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急眼了,国君甚至直接指着群臣喊道。
“难道你们个个家里就没有仆从下人吗就没有亲近家臣吗你们都可以,寡人为什么不行不用再说了”
白童多机灵,知道现在是生死存亡关头,都不用国君吩咐,直接上前给自己加戏。
“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诸位大臣们,奴婢,奴婢只是个阉人,只懂得伺候陛下高兴,绝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啊求各位网开一面,奴婢以后绝对会劝国君多勤于政务”
白童的演技真不是盖的,眼泪说来就来,再加上他年纪尚轻,骨架很小,跪在那里,还真有点凄惨的意思。
这么一来,倒像是这些朝中大员,在联手逼死一个小小奴仆。
大家交换了一下眼神,都感觉挺没意思,反正一个小太监而已,经过这次事件,他应该得到教训了,以后翻不起什么浪花。
也不能完全不给国君面子不是
最后经郭胜文点头,这件事情就被翻了过去。
躲在暗中偷听的许妃,也终于恢复了一些血色。知道自己是和死神擦肩而过。
商量了一段时间,外面的天色已经擦亮,这一夜终于过去了。
群臣之间的调子还没有完全定下来,外面又再次发生了变故。
人心浮动,局势未稳,魔云宗和卫国的使者,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样,一起跑过来,口口声声要求见国君。
国君特意派人登上高台瞅了瞅,然后将情况汇报回来。
听完之后,国君气得牙根直痒痒。
外面那么乱,宫门处已经被兵谏的禁军接管,王宫的侍卫都在和他们对峙,四处都是剑拔弩张的氛围。
这些使者难道眼瞎看不出来吗有什么事不会晚些再过来吗,偏偏就是要给他上眼药,摆明了是看他笑话。
禁军对待普通百姓,和各国的商人方式很简单,限制住就好。
但对于这些别国的使者,禁军还不敢管,他们搞邦交毕竟不在行,生怕闹出什么大乱子。
在简单通报后,潘阳令人将他们搜查了一番,也没有过多为难,就放了进来。
国君也不好不见,只能将他们召入。
这些人偏偏还就来的脾气,说所谈事情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要求国君公开召见他们。
没办法,国君心底痛恨,但还是走了出来,远远的当着禁军将士,接见了这两拨使者。
魔云宗和夷陵伯再次见面,也没有废话,直截了当的追问,让国君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杨辰,到底放不放
这些人明显是故意的,还把声音提得老高,周围的禁军将士们也听得清清楚楚。
一时间,就连纪律严整的禁军,也开始交头接耳。
相关的情况,他们早已经听说了,心里确实不是个滋味。
之前禁军中确实有许多人和杨辰不对付,但那是以前,他们轻重缓急还是分得清的,在杨辰取得了会猎之地的大胜后,过硬的战绩,已经让所有人停止了非议。毕竟军中糙汉子,都是崇拜强者。
现在大家只感觉到悲哀,杨辰这样的人才,当然要百般拉拢留住,国君却睁着眼睛犯糊涂,不愿给他应有的封赏,这不是将人才往外推吗
再看看现在,多的是势力在哄抢杨辰,甚至魔云宗远远的从北地赶来要人。
甭管这里面有没有内情,在心思耿直的将士们看来,就是如此。
国君头正疼着,没来得及给答复,突然再一次有人进来通报,说又一波使者到达国都。
而这次可不一般,大梁王朝百寞军派来的
一听到这个名号,所有人都吓了个激灵。
“叫,叫他们进来。”
国君还从未跟大梁王朝打过交道,表现的尚不如靖云伯,说话都有些结巴。
很快,一行人昂首挺胸的走入了宫门。
全都穿着甲胄,身体如标枪般挺立,显然都是军中人物。
就在王宫中发生变乱,如此尴尬微妙的情形下,国君接见了大梁王朝使者。
为首的,是一名校尉衣着,一路走进来,同时也观察着周围,嗤笑了一声。
远远的朝国君行礼。
“陈国陛下,我大梁王朝尚书台召令,征召你陈国杨辰进京听用。”
“又是杨辰怎么连大梁王朝也要这个人”
第二百零四章 真正的奸佞阉宦
在场众人闻言全都震惊了,包括为杨辰讨公道的那些兵谏的禁军将士。
大家虽然知道杨辰猛,大战中取得的战绩极其耀眼,是难得的人才,但还是没料到亮眼到这种程度。
大梁王朝啊一般很少主动开口向哪方势力要过人,因为大梁王朝地广人稠,英杰辈出,要什么人才没有普通的哪能看得上眼
但凡是大梁王朝开口的,无一不是人中俊杰,无论文武。
开口要一个连真气都没有的低阶武者,还真是闻所未闻。
屋漏偏逢连夜雨,国君脸色更难看了。这相当于又给他补了一巴掌。
如果说,之前的魔云宗和卫国要人,都还有串通靖云伯的可能,但大梁王朝出面,那是真的代表其本身的意志。
毕竟靖云伯还没那么大的能量,百寞军更不屑与他这种地方诸侯有什么牵扯。
大梁王朝当然不会远远的专门派使者过来,所以岳不仁的意思传回去后,尚书台发了召令,直接送到百寞军中,然后由百寞军派人出面充当使者。
距离这名校尉最近的,就是陈国副指挥使潘阳。
他当然对百寞军十分好奇,不客气的说,那可是天下军中人士最向往的圣殿,代表着最高的战力,最高的荣誉。
因此潘阳上上下下,打量了对方许久。
那名校尉仿佛也注意到了他,慢慢扭过头,先是呲牙一笑,然后浑身上下突然爆发出恐怖的威压。
那是一种绝对修为上的压制。
刹那间,潘阳坐下的战马焦躁了起来,一个劲儿的往后退,甚至四条腿都在反复打弯,仿佛要不争气的跪下去。
而潘阳整个人都如坠冰窟,全身的毛孔急速收缩。
这种恐怖的威压,他即使在军中也从未见过。
说明这名校尉,至少也有化元境的修为
什么概念一个区区校尉,就有化元境
甚至比他们这种小**中的指挥使修为还要高那传说中百寞军的两名指挥使,修为将会恐怖到什么境界
更别提大梁王朝桌面以下隐藏的实力了。
见潘阳如此不济,那名校尉又冷笑了一声,眼神中充满了不屑,收回了威压。
一瞬间,潘阳如释重负,急速喘气,整个人肌肉放松,差点没从马背上掉下来。
这么一来,他就不敢再明目张胆打量对方了,急忙拨马拉开了距离。
远处的国君,浑然没注意到这一幕,现在正叫来郭胜文在身边,仔细和他商讨着对策。
大连王朝的召令,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
开口要人,和其他两方不同。
魔云宗与卫国,在地位上和陈国都是相等的,他们要人,顶多只是施加舆论上的压力,如果国君真的坚持不放,明面上也没什么可说的,除非暗中搞小动作。
但陈国是推大梁王朝为主的,属于上下级关系。
陈国的人或物,只要大梁王朝愿意,一纸召令就能征集过去。
没有不给的理由。
只要杨辰还是陈国的将官,还受国君的封赏,那就逃不出这个召令的约束范围。
现在是放也得放,不放也得放。
而唯一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郭胜文当即在旁边提了出来,要求国君立刻赐予杨辰封地,并且给予他单独的爵位名号,同时收回一切陈国的官职军职。
只要杨辰以独立的爵位,得到封地,那么他和陈国就不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无论封地大小,都是一方独立的小势力了。
和陈国的关系,就会变成宗主与被分封的关系,名义上还是要拱卫陈国,定期向国君朝觐进贡,可约束性就不是那么强。
到时候,大梁王朝要人,就要不到国君头上,而是去征求杨辰的意见。
不过杨辰有了封地,做一方土王帝,傻子才会去大梁王朝军中受苦,这是人之常情。
说来说去,还是要给杨辰封地,而且是从一个可选项,变成了必答题。
偏偏还没办法不做,大梁王朝的召令,就相当于对杨辰最大的肯定。如果放走了他,国君估计会被子民的唾沫星子淹死,自毁长城的名声是逃不掉了。
心中叹了口气,国君无奈的点点头。
并没有立刻回应大梁王朝使者的召令,而是点点手,郭胜文上前几步,站在了最前方。
刹那间,无数道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缓缓展开手中拟好的文书,郭胜文清了一下嗓子,心中的想法却是,这次靖云伯技高一筹,不要得意太久,以后自己好生辅佐国君,迟早会将局面扳回来的。
然后,他就将文书中的内容一条条念了出来。
和之前商议的一样,只不过措辞更加正式,更加威仪。
因为是在兵谏这个特殊的场合,郭胜文并没有让大家下跪听旨。
可听完第一条后,无论是王宫侍卫,还是禁军将士,全都自发的跪了下来,哗啦啦全是兵器放在地上的声音。
三条内容宣布过后,相当于禁军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至于宫中奸佞到底是谁,禁军将士们也不大清楚。
所以随便扯了几个在此次冲突中身亡的太监的名字写上去,就说是这几人蒙蔽圣聪,扰乱朝纲,已经伏法,轻轻一笔带过。
潘阳等将官隐约察觉到了不对劲,眉头皱起刚想问,但立刻被吓一条吸引了注意,将此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他们要求之外,国君竟然赦免了此次兵谏风波中,所有相关人员,并且保证不进行任何追究。
不幸受伤或身死的,都会重金加以抚恤。
尤其是那几百名请愿的西军将士,不但无过,反而有功,所有人都得到丰厚的赏赐,至于军功,只要愿意,还能够升一级到地方驻军去做将官。
至于其他兵谏将士,甚至还得到了口头的嘉奖。
最后,就是国君的罪己诏。称自己这段时间以来过于糊涂,疏于理政,归咎于己,悔不自胜。
这姿态摆的,出乎所有人意料。
其实发起兵谏,禁军将士们并没有指望得到什么好下场,如今这样的结果,像是做梦一样。
很多将士直接跪伏在地上,难掩激动之情。
“国君英明国君英明”
刚开始还只是零星的有人喊,但后来就变成了大家齐声呐喊。
这个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国君还真没料到,郭胜文判断如此准确。
看来禁军们真的是没有其他想法,只要展现出开明态度,他们依然是忠于自己的力量。
这下,消息也不用传播了,很快就飞到宫门外,进入了百姓们的耳中。
这一晚上,整个国都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当听到最后是这个结果后,大家全都松懈了下来。
百姓们之前的一腔怨气愤懑,均化为乌有。
看来国君只是短暂的犯糊涂,本质上还是那个好国君。不是有奸佞小人蒙蔽圣聪吗,现在小人已经伏诛了,应该没有问题了。
因为戒严整整等了一晚的百姓们,也感觉闹这一次,太值了。
纷纷潮水般跪下,同样大喊国君英明。
这一幕落在眼中,卫国和魔云宗就知道,这次要人无疾而终了,但他们也没有太沮丧,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也不想多呆,行礼之后自行离开。
杨辰有了封地,并且被国君收回了一切陈国官职,只保留爵位,大梁王朝校尉也没有继续纠缠的必要,深深看了一眼,转身就走。
见他们退去,国君才心中松了口气。
原本即将摇摇欲坠的局面,经过郭胜文的操持,现在重新掌握在了手中。
随后,不用国君吩咐,大批的禁军将士列队,依次退出了城门。
入宫一次,基本没有造成什么损失,也没有带走任何东西。
军士们都退走,以潘阳为首的一众将官却留了下来,摘下了头盔与衣甲,相互将对方绑上,然后跪在宫门前,摆出一副请罪的姿态。
毕竟他们是领头人,现在风波过去,普通军士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他们的态度必须要展现出来。
王宫的侍卫们也不敢怠慢,急忙重新扩散出来,迅速接管了宫门,一群侍卫上前,将潘阳等人控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