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所以,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以三聚净戒律、六波罗蜜为修行样式,镕炼身中的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样式中。依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就是完全永恒的微妙身相,不是有为的败坏样式。若人求道,不明白这造佛像的真正意义,凭什么说这样行有功德呢
烧香,指的也不是世间的有相之香,而是无为的正法之香。香薰一切臭秽无明恶业,全都令其消灭。
正法香,有五种:
一、戒香,指的是能断一切恶,能修一切善。
二、定香,指的是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三、慧香,指的是常在身心,内自观察。
四、解脱香,指的是能断一切无明的束缚。
 
第四百六十九章 师兄的争论
一说到禅宗,万师兄仿佛找到了知音,他掌握许多禅宗公案,看过《五灯会元》之类的东西,所以,每当听课完毕,下来后,总是滔滔不绝。
而钱师兄却总不爱说话,,就是打坐。在这个宿舍里,万师兄仿佛找不到谈话的对手,就冲着我来了。
“庄师兄,你说,今天法露师所讲,安心法门,归根结底,无心可安,是这个意思吧”
我被迫应付到“大概是吧,你比我懂得多,我也不好说。”
一听到我接他话茬,他就兴奋了。况且,我承认他比我懂,这高帽子,刺激了他。他就来神了,完全不顾的钱师兄,拉着我到门外,高声谈论起来,如同上课的神采。
“达摩禅师与二祖那段对话,你记得吧”
我点点头,那段话,估计我们这个宿舍的,人人都会背。这几乎是个常识了。
“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不就是说的,无法嘛!”他双手一摊,颇有点大将风度。但是,坏就坏在,他加了个动作,将头轻轻地摇了摇。这个动作,像极了西方人表达无奈的样子,用这个动作来表达佛法,不伦不类。
我不得不作出一些反击,其实是不喜欢他这个动作。“万师兄,你说得也对。但是,无心,与木石有何区别”
他两手还没收回来,听到我这一问,估计愣住了。也许,他刚才正陶醉于自己的的潇洒,没想到收到我的置疑。意想不到的置疑,是对一个自鸣得意的人,最大的伤害。
“问得好!”他假装大度地赞扬我,其实是掩饰自己的失态。此时,他已经将两手收回,并且双臂抱在胸前,作稳定而心有成竹状,这其实是在思考,如何应对。
“你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老师们的习惯,在遇到难题时,总喜欢用过渡性的话来拖延时间,给自己的思考孵出时间。
“木石是没有心的,很显然,它们不是众生。而佛所说,皆是针对众生的,也就是说,众生有心。”
这些结论都对,但推导过程明显有逻辑漏洞,反映出,万老师只是在应付时间,以找出关键性的话语来回答。突然,他眼睛一亮,仿佛知道如何应对我了。
“但众生心皆是妄心,正所谓颠倒妄想。只有将妄心去掉,才能窥见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修法的过程,就是去心的过程。去掉妄心,就成无心。”
这段话引用了佛祖悟道时,两段话颠倒妄想、如来智慧德相。但这吓不倒我,我知道,乱用圣人片言来吓唬学生,是老师们常用的把戏。因为他的推导中,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最后两句话,肯定没有逻辑。“去掉妄心,就成无心。”这就好比说去掉衣服,就剩身体。那么我还可以说,去掉衣服,就剩衣架呢。或者,去掉衣服,就剩皮肤呢。
我正要回答,此时屋里有动静了。我看到钱师兄出来了,他人还没出门,就开始说话了。“万师兄,莫乱说,把我的心都搞乱了!”
虽然他是以开玩笑的样子,笑嘻嘻地说出来的,但在万师兄眼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否定。要知道,我们三人中有一个共识,钱师兄在功夫上是修得最好的。当然,万师兄自认为,他在理论上,占领着制高点,当然也不太容易认输。
“那你说,该怎么理解”
这种以守为攻的方式,在辩论中经常运用。一般来说,辩论中正方一辩先立论发言,当他发言后,马上就会成为反方的靶子,反方纠住正方立论的弱点,一顿反驳,就会立马展开势均力敌的辩论了。
“我没你万师兄那高的理论水平。”钱师兄这句开头,如同太极拳,把万师兄的力道化解了。谦虚的开头,就像睡在地上,不会掉下来。
“但是,以我有限的实践,我知道,佛所说法,心外无法。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法。如果你所说无心是没有心的意思,那么是不是,也没有法的意思如果没有法,我们在修什么呢”
我马上佩服起来。因为钱师兄这段话,逻辑是严密的,推导方式正确。并且,用反问的方式,改守为攻,完全是辩论的高手。他虽然以实践见长,真没看出来,他的谈锋如此锐利。
万师兄意识到,自己硬拼是不行的。于是,他绕了一个弯子,说到“我听到某些大德说过无佛无众生,是不是也侧面证实了,最终是要达到无心的地步呢”
这明显是虚晃一枪了,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那是圣人的事,人家所看到的境界,他们取名为无心,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按我们的妄心来猜测,无心是什么。所谓心,所谓法,是道路的问题。他们所说的无心,其实是目标的问题,这两者不能够混淆。如果我们凭自己有限的智慧,来猜测圣人无心的目的状态,那只能是盲人摸象。所以,不猜测圣人意思,只按他们的道路老实走下去,最终达到目标时,我们自然就看见了,争论是没有用的。”
我听到关键词了,道路与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所以,我们只能按正确的道路走。而道路上,是有心的。
万师兄说到
“你的结论我也反驳不了。但是,按你的说法,道路上就是有心的,对吗”
钱师兄笑道“这个结论也不那么简单,但是,我们不思考一下,祖秀与慧能那两首诗吗”
这一下就提醒了我们。按神秀的诗,是有心的。心如明镜台,不管明镜台是什么状态,但至少有心。但是六祖,说明镜亦非台,是否认明镜台这个东西,但也没有直接否定心的存在。当然,我们都知道,神秀所说的是道路,是方法。而六祖所说,是目标,是结果。
看到万师兄比较尴尬,我必须分担一点。此时我说到“神秀所说的,是修法中,有心,因为心外无法嘛。但六祖是不是否定了心,我不知道。”
钱师兄看着我,笑着点头。“庄师兄是个老实人。要说,六祖所说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是过来人,根本不知道。但是,我们从坛经的记载中,可以理出一些感想。当年,六祖出家前,是因为偶然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而产生出家念头。给他震撼最大的,是哪句话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万师兄抢先说到。这句话其实我也知道,但是,万师兄以为自己是搞理论的,当然得抢先说出来,以保持一名老师在专业上的领先意识。
“对了,我们理解一下,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我们也不太好想。但毕竟,从字面上看,肯定是有心的。也许你可以叫它真心、明心、慧心,但毕竟有一个心字。虽然它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心脏、思想和意识,但毕竟与我们理解的心有关联,要不然,也不用这个词了。对不对要知道,古代佛经的翻译,是很严谨的。”
这句话,当然是很好的论点。古代,在翻译佛经时,非常严谨。除了几个著名译师外,还有大量的高僧参与校订与修改。在唐代,玄奘法师时期,集中数百人,都是当时佛法精深之和尚和文字功夫高明的读书人,还有翻译,一起会商讨论,从佛理、语言、文字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判,得出初稿后,还要拿给大师逐字审稿,最后才得出原始版本。据说,当年为翻译一句话,五百之精英,能够吵上三天。
鸠摩罗什,据说是维摩大士的化身。但不管怎样,他的佛学修为和语言功底,是超出当时所有人的。他也翻译过《金刚经》,也就是说,至少以他的译本打底,就为这部经典的水平,作出了高端的支撑。
比如后来的译经,也是延续这个方向。当然为取得印度原始真经,许多如唐僧、法显等人,九死一生,就是为了准确性。不可能在翻译这最后一关,马马虎虎。这就好比,价值边城的珠宝,不可能配不起一个好盒子。甚至,这种翻译之优美通达,让人怀疑。
近代梁启超,就怀疑过《愣严经》,因为它的文字太优美了,简直是大文豪的作品。他不相信,印度佛经原文,可以优美到如此程度。
但怀疑总归是怀疑。因为这部经典所说的理论,早已被大家认可,是一部佛学实践大全。许多高僧凭借它而成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怀疑一粒稻种,不要扯这稻种是怎么来的,经历过多少路程,或者有哪些经手人。只要这稻种种下去,最后长出稻子来,这就是真正的稻种。
这就好比和氏壁,不能因为这个工匠地位低贱,就否定他发现的宝玉。
更何况,《愣严经》的来历,却高贵得很,当时执笔和翻译,都是有名的大人物。开篇就说明了这种严谨性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译语、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弟子前正仪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这四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许我对佛教内部的人不太了解,但是,对最后一个人,是太了解了。
房融,清河房家,在唐代,可是真正的大家族。房玄龄是什么人是史书上可以大写特写的人,是影响唐代历史的人。他这一家,出了多少宰相这一家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多大不用我说,唐史自有公论。
就是这个房融,也做过宰相,他的儿子,房琯,也做过宰相。这样的宰相,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种最高等级的贵族,对自己的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自己的文字,看得对官位还重要,他能不谨慎吗
当然,这部经典,因为房融的参加,让文字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让它成为一部光辉的圣典,甚至好得让人有点怀疑了。这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我们陷入深思时,那个飘动的身影又出现了。他依然行进在过去的路线,没有看我们,枯槁的身材支撑起宽大的僧袍,有点临风飘袂的感觉,如同一片树叶,没有声音地,从我们眼前
第四百七十章 行走和站立
;
“此时身体和念头的感觉虽然不明显,但它肯定是存在的,只是不受你的严密控制和意识干扰罢了,所以会有各种形象。”
这个解释说得通,毕竟,完全让身体和意识消失,不仅在物理上不可能,在感受上,也难以做到。
“有的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只是觉得心跳非常快而已。有的人感到呼吸困难,有点窒息的样子,为此甚至感到害怕而放弃。有的人更为恐怖,发现自己身体变轻了,飘起来,甚至如烟一样消散了。”
“此时,还有哪些感觉在呢”万师兄问的,也正是我想问的。毕竟,能够感受这些的,还有一个我。假如我的身体是客体,那么主体是什么呢这与其说是一个实践问题,不如说有哲学上的意味。
“此时,只有意识存在,只有头存在,身体其余部分不存在了。哪怕是睁开眼,如果不动念头,身体也不存在,自己也控制不了。只有你故意升起一个念头,你的身体感觉才会回来,你才能够动一下。这就是一个定境的入、住、定,全过程,按我所体会,就是如此了。”
仅仅到这种境界,就够我学的了,我一点边也没摸着,是因为实践不够。现在,我知道,自己还差得远。
但是,万师兄却并不仅满足于此,他继续问到:“你不是说过般舟三昧吗那是个什么法门”
此时,我本来没什么兴趣听理论,只觉得自己能力太差,先打好实践基础再说。但听到万师兄一问,钱师兄也有回答的意思,自己提前一个人走了,也不太礼貌,就听下去了。
“那是一个关于在生活中,行住从卧都在定中的法门,我没修过。不过,关于如何走路入定,有人也告诉过我一些窍门。”
走路走路,今天自从看到那个走路无声的不倒单后,我们的话题,总与走路有点关系。
“别人告诉我,走路的时候,啥也不要想,也不要想思想这个事,就哗地一下放开它,把心思抛入无尽的虚空,如同一个无脑的傻瓜。这样的无住相当于全住,全定于走路中,如同机器人和木头人,机械地走着,像风一样带着身体走着,久而久之,你就不会感觉自己是走在路上了,如同踩在云端上一样,软、轻,一天走百里路也不觉得累,并且,没什么声音。就像刚才那位不倒单。”
这不,话题又回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弱点,那就是只知道理论,不知道实践,尤其是对于我和万师兄来说,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所以我们请求钱师兄给我们传授一个比较靠谱的办法。
钱师兄,本来比较谦虚,他说他也是初学者,但是看到我们无从着手,他介绍了他刚开始学的内观经验。所谓内观,就是向心内求法,我们听到声音,意识中不去追求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是我们要反观内心,看自己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钱师兄认为,法露师肯定会传授关于声音的法门,我们在业余时间可以修习,关于行住坐卧的办法,于是他介绍了行走内观的办法。
行走可分为两种修法,一种是刻意放慢和分解动作的修法,一种是自然走路的修法。但是这两种修法中又分为二种修法,一是属于一心专注走路,培养一般定的修法,另一种是直接培养正念完成,正定的修法。
“你先说一个简单易行的,我们好操作。”万师兄有点迫不及待了。
“好吧,我先说一个专注行走的修法,这是在行走中培养定力的办法。你在走路时,脚底接触地面或固定单一所缘,借由走路中找一个固定所缘专注,就可以生起一般的定力。也就是说,由走路学习专注,再由专注产生定力,专注是因,定力是果。”
我不太明白所缘、固定之类的名词。问到:“你说具体点,我不太懂。”
“也就说,走路时,只注意脚与地面的接触,其它不管。”
这该怎么操作呢我试了几下,不太得力。当然,万师兄也有同样感受。钱师兄看到我们的样子,指点了几下,也觉得我们学不上路。
于是他介绍了第二种修法:“这一种修法就是从走路中培养正念。这是从走路的姿势中,观察姿势的生灭变化过程。比如,观察脚跟提起、离地、移出、踏下的过程,每一个动作都清楚地观察。你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做慢动作,前提是,必须清楚地观察到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感受它。一步步来。”
我试了几下,感觉这好比在部队训练时,做分解动作一样。原来在部队,练习正步时,可以分解为一步两动、一步一动,然后,再进行连续练习。敬礼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可以分解。只有分解动作准确了,那么连续动作才有可能标准。
我把走路分解为四个动作,做了几遍,钱师兄说到:“对!就是这样的,每个动作清清楚楚。”
我跟万师兄就这样,像一个不会走路的小孩子,在院子里练习了起来。
钱师兄解释到:“初学者内观智慧不足,正念常会迷失,这是因为正念不够稳定,因此从慢到快,这才利于观察。”
我们练习一段时间后,万师兄问到:“假如我们练习熟练后,该怎么办呢”
“和平时走路一样了,但只专心于走路本身。当下做什么动作,心念就保持在当下。清楚地觉察到每一个姿势的动作变化,如抬起,移动,踏下,想的是它,动作也是它。此时,只专注于它。不要做任何的推理、暗示、思考和判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