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在大家笑过以后,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非得用历史框架呢思维随着见识走,不就完了吗”

    “这方案不行吧”万老师怀疑到:“思维是单向突破,因经历形成的框架可是一个综合整体的结构,没有这个综合稳定的整体结构,自我意识无法建立,我们怎么办尼采说上帝死了我们怎么办。我们的经历和教育积淀,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上帝,这个稳定结构是我们参与社会的身份标识,不能随便打破的。”

    他说的这一段,在哲学上属于很根本的问题了。我们在社会上所有角色因经历而产生,我们认识别人与别人认识我的共同点在于这众多角色所综合形成的自我特点,如果没这个共同点,我们在社会中,人与人形成不了意识的联系,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意识的联系,那就相当于动物群体,根本发展不到今天这个样子。

    “但是,佛教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自我作主的话,就得抛弃原来的自我意识,当然,一旦抛弃原来的自我意识,就等于抛弃了社会角色,抛弃后的状态,就是出家。”小胡这样一说,仿佛很有道理。

    “问题是,能够抛弃得了吗”万老师问到:“以我有限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前面小胡普及的,就连潜意识这一关,我们都过不了。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即使我们抛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部分,是不是退回到动物性一边呢”

    当然有可能。前段时间,我收到已经到深圳的小黄的短信,与他在手机上进行了好几天的文字交流,总算把他的误区给纠正了。

    他到深圳后,加入了一家软件公司,收入也还不错,只是生活比较单调。当然,一个重庆人,到外地,除了同学,没什么朋友。况且,在同事里,一帮子软件工科男,单调是肯定的。

    他曾经有过加入佛教修行团体的愿望,一个机缘,他加入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运行方式倒相当现代,只是双休日才上课,刚开始,有点像瑜珈班。

    他跟我说,刚开始,是看到别人在网上的广告才去看一看的。小姐姐比较多,这很吸引他。毕竟单身年轻人无聊时就有点冲动,想那回事的**引导了他的判断。

    等他进入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新的佛教修行班。不仅有小姐姐,还有中年的大哥大姐,大概有好几十个人。关键是那种的亲密无间的氛围吸引了他,他需要慰籍,他需要团队,他需要身体到心灵的一个家。

    后来,他知道了,这个团体曾经被禁止过,叫谭崔。也就是鼓吹性放纵的团体,他的身体虽然饥渴,但内心的矛盾还是很复杂的。毕竟,他知道,这种将快乐建立在不道德的**交合上,是难以接受的。

    当然,他其实还是很想尝试的,但是,不想这么随机。毕竟,小黄想象中的男女关系,还是需要有爱情。但是,师兄师姐们告诉他,西藏的佛教中,就有男女双修的法门,从最开始的虚空藏到后来的贡嘎活佛,都有明妃。他们一起修行的密室里,墙壁上还挂满了天女行乐的唐卡。

    但是,他仍然受不了这种大庭广众下的呻吟,于是问我,这种方式,对不对头。

    我干脆地回答:当然不对,赶快离开。不是说修行就不能行乐。但是这种行乐,必须有严格的师承和戒律,并且让身体达到某种与气脉明点有关的高度,才有可能。我虽然对密教的内容所知不多,但从刘大哥的叙述中,我可以看出,戒律,仍然是密教中最主要的内容。

    我反问到:“传授你们这个法的人,他得道了吗”

    小黄回信:“我不知道,如何判断呢”

    “不需要专业的判断,从学识修养戒律或者气质上来说,他有什么真值得你佩服的地方”

    “我不太了解他。”小黄承认到。

    “将如此剧烈的心理冲突和身体变化,寄望于一个你不了解的人,你是想一辈子都有痛苦和后悔的画面吗”

    “庄哥,我晓得了,必须退出。”

    我知道,我并没有真正说服他。他只是需要一个健康的性,当他有了爱情后,这种矛盾就不会存在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经验框架的消失,不容易做得到。但是,即使做到了,最后将走向何方,还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没穿衣服的人,走在冰天雪地,有冻死的危险。

    “人们的认识,都是面对现实时,在理解中,进行自我投射,仿佛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万老师说到:“其实,在佛教中,这只是心被物转的过程,是被动的。当框架承载不了充满变化的外部世界时,人们选择固执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期得到心安理得的状态。”

    “你是指的陶渊明的状态吗”小胡问到。

    “不尽然吧陶渊明不适应官场,将自己躲在乡下的酒醉状态中,看起来是。但我想他没有这么简单,毕竟他是一个思维极其发达的人。他有一句诗是这样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说明,他发现了什么,不是单纯的消极。”文字这一块我比较熟悉,还是得发表一下意见。

    “绵绵若存,其中有精”万老师说到:“老子也这样说过,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精,与他自我的框架是自洽的,还是矛盾的呢”

    这我们就不知道了,我们也不是这些古代高人肚子里的蛔虫。高人们总是在灵魂或精神深处,有某种不可捉摸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不好猜。毕竟,道可道,非常道。

    小胡说到:“好,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高手们的思维,已经很发达,肯定有与现实,甚至与自我意识不自洽的东西存在。这种东西,他选择理解的话,就有点痛苦,这种痛苦,还真无法跟旁人说




第四百八十三章 菜市场均衡
    ;

    虽然我们谈了一晚上梦,但是,这天晚上睡觉时,仿佛自己没有做梦。我也问过万老师,他也没有做梦的印象。

    “也许,是我们睡得太沉,不记得自已的梦。”万老师严肃的语调,表明他是善于活学活用的。

    “也许,睡太沉,不转眼珠,所以没看到自己的梦吧”我玩笑到。

    我们三人一起,约好到街上的菜市场,为今天中午的首餐,买些菜。

    所谓菜市场,不过是这小镇上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约定成俗地,把它当成蔬菜买卖的地方。本来,菜钱按规矩,是要我跟万老师出的,但小胡坚持他作为地主的资格,第一餐接风宴,不仅要他出钱,而且要他主厨。

    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与我印象中的厨师,差距太远,望着他单薄的背景,我想起了稳重的刘大哥。

    我很快发现,他买菜,是不讲价的。拿起一把竹笋,直接就给五十,别人给他找了三十几块钱。当然蘑菇,水果,都是这样,他不问价,别人也不出价,只是在给钱时,我在旁边才大概估算出单价。

    这样的交易速度快是快,但总觉得过于粗糙,不太正规。作为做过生意的人,信奉货比三家不为亏,这种粗糙的操作,确实让我不太理解。

    在回来的路上,我问到:“小胡,你是不在意菜的价格吧”

    小胡还没回答,万老师抢先说到:“不跟比自己处境差的人讲价钱,小胡这是讲义气。”

    他这理由倒也说得过去,不管怎么说,小胡也算是富二代,与农民斤斤计较,确实有点不太厚道。但是,商业有商业的规矩,被人宰了,心里也是难受的。

    “万老师,我没那么高尚。你注意到没有,这里的所有人买菜,都不讲价”

    我回忆了一下,还真是。我还没听到当时,有讲价的人。我感叹到:“难道这里民风都纯朴到这步田地”

    “你们听说纳什均衡吗这是菜市场均衡。你们说是民风也好,说是道德也好。其实,是千百年来,人们在交易的博弈中,形成的一种均衡。这种均衡导致双方都不吃亏,是交易成本最小的一种价格策略。既提高了速度,也避免了纠纷。”

    “那这种价格机制是如何达成的呢”我也学过几天经济学。按说,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仿佛如今不按这个方式进行了。

    “其实是随行就市的结果。卖菜的总比买菜的来得早。比如卖竹笋的,昨天来了五个,今天这时候只来了三个,说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了,所以价格稍微比昨天高一点,这三个人,很快就达成共识了。他们谁也不违反这个价格默契。对于买竹笋的人来说,到哪家买都是这个价格,所以也就没有比较和讲价的必要。”

    万老师问到:“如果有个卖的,想早点出货故意压低价格,或者有个卖的想多些利润,想故意私下抬高价格,这个默契不就垮了吗”

    “当然,这个定价策略是长期博弈后的结果,这种默契对大家都有利,长期的实践证明了的。这种默契到达到一种均衡,在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并延续下来。但这不是所谓信任的结果,这是博弈的结果。”

    对啊,一句话点醒了我。小胡不愧是状元,一针见血。博弈论,我跟万老师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但至少也看过相关的一些书籍,是知道一些常识的。

    “博弈”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游戏,如下棋和打牌。我们这里所谓的博弈,是指在遵守一定“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参与者具有竞争性或对抗性的行为。为了保障各自利益,参与各方需要做一些决策,而这些决策的实际效果依赖于其他各方采取的决策。因此,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马把博弈论界定为“交互的决策理论”。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是博弈论的研究对象。

    关于博弈问题,《史记》中记载的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是众所皆知的。当时齐王与大将田忌赛马,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先用下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对决,然后分别用上等马和中等马对决齐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结果是:田忌输了第一场,但赢了后两场。这是一个用博弈思想以弱胜强的典型例子。当然,如果预先规定了双方的马必须分别按上、中、下等级对决,那孙膑的策略就是一种违规的欺骗行为。

    博弈论真正成为一个理论要追溯到1928年。当年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在德国《数学年刊》上发表论文《社会博弈理论》,奠定了博弈论的数学基础。1944年,冯?诺伊曼与德裔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特恩合写了一本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创立了博弈论这门现代数学分支。

    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所谓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各方都有利;而非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

    关于非合作博弈,要特别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美国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纳什。他发表的两篇论文给出了所谓的均衡解(称为“纳什均衡”)。这是一个稳定的策略组合,每个参与者如果单独改变策略不会比现在的选择更好,而是可能变坏。因此达到纳什均衡后,参与各方都不会主动改变策略。纳什由于对博弈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应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认为:要想成为现代社会中有文化的人,必须对博弈论有所了解。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博弈论运用的例子。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垄断行业为了追求利润而结成联盟,不允许降价促销;但总有一些商家试图把自己的商品卖得更快些,偷偷降价促销。所以,这个联盟是不牢固的,这种现象与博弈论里有名的“囚徒困境”问题类似。这个问题,也有点像今天小胡所面临的,竹笋价格默契问题。

    “囚徒困境”是这样表述的:假定有两个小偷被抓住了,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也不揭发对方,有可能得到最轻的处罚;如果有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那么坦白者可以获得较轻的处罚,不坦白者就要加重处罚。在没有事先同谋的情况下,最优策略是二者都坦白并揭发对方。

    这就是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它是各自最优策略,但并不是总体最优的。总体最优策略是各自都不坦白也不揭发对方,但这种策略组合是不稳固的,就如同上面所说的“价格联盟”。

    我们在平时,有很多人爱占小便宜,大家都看不起这种行为,但身边始终有这种人的存在。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搭便车。如果从博弈论角度来说,这要从博弈论中着名的“智猪博弈”故事说起。

    该故事有多种版本,其大意是:在一个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猪圈一端有个踏板,需要多次费力踩踏板,猪圈另一端才会落下一些食物。如果小猪去踩踏板,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就吃完落下的九成食物,小猪只能得到一成食物;如果大猪踩踏板,则小猪能吃到三成落下的食物,大猪吃到七成食物。

    假定踩踏板要消耗相当于二成食物转化的体能,两头猪各自会采取什么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对小猪而言,等待大猪去踩踏板是最优策略,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策略。对大猪而言,虽然知道等待是小猪的最优策略,却不得不去踩踏板。这是它的唯一选择,否则它也要和小猪一样挨饿。所以,最终小猪搭了便车,可以不劳而获。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有投机取巧的人,他们从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学会了“搭便车”策略,因此就会出现能者多劳、强者多尽义务和“鞭打快牛”的现象。从博弈论观点来看,搭便车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我在部队时,战术课上,队长讲到一个问题在战场上面临敌机轰炸,是否躲在最好的掩体里最安全

    有人回答“是”,但队长的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敌人如果知道你躲在最好的掩体里,他就可以对这一掩体集中轰炸。明智的策略是以某种概率随机选取不同的掩体,让敌人不知道你躲在哪个地方。这就是博弈论里所谓的“概率策略”。我不知道队长学没学过博弈论,但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方案。说:“你躲在已经炸过的弹坑里,被炸的几率估计要小些。”

    当我问队长原因时,他解释到:“从概率来说,两颗炸弹落入同一个弹坑的机率是极小的,这种小概率事件,可以当成不可能。况且,如果炸在弹坑旁边,而弹片作为最大杀伤力的东西,是向上飞的,你在老弹坑的底部,被弹片杀伤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他后面的解释,就不属于博弈论了,虽然有数学知识,但更多来源于经验,属于实践论。

    原来李茅给我上过课,我们和小苏三人组成一个公司时,我们股比是各占三分之一,这没什么博弈。因为感情因素和团结考虑。但当那个技术团队加入后,如何确定他们的分配比例,这就涉及到博弈论的问题了。为此,李茅也给我们普及了相关理论。

    这个问题归结为如何计算成员对联盟的贡献大小。美国数学家和经济学家沙普利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可以计算每个成员在合作联盟里的贡献大小,即计算“沙普利值”。沙普利是博弈论



第四百八十四章 天才不幸福
    在这看相十足的午餐面前,我不能让小胡沉浸于悲伤的回忆之中,我得说点高兴的。“小胡,不瞒你们说,我当年只考了个三本。万老师是大学老师,教哲学的,在我看来,就是栋梁之材了。何况你,省市高考状元,在我看来,就是真正的天才了。”

    “我才不是天才呢。你想想,各省市状元,在清华北大的有多少个几个成就了的更何况,有外国人总结出天才的十大特征,我又具备了几个,就是我全部都有了,这十大特征,无非是证明了一件事情:天才不幸福。”

    “还有这事”万老师兴趣陡增,虽然我们不喝酒,但已经座在桌子上了,四菜一汤,颜色对比鲜艳,拿汤当酒,拿话下酒,不也是风雅的事吗

    我突然想起了,当年与小池在酒吧偶遇时的情境,我们模仿孙甘露的风雅,说着《我是少年酒坛子》的台词。那美好激动的心情,仿佛此刻再现。

    小胡说到:“先申明一下,有些特征,我说出来,恐怕有些影响食欲,你们听还是不听”

    万老师倒是干脆:“所有真理,都是美好的,但讲无妨。”

    “好吧,那我就从最影响食欲的特征讲起,如果这一关你们能过,我就接着往下讲。这一个特点是:处女和。”

    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聪明人与智力平平之辈相比,花在亲密上的时间相对较少。个中缘由,当然不像我们过去所说的“没人愿意去搂抱一个愚蠢的傻瓜”那么简单。最近针对一些顶尖学府(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一项研究表明,高智商者每个人的平均性伴侣数量明显低于作为对照组的普通学生。高智商处女的比率也是十分显著地高达45%。
1...269270271272273...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