凑合着用。所以眼下最要紧的问题就是找一个、或是创立一个符合皇帝这个统治者以及这个时代需要的思想理论。
“陛下睿鉴。”郑玄此时只是同皇帝解决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今后太学依然会是五科并举,但明经将会贯彻到所有科目之中。在这个基础上,郑玄准备进一步跟皇帝说些经义分支上的意见,比如将迟迟未有长期、正式加入太学博士行列,也就是官方学术的古文经学。
怎料郑玄刚提出一个话头,一直静候在帐门边的小黄门穆顺便适时的打断道:“陛下,典农校尉他们来了。”
这自是皇帝有意为之,他着即点了点头,说道:“郑君先回去暂歇,以后你我论道的时日还长,不必急于这一时。”
郑玄无奈,只好与孔融退下了,两人退出帐外,孔融正巧看见跟在典农校尉吴匡身后的太史慈。趁着皇帝尚未传唤,孔融悄然拉着太史慈问道:“子义来此多久了”
“约有一刻钟。”太史慈如实说完,不禁问道:“怎么了”
孔融『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也不理他,径直丢下太史慈,迈开几步,走到郑玄的身边,与他并肩而行。
“陛下言辞犀利,语句老练,每每让人深思。”郑玄低眸看着脚下的路,像是自言自语:“就是读的书太少、太浅,桓公雅与赵台卿虽精于一经,却不善旁引,一直这么学下去,陛下的天资岂不就白白浪掷了。”
孔融接口道:“桓典家传《欧阳尚书》,历代授王、赵岐精于《孟子》,据说其中大义最得陛下推崇。此二者虽与我等道理龃龉,但也不是一时就能驳倒的。至于郑君,你今日与陛下辩驳有些过激了,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一时不想与我谈两家经学的优劣,这我知道。”郑玄此时止步,在他面前是一个人为挖出来的小土坑,他站在坑边,凝
第五章 得行道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皇帝的想法是把由他裁定的经义当做最高意识形态,所有人只要是入学、入仕都要去研习它,类似于后世的马喆,虽然对专业学问没什么用,但却是绕不开的一个关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