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那么,前辈们教我们一个方法。比如,让你直接取掉万花筒,你做不到,因为这太不习惯了。况且,太阳的光辉,让你双眼直视,你还会害怕或者眼睛受伤。前辈们想到一个代替的办法。比如给你一幅墨镜,让你带着茶色墨镜来代替万花筒,这种办法既让你习惯,又保持了你的眼睛,对不对还有其它的好处吗”

    他这一问,我老实地回答:“好处当然有,虽然从颜色上看,茶色的也不是真的,但毕竟比万花筒各种杂色干扰要好得多。更何况,平面的茶色镜,至少可以让我看到真实世界的真实轮廓,而万花筒看到的世界轮廓,是被折射和扭曲的。”

    “对了,让你用一种假的心代替千万种假的心,也是一种办法。没有一,哪有空呢所谓空,不是没有,而是真相,它超越了真假,是世界本来如此的意思。当然,我这也是拾古人牙慧,我自己也是瞎的。”

    “你再说说呗,刘大哥,毕竟你是过来人。”

    他摇摇头,说到:“我过来了吗我没过来啊。小庄,只有悟道的人,才能够说过来者。但是,我所拜访的悟道的人,他们却无法跟我交流那种过来人的体验。所以,即使我是过来人,那种体验也是无法诉说的。我跟你讲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听故事,让我很感兴趣。在我心目中,刘大哥与文大姐,都是有故事的人。

    结果,他所讲的,不是他自己的故事,而是过去的佛菩萨的故事。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弟子问他,如何降伏其心。佛陀怎么回答呢他盘腿一坐,说到:如是降伏其心。回答完毕,你听到什么答案了吗”

    “没有啊,除了打坐这个动作,几乎是没有答案的。”

    “对啊,这个答案或许有,但是说不出来的啊。应该说,佛陀在世时,他的弟子,修为也是不错的。但以佛陀的智慧,都无法给他身边的弟子说出答案,我们怎么可能说得出来呢”

    我明白,语言会失真,而且涵盖力有限。我想起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恋爱。有一天,他出去跟恋人约会了,回来后,人相当兴奋。在我们的套路下,终于知道,今天晚上的约会,让他拥有了此生的初吻。

    我们问他,第一次亲女朋友,是什么感觉。他想了老半天,最终很严肃地说到:“是一种酥耳麻醉的感觉。”但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虽然有这个词出来,我们还是对不上号。因为,我们都没恋爱过,所以无法体会。

    有些感受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即使表达了,既不准确,听众也无法明白。

    只有经历过爱情和初吻,你就有体验。至今,我仍然觉得,那同学形容恋爱初吻的词,是最准确的。因为我也找到过此种体验。

    “还有一个故事,说是从前有一个得道高僧。他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了,很有修为。他晚年时,身上得了重病,满身长疮,痛得不得了。于是,他在病中,就整天大声呻吟。他弟子就提意见说:师父,你也算得道高僧了,这点痛都忍受不了,你如果真得道了,就不该这么痛苦。你即使很痛苦,也不该这么大声地喊叫,让别人听到了不好。”

    刘大哥问到:“你猜,那老和尚是怎么回答弟子的”

    我当然猜不到,老实听他讲。“老和尚听到了,对弟子说:好吧,我给你们看一个不痛的东西。弟子们很好奇,都在想,师父怕是要展示神通**了,都聚集来看。只见师父,双腿一盘,对大家说到:这就是不痛的。只见他坐在上面,居然当场就圆寂了。用你的认识来谈,这是个什么道理”

    我也是读过一些佛学经典的,什么《五灯会




第四百四十四章 昏沉又来了
    拒绝美女的诱惑,你可以假装没看见。要让散乱的念头消失,就别跟着它跑。

    按刘大哥的说话,有念头来了,马上警觉,按观想的要求,继续观想。这个过程虽然总处在斗争中,但是,也不是那么痛苦。

    适应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让我觉得是个大秘密,于是去咨询刘大哥的意见。

    “刘大哥,我发现,不管什么念头来了,只要你不在意它,它就会自然消失。你没有企图心,它就不影响你的心情,对不对呢”

    他哈哈大笑起来:“企图心,兄弟,这个词用得好。比如大美女来了,她是皇帝的女人,你根本没痴心妄想亲近她,那么,你就不会烦恼,如同看过一个美丽的图像,从你面前走过。走得不留下痕迹,如同再别康桥。”

    刘大哥还是个文艺青年呐,居然把诗歌美女都联系起来说。不过,平心而论,文大姐年轻时,也算得美女了。但我更在意他意境中的含义,并不联想文大姐曾经的漂亮,因为我没有企图心。

    我说到:“是不是这一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对,所有的念头,都没有必然的根基,它为什么来你莫管它。它为什么走你也莫管它。你发现没有,它如浮光掠影,根本不值得你重视的,对不对”

    “对啊,如果我不重视它,它就不会影响我的情绪。”

    “这只是第一步,它不仅不影响你的情绪,而且还有一个大秘密,你如此修行下去,终将发现。”

    “什么秘密”

    “其实,万法皆空,这个体验,在你对念头的观察中,就可以找到影子了。你想过没有,万物在你头脑中形成的形象和概念,只要你不在意它,或者不追随它。你仔细冷静地观察它,看它是怎么来的,怎么走的,你会发现,根本没道理。既没有固定的性质,也没有固定的规律,那用佛家术语来讲,是不是空呢”

    我想了想,这跟佛教对空的定义,差不多啊。我点了点头。

    “有一个法门,就是让你观心。”刘大哥说到:“就是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看念头是如何生灭的。不要求你控制它、禁止它,也不要求你追随它、理解它。只是如同旁观者一样,你观察自己心中出现的念头,你就渐渐明白其中的情况了。”

    这大概属于第三视角,或者属于上帝视角。比如写小说的,作者爱用第三人称来写,因为这可以用全能的上帝视角来描写,可以多角度多人物,以网状的形式,开展一个个复杂的故事,形成小说的整体性,并在这网状出,突出你所需要的主题。

    《儒林外史》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其文笔功底,体现在它网状结构的叙事之中,这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叙事,必须以上帝视角,才能够完成。所以,他的主人公,全是以第三人称展开的。

    那么,是不是有个这逻辑,以第三者的旁观视角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就会达到冷静全面的效果呢如同上帝那样,洞察自己的一切此时,观察的主体是我,客体是我心中出现的念头,仿佛也是我。主客不分,还叫什么观察呢

    我问到:“这是不是有点纠结呢我观察我自己,能行吗”

    “你没试过,怎么知道行不行况且,我试过,我知道可以,你猜,是你的推理错了,还是我错了”

    当然,刘大哥神智正常,思维清晰,并且我可以确定,他不会骗我。他亲身经历的事,肯定是实践了。如果打理与实践不对应,那只能是推理有误,不能责怪实践。

    “那我的推理,究竟错在哪里呢”我很不理解,如果不借助镜子,我怎么可以看得到自己的脸。主体与客体的混淆,怎么叫它是清楚的观察

    “从推理上来说,你最主要的错误,是把两个我,搞混淆了。那个产生念头的我,与冷静观察的我,不是一个我。虽然它都是你的意识,但层次完全不同。如同你看你的手指,都是你的一部分,但,完全可以观察的。人的心,有多个层次,经典里都有描述。我们暂时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真心和妄心。我们借假修真的时候,可以暂时把那些念头当成妄心,把能够观察的这个心,当成是真心。建立一个真妄的概念。当然,这只是训练,不是究竟。”

    我就更不懂了,一个人好几个心理层次,这在心理学上,没说过啊。我问到:“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你得给我打个比方,我确定没接触过这类理论和实践。”

    “从佛教的理论来说,我们所有的心,都是真妄不二的,真心也就等于妄心,这个你试着理解一下”

    我将自己的理解,详细地说了一下。我大概觉得,假如整个心,如同我的身心一样,都属于我。那么强行区别它,真心就如同我的意识,妄心就如同我的手指。当然能够观察。但从终究意义上讲,这都是我的一部分。

    “你打了个比方,也不算很错。所有妄,都是相对于真来说的,如果没有真,哪有妄呢”刘大哥这样说,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真是思维的高手。

    “对对对,没有妄,就没有真。哲学上,讲得通。”

    “真妄本是一体的,如同硬币的两面。但我们实践中,并不能实际体会到。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这样想,就会出现是非不分,处于傻瓜的状态。”

    格物致知,格,就得区分,没有区分地对待事物,就会陷入不可知论。

    “这种心的训练,是让我们先在心的层次上,学会区分真妄,那些念头是妄,而能够观察的第三视角是真。这只是第一步,当进入更深层次,你会发现,那个原先的真,也是空的。一步步空下去,最后达到明空的境界。一真法界就会展开,而一真法界,就没有真妄之分了。当然,我也只是说说理论思路,我本人也没达到。”

    好吧,我就按他的说法,继续进行打坐的实践。只是观想自己的莲花,如果出现其它念头,尽量不去注意它,让它自己跑掉。过了好几天,渐渐地,这些念头影响程度比较低了,人也渐渐从烦恼和焦急中,平静了些。

    但此时,却发生了第二种情况,就是昏沉。

    当一切念头都不注视它时,就如同在自己的视野里,或者自己分辨的能力里,蒙上了一层纱,世界和心绪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模糊的后果是,念头淡了,而观想也淡了。

    我发觉,打坐中,我居然睡着了。或者说,到了某种接近睡眠的状态。我读过经典,知道,这种情况,叫做昏沉。

    求教于刘大哥,他说:“昏沉是大部分人必须经历的状态,我们都经历过。要知道,昏沉的根本原因,是无明。而无明,是我们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所有佛教徒的成就,都是智慧的成就。所谓智慧,就是破除无明的状态。”

    “还是跟你打比方吧。”刘大哥已经习惯先给我讲理论,然后再打比方的办法,因为我这样好接受。以前,我是比较讨厌打比方的,因为总觉得,那是对那些不懂概念和定义的人的办法,对聪明人来说,打比方没必要。

    我不是不聪明,但在这深奥的佛学理论和实践中,我又显得太笨。我明白了,什么叫开智慧的境界。以我这种中上之资的人来说,尚且不能理解它的基本概念,可见它最深奥的教法,得是多么聪明的人才听得懂。那说出这些理论的人,得是超级的聪明。

    “我们还是以水来作比喻。没有巨大的波浪和翻腾的水流,你就能够清楚的看见世界了吗没那么简单,因为,你的水,其实是浑的,没有什么倒影的功能。浑水中的泥沙,就是你的念头,你不重视它,但它依然存在。按初学佛的人来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杂念,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继续说到:“越是聪明的人,初学佛时,杂念就越多。但是,自己不要企图去压服这些杂念,因为任何棍子和刀剑都征服不了浑浊。该如何应对这个情况呢”

    我答到:“安静下来,让它慢慢沉淀。”

    “对,你的情况,就是没有真正的安静的决心。”

    我决心不够,这不可能吧。为了学佛,我几乎抛弃了家庭和身体的快乐,来到这个偏远的地方,怎么说我决心不大呢

    “安静的决心,不是让你,任凭妄想起伏,不去重视它,也不叫安心。安心的初步,是死死抱住你的观想,反复拉回,努力让观想成为习惯。这是个笨办法,但要让一个聪明人变笨,是很难的,除非。”

    到了这里,他突然卖个关子,不往下说了。我却急得不得了,赶紧问到:“除非什么,你就直说。”

    “除非,你有向死求生的心。痛念生死,觉时光之短暂。发心向道,看宇宙之无穷。”

    他居然来了一句对联,工整且意味丰富,我不得不说,这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在我之上。

    “也许你从哲学上,已经有这个意识。人的生命,不管是从空间的广度,还是时间的长度来说,与无限的宇宙相比,都如电光火石一般短暂狭小。也许你从身边人的事例来看,你也会发现,一切都在改变,生老病死,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经常突然发生。”

    他说到我心坎上去了。我的父亲,在我没有见证的情况下突然死去,因为一只羊,太没道理。我的母亲,突然倒下,在一切抢救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也没能够延长她的生命。

    “这种最普遍的生命现象,是人类烦恼的根本原因。当年佛陀也是看到生老病死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才发心,要找出世间的大道,这才出家,寻找真理。所有修习佛教的成就者,最初都是这种真理的追求者。”

     



第四百四十五章 能量的唤醒
    “如果出现昏沉,是你的能量没能够提升到大脑的一种现象。其实,只要憋一口气到丹田,保持大约三到五秒后,然后再用力呼出来,就行。”

    我按他的方法,试了一下,发现,确实有一种力量,升了上来。难道真的就这么简单这是什么原理呢

    “你再多试几次,看看效果。记住,不是把气憋在胸口,腹式呼吸法,沉在丹田。用鼻吸,用嘴呼,熟悉一下。”

    我又试了几次,发现真的有奇效。

    有些东西,你不服不行。比如当年朱老先生,教我的呼吸法,虽然名字很神秘叫周天循环法,但是治疗落枕有奇效。刘大哥教的,也是很简单的办法,却让我头脑一下子变得很清醒,很有活力的样子。

    我问到:“刘大哥,原来我在北京时,有一个老中医,教我一个周天循环法,治疗落枕很有效,并且,会让身体变得很舒服。为什么,仅仅改变一个呼吸方式,就在短短几秒时间里,就改变了身体的状态呢”

    “你跟我说说看,具体的操作。”

    我站起来,给他边比带划,讲述了一遍。

    他点点头,表示明白了。我问到:“这呼吸方法,就这么神奇么这是我见到第三种最有效的呼吸办法了。”

    “第三种还有哪一种”

    我就给他讲了讲,过去我当兵的时候,练习散打时,班长所教的大小金丹的呼吸方法。也就是拳时,为防止对方对自己最薄弱的腹部进行攻击,只需要出拳时,呼吸从腔体里压出来,嘴里发出“丝丝”的声音,就可以保持腹部肌肉的紧张,具备了搞击打能力。

    “刘大哥,这些方法,对身体影响如此之大,呼吸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东西。”

    “你虽然没有明白道理,但已经有所实践了。而这些实践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大道理。”

    我当然想听,刘大哥也不保守,给我讲了一些原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呼吸代表着生命。从生理上来说,呼吸是能量转换最直接的工具。有人说,人体是个化学工厂,把原料转换为能量,需要大量的化学反应。”

    这个道理我明白。我们吃进去的淀粉,最主要的成分,在胃和肠道的吸收下,最终变成血液中的糖,而糖变成热量,需要氧气来参与分解与化合的反应。整个反应过程中,需要的氧气与排除的二氧化碳,靠的是呼吸。

    这就好比,没有氧气的条件下,油是点不燃的。

    “我们每天吃的东西,因为呼吸的缘故,除了保持身体这个物质中细胞的新陈代谢以外,主要变成了能量,以供我们的行动和思考,如果收入和支出是大体平衡的。如果不平衡,就会突然的胖瘦,那都是有病的表现。健康,其实是保持能量平衡的意思。”
1...246247248249250...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