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但是,到六祖以后,这种特别专业的经典,已经不太适合于禅宗的推广了,而且六祖本身也不识字,对他更有触动的是《金刚经》,所以就改为用《金刚经》印心了。
只不过,这部经,大多数人虽然会背,但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却是非常困难的。就像钱师兄所说:“这是得道的人写的,我们没见道的人,如何能够全懂呢”
并且,他还悄悄告诉我:“《金刚经》是有法力的,如果你认真如法地读它,它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如果乱读,或者不守戒律的人读它,会受惩罚的。”
这话足够吓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法力这东西,居然如此之近。我想打听细节,我知道,钱师兄肯定遇到过什么具体的事。但他不说,他只是告诉我:“我不敢乱说,这部经典今天仍然有法力,我不敢乱说。但是,在我身上就发生过。你也不必问,久了,你自己就会体会得到。”
吓得我,赶紧坐正了,先想想这几天,有没有犯戒的事,再敢拿起来读它。
而实践上的准备,对于别人来说,身心各方面,如何做到正心诚意,如何做到心念专注、身心统一,都是问题。而我,最重要的是做好双盘。如果连趺坐而坐都做不好,也太不及格了。
明成师告诉我们,寺庙本来是不鼓励闲聊的,但由于我们的层次复杂,还有许多初学者,所以,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他,只要他知道的,都会解答。那个曾经在云居山当过居士的人,开了个玩笑:“恋爱问题也可以问吗”
明成师一本正经地说:“你敢问,我就敢答。”说得大家轻松起来。
每两天,就会有半天讨论课,这是分班在宿舍进行的,明成师就成了我们的老师。
这位提问的,估计是练习过密教的,他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听说中脉及左右二脉通后就是报身成就,可有此说法第二个问题就更复杂,他问: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个大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的境界,但却厌烦酬答施主,希望往雪山修行。为什么是习气未尽么
明成师的回答非常简洁,因为这个提问者估计也比较专业了,明人不说暗话,响鼓不用重锤。
“第一个问题,结论是不对的。这好像是外道、邪门的说法。我们的色身是业报身,不是佛报身。你在这色身上做工夫,是大大的错误,你如此修法,直到弥勒佛下世,亦成就不了佛。第二个问题是个老问题,尊者的做法是彻底和正确的。其实话已说尽,还要请他说法,说一句无说之说:到雪山无人处,无话说时,看是什么会么”
我看他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虽然是密教,具体地说是白教的事。但回答问题的方式,还颇有中国古代禅宗的风格。看样子,明成师的理论和实践修为,比我们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接下来一个人问了一个轻松的问题,表面上搞得好像开玩笑似的,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问,只是没好意思问出来。不要小看这种常识性问题,却包含着很巨大的道理。并且,这结论,是要在实践中验证的,吹牛根本就行不通。他的问题是:不动心,脑子是否会迟钝
“不会的,脑子反应反而快。不动心,不是说不起心用,而是不执着假相,为它所转而已,我们知道一切事相都是假的,不动心,什么事情来了,一来马上就反应,更灵敏了。妄想多了反而会迟钝。我们做事情要善运正念,否则怎么做事但做事时心不住相,随缘应付,没有杂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能凭这个问题来判断提问者的水平,因为大师也要在常识问题上死嗑。但他下一个问题,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个初步进入的居士,水平跟我差不太多。他问:我有时会用经书上看到的知识来评判自己的情况,这对吗
“是有用的。可以将自己的言行与经书上的道理对照,检查自己有什么不对。寺院里早晚课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明白怎么修行。诵晚课是对照经文检查自己,这一天的行为做得对不对;早课是提醒自己,这一天的行为须按经文所说去做。”
这不仅说了原则,还说了方法。原则是一样的,学以致用。方法也是老方法,跟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差不多。这些方法虽然我们耳熟能详,但要一生坚持,却并不容易。
而万师兄的问题就很麻烦了,我觉得,他的问题表明,他至今还没从“空”、“无”这两个字走出来。尽管前几天,他已经就此问题跟法露师当众提过,但他还想刨根问底。这显得有点书生意气,当然,他这样也无可厚非,因为,找到最明白的道理,肯定是追求真理的目标。他问到:怎样理解无念为宗
明成师笑了笑,估计,他也记得那一晚法会万师兄的提问,今天又提出这方面的问题,说明万师兄还没开窍。当然,他的解答,仍然充满耐心和平静:“无是无一切妄念分别,念是念真如觉性。念真如即念本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在本位上,保护它,时时刻刻见性,这是真用功。我们用功是灵活的,巧妙得很,不是死板的。”
当然,这么好的回答,就更不会让万师兄放过机会了,他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处处要空,会不会落空显然,这只是个理论问题,以我对万师兄的了解,他在实践中,根本没体验过落空的机会,因为他根本做不到处处空的地步。
他的急迫心情,从好的方面理解,算是对佛法的如饥似渴。从不好的方面理解,有点像辩论中的咄咄逼人。但明成师不为所动,继续平静地说到:“佛法所说的空是说一切事物皆不可得,不是说无有事物也,所说真空妙有!空是空却执妄相的幻念。不是说不起妙用也,有由心得显,有而不有,所以无可执著。有人口口声声说空,但却心心著有,不行。即使真能“空诸所有”,不能显现大悲妙用,正是“实诸所无”,落在空无一边。”
按我的理解,空是相对于有来说的,没有有,也就没有空。绝对的空是立不起来的。空是无所得,要达到无所得,其实没有得的那个人就可以了。消灭了主体,客体也就不存在。这就是“无所得”吧
后面几个人的提问,显然是长期修习净土宗的人问出来的。这个人在我们宿舍住,他平时不跟我们说话,我们只是从口音中听出来,他是河北人。他平时偶尔说话时,都要先念佛号的。当时在饭堂第一次吃饭前,他念佛号时,我就在他身边,觉得这个人太虔诚,甚至有点笨。但笨人笨办法,也许成就比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高,在这佛教历史上多次被证明。
他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人念弥陀心咒一千座后又去念阿弥陀佛,这样可以吗
“弥陀心咒就是阿弥陀佛。心咒是佛菩萨的心力,力量大,七遍咒相当于一千遍佛号。当然也应该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除了深入阿弥陀佛的法界心体外,更要显现弥陀的慈悲愿海,救度方便,使自利利他的功德能圆满成就。所以心咒乃佛的心体妙能,佛名是佛悲愿外显,内外一致,体用不二,方能圆成净土的事理功德。”
他接着问的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不成其为问题。他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发愿呢”要知道,大乘佛法,是建立在愿力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发愿,基础都不存在了,为什么有此一问呢但是,人家的认识路径,我们没有必要争论高低,我只是想听,明成师遇到这种问题时,回答的方式是怎么样。
明成师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却是非常的严肃,可以看出,这居然是个好问题。他说:“愿为一切事物成功之母。愿能成事。所以修行须发大愿,要成佛度众生,即不怕艰难困苦,勇猛精进,遇任何挫折也不会退失初心。人如果没有愿,碰到困难就不肯修行了。我们心中心法第一印就是菩提心印,要发成佛的大愿。成佛必须靠众生,佛是福德、智慧两足尊。没有大愿,不做度众生的事,福德从何而来”
这位
第四百七十四章 不是没问题
也许是没机会,也许是没出口,也许是不好意思问。反正,我给人的印象,就是没问题。
“庄师兄,高啊,什么问题都没有吗”万师兄调侃到。
我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因为我自己也解释不清楚自己的心理状况,只好微笑以对。
“你莫不是进入状态了吧”他还不死心。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是说,我已经进入了不爱说话,一心念佛的状态了。其实我不是,但解释起来又麻烦,只好不搭理。
其实,我心中是有许多大问题的。这些问题无法得到答案,只有我用身心来自已证实。我相信,这些问题,也是当今世上,人们对信仰,对人生思考最多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的时代,这个时代,物质的力量,已经达到了变化自然的程度。并且,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中,对人类思维的启发,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人们看到,许多过去的期望在今天变成了现实。而实现这些期望的,是科学而不是宗教。
比如过去所谓的神通,按今天的科技水平来说,就已经实现了。我前段时间在重庆,没事看了看网上的小说,看到一本书,说是五百多个掌握现代科学和管理能力的人,穿越到明代末年,他们带去的东西以及技术能力,足以让当时的人们,把他们误认为有魔法。不是神仙就是魔王,这就算是神通的效果吧。
假如说,佛能够了知一切,那么,他是不是像那些穿越者一样,站在云端般的未来高空,看我们今天人世的笑话呢
我小时候,在仰望白云之时,总喜欢把云朵想象成一个人或者一张脸,云朵的空隙,那幽深的蓝,仿佛眼睛,盯着我看。当时,我并不害怕这种想象。那天空的眼睛如同上帝的视角,我并不怕它伤害我,也不怕它笑话我。我自已都在怜悯和笑话自己,或者,上帝之眼会出于同情,赐予我法力或者财富
一个穷人,一个最底层的人,才不怕天下大乱呢。魔王来了也不怕,反正活得艰难。无产阶级砸烂的只是锁链,而得到的,或许可能是整个世界。
结果,天下并没有乱,我就不贫穷了,我就不困难了,我就没有锁链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做了什么功德吗没有,我受到上帝的照顾了吗我不知道。
所以,我第一个怀疑的问题是:因果律真有那么确定吗
从哲学上来说,我倒是不反对缘起理论。毕竟,所有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从科学观察的角度来讲,蝴蝶效应也是缘起理论的一个证明。
但是由自然界相互联系的理论,推导到人世间因果报应的理论,总觉得这个推理缺少了点什么。
比如,我们经常看的《杂譬喻经》,当然我知道那只是打比方,不是说真的。但是,那种善恶分明的报应,太简单粗糙,在现实中,有点对应不上。
我们看到,现实中,有许多做好事的人,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好报;而许多缺德的人,却活得很滋润。俗话就说:好人命不长、王八活千年。
当然这种现象,佛教中也不是没有遇到过质疑。但它的对应是:三世法则与共业理论。所谓三世法则,就是将过去的业放到现世报,或者将现在的业放到将来报。用时间的长度,来解释现实的拖延。
所谓共业理论,是将因果报应在空间上推广到人世间共同的业来解释。历史以来大家共同的事,产生的业,是个人的力量无法消除的。比如战争中,不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最后都要受到磨难甚至杀害。
但是,这两种解释,将问题复杂化了,普通人根本难以理解,连进行头脑中的模拟和比喻,都比较困难。况且,这里还有两个漏洞,让一些人产生了不守因果的侥幸。
第一个漏洞,是关于三世法则的漏洞。首先,三世法则是不是真的存在。也就是说,我的生命,不管是以**还是以灵魂的方式,或者说业的基因方式,总得有超越死亡的延续性存在。如果没有这个存在,那么,人死如灯灭,根本谈不上报应。假如,你不能证明三世是确实存在的,那么,你的三世因果,就不起作用。
而反证起来,却简单得多。普通人都会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前世。即使有,我也没感受到,那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今天的一切,不是前世的果,因为我看不到前世。我既然看不到前世,同理可以推出,我看不到未来。因为未来的我,同样感受不到前世。那么,未来的报应,与我也没关系了。
我思故我在,我连前世与未来思考都思考不到,或许它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它存在,我感受不到,也就对我不起作用。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快活一天是一天。作为个体的我,根本看不到连续性的证据,也就没必要背负过去世的债或者未来的顾虑。
采取这种思维的人,在历史上很有代表性。比如苏东坡所问,那江水之上发生的历史,如孙权如曹操,如此宏伟的事业潇洒的人,“而今安在哉”李白也曾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为什么呢因为“人者,百代光阴之过客。况人生若梦,为欢几何”
佛教要探讨的,不要说那么多大道理,也不要解释那么多理论,其实对信众最重要的,是要证明,三世的存在。也就是说,你要明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我,不仅会以某种方式延续,而且会相互关联。
而这个问题,没人给我答案。我胆子小,初学者,当他们谈经问典时,咱也不敢问。
第二个漏洞是关于共业的。人类造成的共业,无法以个人力量挽回。过去,我在读贡嘎上师的传记时,就读到过这一段叙述。在动乱前,他仿佛已经有所预知和感觉,但他却对弟子说,共业是逃不掉的。
个人的力量如此之渺小,以至于无法改变历史。与其这样努力把自己搞得苦哈哈的,还不如那些能够改变历史的政治人物来得伟大。还不如那些科学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改变,来得直接。
我们活在一个随机性很强的世界,这是微观物理学给我们现在的答案。比如电子,以前我们总以为它们在原子周围旋转划圈。其实真实的现象是,它们随机地在原子周围闪现。
人的命运,从常识上来说,也如同这一个个的电子,除出生死不可避免,其实各有各的际遇。你猜得中开头,猜得中结尾,但始终猜不中过程。我在算命的实践中,这个体会相当深,一些随便的,因别人而产生的偶然因素,就会影响你的命运。
这就给人造成这样一种事实,你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你自己的行为决定的。比如我最擅长的预测方式,是四柱预测,按出生的时间来计算一个人命运的大体走势。我的预测不太准确,但即使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又有什么意义呢你自己能够决定自已的出生时间吗
既然自己无法真正决定自己的命运,那还不如舒服一天算一天,何必去修行去努力去试图改变呢安贫乐道,安贫可以带来安心。而乐道呢真有道的存在吗
如果说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无法解决我的真正信仰问题的。对于今天,最聪明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术上在事业上在人生上,都有不错的现状,他们不进入佛教领域,佛教是很难推广的。
当年佛教传入中国,首先是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的。知识分子和精英集团首先信它,然后才在越来越简化的方便法门出现后,才有老百姓跟风学习。今天的精英集团活得很好,没有确实的证据,他们是不会进来的。
就是我们看这一堆同宿舍的信众中,活得比较好的几个人。万师兄,他来只是因为理论上的冲动,或者说想得到逻辑上的自洽,况且,按精英人士的标准划分,他跟我差不多,算是赶上了精英的尾巴,在社会中的地位,离李茅还有距离。
而钱师兄,最开始进来,只是因为疾病的逼迫,死亡的威胁,让他急切地找出路。他也算是精英的一员,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当然,北京也有一些明星有所谓的佛的信仰,与其说他们是信仰,不如说是他们在给自己的包装上贴上神秘的标签,自我安慰,或者吓唬别人。装成有文化的样子,其实,他们的文化水平,是很低的。他们所拜的师父,水平也存疑。
当然证明三世法则,即使你证明了,你也无法说出来,因为没有证据。现代科学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好的坐标系,就是可以证伪。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没有事实可以支撑,有没有可以反复证实的具体事实,这才是标准。或许,你在梦中,或者在冥想中,已经看到前世的东西,但这东西,能够说服别人吗
共业这东西,比如说《梵网经》,把共业与个体的关系说得很复杂,但有公式出来吗可以用数学方法推导吗如果没有,那就没有说服知识分子的力量。我所说的知识分子,是指具备数学思维的人。
我一直以为思维是分层次的。最低的,是线性思想。一无一次方程,非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如同我们小时候看电影,一个人物出来,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判断,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是好人,一切行为都好。如果是坏人,总是干坏事。这总简单的思维,肯定是不符合现实的。
在现实中,人是一个复杂的混沌体存在,存在于一个更加复杂混沌的世界里。这里面,是非判断很少,数量判断很多。于是,更进一步的思维是逻辑思维,或者说是辩证思维。这是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最擅长的事。这种思维把一个人的行为,向好坏两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