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倚天傲雪
……
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第562章 顾炎武的直觉
第五八五章顾炎武的直觉
来者正是顾炎武。
不过,他不是一个人来的,除了数名随从的伙计,他们还带来了一个人——江都县衙的秦书办。
话说,这大半天的时间,这位顾先生,到底去哪了呢?
原来,何守信连夜攻城,还向顾炎武要了好几个伙计做向导,却把他这个正主留在了念四河畔,还叮嘱留守的炊事班好生保护。
耳听着全城枪声四起,自己却百无聊赖地袖手枯坐,什么忙也帮不上,顾炎武好不郁闷。
还好有个司务长一直陪着,几人围坐于河边,一边听着动静,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解闷,多少分散了些注意力,不至过于烦躁……
“……这鞑子也真够毒辣的,这么大一座城,这狗贼竟想一把大火给烧了!”
聊到马进宝的毒计,司务长很气愤,“咱们讨虏军一路杀来,大小仗不下百次,夺取的城池也好几百座了,还从未遇到过真敢烧城的……”
“烧城……”
听到这两个字,顾炎武眉头一紧,忽然想到了一件事。
万寿祺曾讲过,他去码头打探的时候,看到鞑子的船队进进出出的十分忙碌,既有满载着粮食出城的,也有将柴薪和火药等引火物运进城的。
“进进出出……”
总感觉哪里不对!
可是,究竟不对在哪里,他一时也想不明白……
不知不觉中,天渐渐亮了,城里的枪声也稀疏下来。
“不出意外,又是一场胜仗,”
司务长站起身,脸色轻松地望了望城头,“顾大人,您再耐心坐会,我们要去忙了,得赶紧给战士们准备早饭……”
“要不,在下和伙计们一起添把手?”
顾炎武跟着站起身来,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是干点什么来得踏实。
“不用不用……”
司务长却笑着摇手婉拒——这几个伙计,个个都是粗手大脚的精壮汉子,一看就不像常干厨下活的,况且,部队的行军灶,他们也眼见弄不利索。
正客套着,却见有船陆续出了西门,直往这边驶来。
众人忙迎了上去,等驶近了定睛一看,撑船的都是郑军士卒,船上装满了柴薪和陶罐,一船又一船,很多。
一问之下,原来整座城池果然已拿下,他们奉命,将城内的各种引火之物运出来。
顾炎武连忙唤众伙计帮忙卸船——打仗和做饭都插不上手,这种纯力气活,还是可以帮上一点忙的。
然而,随着出城的船越来越多,顾炎武突然灵光一现,一下子便想通了方才的疑问所在。
因一向关注着鞑子的动向,对于被搜缴起来,集中羁留于瘦西湖的民船,他是大致有点数的。
他留意过,其中适合运粮的货船,约莫有百八十条,顶多不会超过两百条。
马进宝要把数万石存粮抢运出城,至少得动用一百条以上这种货船,押运的兵丁也不会少,总得在千人之数。
城里少了多少兵丁他搞不清楚,但是,船只的数目却对不上——看样子,眼前还有一百多条,大部分都在。
这就很奇怪了!
真把粮食都运去仪真的话,无论如何是剩不下这么多船的——六七十里的水路,怎么来得及当天就赶回来?
“莫非……”
他突然一怔,直觉告诉他,这里肯定有鬼!
他下意识地回头望了望身后那片羁押俘虏的树林——要是能去俘虏中找个军官来,审一下就好了。
可是,这事眼见办不到。
那么多俘虏,只有几个炊事兵看守着,为防出事,他们全都被捆着手脚,没有何连长的命令,谁也不得靠近。
顾炎武急得直搓手,苦思冥想一番,他终于拿定了主意——立刻进城,直接去找何连长!
当下,他唤过伙计们,趁司务长忙得团团转,无暇顾及他们的时候,趁乱跳上了一条离岸返回的空船,匆匆进了城……
然而,进了城他们才发现,城里硝烟未散,秩序还相当混乱。
一路上,随时都能遇上服装各异的士兵,他们或押着俘虏匆匆而过,或提着水桶一路小跑,俱是紧张忙碌、神色严肃。
几乎每条街道都有还在冒烟的房屋,不断有零星的枪声传来,许多街口有哨兵看守,拒绝闲人通行。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王师又来了大批援军——南下的主力赶到了。
这下,就连顾炎武都懵了。
到处都是陌生面孔,大半个城转下来,硬是没有找着何守信,连着打听了好几拨人,也没人知道这个何连长到底身在何处。
一行人急得团团转,顾炎武担心,万一自己所虑属实,不及时汇报上去的话,十有八九会被鞑子的溃兵抢先动手,把本该夺下的粮食烧毁殆尽……
无奈之下,他强迫自己略作冷静,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店铺,找王略或万寿祺帮忙。
可转念一想,这俩哥们各有重任在肩,这种时候,他们八成也正四处奔波,不大会安坐在铺子里……
急切之间,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人——江都县衙户房的秦书办。
这是个老熟人了,之前为了走盐,没少在他身上花销银两,据万寿祺讲,鞑子烧城计的确切消息,就是从此人嘴里漏出来的。
顾炎武觉得,若能找到此人,必定能问出一些实情来。
然而,好不容易赶到此人的住所,却发现扑了个空——这个老滑头,早在昨晚,便已混在百姓堆里溜出了城,躲到乡下避祸去了。
不过,因他老母年老体衰,常年卧病在床,他的婆娘没法一起走,只得留在家中照顾老人——这支王师军纪严明,祸不及家人的名声,早已四处远播。
情急之下,顾炎武威逼利诱,用尽了各种手段,终于从她嘴里问出这个老滑头的下落——城南十五里处的刁家庙,他老母的娘家……
……
就这样,当他们终于找到秦书办,未及审问便匆匆往回赶,回到城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未时了。
一路上,秦书办倒是老实了,原原本本交代出了自己知道的一些实情。
原来,当初马进宝还妄想着火攻之后返身杀回,不但没有将粮食悉数运往仪真,反而将其中大部,分别藏在了城西几处大户的寨子里……
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第563章 地头蛇
第五八六章地头蛇
这就对得上了!
马进宝果然将大部分粮食直接寄存在了附近寨子,如此,他就有了足够的船只,当天便将柴薪和桐油运回城内。
可是,虽然自己的怀疑得到了证实,顾炎武的心头,却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因为,这个秦书办只知道一处藏粮之地——城西吴家,藏有三千石。
至于其余的都藏在了哪里,他便一问三不知了。
顾炎武判断,这个老滑头说的八成是实话——事到如今,扬州重回官军手中,再为鞑子隐瞒实情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他犯不着撒谎。
事实上,一个小小的书办,若非亲身参与经办,恐怕就连这一点点实情他都很难知悉。
至于扬州的富贾大户中,平时与鞑子走得最近,争取到最多利益的那几家,顾炎武心里倒是有点数。
但是,马进宝在要紧关头到底看上了哪几家的寨子,敢于将关乎生死的物资托付其手,他急切之间却不敢乱猜。
于是,顾炎武寻找何守信的心情愈加迫切。
只有找到这个何连长,才能从俘虏中找出鞑子大官,以最迅速、最可靠的手段把粮食抢回来……
幸好,当他们风尘仆仆,终于赶回城厢米铺的时候,“军管会”的布告已经张贴于各重要街口,留在铺子里的每一个伙计,都知道了“军管会”的地址……
……
乍一见到这位器宇轩昂的顾先生,在场的人有惊有喜。
惊的那位,自然是会首程老爷。
“原来这位神秘的蒋先生,便是大名鼎鼎的亭林先生……”
虽然王略曾向他透露过,但当顾炎武亲自站在面前的时候,老头仍然又惊又悔就是了。
他悔的是,此公隐居扬州都这么久了,自己居然毫无察觉,只知道他是“蒋记米铺”的东家之一。
唉!真是枉为地头蛇了!
看来,扬州这个地方,果真是卧虎藏龙,自己还是道行不够,不够哇……
喜的那位,当然就是张晨枫了。
打量着眼前这位如雷贯耳,在后世广受敬仰的顾先生,张晨枫虽然极力压制着激动的内心,仍禁不住目露异彩,心跳加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哈哈!终于找到你了,大儒!”
今晚一定要跟队长通话,将这个大喜讯告诉他!
正好趁机催催他,快点来扬州主持大局……
“程老爷,”
略作寒暄,听顾炎武匆匆介绍情况后,张晨枫大喜之余,忍不住对程老爷讥讽道,“看来,你们这帮士绅代表,只能代表自己呀?”
“呃……大人……首长,恕罪则个,”
程老爷连忙躬身作揖,急赤白脸的解释,“小的……确实只能号令米粮行业,至于最有势力的盐商……与小的们实在不是一条心……”
“是吗?盐商……都没来?”
“运商有来的……几家势力最大的总商,他们……只派来了……宗亲代表。”
“哦,总商?”
张晨枫眉头一皱,追问道,“你说说,都有哪几家?”
“额……这个,江家、卢家、汪家、鲍家,还有吴家的老爷们……都未曾出面……”
这边厢,程会首一副囧样,一旁看着他表演的顾炎武,却在暗暗发笑。
因为,这个老头看着使劲装可怜,可他的眼中,分明闪现出一丝狡黠和杀机……
“看来,在新秩序来临时,这个老家伙,不甘放弃任何一次扳倒盐商、重新洗牌的机会……”
对于扬州错综复杂的民间势力,以及相互之间相爱相杀的关系,张晨枫和何守信都是两眼一抹黑,可顾炎武和王略却清楚得很。
事实上,程老爷掌控的这个米粮行会,可远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弱小。
他们虽然财力远不及大盐商,但作为地头蛇,长期以来,一直与几乎全是外来客的大盐商博弈,而且,似乎还并不太落下风……
作为两淮锁钥,盐运重地,扬州这个地方,富商大户多如过江之鲫,但论起实力来,最厉害的那拨,当然非盐商莫属了。
不过,盐商也是有大小之分的,众多的小盐商并不一定比别人强,只有少数几家总商,才是真正的大玩家……
这个时代的盐业制度,采用的是灶户个体经营为主的模式,作为匠籍的一个分支,众多灶户是最底层的那拨人,他们无田可种,专门承担官府摊派下来的盐课。
由于盐场众多,为了“方便管理”,官府在众灶户之上,又指定了一些场商作为总领。
这些场商拥有垄断的特权,残酷剥削灶户,他们以极低的价格,从灶户手中收购食盐囤积起来,再以事前商定的价格,转交给运商,赚取第一道利润。
而运商向场商买进食盐后,便集中运到扬州,凭盐引贩往指定的销盐区,他们在食盐的流通过程中,起着产地与销售地之间的桥梁作用,赚取第二道利润。
而处于最上层,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那一拨,便是总商了。
凭借与官府的密切关系,总商是盐商中的巨头,他们赚钱最轻松,往往只需干一件事——将盐引转卖给运商……
明初时候,食盐尚可以自由贩卖,后来,为了解决边军的粮荒问题,老朱便效仿宋朝的茶引制度,设立了“开中法”,借以吸引商人们从内地运粮给边防军,然后发给引票作为报酬,让商人回产盐区领取食盐转卖牟利,这个引票,就是盐引。
后来,由于长途运粮耗费巨大,盐商们干脆在各边境直接雇人开荒种田,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以便更多地获利。
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史称“商屯”。
明初时期,商屯东自辽东,西至甘肃,北自宣大,南到交趾,各处都有,根据官府的需要,他们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
然而,自万历后期开始,朝廷的财政亏空越来越大,越来越缺钱,便在两淮地区推行了“纲盐制”。
按这个“纲盐制”,官府将每年出产的官盐按地区分为十大纲,每纲发放盐引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简单粗暴地抽取重税后,交给有实力有关系的商人,让他们成为拥有食盐专卖权的“御用商人”。
这拨商人,便是总商。
众多未入纲者,理论上无权经营盐业,只得以高价从总商手里转手购买盐引,直接造就了一帮不劳而获的巨富家族。
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第564章 苍天可鉴
第五八七章苍天可鉴
正因如此,这些靠官商勾结上位的总商,几乎全是外地人。
最早的时候,山西和陕西籍商人聚居于扬州最繁盛的下关一带,他们以贩盐致富,雄霸一方,时人称之“西商”。
明中叶以后,徽商崛起,他们凭借与官方的关系,大举进军扬州盐业,经过近二百年的争斗,最终把西商挤出了扬州。
无奈之下,陕西盐商只得退出扬州转战四川,他们以“借地入股”的方式介入川中井盐的生产,一举成为左右自贡盐场的大型资本集团,造就了闻名后世的自贡盐业,而同样失意于扬州的晋商,就完全退出了盐业……
众粮商中的翘楚,却都是本地人。
因广大盐滩地没法耕种,两淮地区的粮食并不够自给,算是一个缺粮的地方,自南往北,沿海数百万灶户的口粮,全赖粮商的供应。
因而,米粮行会自成一体,买卖也不小,毕竟民以食为天。
不过,人呢,总是看着别人好,哪有个满足,米商与盐商相互之间看不顺眼,明争暗斗的“土客之争”,也已绵延太久了。
他们各怀鬼胎,互挖墙脚,总想找个机会扳倒对方,将他的生意全部夺过来才好……
“这个老家伙倒是一点不手软,这一下,便要将大盐枭一网打尽了……”
见这个程老爷把各大盐商都报了出来,顾炎武暗想,“不过,这帮新安大贾也是自找的,这种时候还帮鞑子藏粮,一点是非都不顾,真是嫌自己命长了……”
……
孟铁头和其他五十多个俘虏,被暂押在瓮城里,等待提审。
城门大开着,人来人往很是热闹,门口的明贼兵丁,无论是奔来跑去的,还是站岗放哨的,各个都军容整洁、身姿笔挺。
“难怪打不过,这伙明贼竟强悍如此!”他不由感叹道。
眼看太阳西斜,又一个白天就要过去了,坐在这城墙脚下,孟铁头是一百个不乐意。
虽然大家都清楚,落在这伙明贼手里性命基本无忧,但是,一面绳子没有解开,不断有各式各样的路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一面一同绑着的那几个绿营兵,常常对他投来不怀好意的一瞥,也让他心里惴惴不安。
当时,被捆在山坳内时,他清楚地听到了北门一带激烈交火的动静,便一直在等待奇迹出现。
没多久,耳听得有千军万马呼啸而来,又从山脚下狂奔而过,他的内心一阵狂喜,还以为马上就要得救了。
可是听着听着,从杂乱的脚步声,还有不断传来的惊慌的尖叫声中,他才听明白——这是大军在被别人追着屁股打,自顾不暇了……
他一度想再努力一下——瞅瞅还有没有机会趁乱逃走。
可惜,看押他们的明贼士卒也鸡贼得很,他们自知人少,并不冲出去拦截厮杀,而是亮出明晃晃的朴刀,紧紧看住他们这些俘虏,使他一点机会都没有。
很快,接应的明贼就来了,他便丧失了所有的希望,被一路押回了北门营垒关押起来。
随着俘虏越聚越多,眼看就快把营垒挤满了,孟铁头自知,自己的下场,怕是已经定了……
终于,明贼的提审开始了,或许他这一队是最早被押回城的,是以,也比较早的被提审。
眼看着同伙被一个个解开,每个人都被带到城墙脚下的几个小屋子里去问话,大多数人出来之后被押去了别的地方,也有数人出来之后就被释放,欢天喜地进了城……
很快,小厮孟庆被带走了,下一个,就该自己了罢?
饥肠辘辘的孟铁头盼望着快点轮到自己——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总能先给口饭吃吧……
可是,眼瞅着孟庆进去小屋好久也不见出来,孟铁头正疑惑间,忽然有路过的人大叫:“那是孟参将!就是那厮要放火烧城的!”
孟铁头吓了一跳,原来,是府衙的一个姓谢的书办认出了他。
这个谢书办在扬州有不小的产业,听闻提督大人要烧城,很是着急上火了一阵,军管后,他主动找上门去投靠,当时便被讨虏军留用,正带着几个士兵清点扬州官仓。
他这一嗓子,顿时聚拢了好几十号人。
“弄死他!”
“烧死他!马进宝的走狗!”
一时间,唾沫、泥块、烧焦的木头都向孟铁头飞了过来。
“散开散开!”
几个战士立刻过来驱散人群,其中两人大步向孟铁头走来,一人一只胳膊架起来就往小屋里去。
孟铁头脑门上被碎砖块挨了一下,正晕头晕脑间,就被人按在了一张竹椅上。
他强作镇静,抬头一看,前面的条案后坐着三个明贼,两个是年纪轻轻的,一眼望去便是穿着制服的军官,虽然这种制服很异类,但于孟铁头而言,已经不算眼生了。
另有一人却坐得稍稍靠后,面孔隐在阴暗里,看不真切,他的身后,还一声不响地站着几个士卒。
“姓名?”
问话的是个年轻军官,看上去很有气度。
“鄙人孟铁头。”
“你是马进宝麾下的参将?”
“是,孟某在马军门军中效力。”
“放火烧城的主意,是你出的?”
“非也,此实乃奸人陷害,望大人明察……”
孟铁头知道这屎盆子无论如何不能认,不然明贼为了收买民心,一定会重重治他的罪,不是吊绞架就是直接劈了他,“此乃余姚县令叶斌叶远琛所献,与我无干……”
“是不是你出的主意,我们会查清楚的,不过,我们还是建议你主动坦白,争取宽大处理。”
“的确并非在下所为,苍天可鉴!”
孟铁头心知,这伙明贼不事构陷,不会随意借汝人头一用,所以还算安心。
“你知道马进宝去哪里了么?”
“在下不知,”
忽然觉得这么回答未免太生硬,他急忙补充道,“大军入城的前一日,他便不见了,要说逃走……无非庐州、仪真各处了吧……”
“把你知道的,守城绿营的情况说一说。”
孟铁头闻言暗暗疑惑,这扬州你们到手了,守城的官兵早就崩溃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过他既然问了,自己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为好,免得惹恼了他们。
好在自己在军中高层,对守城的各路人马所知甚详,当下一五一十,将主客守军的隶属、来源、人数、将官等等都说了个一清二楚。
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第565章 劳动改造
第五八八章劳动改造
“从北门逃走的是哪路人马?主将是何人?”
“是……是军门大人自己的提标营,带头的是……崔副将。”
“这个崔副将现在何处?”
“在下不知,确实不知……你们破城前,在下便……被捉了。”
“还有什么重要的情况……你要知道,说出来对你有好处。”
“重要的?”
孟铁头有点迷糊,不过他只迟疑了一下,便想起了汪继军来。
他估摸着,这个情报,必然是对方感兴趣的。
真要说出这个人来,他是有点不忍的,不过再一想,汪千总的身份和作为都已不是秘密,自己不说也必定有人会说,便道:“有一个千总,名叫汪继军,是从贵军那边……过来的。”
“哦?”
那军官一怔,“他是什么来历,从哪里过来的?”
“他是自己跑到扬州来的,说是……从浙江叛逃的……”
孟铁头见对方果然颇有兴趣,忙补充道,“他是新军千总,燧发枪兵……都是他操练的。”
“这个人,原在我军哪支部队?”
那军官向前欠了欠身子,盯着他问,“身居何职?”
“这个,在下着实不知……”
见到对方冷冷的眼神,他一阵心虚,想了想赶紧又道,“他说他原是一名哨……班长。”
军官回头,对后面的士兵说了句什么,一名士兵马上走了出去。
“不用说,这一定是去俘虏中搜汪千总了,”
孟铁头心想,“也不知道他跑出去没有,是不是还活着……”
这时,后面暗影中那人,似乎对军官说了句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