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我得试试转移法。
“你们看,我们谈论了半天不愉快的东西,却错过了现实的美好。这洱海,已经变换了多次颜色,各有各的美,我们在这样风景如画的地方,自已找别扭,是不是荒唐”
他们终于被我
我拉回注意力,开始有模有样地看景色。此时苍山在水中,已经变成黑色,而天边的晚霞,映衬出湖面一种昏黄和神秘的光。
我必须发点感慨了:“江山本无主,闲者是主人。如此美景,不趁机舒缓自己的心情,不融入这种画面,是不是亏了”
“那个害杜丘的人,也是这样想的。”万老师开始幽默起来,他模仿着电影里那反派的语气,说到:“杜丘,往前走,不要怕。你看,天多蓝啊,走下去,走下去,融化在这片蓝天里。”
实话实说,他算是模仿得惟妙惟肖,很有戏剧感。但,小胡的反应是一脸懵。一个七零后爱看的电影,对于我这种八零后来说,也是因为偶尔有别人电脑上看到的存货才有印象的。对于小胡这种九零后,从他本人到他同学甚至他所有认识的同时代人,都没有看过这个电影了。当然懵得不行。
“你应该看过啊”万老师惊奇到:“一个心理医生对付一个假精神病的桥段,你不是学心理学的吗”
我赶紧解释到:“艺术不等于专业,请你尊重一下北师大好吗。”
此时,小胡果然笑出声音来了。他的笑稍微有点夸张,我没听见过他可以如此大声地笑,估计有故意的成分,房顶上惊飞了两只鸟。
万老师估计受到了感染,知道让人开心的重要。“对啊,李白,苏东坡,都得到相似的结论。把心闲下来,可以纵情山水间,陶渊明我们学不了,但做个快乐的旅游者或者自由人,总该是不错的。”
“结论还不是一样”小胡的语调又从假装的轻快变为忧郁的平静:“及时行乐呗,骗自己吧。”
“怎么这么说呢快乐就是快乐,多一分比少一分好,对不对”我不希望他过快地低迷。
“这个量变并不能引起质变,无论你自以为的快乐有多少,但无法改变人生是悲剧的特点。万老师,这样的例子,在逻辑学上,是不是有一个忒修斯悖论”
这个悖论我也知道。一个逻辑模型,证明量变与质变的不可通达性。假如一条木船在海上长久地航行,当它坏了一块木板,就换一块新的,长此下去,当船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换完了,那么,请问,这条船还是原来出海的那条船吗
“是有个这样的悖论,这只是说明了逻辑所能解释的范
第四百八十八章 偶然性跳变
“我知道你们是劝我,还有其它可能。但是,推倒的墙,重新建起来,还改了样式,我不想费力了。我只想顺水推舟,毕竟,有许多爱,不可以重来。”
小胡把话说开了,我们也就没有劝的理由了。其实,我们都走上了这条路,虽然犹豫着,但没人想中途放弃。
人选择一条路径,不光是基于有利原则,还基于机会成本。从理智来说,大部分人选择时,都是基于有利原则的,虽然不肯定,从长远看,那条路是否真的有利。
比如追求女生,我想男人都是这样想的,当我不了解对方时,我首先追求漂亮的女生,得到现实的利益:美丽。或者说,感观上的愉悦。当面临几种不同类型的漂亮时,你有了选择自由时,你就会首先选择自己看起来,最舒服的那个。这就是眼前有利便利。
好汉不吃眼前亏,有现存的便宜可占,谁会放过呢
当然,随着了解的加深,时间的演进,交往的深入,你会发现,还有些女生,性格好,能够给你舒适的感觉;还有些女生能力强,能够给你提供生活上的依靠;有的女生聪明,能够理解你的需求,按你需要的方式爱你;有的女生性感,能够极大地让你享受床第之欢;有的女生忠贞,让你有安全感和百分之百的信任。
总之,这些优秀的品质,如果对方能够提供你最需要的,你就会立即选择她。这就是有利原则,在恋爱上的运用。
许多女生,虽然有很多优秀品质,比如家里有钱,比如人很漂亮,但你不太需要。因为你本身有钱,比如漂亮的人性格不太好,而你需要一个善解人意的人,那么,你就不会有很大的热情。
当对方的条件适合你最大的需求,对方就是最合适的。这有点像供需的买卖理论,只不过,不是论斤两计价,而是以心理感受为标准。
不管男性女性,在选择异性时,都首先关注外貌。这不仅仅靠一个看起来舒服和激动,就可以简单解释的。我们知道,激动,是因为荷尔蒙的冲动产生,本质上是一个生理反应。对漂亮的追求,也有生理上的原因。一般来说,从原始时期,人们对漂亮的定义,都是以健康为基础的。
健康的人,体态匀称,面容对称,这是人类对美的基本定义。健康有利于繁殖下一代,这就是生理需求了。人们的爱情,如果不以生殖为目的,那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异化。但人的本性,潜伏在我们身体之中,总是寻找最基础的冲动,寻找看起来健康的人:漂亮。
当然,有一种人欣赏的漂亮与健康不对称,甚至是反着来的。比如林黛玉,是一个病殃子的形象,而她在贾宝玉的眼中,就是天仙。
促成这种欣赏标准变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第一,贾宝玉的原因。他纯粹就是吃饱了撑的,将生活内容艺术化了。或者说,围绕在他身边的美女太多,生理满足的选择太多,他并不迫切需要这种健康之美了。物以稀为贵,引起他保护**的病秧子,才更突出。第二,是黛玉的原因,她提供了宝玉最需要的,生活艺术化的能力。黛玉是文化修养和艺术能力最强的人,而宝玉恰恰需要这个。
特殊的需求指向特殊的人,所谓奇怪的爱情,不过如此。
但是,在这种对象的选择中,还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机会成本。
即使在宝玉这样优越的条件看来,正妻也只能有一个。如果选择了黛玉,那么宝钗的机会,就没有了。得到的机会与推动的机会相比较,哪个权重更大,他就会选择哪个。
宝玉从锦衣玉食中长大,对所谓家庭兴衰、权财发达、家风培养,兴趣不大,而对个人的艺术享受及心理契合,要求很高,所以,他宁愿舍弃宝钗而选择黛玉。
但对于整个家族来说,恰恰相反。宝玉是唯一的继承人,担负着家族传承的重任,担负着权财发达的希望。如果配偶不能在这方面给宝玉帮助,反而从生殖能力上有值得怀疑的缺陷、在鼓励宝玉科举进步上有阻碍,是家族长老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所以,宝玉的个人追求与家族对他的定位,造成了不可协调的矛盾,这就是他的悲剧原因。
以上说的是爱情,而人生面临的选择很多了。比如,今天我们三个,在选择的门槛上,要做出果断的决策,就必须用这两个原则来仔细分析了。
第一个原则,有利原则。哪一个选择最适合我的需求,并且并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就选择哪个。以我自己为例,钱与权与物质享受甚至女人和爱情,对我来说,都不难得到,所以,我并不迫切需求它们。
一个个地说,钱,我已经实现财富自由,我不知道,如果我有更多的钱,还能够做出什么更有实质性的飞跃。比如爱情,曾经与我有过关系的三个女人,者曾经给我过爱情,但我不能够纯粹地享受它,因为,我自己的要求太多,甚至分不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哪一个人。物质享受更不用说,要知道,四川人把菜研究得最丰富,也没见得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仅用量的增加来丰富人生的意义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质的跳变,才能享受惊喜的极乐。人生如果没有跳变的可能,就不值得抛弃一切去尝试。
我的脑袋,有时进行自我推理时,经常会冒出一些自己都想不到的新词。比如刚才想到的:跳变。与惊喜理论相同,前面说过,突然暴富可以极大的增加快乐,这种暴富,就是人生的跳变。
这种向上的跳变,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畅销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生惊喜的跳变而产生的。
在中国,从宫廷到农村,人们喜欢看薛平贵与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的故事。这其实是人生跳变的效应。从
最穷的规定,到最有权势的人,这个跳变,激动着历史上无数人的心。
在西方,从贵族到平民,最大的畅销书作家大仲马,也靠这个秘方,让自己的人生得到了跳变。甚至,他所写的作品中,主人公就像是他自己的梦想投射。《基度山伯爵》中,那个被人追杀的逃犯,最后得到宝藏,最后有钱有势,成功复仇,完成了快意的人生。
跳变的特点是忽然之间。
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真正的主角是王宝钏,因为,人生对于她来说,是真正的突然性跳变。十八年,丈夫生死不明,自己苦守寒窑,落入最底层最悲惨的命运。但忽然之间,丈夫回来了,权势达到人世的顶点,这只是几句话的时间里,命运就发生巨大的转折,这就是最富戏剧性的情节了。
要让观众看薛平贵十八年战争的奋斗史,观众的兴趣估计就不大了。人们最喜欢的,就是王宝钏命运的跳变。
其实,大仲马本人,人生也存在着跳变。他原来就是一个穷人,当一部作品终于成名后,他就成了最有钱的名人,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过去他难以满足的渴望,此时要加倍地还回来。过去他追求不到的女生,如今他同时拥有许多个年轻美貌的情妇。当然,其名的小仲马,也是他的私生子之一。
一个人生快意的人,在小说中写出一个个快意的人生。观众在跳变的激动中,抹平了平庸日子的苦闷。他所提供的,正是观众需要的,所以,他成功了。
我们三人,基本上属于衣食无忧的类型,但又比较自我甚至是自大,总希望人生有一次真正的跳变,所以,在佛门中试试运气。
但真要你付出机会成本,你还是要犹豫的。
比如对出家这件事,我们都没有做好准备。我本人,甚至都没有皈依。出家,意味着要抛弃世间的一切,我们愿意为此付出吗
对于万老师来说,看样子,他是不太愿意付出的。他只是来看看,来学学,终究是服务于他世俗的目标,寻找解答学生或者自己在哲学上的疑问。他的目的是求知,用不着付出人生的代价。
而小胡,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也不清楚自己会得到什么,所以,几年来,始终在门口犹豫。
从机会成本原理来说,他的机会成本最小,因为按他的心理想法,他本来什么都不拥有。即使我们告诉他,他可能有母亲的爱,可能有姐姐的爱,但这些都不是他迫切需要的,况且,这两种爱的性质和后果,无法确认。
所以,他就当自己什么都没有,也就是无成本的入佛门。但是,他不清楚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这才是他久不入门的关键。那些比较虚的传说,那些难以达到的悟道的高度,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一定能够得到,所以,他在犹豫。
如果有突变与跳跃,任何人都想试试。但如果是跳进一个大坑,出不来了,这个代价,谁都不想付出。
“说白了,我们都只是想试试。”我感叹到:“我们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在没看到实际效果之前,我们不会真信。”
他们当然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么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三人其实都在思考同一件事情。
“我承认,庄老师,我就是试试。”万老师说到:“这里面隐藏着三个问题。第一,有没有终极的道,这个问题,在没看到之前是不能肯定的。第二,即使有,我们能不能悟道,如果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它,那它即使有,也对我没有收益。第三,悟道后,对人生有什么作用。如果不能给人生以革命性的改变,悟道也没有意义。”
哲学老师的思路和逻辑是清晰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含义,层层递进。他所说的革命性的改变,与我思考的人生跳变的惊喜,如出一辙。
 
第四百八十九章 电炒锅事件
本来今天中午的菜,是我自告奋勇来炒的。买菜的时候,我们都达成了共识。我跟刘大哥在丽江学会了几道关于云南菌子的制作方法,主要是煨汤。
所以,除了一些蔬菜外,主要我挑了两种菌子,这是干菌子,因为毕竟是冬天,用来熬汤正合适。
厨房的用具很简单,除了一个电饭煲,就是一个电炒锅。我只好提前做了,因为煨汤需要很长时间。买回来菜,将干菌和竹荪洗好,用水泡上,等待一段时间,让它们发够水分。
三人先在喝茶时,闲聊,话题不过还是昨天的那三个层面。偶尔扯一些生活上的琐事,主要是万老师说些他们学校的趣事。
“现在的年轻人,爱好与兴趣与我这一代差距很大。虽然知识体系跟我们一样,但社会土壤不同,孕育出的精神品质相差很大。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纯粹在思辨中可以找到快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小胡笑到:“你是说我老了吗思想老化”
“不是,是深刻了。而现在年轻学生,追逐表面化的、直接性的东西多,物欲与感观层面的追求,让他们失去了深入思考的动机。刺激源太多,也就不深刻了。”
“你是在说我吧万老师”我不忘他一下。毕竟,我也是从那种追逐声色中过来的人。
“你更厉害,庄老师,你能够从那里面走出来,单纯享受这种清静的思考,你很不简单。返璞归真,这是大境界。”
得,他给我戴高帽子,反倒是我尴尬了。万老师逻辑有力、谈锋甚健,他把辩论挑战当成游戏,如同打体育比赛,我就不要以个人爱好挑战人家吃饭的能力了。
我得负责今天的吃饭问题。差不多菌子泡好了,再洗一次,加油加水加作料加食材,一套子功夫下来,总算是可以歇一会了。当然,电饭煲做饭,也同时进行着。
总觉得电饭煲是最伟大的发明,据说这是日本人发明的。以前中国做饭,要经过许多工序。比如煮时要不停地搅,八成熟后,要泌出米汤,然后是蒸,转换方向免得受热不均。
这一整套下来,浪费一个人的精力,还不算照顾火的人。烟火气算是有了,但太不节约劳动力了。当然,今天仍然有人怀念它的好处,比如有米汤喝,比如蒸的饭有金黄色的锅巴。但是,做饭的根本目的,是要吃米饭的。电饭煲作为电气化在饮食方面的发明,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是最有意义的进步。
我闲着没事的时候,又返回他们谈话的桌子。结果,我看到,小胡准备换茶,而万老师,已经往厨房我这个方向过来了。
所有谈话,换茶只是一个借口性的动作。本质的意义是,话题聊死了,大家都需要歇一下。如同篮球比赛,上半场时间到,裁判要撒尿。
“嘿,好香,庄老师,你们四川人,天生的美食家嘛。”万老师模仿陈老总在电影中的四川话,给我玩笑起来。陈老总是伟大的人,他功勋卓著,为中国人的骄傲,读书人的骄傲。他的副产品是,推广了四川话的受欢迎程度,以至于,万老师这种说普通话的,模仿起来,都有点神似。
“这不是我在四川学的,我老家贫困得很,哪能吃得这么细致。我是在云南跟一位大哥学的,他才是做菌子的行家。”
“这个汤已经有香味了,怕是快好了吧”
我看了看手机,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几分钟了,这电炒锅的火力很猛:“差不多再过十来分钟就可以了,那饭也差不多熟了。”
“就这一个菜”他盯住了厨房一角的菜蒌子,说到:“我来炒个白菜,酸辣味的,怎么样”
“你还会这个”
“我老婆经常炒这个,我喜欢吃,看也看会了。”他一边洗白菜,一边说到:“不是还有卤豆干吗在电饭煲上蒸一下,不就三个菜了中午也就够了。”
看样子,他也会安排生活啊。锅里的菌子差不多了,我尝了一口,已经到位了。我把它倒到一个罐子里盖好,用一块干毛巾包好,起着保温的作用。最后,我在菜板上切一点葱花,准备上桌前开盖子再撒上提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