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道信禅师回答:不被安静、纷乱环境烦恼,就是好禅师。用功修心的人,若常停留在止念上,心就会沉没;若长久停留在观想上,心就会散乱。
、如果弟子问:如何能开悟,心得明净
道信禅师回答:
1)修行人也不念佛、也不捉心;也不看心、也不筹量心;也不思惟、也不观行、也不散乱。直行任心运用,也不令心去,也不令心停留。独自完全的清净,到达究竟处,心自然明净。2)修行人或通过认真观察,心得清净,如同明镜;)或历经一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4)或历经三五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5)或听人解说,开悟明白;6)或不须听人解说,就开悟明白。
所以参学者开悟的方式不同,存在这些差别。今天只是粗略列举,不同根缘参学者的开悟门径。作为导师,必须要会识别。
4、身相、佛国的意思
《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的身相,犹如虚空。这身相就是这般的依托着,它并不依托佛国。’若能理解这话,那么佛国也是同样道理。它不依托‘这般’、也不依托‘佛国’。
5、要知道,修学者有四种人:1)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上上人。2)明白佛法、无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中上人;)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中下人;4)未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下下人。
6、如果弟子问:临命终时,怎么作是观行道信禅师回答:必须直行任运心性。
7、如果弟子问:念佛要面向西方吗
道信禅师回答:要知道,心本来不生不灭,完全的清净。心就是清净佛国,所以念佛不必朝向西方。《华严经》记载:‘无量劫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包含了无量劫。’要明白,一个方位包含了无量方位,无量方位也就是一个方位。佛向接受力弱的众生,说要面向西方,这并非是在对接受力强的人说。
行持深的菩萨,自愿进入生死,教化救度众生,却没有喜爱上什么。若是观众生还有生死,感觉自己是救度者,众生是被救度者,这就不叫菩萨。救度众生,如同救度虚空,何曾有过‘来去’。(所以也没有西方,或哪个方位)
四、循序渐进的证悟
《金刚经》记载:‘灭度无量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众生灭度。’1)所以,初地菩萨刚刚证悟时,明白一切都是空的。2)之后,进一步证悟,明白一切都是不空的。这就是‘无分别的智慧’。
万物也是形象,也是空的;并非心是把物象灭去,看成空。物象的本质,就是空。所以菩萨修学,以‘空性’为证。1)刚刚修学的人,直接观空,这是见空,不是真正的空。2)修道人证得真正的空性,是不见‘空与不空’,不存在任何见解。
五、禅师的表率和正确引导
1)必须好好明白‘物象和空’的意思。用功的修学者,必须要心路明净,明白法相,彻底明了,然后才能当他人的(禅)导师。
2)还有,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行为和道理不要相违。一定要断绝‘只会说道理’,要把佛道行出来。独自在清净地方,自证道果。
)还有种人,他还没有完全明白佛法,但为了名闻利养,便去教导众生。他分不清对方的根缘的强弱。他看对方好像开悟了,但其实与开悟还有差别。他就这样随意印证,说参学者都证悟了。这是播种极大的苦果啊!播种苦果啊!大祸啊!这位师傅,或感觉参学者的心路貌似明净了,于是就印证参学者开悟了。这人大破坏佛法,自欺欺人。
如果运用心的人,有类似上述表现,那都还只停留在相状上,未证得真心。得真心的人,对自己的意识了了分明。久后,这人法眼自然开启,善能区别不真实的和错误的。
六、不要揣摩心性
1)还有种人,揣摩身体是空无的,所以心性也应灭去。这种意识是偏见,和外道一样,不是佛弟子。2)还有种人,揣摩心是不灭的,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是永恒论,也和外道一样。
明白佛法的弟子。1)不会揣摩,心性应该是灭的,还是不灭的。2)他常度众生,不会特别喜欢谁;)他常学智慧,平等对待愚人或智者;4)他常在禅定中,无论环境是安静或纷扰,都禅定不变;5)他常观众生,未曾存在过,完全在不生不灭中,只是处处在显现形象;6)他没有见闻什么,却知道一切,但对一切未曾取舍什么;他未曾分身,身体却充满法界。
七、佛理、行为互相支撑
还有,古时的智敏禅师教导:‘学道的方法,必须理论和行为互相支撑。先要知道心的根源,以及心的运用。对道理明净,了了分明,没有困惑,然后功业可成。一个点开解,千个点跟随着开解;一个点迷失,便衍生出万个困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不是假话。
八、简述五种开悟方式
《观无量寿经》记载:‘诸佛的法身,进入一切众生的心想。这心就是佛,这心作佛。’要知道佛就是心,心外不再有佛。
1、简而要之,开悟有五种方法:1)知道心
第四百六十八章 破相论得心
“那都是着相”,最近几天,大家在试验前段时间四祖所作问答论,纷纷在打坐时,出现许多境界,找法露师问时,这是法露师所说最多的回答。
所谓着相,就是心跟着境界转。心一境性没有起来,归于道体的零就无从谈起。有鉴于此,法露师专门讲解了达摩禅师所造《破相论》。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破除心相的迷惑,走向正道。当然,我自己也有大量的境界现前,但不知道如何处理,此时,正需要过来人加以点拨。
这个论也是问答式的,当然也很对我们的胃口。看样子,几节课,大师上得很有针对性。也许,大师已经洞察到我们的一举一动,连我们的心理活动,都了解于胸了。这个能力,已经超过了现代心理学的专家。
提问:若有人志愿求学佛道,当修什么法门,最抓住要领、最省力
回答:只有观心一个法门。这个法门,统领一切法门,是最抓住要领、最省力的修行。
提问:为何一个法门,就能统领一切法门
回答:心,是万法的根本。一切法门,只是从心生。若能明白心,那么万法俱备。好像大树,所有枝条、花果,全都依赖树根。种树,只有树根活下来了,才能生长枝条、开花结果。砍伐树,如果砍去了树根,树就必死。若明白了心,以此修道,那么不但省力,而且容易成就。若不明白心去修行,费力又无益。所以要知道,一切善恶都是出于自心。在心外去求,终不会有收获。
提问:为何向内观心,就称为明白
回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明白了四大、五阴本来虚空,并无自我存在。明白看见了自心的功用,自心会产生二种差别的功用。是哪二种呢一、清净心;二、着染心。这二种心境,也是自然本来俱有的。虽然,它们是假借各种因缘合成。但是,它们互为对方的因由。
清净心,恒久喜乐善因。着染体,常思念恶业。
若不被浸染,就叫圣。就能远离一切苦,证得涅槃的安乐。
若堕落在着染心,就会造业,由此被恶果缠绕遮蔽,这就叫凡。就会沉沦在三界中,承受各种痛苦。为什么呢因为着染心,覆盖了真如的本体。
所以要知道,一切善以觉为根本;缘于觉根,于是能显现一切功德树,结出涅槃的果德。这般观心,就叫明了。
提问:上面说到真如佛性,一切功德,以觉为根本。那么在还未明心之前,以什么为根本
回答:无明的心,虽然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以及各种无数恶,但是都以三毒为根本。
三毒,就是贪、嗔、痴。这三毒心,自然能具足一切恶。好像大树,虽然都归于同一树根,但长出来的树枝、树叶却是无数。那三毒的根,由每一个根,造作百千万亿倍恒河沙数恶业,多的不可比喻。
这三毒心,在本体中对应显现出六根,也叫六贼,就是六识。由这六识,出入所有感官,贪恋万种境相,造作恶业,障碍真如本体,所以它叫六贼。一切众生,由这三毒六贼,迷乱了身心,沉没在生死六道轮回中,承受一切苦恼。好像江河,在小水源不断流入后,变得越来越宽广,最终演化成波涛万里。除非有人能断除本源,让众水流都停息。
求解脱的人,若能转三毒成为三聚净戒,转六贼成为六波罗蜜,自然就永远离开一切苦。
提问:六道三界广大无边,若只是通过观心,如何免除无穷的苦
回答:三界业报,只是出于心。如果本来就没有心,那么即使在三界中,也等于出离了三界。三界,就是三毒。贪,就是欲界,嗔,就是色界。痴,就是无色界。所以贪嗔痴,就叫三界。缘于三毒,造作轻重不同的业力,承受不同业报,由此分归成六个去处,所以叫六道。
提问:为何根据业报轻重,区分成六道
回答:众生不能明白正因,用迷误的心去修善,不能免离三界,所以投生在承受较轻恶报的三道中。是哪三道呢就是:
1用迷误的心,修习十善,虚妄地想以此求得快乐。他投生在天界,那还未能免离贪欲的境界。
2用迷误的心,受持五戒,虚妄地生起喜爱和憎恨。他投生成人,那还未能免离嗔恨境界。
用迷误的心,执着有所作为,相信邪道,以此求福。他投生成阿修罗,那还未能免离愚痴境界。
这三类地方,就是三个受报比较轻的地方。
那么,哪些是承受较重恶报的三道呢就是放纵三毒心,造作恶业,堕落在承受较重恶报的三道中。
1若贪欲恶业重的,堕落成恶鬼;
2若嗔恨恶业重的,堕落在地狱;
若愚痴恶业重的,堕落成畜生。
就是这三种较重恶报的业道,加上前面三种较轻恶报的业道,总共是六道。所以要知道,一切苦业缘于自己的内心。只要能引导心,远离一切邪恶。那么,三界六道轮回之苦,自然消灭。自然离苦,获得解脱。
提问:如佛所说,佛当时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经过无量勤苦,如此才成就佛道。为何今日又说,只要观心,制伏三毒,就叫解脱呢
回答:佛的教导,没有虚妄之辞。
阿僧祇劫,指的就是三毒心。印度语,叫阿僧祇。汉语,叫不可数。
这三毒心中,有恒沙数般的恶念。每一个恶念,都是一劫。有这般恒河沙数般不可数,所以叫三大阿僧祇。
真如本性,既然被三毒覆盖了,若不能超越三大恒河沙数般恶毒心,如何称为解脱今日若能转动贪、嗔、痴等三毒心,化为三解脱,就叫度过三大阿僧祇劫。
末世的众生愚痴、理解力差,不能明白三大阿僧祇的暗示意思,于是胡乱下定义,说成佛要经历灰尘数般的时劫,就算这样还不够。这岂不是误导修行人,产生疑惑,对菩提道退失修行的意愿吗
提问:菩萨摩诃萨,通过受持三聚净戒,修行六波罗蜜,方才成就佛道。今日,教导修行人只是通过观心,不修戒律,这如何成佛呢
回答:三聚净戒,就是制伏三毒心。制伏三毒,聚集成就无量善。聚,就是相会。把无量的善法,普广聚集在心,所以叫三聚净戒。
六波罗蜜,就是清净六根意思。印度语,叫波罗蜜。汉语,叫到达彼岸。通过六根清净,不浸染六尘,就是度烦恼河,到达菩提岸。所以,称为六波罗蜜。
提问:如佛经记载;三聚净戒,就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日,只说制伏三毒心,岂不是在文字道理上有偏差吗
回答:佛所说的,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在过去修行时,为了対治三毒,发三誓愿。
対治贪欲的毒,誓断一切恶,所以常持戒。
対治嗔恨的毒,誓修一切善,所以常修行定力;
対治愚痴的毒,誓度一切众生,所以常修智慧。
因为通过受持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所以能超那三毒,成就佛道。
消灭一切恶,就叫断。
通过受持三聚净戒,一切善具足,就叫修。
通过断恶修善,万行成就,自己、他人都获得利益,普济群生,所以叫解脱。
要知道,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那么一切佛土全都清净。
所以佛经记载:心污垢,那么众生污垢。心清净,那么众生清净;想得佛土,当清净其心。随着心清净,那么佛土清净。三聚净戒,自然成就证道。
提问:如佛经记载,六波罗蜜也叫六度,指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日说,六根清净就叫波罗蜜,这怎么理解呢还有,六度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要修行六度,当清净六根。首先,要降伏六贼;能舍弃眼贼,离开一切境相,名叫布施;能禁止耳贼,不放逸在那些声音中,名叫持戒;能降伏鼻贼,对于各种香臭气味,自在调柔,名叫忍辱;能制止口贼,不贪恋各种味道,转而赞叹歌咏,讲说(佛法),名叫精进;能控制身贼,对于一切触觉的,湛然不动,名叫禅定;能调顺意贼,不顺从无明的思想,常修通向觉悟的智慧,名叫智慧。
六度,就是运载的意思。六波罗蜜,就好像是船,能运载众生到达彼岸,所以叫六度。
提问:佛经记载,释迦佛示现是菩萨时,曾饮用三斗六升的乳糜,然后才成就了佛道。是因为先饮了乳,然后证得佛果。岂是只通过观心,就能得解脱
回答:是这样成佛的,所言不虚;是因为喝了乳,然后成佛。饮用的乳水,有二种。
佛饮用的,不是世间不干净的乳,而是清净法乳。
三斗,就是三聚净戒。六升,就是六波罗蜜。
成佛道时,因为饮用这清净法乳,方才证得佛果。若说如来饮用世间不清净——掺杂起来——带有腥味的牛乳,岂不是诽谤、误导吗真如,就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苦。难道必须饮用这不清净的乳,去充饥渴吗
佛经记载,这牛不在高原,不在下面潮湿地方。它不吃谷麦、糠麸,也不与其它牛同群;这牛,身体紫磨金色。以上说的这牛,指的就是毗卢舍那佛。那佛以大慈悲,怜悯一切众生,所以在清净法体中,示现出这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这真实清净的牛产出的清净乳,不但如来喝了成就佛道,一切众生若能饮用,都能证得正等正觉。
提问:佛经记载,佛让众生修造寺庙;铸造佛像;烧香、散花、燃灯;在昼夜六时中,绕塔行道;受持斋戒;礼拜。建立这些各种功德,都能成就佛道。若只是通过观心,就能统领一切修行,为何还要说这么多种修行方法,岂不是没有意义吗
回答:佛说经典,有无量方便方法。因为芸芸众生狭隘、接受力差,不能领悟佛法甚深的道理,所以假借有所作为的修行方法,以此来比喻无为的修行。若不在心里修行,只是向外求道法,以此希望获福,绝不可能。
寺庙,是印度的梵语。汉语的意思,指的是清净地。若能永除三毒,常清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就叫修寺庙。
铸造佛像,指的就是一切众生求佛道。所作所为,是为了修行通向觉悟之路,隐隐约约看见如来的真容妙相,这岂是通过金铜能造作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