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我看过很多禅师的集,他们在开讲前,都要引用几句经典来作为开场白。即使原始的经典,前面也要加上:如是我闻,这相当于开宗明义的意思。

    虚云老和尚时,也喜欢在前面啰嗦几句:我只不过是拾三人牙慧,打几句闲岔而已。然后说一段古人的语录,再开始。这个问答,也就是这个作用。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有针对性的提问了。此时,一个五台山来的中年和尚起来了,他们来得很崎岖,不知道他们的问题是否奇怪

    他一开口,就非常专业,我有点不懂,但可以把原话记下来。他问:“何为感应道交”

    按一般人看来,这有点考老师的意思。学霸有时对老师提出难题除了考察老师以外,也是想得到重视。当然,他可能没这心态,我只是在猜测。

    法露师的回答也专业,但话语很少:“此感彼应也。念佛持咒为“感”,佛菩萨加被行者为“应”,彼此打成一片为道交也。”

    当大师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后来又一个提问的,是一名年轻居士。他住在我们隔壁屋子,戴着眼镜,白白净净的。据万师兄说,他们曾经在江西云居山同修过。那是虚老和尚最后弘法仙逝的地方。那也是中国当代祖宗的中心之一。这个年轻居士因为感情问题而上山学佛,但始终没有出家。万师兄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出家,但知道,这个人,一直在云居山当居士,平时除了功课外,就是在田地里当农民。

    当了这么久的农民,居然没有晒黑,我赞叹他强大的白净基因。他的问题,与参禅时的用功有极大的关系,这个问题,我还算是听说过。他的问题是:“何为“不即不离””

    这个问题,马上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不即不离,是参禅时,对话头的态度,但这种形容词,在具体把握时,却没有量化的根据。法露师回答到:“不即者,不就是也;不离者,离开它也就没有了也。此乃说性相不二,色空无异也。”

    他的回答,专业简洁,但是我没有听懂。但我看提问者,他仿佛听懂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许多问题,由于我在实践中没有接触过,所以根本无法进入答案本身的境界。

    下面这个提问的,来自云南本地,好像是滇藏交界的某个寺庙。因为他有点高原红,我曾经怀疑他是藏族人。文大姐送我过来时,曾经在庙子里碰到他,还跟他打过招呼。当时文大姐给我说了他的法号,但当时我没怎么记,搞忘掉了。当时,我只顾考虑方丈收不收我这个问题了。

    好像是,在香格里拉的什么附近庙子里的和尚。那一带,不仅有内地大乘佛教,还有藏传佛教,甚至缅甸泰国的小乘佛教,是一个比较多宗派的地区。他的问题,是大小乘都关心的基本问题。“什么叫身内身,身外身”

    这个问题,涉及到佛法对三身的认识,也必须厘清大小乘各种的说法。法露师讲得比较详细:“身内身即佛性,真身。在认识本性后,时时保护它,到六根不为境界所动,清净了,我们的神识就出来了,不必等到死才出来。出来的身叫身外身,即意生身。它还是假身,是第七识。”

    “出来后还会有变化。第一次叫三味乐正受意生身,靠打坐的功夫。这时还不能要出就出,要入定才能出,动中出不来。超过五地就能出三个了。到八地以上,就是种类俱足无行作意生身。动植物山河大地一切东西都能变化自在。如不认识本性,纵然出阳神,还是有生死。”

    “吕纯阳祖师后来见了黄龙祖师,才完全醒悟说:“自从得见黄龙后,方悔从前枉用功。”道教里有住著,要到最后才能化空,气功更有住著,所以不能了生死。道教、气功是以炼精气神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精修定慧积累功德而成道。一是有为之体,一是无为之德,故不可同日而语。”

    我的天,这一通说,不仅解释了大小乘对此的认识,甚至还有道教的说法。看样子,法露师即使不说学贯中西,也算是通达外道了。

    当然,有这个传说,吕洞宾曾经修道,是道教的神仙。但他见过黄龙后,就改信佛了。这段故事,在历史上无法考证,因为道教自己不会承认。就算中国的历史,吕洞宾不是政治人物,也进入不了正史。甚至可以这样说,有没有这个人的存在,都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回答完毕后,沉默片刻,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果然,万师兄说话了。他肯定要提问的,因为他就是一个喜欢理论探讨的人。为此,在下午的时候,根本不跟别人说一句话,总在自己捉摸什么,我就知道,他肯定在准备晚上的问题。什么才是他最想问的呢

    “什么是无念”

    他这话一出,我就知道,前几天与钱师兄的争论,在他心中根本就没有平息。他当时说,无念就是无心,结果被钱师兄批评了。现在,旧事重提,有寻找标准答案的意思。

    对此,我还是比较佩服他的。一是他敢于在理论问题上较真,问自己最疑惑的问题,不怕别人笑话。二是他思考不通的东西,能够谦虚发问,寻找答案。这是好学的精神。当然,他也为我们这些在家的居士开了一个好头,后来居士提问,就没什么身份上的顾虑了。当然,我连居士都算不上,我只是文大姐开后门来插班旁听的,因为我没有受戒。

    法露师解释到:“无念不是压念不起,与死人相似,而是念起不随,念念不停留。尽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丝毫痕迹,无一点执着。前念不回忆,后念不期待,有念不追随。有什么念头来了,只是看着他产生和消失,不起任何贪着,也就不产生情感。”

    这个回答,从侧面证实了钱师兄的观点。无念不是死人枯木,只是不追随,冷静地用第三视角看着它,它自动会消失于无。

    因为在坐的,除了专业的出家人,坐破过很多蒲团,当然功夫很好。但也有大量的如我们一样的在家人,在参禅打坐时,对无念是不好把握的。万师兄这一问,立即引起了大家,特别是在家居士的热情。于是接连就有问题提出来了,都是跟“无”有关的。

    我们平时生活在“有”的观念中,初入佛门,对“无”的体会,很难入手。下面有三个问题,都是居士提的。有问:“什么是无住用心”;有问:“什么叫无漏”;还有问:“什么是无生法忍”

    法露师并不一问一答,他估计到居士们会有这种问题,等这三人问完了,他还看了看大家,看到大家没有与此有关的心的问题后,他才一并说出答案。

    “无住用心,不是叫你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当个懒汉。佛法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入世的,佛子故应身先大众干一切繁忙的工作,不可逃避现实,在工作时须应缘而作,心中不可存丝毫功德相。脑筋里没有一点东西,空空荡荡地就像没有做过一样才是无住用心。”

    “无漏是相当高的境




第四百七十三章 专业辅导员
    经过上一次法露师的理论问答后,大部分人倒也进入了安心念佛打坐的阶段了。当然,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却是五花八门的。

    我们这一群人,原来都修各自的门派,基础程度都不一样。好在,每一群人,都有庙子指定的带队老师,担当着类似于大学辅导员的角色。

    而我们居士群体的几个宿舍,统一由明成师带领,由他负责我们的生活及修行。按照课程计划,再过半个月,我们将进入打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前,许多复杂的基础工作要做。

    理论准备,主要是看书,禅宗的一些经典著作,是需要熟读的,有不懂的,就可以现场问明成师。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禅宗最重要的两部经典《愣伽经》和《金刚经》,理解起来,就非常有难度。

    前一部经典太专业,我看了后,连试图读懂它的信心都没有了。我私下问了问万、钱两们师兄,他们也无法真正通达。以万师兄的解释,这《愣伽经》是达摩禅师作为印心的读物,传授下来的。对象,当然是那种独具慧根、可以接班的超级高手。不管是神光还是道信,都是当时天下一等一的宗教人才,当然可以读懂。

    但是,到六祖以后,这种特别专业的经典,已经不太适合于禅宗的推广了,而且六祖本身也不识字,对他更有触动的是《金刚经》,所以就改为用《金刚经》印心了。

    只不过,这部经,大多数人虽然会背,但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却是非常困难的。就像钱师兄所说:“这是得道的人写的,我们没见道的人,如何能够全懂呢”

    并且,他还悄悄告诉我:“《金刚经》是有法力的,如果你认真如法地读它,它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如果乱读,或者不守戒律的人读它,会受惩罚的。”

    这话足够吓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法力这东西,居然如此之近。我想打听细节,我知道,钱师兄肯定遇到过什么具体的事。但他不说,他只是告诉我:“我不敢乱说,这部经典今天仍然有法力,我不敢乱说。但是,在我身上就发生过。你也不必问,久了,你自己就会体会得到。”

    吓得我,赶紧坐正了,先想想这几天,有没有犯戒的事,再敢拿起来读它。

    而实践上的准备,对于别人来说,身心各方面,如何做到正心诚意,如何做到心念专注、身心统一,都是问题。而我,最重要的是做好双盘。如果连趺坐而坐都做不好,也太不及格了。

    明成师告诉我们,寺庙本来是不鼓励闲聊的,但由于我们的层次复杂,还有许多初学者,所以,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他,只要他知道的,都会解答。那个曾经在云居山当过居士的人,开了个玩笑:“恋爱问题也可以问吗”

    明成师一本正经地说:“你敢问,我就敢答。”说得大家轻松起来。

    每两天,就会有半天讨论课,这是分班在宿舍进行的,明成师就成了我们的老师。

    这位提问的,估计是练习过密教的,他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听说中脉及左右二脉通后就是报身成就,可有此说法第二个问题就更复杂,他问: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个大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的境界,但却厌烦酬答施主,希望往雪山修行。为什么是习气未尽么

    明成师的回答非常简洁,因为这个提问者估计也比较专业了,明人不说暗话,响鼓不用重锤。

    “第一个问题,结论是不对的。这好像是外道、邪门的说法。我们的色身是业报身,不是佛报身。你在这色身上做工夫,是大大的错误,你如此修法,直到弥勒佛下世,亦成就不了佛。第二个问题是个老问题,尊者的做法是彻底和正确的。其实话已说尽,还要请他说法,说一句无说之说:到雪山无人处,无话说时,看是什么会么”

    我看他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虽然是密教,具体地说是白教的事。但回答问题的方式,还颇有中国古代禅宗的风格。看样子,明成师的理论和实践修为,比我们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接下来一个人问了一个轻松的问题,表面上搞得好像开玩笑似的,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问,只是没好意思问出来。不要小看这种常识性问题,却包含着很巨大的道理。并且,这结论,是要在实践中验证的,吹牛根本就行不通。他的问题是:不动心,脑子是否会迟钝

    “不会的,脑子反应反而快。不动心,不是说不起心用,而是不执着假相,为它所转而已,我们知道一切事相都是假的,不动心,什么事情来了,一来马上就反应,更灵敏了。妄想多了反而会迟钝。我们做事情要善运正念,否则怎么做事但做事时心不住相,随缘应付,没有杂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能凭这个问题来判断提问者的水平,因为大师也要在常识问题上死嗑。但他下一个问题,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个初步进入的居士,水平跟我差不太多。他问:我有时会用经书上看到的知识来评判自己的情况,这对吗

    “是有用的。可以将自己的言行与经书上的道理对照,检查自己有什么不对。寺院里早晚课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明白怎么修行。诵晚课是对照经文检查自己,这一天的行为做得对不对;早课是提醒自己,这一天的行为须按经文所说去做。”

    这不仅说了原则,还说了方法。原则是一样的,学以致用。方法也是老方法,跟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差不多。这些方法虽然我们耳熟能详,但要一生坚持,却并不容易。

    而万师兄的问题就很麻烦了,我觉得,他的问题表明,他至今还没从“空”、“无”

    这两个字走出来。尽管前几天,他已经就此问题跟法露师当众提过,但他还想刨根问底。这显得有点书生意气,当然,他这样也无可厚非,因为,找到最明白的道理,肯定是追求真理的目标。他问到:怎样理解无念为宗

    明成师笑了笑,估计,他也记得那一晚法会万师兄的提问,今天又提出这方面的问题,说明万师兄还没开窍。当然,他的解答,仍然充满耐心和平静:“无是无一切妄念分别,念是念真如觉性。念真如即念本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在本位上,保护它,时时刻刻见性,这是真用功。我们用功是灵活的,巧妙得很,不是死板的。”

    当然,这么好的回答,就更不会让万师兄放过机会了,他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处处要空,会不会落空显然,这只是个理论问题,以我对万师兄的了解,他在实践中,根本没体验过落空的机会,因为他根本做不到处处空的地步。

    他的急迫心情,从好的方面理解,算是对佛法的如饥似渴。从不好的方面理解,有点像辩论中的咄咄逼人。但明成师不为所动,继续平静地说到:“佛法所说的空是说一切事物皆不可得,不是说无有事物也,所说真空妙有!空是空却执妄相的幻念。不是说不起妙用也,有由心得显,有而不有,所以无可执著。有人口口声声说空,但却心心著有,不行。即使真能“空诸所有”,不能显现大悲妙用,正是“实诸所无”,落在空无一边。”

    按我的理解,空是相对于有来说的,没有有,也就没有空。绝对的空是立不起来的。空是无所得,要达到无所得,其实没有得的那个人就可以了。消灭了主体,客体也就不存在。这就是“无所得”吧

    后面几个人的提问,显然是长期修习净土宗的人问出来的。这个人在我们宿舍住,他平时不跟我们说话,我们只是从口音中听出来,他是河北人。他平时偶尔说话时,都要先念佛号的。当时在饭堂第一次吃饭前,他念佛号时,我就在他身边,觉得这个人太虔诚,甚至有点笨。但笨人笨办法,也许成就比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高,在这佛教历史上多次被证明。

    他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人念弥陀心咒一千座后又去念阿弥陀佛,这样可以吗

    “弥陀心咒就是阿弥陀佛。心咒是佛菩萨的心力,力量大,七遍咒相当于一千遍佛号。当然也应该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除了深入阿弥陀佛的法界心体外,更要显现弥陀的慈悲愿海,救度方便,使自利利他的功德能圆满成就。所以心咒乃佛的心体妙能,佛名是佛悲愿外显,内外一致,体用不二,方能圆成净土的事理功德。”

    他接着问的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不成其为问题。他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发愿呢”要知道,大乘佛法,是建立在愿力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发愿,基础都不存在了,为什么有此一问呢但是,人家的认识路径,我们没有必要争论高低,我只是想听,明成师遇到这种问题时,回答的方式是怎么样。

    明成师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却是非常的严肃,可以看出,这居然是个好问题。他说:“愿为一切事物成功之母。愿能成事。所以修行须发大愿,要成佛度众生,即不怕艰难困苦,勇猛精进,遇任何挫折也不会退失初心。人如果没有愿,碰到困难就不肯修行了。我们心中心法第一印就是菩提心印,要发成佛的大愿。成佛必须靠众生,佛是福德、智慧两足尊。没有大愿,不做度众生的事,福德从何而来”

    这位居士接着问到:“有没有极



第四百七十三章 专业辅导员
    经过上一次法露师的理论问答后,大部分人倒也进入了安心念佛打坐的阶段了。当然,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却是五花八门的。

    我们这一群人,原来都修各自的门派,基础程度都不一样。好在,每一群人,都有庙子指定的带队老师,担当着类似于大学辅导员的角色。

    而我们居士群体的几个宿舍,统一由明成师带领,由他负责我们的生活及修行。按照课程计划,再过半个月,我们将进入打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前,许多复杂的基础工作要做。

    理论准备,主要是看书,禅宗的一些经典著作,是需要熟读的,有不懂的,就可以现场问明成师。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禅宗最重要的两部经典《愣伽经》和《金刚经》,理解起来,就非常有难度。

    前一部经典太专业,我看了后,连试图读懂它的信心都没有了。我私下问了问万、钱两们师兄,他们也无法真正通达。以万师兄的解释,这《愣伽经》是达摩禅师作为印心的读物,传授下来的。对象,当然是那种独具慧根、可以接班的超级高手。不管是神光还是道信,都是当时天下一等一的宗教人才,当然可以读懂。
1...263264265266267...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