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早上很早就起来,恢复了六点半醒来的习惯。当我能够在这个时段自然醒的时候,我的身体机能就恢复到比较健康的状态。
当兵,给了我健康的标准,以睡觉时间为原点。
在我洗漱的时候,我听到一阵歌声,是女声,好像是在练习声音似的。按我的经验,这是一个有专业训练的女声。
而吃早饭的时候,那几个房客跟我们在一个桌子,两男两女,他们在讨论今天要去的地方,说是要拜访哪个山寨。
“那里面,有两个唱歌非常厉害的人,我们去听听。”一个中年妇女一夹菜一边说。我马上听出来,这个声音,就是早上练习的那个。
“大姐,早上是你在唱歌吗”
“是啊,不好意思,打扰到你了吗”
“没有没有,我六点半就自然醒了。大姐,你的声音真好听,怕是专业的吧”
“练习过一段时间,不算专业的,爱好者,见笑了。”
“不对,你这水平我听得出来,好像是音乐学院学声乐的水平。”
“小伙子,你真会讲话,我倒是找老师学过,练过几年。只不过,我不是以这为职业的,我只是喜欢音乐,喜欢唱。”
“真厉害,大姐,你这小个个子,但声音穿透力这么强,不上舞台,真是可惜了。”
这四个人听到我这样说,都哈哈大笑起来。此时,刘大哥端着一盘水果,出来了。他跟我解释,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他们本身就是办舞台的。这四位是贵州的,一个旅游景点的演出,都是他们办的。冬天是贵州旅游的淡季,他们来云南采风,顺便来这里了解民歌,寻找演员的。他们不唱歌,他们是给唱歌的人发工资的。”
原来是老板,也是行家。按说,别的专业演员是靠唱歌吃饭的,而他们,因为唱歌发财。这种专业舞台的老板,才是音乐与市场结合的最好的专家。
“失敬失敬,我五音不全,只会唱老歌,还老唱不准。”
“老歌吗你确定,你会唱老歌”一个中年男人问到。而他身边另一个中年女人说到:“你别调戏年轻人了,人家不是这意思。”
我有点懵,难道我说错了吗本来就单纯地谦虚一下,难道不对
“小伙子,你说的老歌,是不是二三十年前的歌曲或者革命歌曲”那中年妇女问到。
“对啊,我唱得最多的,也不过是十多年前的军歌。”
“对了,你的概念也对。不流行的,或者流行过了的歌曲,你都叫老歌。而他所说的老歌,是指古老的传统世间歌曲,你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原来是这样,我明白意思了。那问话的中年男人笑道:“对不起,兄弟,尴尬了。”
“没事没事,来到刘大哥这里,都是一家人。”
“豪爽,兄弟,晚上我们回来,请你喝一杯”
此时刘大哥说到:“小庄不怎么喝酒,赵老板就不要请了。人家是北京开酒吧的,对酒不感兴趣。”
那位中年大哥笑到:“按理说,做酒吧,这是你的专业,你怎么不喜欢喝酒呢”
“这位大姐搞舞台,喜欢唱歌,那是她干一行爱一行。我呢,搞酒吧,不喜欢喝酒,是干一行恨一行。为什么呢因为档次不同。喝酒是低端产业,不值得吸引人的追求。而唱歌是高档艺术,让人越来越爱。声音好逗人爱,酒喝醉,讨人嫌,对不对”
他们四个,全部都大笑起来。
然后,刘大哥专门把我的情况给他们作了个简介,毕竟这段时间要长久住在这里,交个朋友,互相了解也不错。
当他们听说我们在这里资助贫困山区孩子教育的项目时,都对我表示了尊敬。其实,他们贵州也比较贫困,也不乏来做慈善的人,但像我们这样,真心投入金钱和精力的人,他们还没遇见过。
大家正在讨论学校的事,突然,刘大哥说到:“对了,小庄,你不是想解决呼吸的问题吗你可以先学学大姐,唱歌是怎么呼吸的。”
昨天晚上,我打坐时,对刘大哥提出过这个问题。我打坐的时候,呼吸是越来越浅,但是过了一阵后,总觉得有一股气,憋在胸口里。当时,刘大哥让我用力呼出来,不要有胸闷的感觉。他还告诉我,是我呼吸的方法不太对。
在刘大哥的要求下,那位唱歌的中年妇女,介绍了她唱歌时呼吸的方法。
先说目标。目标是打通。一个会唱歌的人,一定有共鸣,包括腹腔胸腔和头部的共鸣,三个共鸣有了,呼吸就算通了。
再说方法。要通,必须掌握好呼吸的要领。吸气要吸得深,仿佛一直到丹田,然后将气在丹田保留一会,这就是古人练气功时,所说的气沉丹田了。
呼气要有所控制,要均匀,要能够作它的主,不能大口喘气。在呼吸练习时,要想象,整个人的躯干,从下腹到头顶,其实是一根管子,气流是通畅的。
当这根管子打通后,意思是意识上的打通,并不是生理上通,生理上通了,脑子要灌水。意识上打通了,气息也就通了。这叫以意带气,以气带声。
按她的方法,我试了几次,果然有些心得。他们时间到了,要离开,我就在家练习起来。
刘大哥收拾完东西,在下面喊我喝茶,我下楼时,发现,他今天泡的是绿茶。“我知道你喜欢绿茶,我冰柜还有些存货,拿出来,你尝尝。”
我一看,不需要尝,就知道是好东西。凭汤色、形状和气味,就知道,很不错。喝在口里,一股熟悉的味道,给我以家的安定感。
很多人对家的记忆,存在于各种细节之中。或许是山水,或许是亲人的声音,或者是家中最熟悉的:味道。此刻,我回想起了北京或者温州,那家中的阳台,那熟悉的茶味。尽管当时,我偶尔会觉得无聊。但今天,才知道,当时是多么幸福多么奢侈的时光。
在与刘大哥的闲聊中,得知,他上午也没什么事。如果我对午餐要求不高的话,就更好办。我对吃饭没什么要求,但是,我提出,还要跟他学打坐,当然,我没有透露我想出家学佛的想法。毕竟,在他眼中,我跟妍子,还是正常的夫妻。
他当然答应了。跟他来到屋子里,开始打坐。
“我让你学习人家唱歌的呼吸方法,是有道理的。经过我这么些年的实践,我发现,不论是道家的,还是气功界的,体育武术界的,甚至唱歌的,最开始呼吸的基础,都是差不多的。你当过兵,练过武,体会起来,应该很快。”
我也觉得,掌握这种沉入丹田的办法,不是那么难。况且,这种以意识来调整呼吸的方法,当年在北京,朱老先生教过我,与周天循环法一致。
“好吧,我开始教你一种在我们教法里,最常用,最基础的呼吸意念。你知道,人的生命,仅在呼吸之间,因其脆弱而珍贵,因其短暂而难得。古人讲,人身难得,不仅是从轮回上讲的,也是从现实上讲的。”
“反正有时间,刘大哥,你就多讲一讲吧。”我想,多听他的理论,以确保我在练习过程中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把握。从打坐的实践中,我发现,自己会产生大量的难以预料的问题,比如思想的身心的情绪的,等等。如果没有一个理论框架来支撑,光靠问别人,始终无法独立自主。
“其实,从六道轮回的理论来说,人是六道之一。当然比人道高的,还有什么天道、阿修罗道,比人道低的,还有地狱、饿鬼、畜牲道。那么从这些有情从生的数量来讲,成为人道的概率有多大呢”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佛所说有情众生,包括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等等。其实从细菌到病毒,到细胞动物,到复杂的高级动物,数量是极其庞大的。单就畜牲道而言,几乎所有家养的野生的动物,都可以算。以人类最多五十亿人来说,那仅算哺乳动物的数量,就比人类大n个数量级。
“从概率上讲,成为人的机率,是极其小的。”
“对了,佛教中有一个比喻。如同在大海中,盲龟遇浮孔,这种机率极其微小。这就是从概率上讲,人身的珍贵性。从佛法上讲,人是成就佛道的最好阶段。为什么有一个理论是这么说的。比如天人,当然比人的数量更为稀少,差不多跟我们平时叫的神仙差不多,七仙女,大概属于天道吧。”
他这个比喻太形象,人人追求的仙女,天道存在于人们最美好的想象之中。
“要往生天道,也要经过累世的修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比如蛇传中所描写,她们上千年的道行,也只不过成就个阿修罗道,还没有修成天道。天道,是世界上主要宗教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在佛教,却不是。”
对了,上天成神,长生不老,这不就是人类最伟大的梦想吗黄帝内经上讲,上古真人,把握阴阳,提携天地,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这基本上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能够想到的最高的顶点了吧。
“巨大的福报成就稀少而珍贵的天道,在佛教看来,依然是不圆满的。因为,它有产生的时刻,也就是消失的时刻。有生必有死,这是铁律。就算它活了八万年,也有重入轮回,死亡的那一天。要修到不生不死的佛道,他们是很困难的。”
我不太理解了。这种人应该是离佛最近的境界了,怎么还困难了呢我问到:“为什么”
“因为他们活得太幸福了,所以忘记了摆脱生死的痛苦。一个温室的花朵,四季开放着快乐,但当温室没有了时,马上就会枯萎。其实,天道的境界,是很难被我们们理解的。我也是按佛学书籍的说法,拾人牙慧而已。比如说,他们没有具体的形象,他们即使分男女,但也只用眼神交流,就完成了情爱。他们不吃东西,他们也不会生病。他们神通广大,他们来去自如,等等。”
 
第四百四十三章 如何治散乱
事非经过不知难。按刘大哥的方法,我开始了观想的训练。当然,呼吸方法,是必须熟练到成为习惯。
其实打坐,最开始是身体的训练。
按理论说,身体的所有对治方法,都属于色法。色在佛教里,是指所有物质世界而言的。虽然所有物质的表现形式都是短暂的、不可靠的,或者说是空的。但是,要从感受和体验上,真实地让它空掉,却是难上加难的。
据说有一种拳手训练,克服人类的身体反应本能,让对方拳头来时,自己可以保持不眨眼。但这种反本能训练是强迫的,不属于佛道的方式。
身体属于色的范畴,感受是这个身体带给我们的心理反应。比如我们受到针刺,会有痛的感觉,这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原来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身体不能敏锐地感受伤害,那么,就不会有规避和自救的行为,就会迅速死亡。
但是,佛法,要求我们,体验到痛苦的空性,并且超越它,这就比较麻烦了。
最开始打坐时,肯定是要与腿痛作斗争。当双腿盘坐时,血液流通和神经受到压迫,双腿就发麻。但这种发麻是可以适应的,比如东西老大娘盘腿坐在炕上,她就比较舒服,完全感受不到痛苦。
而我们普通没有习惯的人,在这个腿上,可以感受到六种相互依存的东西。首先是色,就是身体的别扭,因为我没有把盘腿养成习惯。其实是受,感受酸麻胀痛。然后是行、想、识等等。比如我会想,这太不舒服了,影响健康吧,能不能换不换呢只要有这个想法产生,马上就会产生某个动机和行为,企图放弃打坐,把两腿放下来,最后,在意识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概念:打坐是痛苦的。
如何克服这个认识,按刘大哥的方法,是用代替法。用另一种想来代替目前这个想。
想象最美好的观音菩萨,来对冲痛苦的思维。想象笔直的莲花杆子,来对冲血脉不通的想法。对莲花的形象,来对冲对身体不干净不健康的认识。
但这种代替,不是究竟的办法,因为,它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但依据佛教理论,所有事物,都是唯心所造,改变你的心,就会改变一切事物。
如果真是这样,这恐怕是最彻底的唯心主义了。当然,佛教不说自己是唯心主义的,但玄奘法师说,他所学的,是唯识学,大概有点类似。
禅宗大师们反复强调,心能转物,才是事理通达的象征。我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境界,是不是心想事成的意思呢
但是,这个心,却总不那么安分。
我对刘大哥说:“刘大哥,你教我的观想法,我也试验了几天了,但总觉得不太得劲。”
“你说说看,是什么情况。”
“比如,我想象自己身体像莲花的杆子一样,中通外直,但总发现,有风在摇动,身体偶尔也前后晃。比如你让我不要注意双腿的感受,仿佛假装它不存在。但它的酸麻,却时不时地让我不舒服。总是各种情绪干扰我,不让我定在那个想象中的莲花杆子上。”
“你要故意把思维固定在某一个想象中,你暂时是做不到的。当你想起腿麻时,你不要继续它的情绪,跟着这种痛苦跑掉就行。”
“什么意思”
“比如,你此时想起腿麻了,胀了,痛了。你如果不控制,就会继续想,不打坐了吧,对健康不好,或者想,我不是学佛的材料,这种办法不适合我。如果你这样继续想下去,你会坚持不了的。”
“那怎么办我老是这样继续想。”
“当一个念头出来时,不要企图消灭它。但你可以马上转移它。不管你此时感受的是腿痛还是肚胀,你马上回到想象身体如莲花杆子就行。也就是说,无论产生了什么新的念头,马上警觉,这是妄想,重新回到想象莲花的心态,就行。”
“那不是反复折腾更不安静了”
“刚开始,就是要这样反复折腾。不仅是你,就是古往今来的诸多大师,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他们还总结出了一句名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意思呢不怕你出现了许多新的念头,当念头刚一产生,你就得意识到,这是妄想,我要做正事,要观想那莲花。这就是觉。觉悟得早,就是正确的。”
“但是,那观想的莲花,也是我自己妄想出来的,而对于我来说,那腿上的痛,恰恰更为真实。难道,佛教是要让人相信假的,放弃真的”
刘大哥笑了笑,朝佛堂上供奉的菩萨看了一眼。对我说到:“兄弟,你看这个菩萨,它是真是假呢你如果认为它是假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它只是个木雕,只是个工艺品,凭什么我来拜它拜一块木头,是迷信吗”
对啊,他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着我,偶像崇拜,基本上离迷信不远。
“其实,我们都是借假修真。也就是说,在明白和体味大道之前,我们是看不到真的。我们只是用一种假代替另一种假。用一种假代替所有的八万四千类假。这个假,是思维出来的,是心造作出来的。但这种假是一把宝剑,可以斩断世间所有散乱和复杂,得到一的境界。”
以前我就思维过,三是万物的意思,二是矛盾阴阳哲学的境界,而一的境界,是最接近宇宙本体为零的境界了。
“比如,我们看这个世界,如果按我们平时的习惯看,就如同拿着一个万花筒在看这个世界。万花筒的颜色,就是我们的习气,它们的组合随机并且复杂,如同我们的际遇。那么,我们双眼与世界之间,被万花筒所迷惑,根本看不到世界的真相。这个万花筒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我。这个自我,不仅包括我们的思想倾向、现实际遇,甚至包括我们潜藏在基因里的本能。用佛的话说,色、想、受、行、识,都是组成万花筒的色块材料。”
对啊,这个比喻很能够让我接受。看样子,下定义不如打比方,这就证明我们人类思维中,有某种天然的,阻挡我们认识真相的倾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