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第八颂扬“远行忆念”的深恩:亲人死别使人悲伤难忍、痛断肝肠,就是爱子远去他乡,也会使慈母哀伤不已;子女远离故乡,山川阻隔,父母早晚悬念,祈祷神佛保佑,早日平安回到身旁,有的儿女离家,一去数年无音讯,年老父母在家日夜盼望,以泪洗面,有如林中老猿失去了爱子,哀泣啼号,肝肠寸断,叫人为之心酸。闪舞

    第九颂扬父母“体恤子女”的深恩:父母恩情深重,为人子女实难报答于万一,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受苦受劳时,慈母竟夜祈祷以身替代,希望为子女受苦受罪,母爱何其伟大!儿女出门在外,慈母心常相随,怜儿受寒受冻,怕儿受苦受累,倘若知道儿女受了一丝一毫的痛苦,慈母就夜不成眠,心酸不已!

    第十颂扬父母“究竟怜子”的深恩:父母的慈爱犹如日月的光辉,日月永恒普照大地,亲心永远系念儿女,亲恩深重,亲心更是无时或止起居行止心常惦念,不论家居外出更是心随左右,即使百岁爹娘,亦常为八十岁的儿女付出爱心,要说父母的恩德慈爱有时尽,除非生死异路隔断了。

    佛陀说完父母十大恩德,接着告诉阿难及众人:“我看芸芸众生,虽然有的先天禀赋不错,可是有些人心性无知蒙蔽,从来不想父母对我们有多大恩惠慈德,对父母不知恭敬孝顺,忤逆不孝,忘恩负义,真叫人痛心!你们都知道,母亲十月怀胎,腹中如有物,坐立都不得安稳,吃不下睡不着,如久病缠身无精打采,怀孕期满即将生产,还要受百般疼痛,血流遍地,死去活来,经过无数的折磨才产下孩儿,慈母又担心孩儿是否平安无事,听说孩儿安然产下,慈母这才安心。小孩生下来,慈母怀抱不离,喂儿哺乳,手酸脚麻也都心喜,还要辛苦的为儿洗涤不净的衣物,孩儿尿床了,母睡湿处,却让儿女睡干净的地方,没有丝毫怨言,三年怀抱中,儿女喝的是母乳母血,真把母亲都累瘦了!”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以至童年、青年、少年,父母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来教育子女明礼义、修德性,儿女长大成人,父母又辛苦地为子女准备嫁娶,筹集资金供儿女经营事业,使儿女能早日成家立业,父母对子女的爱护提携真是备极辛劳,但从不在儿女面前提到我能会两个字,更不期望儿女的报答,儿女一旦有病,父母更是忧心如焚,经常由于爱子心切而急出病来,只有等待子女恢复健康,母亲忧心成疾的病才会慢慢痊愈!”

    “经历百般辛劳养育,但愿早日成长成人,有些儿女一旦长大,不知孝顺双亲、奉侍父母,父母教诲不加理会,或出言顶撞,甚至怒目相视如仇家,在族内欺凌长上,打骂同胞兄弟,不顾双亲礼义,真叫人痛心疾首。虽然曾上学读书,但不遵从师长的教诲与父母兄弟的劝戒,不仅不听且加拂逆,出入家门,不知禀告父母,言行举止傲慢无礼,所做所谓擅自主张,不把父母放在心上,即使父母伯叔偶然加以教训指导,但是由于长辈的怜悯儿孙年幼无知,也都轻轻放过,可是到了后来,性情愈变愈暴戾残忍,不但不听劝导,反而生出仇恨心理,最后离开亲戚好友,结交的都是坏人损友,日久成性,颠倒是非,为害自身,愚不可及!”

    “一旦被恶人坏友所引诱,就舍




第四百六十六章 布施及功德
    什么叫布施,前面已经说过三布施了。但是,其中功德的区别,又有什么特点呢

    因为要讲大乘佛法,就得讲布施。要讲布施,就必须让信众明白布施的好处。如果从哲学上说,因果只不过是缘起理论在人世间的显示。那么在信仰上说,因果理论,起到劝善弃恶的。

    在白天,面对众多层次不同的听众,讲解这部经典,就显得比较必要了。好像是章太炎说过:佛教,让上智之人不得不信,中智之人不可不信,下愚之人不敢不信。

    上智之人,到了理论的高处,自然会趣向真理,所以,虽然他没学过佛法,但人生观与世界观,自然会与佛教学说一致。但中智之人,虽然费尽力气怀疑和辩驳,但始终战胜不了佛教的理论,并且,人生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有出世的想法。而下愚之人,因为害怕因果报应,不敢不信了。

    法露师说,今天这是末法时代,连像法时代都不如了。如果与佛的缘分来说,我们算是去圣日遥了。这个时代的人,被所驱使,流连于烈火油烹的日子,不知死之将至。这时代的人,不算下愚又算什么呢

    于是,他着重讲了下面这部经《佛说长者施报经》。

    我是这么听佛说的:

    有一次佛在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有一位孤独长者,来到佛的住所,向佛行头面礼足后,在一旁坐下。

    佛告诉这位长者说道:

    “如果又有人用上好的饮食,如法布施,有的亲自布施,有的不间断地布施,不能得到广大的福报。为什么呢因为用他们求富贵及快乐的心而行布施。

    如果又有人不以求得衣食卧具、富贵快乐,用好的饮食如法布施,将会得到大富果报,及得到妻子、男女仆等眷属的孝顺侍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为有情众生而布施。”

    佛说:

    “长者啊,过去世有一位长者婆罗门叫做弥罗摩,做大布施法会,

    用八万只金盘装上金屑而布施;

    又用八万只银盘装上银屑布施;

    又用八万只金盘装上银屑布施;

    又用八万只银盘装上金屑布施;

    又用八万只铜盘装上各种上等美味的饮食布施;

    又用八万头乳牛布施;

    又用八万童女、各种精美庄严的衣服、珍珠、璎珞等布施;

    又以八万金床、银床、象牙床、木床,安置各种细妙裀褥布施;

    又以八万辇舆车乘,敷上憍尸迦衣等种种装饰布施。”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不会堕入邪见。”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布施一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百个阿那含,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布施一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百个阿那含,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布施一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百个阿那含,布施一百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布施一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百个阿那含,布施一百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布施一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百个阿罗汉,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布施一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百个阿那含,布施一百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布施一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百个阿罗汉,布施一百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个缘觉,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布施一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百个阿那含,布施一百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布施一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百个阿罗汉,布施一百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个缘觉,布施一个缘觉不如布施一百个缘觉,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布施一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百个阿那含,布施一百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布施一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百个阿罗汉,布施一百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个缘觉,布施一个缘觉不如布施一百个缘觉,布施一百个缘觉不如布施一位如来、应、正等觉,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布施一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百个阿那含,布施一百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布施一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百个阿罗汉,布施一百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个缘觉,布施一个缘觉不如布施一百个缘觉,布施一百个缘觉不如布施一位如来、应、正等觉,布施如来、应、正等觉不如布施佛及随佛的大比丘众,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布施一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百个阿那含,布施一百个阿那含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布施一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百个阿罗汉,布施一百个阿罗汉不如布施一个缘觉,布施一个缘觉不如布施一百个缘觉,布施一百个缘觉不如布施一位如来、应、正等觉,布施如来、应、正等觉不如布施佛及随佛的大比丘众,所得到果报胜于前者。”

    佛说:“长者啊,弥罗摩这样布施,不如有人用他的饮食布施一位正见之人,布施一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布施一百个正见之人,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布施一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百个须陀洹,布施一百个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布施一个阿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
    当年,二祖在与达摩问答时,主要问题是如何安心。这段公案,对于熟悉禅宗的人来说,都已经能够背诵了。

    在晚上的法会中,法露师开宗名义,他说到:“在座的,有一些人,知识学得不少了,恐怕我老讲报应因果的,听着不过瘾。但空讲理论,大家又无法参照。所以,讲点禅宗里,最神秘其实也是最简单的几个公案,或许也能够接引一两个人进来。”

    他说到此处时,我发现,那们哲学教授,眼睛开始放光。

    而法露师当然不可能直接解说二祖那段对话。但他从四祖讲起,因为,四祖有一本书,具体到修行中,如何认识和掌握安心的办法。

    这本书是问答式的,当然很适合我们这种当了几十年学生的人。更何况,这本书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和系统,很像是今天大学的教科书,很容易上手。这本书已经发给大家了,当然是古文,法露师是用今天大家都听得懂的白话文讲的。书的名字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一、专心念佛,入一行三昧

    我(继承)这法门的纲要,是依据《楞伽经》记载:‘诸佛心第一’;又依据《文殊说般若经》记载:‘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记载——文殊师利说:世尊,什么是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总的来说)是一个相,它维系着法界,这就是一行三昧。若有善男女,愿意入一行三昧,应当先按照般若波罗蜜方法修习,然后便能入一行三昧。就好像(修行者)维系着法界,不退不坏,不可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女,若愿意入一行三昧。应当在清闲的地方,舍弃各种杂念,不想任何事相,专心于一佛,称念该佛号。端身正对着该佛的方位,相续不断地专心念诵一佛名号。这样意念相合,就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念一佛名号的功德无量无边,与念无量诸佛名号的功德没有区别。不可思议的佛法,平等无分别。诸佛都是乘这独一的法要,成就了最正觉,具备全部无量功德、无量辩才。这般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一切法界没有差别。

    这样修行,无论身行、内心、抬脚落脚,就常在道场。言行举止,都是菩提。

    二、不间断的念佛心

    《普贤观经》记载:一切业障海,都是出于妄想。若有人想忏悔,就要端坐念实相。

    这就叫第一忏。(怎样念实相呢)就是:摒弃贪、嗔、痴三毒心、攀缘心。以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这样便会忽然间内心澄净、寂静,不再觉得在攀缘念什么。

    《大品经》记载:无所念,就是念佛。什么叫是所念念佛心,就是无所念。离开心,没有另外的佛;离开佛,没有另外的心。

    念佛就是念心,求心就是求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意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能明白这道理,就是安心。常忆念佛,不起攀缘心,那么一切相状便消灭,平等无区别。进入这境界,那么忆念佛的心也逐渐消失,不需要再向前进阶了。

    这样的心,就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也叫正法;也叫佛性;也叫诸法实性实际;也叫净土;也叫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也叫涅槃界、般若等。名称虽然有无量种,指的都是同一个本体。这如来真实法性之身,又无能观见,又能观到它的本意。

    这样的本心,要令其清净,使它常显现出来。那么一切外界都不能干扰。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环境,都是如来独一的法身。安住在这心中,各种烦恼自然灭除。一颗微尘,具足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合在一个毫毛端。而无量世界本来样子依旧,互相不妨碍。

    三、开示参禅者的疑惑

    这里只是简略阐述‘安心’,若详细解释不能说尽。其中善巧,都出自心性方寸。这里通过假设提问,来为将来有疑惑的修行人开示:

    1、如来法身若只是以上所述这样,为何还有好相貌的佛身呢

    道信禅师回答:正因为如来的法身清净圆满,所以一切万相全都在这法身中显现,而法身并无心在运作。就好像水晶镜悬挂在高堂,一切形象都显现在镜中。镜子没有心,所以能显现种种形相。

    修行人若能把心完全修清净,就能知道如来永不说法,这就是具足多闻。闻的意思,就是完全无相状。所以经文记载:‘缘于众生有无量种根性,所以说法无量;因为说法无量,所以也叫无量义。’无量义,都是出于一法。这一法,没有相状。没有相状,就是实相,就是彻底的清净。这是真话,这就是证悟。

    禅坐时候,会觉醒。当心刚开始运行时,随顺这心缓缓流注,完全感知到心在哪里。然后以金刚智慧呵责它:‘这心就像草木一样,并不存在区别的感知。’感知了,又像什么也不知道,这就叫一切智,这就是菩萨一相法门。

    2、如果弟子问:什么样的人是禅师
1...259260261262263...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