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但我此刻脑袋出现了一部经典,是佛教的《梵网经》,网是什么,是线性思维的组合。只不过,再密的网也只是线条组成的,漏洞太多。
“逻辑出现了,于是世界得以改观。”万老师兴奋起来:“逻辑说的是面的事,也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于是,人类思维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哲学阶段。”
“你说得不错。关于梦的解释,人们注意到,总有成对的因素来分析梦的本质入特征,产生了大量的思想成果,这就是逻辑的力量。”小胡肯定了万老师的说法。
他继续说到:“比如说对梦的概念,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梦的产生与消亡的因素。”
我也说到:“格物致知,孔子所谓的格,是区分,有逻辑的意思了。庄子利用逻辑的诡辩,公孙龙的尖白论及白马非马论,更是将语言与逻辑结合起来,形成概念的雏形。”
“庄老师,你应该学过哲学,比如这个概念的概念。”万老师轻松地说到。
“个人爱好和思考,不专业,见笑了。”我必须谦虚,因为我知道,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人,只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思想,不承认有哲学。因为概念不同。
其实,中国思想发达,导致逻辑不严密,也与我们的文字有关。我们是独立文字,文字组合歧义较多,不适合精密的推理。而拉丁文字,是拼音文字,是字母的组合。它的句式也是从句组合的,可以精确分析和界定的。有人曾经说过,汉字的信息密集量太大,所以往往不精确。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反正,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主张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理由是,精确的字母文字,才能孕育精确的现代逻辑和科学。这个立论是比较偏颇的。因为,世界上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太多,而只有西方,才产生了严密的逻辑和自然科学。要说,西藏文字就算是拼音文字,蒙古也是,但他们的逻辑与自然科学水平,还没有我们强。
“我们回到梦的概念中来。”小胡提醒到:“不能因为黑夜没有光线,我们的谈话就没有方向。”
在我们心照不宣的笑声中,他继续说到:“梦与醒的关系,就是利用逻辑来分析的最常见的话题。比如有的思想家总是认为,梦是醒的延续,醒时最强烈的情感会在梦里出现。而另一派认为,恰恰相反,梦中出现的,与醒时的现实,总是距离遥远,甚至故意背离。当然,大家都从逻辑上承认,无论是延续还是背离,都是以对方存在为基础的。或者说,没有现实,也就没有梦。”
“这个结论符合逻辑。但是也太模糊了吧”我问到。
“逻辑只设定边界,而精确界定,哪个是最主要的内容,则需要实验,这是科学的雏形。并且,早期的实验,其实只是观察。”小胡说到:“通过对自已梦的观察,人们发现,许多梦的内容,曾经在生活中出现过,但我们醒时不记得它而已,梦却重现出来了。梦可以自由处理醒时无法恢复的记忆,这个发现,我们叫它记忆增强的梦,有巨大的实践意义。这是梦的研究的起点,或者叫第一个结论,或者叫梦的第一个被人们发现的特征。”
我听到此时,突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真的是这样,我以前怎么就没注意到呢我们梦中的山川,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那只是残存记忆的重现,而我们平时以为,自己已经忘掉了它们。
“只要边界确定了,逻辑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于是,科学就登场了。最早的科学,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运用事实来探索的。刚才的结论,与其说是我们人类梦研究的成果,不如说发现了一个事实。如果没有逻辑界定,这个发现,不知道要晚多少年。”
万老师补充到:“所以说,逻辑是科学产生的基础之一。”
“对的,按事实用逻辑界定的办法,人们发现了第二个特点:越是童年的经历,在梦中重现的机率就越大。比如有人记录了一个关于童年的梦。一个人小时候住在蒙布里松,离开25年后决定回老家拜访家庭中的老朋友们。出发前一天晚上,他梦到自己已经到了老家,在蒙布里松附近遇到一个人,自称是他父亲的朋友,叫mf。他在梦中想起,小时候老家确实有一个绅士的名字叫mf,但记不清他的长相了。当几天后,他真实地回到老家,居然再次发现了梦中的地点,尽管在原来他确定自己从未来过这里,他遇到了一个男人,一眼就认出他是梦中的mf,只是这个人要比梦中的男人苍老得多。”
小胡说完这个故事,我马上说到:“也许,他去过那个地方,童年时候,他也看到过那个男人。只不过,这种记忆,在清醒时已经忘掉了,在梦里重现了出来。”
“正是如此。童年的记忆,永不磨灭。”小胡断然肯定。我吓一跳,因为记忆永不灭的话题,我也
第四百八十一章 权威的成果
万老师显然也被这种确定性所迷住了。毕竟,知识的魅力,是无穷的。对真理的追求,才让我们到庙子里来。而夜晚,正是探讨真理的最好时光。虽然外面没有光,但智慧的光芒,此时最宜显现。
“小胡,既然我们已经谈到这里了,何不如,今晚就以梦为主题,把近代研究的,确定的成果,给我们说一下,也算是科普,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探讨,打个基础。”
我问到:“对啊,小胡,我也想听。
“下一步探讨万老师,你想进行的下一步探讨,是什么意思”
“当然是认识论,毕竟,佛学也有人叫它唯识学。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认识的机制,怎么判断别人是否是真理呢”
当然,我们三人,还没有真正信仰,所以需要判断。而我们的话题是从梦开始的,就要谈透它。然后,再转入有关思维有关认识的话题。这不仅自然,而且,小胡很专业。他讲的,比我所见到的所有大学讲座中的老师,都好懂,都能够扣住我们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太聪明,真正的高手,不管他今后从事研究还是教学,成绩都会远高于万老师。
随即,他给我们介绍了近代有关梦的研究进展和流派,以及他们的主要结论。
虽然人们对睡梦的探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但是,系统而比较准确的研究还是近现代的事。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以及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梦的研究很有代表性。
弗洛伊德对梦作过多年研究。1900年,他出版了划时代巨著《梦的解析》,以后又出版了《精神分析引论》等多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对梦的观点。他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在多种多样的愿望中,弗氏更为重视性的**。他认为**是人的一种本能,而本能是一种需要,需要是要求满足的,梦就是满足的形式之一,弗氏认为,梦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清醒的精神活动的延续。借助梦可以洞察到人们心灵的秘密。梦是无意识活动的表现,人在睡眠时,意识活动减弱,对无意识的压抑也随之减弱,于是无意识乘机表现为梦境的种种活动。
阿德勒曾经熟读过弗氏著作《梦的解析》一书,他对梦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做梦是有目的的。梦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可以从对梦的期待中,看出梦的目的。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人的所有活动都具有目的性,梦作为人生活动整体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有目的性。阿氏认为,梦和生活相互一致。“假使我们在白天专心致力地追求某种优越感目标,我们在晚上也会关心着同样的问题。
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梦必定是生活样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样式的建造和加强。”阿氏认为,人在睡眠时和清醒时是同一个人,由白天和夜里两方面表现结合起来才构成了完整的人格。人在睡梦中并没有和现实隔离,仍在思想和谛听。梦中思想和白天思想之间没有明显的绝对界限,只不过做梦时较多的现实关系暂被搁置了。
阿氏认为,“梦是想在个人的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梦是联系做梦者所面临的问题与其成功目标之间的桥梁。在这种情况下,梦常常可以应验,因为做梦者会在梦中演习他的角色,以此对事情的发生作出准备。”
荣格早年读过弗氏的《梦的解析》并与弗氏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参加了弗氏的精神分析运动。荣格认为,人的大半生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活过的,可以把意识称为人类心灵的白昼,而潜意识心灵活动属于夜晚部分。梦就是潜意识的表现。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重视潜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是理解和分析梦的前提。
荣氏认为,梦是某种暗示性。梦所暗示的属于目前的事物,诸如婚姻或社会地位,这通常是问题与冲突的渊原所在。梦暗示着某种可能的解释。同时,梦还能指点迷津。他把梦“当做是诊断的无价之宝来看待”。
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对梦的心理机制,梦的成因以及梦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贡献,这里就不多说了。
世界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他从生理机制方面解释了人为什么做梦的问题。他认为,梦是睡眠时的脑兴奋活动。氏认为,睡眠是一种负诱导现象。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引起了它的对立面——抑制过程,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中广泛扩散并抑制了皮层下中枢,人便进入了睡眠状态。人进入睡眠时,大脑皮层出现了弥漫性抑制,也就是抑制过程像水波一样扩展,当人熟睡时,弥漫性抑制占据了大脑皮层的整个区域以及皮层更深部分后,这时就不会做梦,心理活动被强大的抑制过程所淹没。当浅睡时,我们大脑皮层的抑制程度较弱,且不均衡,这便为做梦提供了条件。
当然,要想深刻了解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对梦的有关研究,还必需阅读他们的专著,因为他们对梦的种种观点,都分散在他们不同的著作中。同时,他们对梦的解释和研究也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些解还欠妥和过于简单。但可以相信,随着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和发展,当代和未来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家们会对梦作出更准确,更完善的解释。
当然,巴氏最让我们记住的,却是他关于狗的试验,得出条件反射的结论。
弗洛伊德在使用自由联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有的病人所回忆的和所报告的内容是他们入睡时所做的梦。于是,他用自由联想法对梦进时行分析,并于1897年开始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他发现,梦是通向无意识(潜意识)的一条迂回道路。弗洛伊德认为,通过对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精神病患者的最终的被压抑的**。因此,梦的解释也可以成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体现在他于1900年发表的、轰动一时的《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他说:“我必须坚持,梦实际上是具有重大含义的,一种释梦的科学程序是可能的。”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
我们从前面的叙述中已经知道,**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寻求满足,由于在意识的门口有"检查员"的检查作用而不能得到满足;但是,当人们在睡眠的时候,由于检查作用的松懈,无意识(潜意识)中的**得以绕过"检查哨"(或者说绕过抵抗),并以化装(即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所以,就是梦的内容,也并不是是**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有些梦,例如,口渴的人梦见喝水,就是容易理解的。但是,有时人会梦见各种各样的、不愉快的、甚至使人感到痛苦或焦急的、以及东拉西扯毫无意义的梦境,这又怎样解释为“一种**的满足”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弗洛伊德创用了两个名词——“显梦”和“隐义”。
所谓显梦,它类似于假面具,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的外显的内容”。所谓隐义,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做梦好比编造谜语,显梦是谜语所说出来的内容即谜面,隐义是谜语未说出来的让人猜测的内容即谜底。这样,弗洛伊德就把梦境分成为两个部分——显梦和隐义。
弗洛伊德指出,“把内隐的梦改变为外显的梦的过程”叫做“梦的工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梦;“以相反的方向所进行的、从外显的梦到内隐的梦的工作”就是我们的“释梦的工作”,即“释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工作(即做梦)共有四种基本过程(或者说是四种工作方式):第一种过程是“压缩作用”,即几种隐义以一种像征出现,也就是说,显梦是隐义的一种“简略的译本”。
第二种过程是“转移作用”,即:一方面,将隐义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另一方面,把梦的思想的精神重点或中心加以转移。梦的转移作用和梦的压缩作用是两个主要负责塑造梦的工匠。
第三种过程是戏剧化,即“梦中的描述手段”,就是把思想翻译成为视觉意像,也就是用具体的形像来表示抽像的**。
第四种过程是润饰,即“二级加工”,这是指醒后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使其
第四百八十二章 底盘与动力
短暂沉默过后,万老师说到:“据我所知,小胡所说的伟大人物们,以及我所了解的哲学高手们,大多处在一个不太幸福的生活之中。按理说,幸福是一个心理状态。最能够了解自己心理并且处理调适它的,应该是心理学家。但是,搞心理学的,也不见得比我们更好地处理心情问题,对不对”
他说得有道理啊,毕竟幸福只是一种心理感觉。按理说,如果能够操控或者调适自己的感觉,应该更容易得到幸福感。
“你是在说我吗”小胡敏感地问到:“你是说我不幸福,甚至学了心理学后,有更麻烦的心理问题”
“不不不,小胡。我是说,了解自己心理的人,怎么打理不好自己的感情”
“也许是底盘与动力的关系”小胡的思维一向跳跃,这是天才的基本特点,他思维的线索即使是直线的,但因为速度太快,旁人也难得追上他的思路。
我在大学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个逗比老师。我们教数学的是一名副教授,年纪比较大,他的授课风格与其说是严谨,倒不如说是照本宣科。
有几天,他病了。于是,就让一个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伙子来给我们上课。我们这三本院校,高数学习,大致是用最简单的题达到60分就万岁的程度。但这家伙估计刚毕业,还有二塄子热血,第一次上讲台,就有点收不住。当他讲到某个数列矩阵时,脑袋一短路,就自嗨地跟我们大讲,数学之美。
“大家快看,这个矩阵,是不是美得一塌糊涂你们看这两条对角线上的数字,以最中间的0来看,四边都以它为中心对称,对不对你们看纵列和横列,也有规律,大家看到没有谁来回答我”
这家伙背对着我们对黑板上的数字指指点点,当他回头看有没有同学举手时,发现,大部分人都低下了头,当然抬头看他的少数目光中,都透露出茫然的神色。
他丢掉了手中的粉笔,独自黯然神伤。
他动力强劲,而我们学生,底盘稀松。我们互相拉垮了对方,何必互相伤害呢三本院校的师生,如果只讲学术,算是一种不道德。
“对于幸福,对于感觉,对于心理。我们要注意,这个动力和底盘都是自己。假如求知的**和见识的扩展是你的发动机,因真理之油的牵引,你会很有能量。但你的经历和记忆情感,则是你的底盘。二者如果不相匹配,尽早会出问题。”
小胡这一解释,万老师说到:“所以庄子说,以有涯求无涯,殆矣。”
我理解到:“人们看到的世界信息是无限的,至少有无限的可能。但能够理解的,只能是与自我经历的框架自洽的。如果不能自洽,矛盾就产生了。所以,高手的痛苦,大概来源于此吧。”
“很合逻辑!”万老师不知是玩笑还是赞叹。
我就当他是玩笑吧,我也幽默一下。“疯人院院长测试三名精神病人,看他们的恢复情况。院长问:你们知道中国最高的人是哪个甲答:我知道,是姚明,2米24,最高了。乙反驳:错,是乐山大佛,超过七十米。丙说:什么叫超过七十米,人家七十九米好不好甲此时来神了:那是坐到的,七十九米,他要站起来,不得超过100米乙担忧到:都坐了这么久了,不知道还站不站得起来哟。丙表达了同感:估计不行,长期在江边,关节炎肯定是有的。”
说得三人哈哈大笑起来。夜晚的笑声,许多事是**是邪恶甚至不可言说。而今夜,我们的笑声坦荡。
话开了头,就无法结尾,万老师也说了一个。“两位大别山兄妹第一次到武汉长江大桥,如此壮美的景色让他们受到了震撼。弟弟说:这样的建筑,怕是要五十块钱才修得起来吧。姐姐纠正到:你怕说得,没得一百块钱,下得了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