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而此时,万老师的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锅已经洗净擦干,他正向里面倒菜油。我正把卤豆干住电饭煲上蒸的时候,听到他倒油的时候,稍微有点奔放。
“万老师,炒个白菜,要这么多油干嘛”
“白菜就是需要热油来炝,我老婆炒菜的时候,火星直冒的,你是没看见,光是那火光,那声音,就刺激。”
万老师想老婆了吧,他老婆一定很贤惠吧。
突然,我听到轰的一声,油锅燃起来了。我马上反应过来,我顾不上一边恐惧加手足无措的万老师了,我必须得找东西灭掉它。
由于油太多油温太高,火燃得非常大,火苗估计有一尺多高。小胡也从门外惊叫着冲进来,慌乱之中,我只看到那汤罐外面,有一条保温用的大毛巾。我迅速扯下它,结果把汤盖子搞掉了,掉在地上摔碎的声音很明显,好像也洒了一点汤在毛巾上。
浸水是来不及了,我直接抻开毛巾,一下覆盖在锅上,总算压住了火苗的气势。那油烟以及烧糊毛巾的味道,让我迅速把整个锅端到了屋外,丢在了地上。
我望了望他们,除了稍有紧张和惊吓外,倒没有受伤的样子。“幸亏没有烫到人”,我长舒了一口气。想到烫这个字,我又开始出神,想起了北京的一个绕口令:“老头端汤上白塔,路滑汤洒汤烫塔”,老头端汤给谁呢是他自己要到那么高的白塔上去喝还是白塔上有什么更老的老头等着喝他的汤不危险吗果然把汤洒了。洒了汤着的,更关心的应该是老头烫着没有啊,为什么要关注是否烫着白塔呢白塔又不晓得疼。
当年我听到这个绕口令时,就是这样想的,那是我与小苏李茅的美好单身时代,而此时,我们三个单身汉又情景再现了。此时,我笑了起来。
这个笑很奇怪,经历了很复杂的心理与回忆过程,造成了他俩的误会。
“庄老师,你是在笑我胆子小吗”小胡居然也哈哈大笑起来,搞得我有点莫名其妙。而笑声中有点不好意思的味道,是万老师。
“他是在笑我不会做事呢,祸是我惹起来的,结果是庄老师平事的。小胡,你也在笑我吧”
小胡指着我的脸,给万老师使了个眼色,结果,万老师果然有点夸张地大笑起来。
赶快跑到卧室,有一面镜子,立柜上的穿衣镜。里面站着一个花脸的人,烟熏的脸,如同水墨画很不规则,一缕被火烧过的头发,不仅呈现出黄色,而且还让我闻到了焦糊的味道。
我这个形象可以上戏台了。我接着模仿着陕西话,唱着那句,原来跟小池一起在西安城墙下听到的一首短歌:“他大黑,他娘黑,生下个儿子茄子色。拉来舅舅比颜色,舅舅倒比锅底黑!”
一阵狂笑,我自己也嗨起来了。这种肆无忌惮的笑,对于我们三个人来说,是多么难得啊。我们找了一个理由,以我的丑态为标的,做了一个快乐的大工程。
终于把笑点充分利用后,我才有机会洗脸,并且拿一把剪刀,将那一点被烧过的头发,剪掉。明天该去理发了,马上要过年了,过年前要理发,不然春节长了,再理发,风俗上对舅舅不利。我毕竟还有个血亲,就是我的舅舅。我再次看了看镜子中的自己,依旧那么熟悉,尽管我好久没有端详过自己的形象了。
等我出来时,发现他们俩正等着我。
“怎么,想开饭了吗”
“不,我要坚持把我的菜炒完。”万老师很执着:“我现在可以说吃一堑长一智,况且,有你在身边,我不怕再出现危险了。小胡也看着,练练胆量。”
“你还好意思说小胡,你自己都没做好。”我打趣到。
“看得再多,不如亲自操作。书读百遍,不如试验一回。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这个嘴贫的哲学老师,一边倒油,一边还不忘他的专业习惯。
在我俩的注目礼下,万老师终于完成了他伟大的杰作。我知道,这是他第一次炒这个菜,甚至是第一次下厨房炒菜。也许味道不怎么样,但对他来说,或者对哲学意义来说,是一个伟大的飞跃:理论到实践,最有意义的飞跃。
我们上桌后,为了庆祝他的伟大飞跃,第一筷子,就尝了他的酸辣白菜。从口感来说,毛病不少。火候不够,油没有真正烧到高温,所以菜不脆。估计他是怕油烧长了,再引起火灾。这是矫枉过正的结果,可以原谅。酸度有问题,这是醋放多了,甚至让白菜的颜色都偏黄。辣味倒还算是传递出来了,但最致使的错误,他盐放多了。
但我跟小胡不约而同地说好吃,肯定及格了,但我们俩都给自己碗里加了一碗汤,冲淡那重的咸味。
也许从自我陶醉到自我否定来得太快,当万老师自己尝了一口白菜时,啊地一声,自叹到:“太咸了,失败了,你们怎么吃下去的”
小胡指了指罐子:“喝汤。”
喝完一大碗汤后,万老师说到:“从今后,我崇拜两个人,一个是我老婆,想不到这样一个菜,炒起来是这么难。从而证明了一个道理,我,是一个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你就不要拽文了,就说这汤好不好喝吧。”我笑到。
“简直太好喝了。所以,我今天崇拜的第二个人,就是我们的庄老师。临危不惧的品质,有条不紊的处置,敢于牺牲的精神,烹调菌子的功夫,你真是个奇男子啊。”
这高帽我可不戴,免得让小胡笑话。“我有什么勇于牺牲,你倒是说清楚。”
“你牺牲了头发,被烧了是不是。更关键的是,你牺牲了脸面,并且还跑
第四百九十章 他们那一代
万老师这种激动明显属于失态,他自己马上就意识到了。“你说得对,我的缺点就是嘴炮,毕竟是我们这种人的通病。说人莫说短,小胡说到我的短处,搞得我不冷静了。心理学,是这个规律吧”
小胡不好意思地笑笑,包含着肯定和歉意。“我不会说话,万老师莫跟我这年轻人见怪。”
“怎么可能呢年轻人对我的激烈批评我经历太多了,你这还算温柔的。课堂内外,跟我争论的学生,都可以说是最好的学生,话虽然难听,但我是喜欢他们的,但就是这样的年轻人,在大学里,也越来越少了。代沟吧我经常这样安慰自己,自己老了,不太理解年轻人了。但是,他们有些批评,却非常刺耳,我感情上难以接受,但理智上也觉得,他们一针见血。”
我赶紧问到:“什么样的批评,是最让你难受的”
万老师想了想,说到:“有一句话,我最难得接受,但想来,或许有道理。那是一个年轻的学生给我提的,他的专业成绩是最好的,但平时不太善于表达,也不怎么提问题,总是爱看书思考。他是真爱哲学,真能思考,是我最喜欢的学生之一。有一天,他给我说:老师,我发现你们这一代搞哲学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独立思考。”
太有冲击力了!说一个哲学家没有独立思考,这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他的专业素养对比太大了,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成绩最优秀的沉默者,最热爱专业的思考者,居然给老师来了一句最有打击力的话。
“我当时就愣了,没反应过来。打击太大了,你知道,在你最喜欢,甚至以他为骄傲的学生面前,他接了我的底裤。当然,我也是个好斗的,我当场就反问他了。”
“你怎么问的呢”小胡的问题一般都有意义:“是一个问题还是几个问题”
“你猜得对,你们这一代,一个问题是无法受到打击的。反击这样的学生,如同反击小胡这样聪明的人,如果不能从根子上一句打倒,就得从数量上,争取压力。我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的判断中,你们这一代,这个定语有特定的含义吗第二:你所说的独立思考,有什么样的内涵第三,为什么说我缺乏独立思考”
哲学老师就是专业,主体与客体,都从这三个问题中包含了。并且,还分了层次。我问到:“对方怎么回答呢”
“对方采取了我最无法容忍的方式回答了。他只说:这只是我个人感觉,老师你不要生气啊。说完,就走开了。”万老师一字一顿地说:“这种回避辩论的方式,让我受到些许的侮辱,并且他看出了我的情绪,用生气这个词表明了我当时失去了理性,这更是对一个哲学老师的蔑视。在我内心中,这就好比一句古话:不要跟傻瓜辩论。太打击人了。”
我与小胡对视了一眼,知道这句话对人的伤害。一直以聪明和专业和理性标榜自己的人,居然被自己的学生有可能视为傻瓜,这是多大的伤害!
“当然,人家也许是自己回答不了你的问题,故意回避而已,也许你想多了。”我安慰到。
“但是思考,或者说想多了,是我的工作,辩论是我的长项,这不得不引起我自己长时间的反思。因为,这位学生,这样说我,肯定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跟我没有感情与生活上的冲突,甚至从感情上讲,他与我之间,还比较亲近的。一个聪明人在理智正常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我必须把这种评价当成解剖刀,来反思自己的问题。”
所以,按我的观察,万师兄最好的品质,不是他的辩论和逻辑能力,那只是专业水平,不是个人品质。他最好的品质:一是对知识的尊重,保持着好学的传统;二是对自我的批判,他能够迅速认识并纠正自己的错误。仅仅因为这两点品质,他的人格就足以称为君子了。在今天的中国,真正把这两点作为自己习惯和品质的人,确实不多。
“整个反思过程,大概持续了一两个月之久。也得到一些结论,总体上,我终于认可了他对我的评价,他说得对。”
“我就佩服你这点,按你这个年纪,能够听进去年轻人的话,并且可以自我否定,万老师,你具备了老师这个职业中最优秀的特点,孔子的书,没有消失。”
小胡很少提到孔子,他此时提到,估计是把孔子,当成所有老师的典范了。
“按理说,思想与年龄并不能划等号,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晚年,仍然充满着批判探索与激情,如同苏格拉底一样,并且准备为真理牺牲。但他说到的:你们这一代,明显与年龄有关,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把我当年的同学们的思想特点归纳了一下,按哲学原理分析后,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这一代,因为特殊经历,造成的思维习惯,有其鲜明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不善于独立思考。”
这倒是一个新论断。要知道,万老师四十来岁,正是人生思想到身体最为顶峰的时候。他是成功的学生和成功的大学老师,从事着与思考有关的工作。应该来说,在他们那一代,他是最有思想的人之一,竟然落到了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地步,那其他同时代大多数人,是不是就没有独立思考呢
“我们这一代,既是偶像垮掉的一代,也是偶像丛生的一代。我们的中学在**十年代,我们的大学在九十年代末期,我们所面临的最宝贵的青春与求知时代,相当多的混乱与转折,夹杂着大量感情与非理性因素,是你们年轻人,所无法体验的。”
我有过体会,毕竟那个时代,离我并不遥远。但是,我的青春谈不上求知与思考,只是在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奔波。我太贫困,挣扎在生存中的人,根本不配谈什么独立思考,打工拿钱,老板的话,就是真理。
“小学和初中时,我们是有老先生的,年龄比较大,保留着过去老先生严肃但无趣的风格。但最吸引我们的,是年轻的老师,穿西装打领带并且夹杂着英文单词的年轻老师,才是我们追逐的对象。传承几千年的师道尊严没有了,偶尔被打破,我们因为追逐形式上的新奇,热烈拥抱着一切打破传统的东西。”
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那是新文化运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对那旧式的老先生进行了嘲讽。中国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主要有两种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文化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革命。第二个阶段,就是八十年代,西方思潮的进入,推动了改革开放。
这两个阶段中最主力的接受和影响者,是年轻人。尤其是在学校求知的年轻人,成为思想转换最快最彻底的人。
“在高中时期,文理分科,其实我理科成绩是很好的。但我坚持要学文科,只不过,我当时看了一些西方的哲学中译本,就是简洁介绍思想的那种小册子,就觉得自己智慧上身,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英雄气概,导致我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报了文科。”
这与我不同,因为我当时只是为了挣钱,凭名称印象,报了什么国际贸易,以为能够发财。结果当然很戏剧,我后来也算是发了财,但与我的专业,毫无关系。
“我们那个时代,高中与大学时代,受西方思想蔓延,个人主体成了根基,在我们同时代同学的身上,最直观的反映是个人英雄主义。看电影喜欢香港的古惑仔、成龙的武打片,或者好莱坞的超人,第一滴血。总之,热血澎湃的东西,我们都喜欢。其实,这与我们专业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
当然,哲学需要的是理性,凡是诉诸感情的东西,还是越少越好。感情与理智有冲突,并且思维模式完全不同。
“在哲学上,大学老师虽然也讲学院派的东西,也强调马原,但是我们私下爱好的是尼采,毕竟,热血是年轻人共有的特点。我们爱好摇滚,喜欢崔健窦唯,喜欢黑豹唐朝。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有热情。当时,我们鄙视一切权势与金钱,以为真理在我们手中,我们就是英雄。一个口号,正确与否不重要,能否鼓动我们,才是决定流行的关键。于是,我们就有了许多偶像,当然,心中的偶像,也保存不了多少天。频繁更换崇拜对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常态。”
其实年轻人都有这个特点,他们一无所以时,从心理角度上讲,就采取蔑视的办法,或者当现实不存在,活在自己营造的情绪环境中。也许,自己感动自己,并且有许多同龄人共鸣,就已经足够。
“这种火花四射的青春,貌似四面出击,实则一盘散沙。好的思想,不仅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体现出来,并且要经过实践的打磨,才能够坚硬起来。而,我们这一代在实践上,却过于幸运,或许造成了思想上的不幸。”
这个逻辑,我没有理解过来。小胡更不好理解了,因为,他比我还要小。时代变化太快,代沟就拉得太深,所以,十年,是不太好跨越的。
“之所以说幸运,是因为,大学后,我们的同学们都过上了更为缤纷的生活,生活每年都变样,几乎没有整理思想的时间和机会。我们那时候,毕业于重点大学的人,就是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也都有一
第四百九十一章 想的可能性
“我自认为是一个努力思考的人,也不算笨,但许多问题想不太明白。有一句歌词最能够形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万老师说的是崔健的歌词,这种内容是崔健最常见的主题。迅速变化的现实,让脑袋比较懵。人们凡是对不太理解的东西,就有本能的抗拒心态。
如果变化太快,连思考分析的时机都没有时,你甚至会愤怒。这就中国早期摇滚的基本特点,呐喊与愤怒。呐喊,是觉得自己的声音太小。愤怒,是因为无能为力。
但是,他们的呐喊和愤怒,是没有多少建设性的,他们只想解构什么,根本没能力创立什么。为什么总有一种声音太小的憋屈感呢因为他们生长在英雄主义时代,总认为人定胜天,结果,现实,根本谈不上天,其实是脚下这块地,你都影响不了。这与声音大小无关,只与能力有关。没有能力影响身边的人,总是在大喊大叫。
所谓愤怒,其实是改变不了自己与周边,世界不按我想的来,我们不是怪罪自己想错了,总觉得世界错了。
世界如果错了,现实如果错了,你的呐喊就跟疯子的性质差不多。就跟我小时候,内心不服,拿起石头打天的效果一样。遇到极端情况,自己扔上天的石头,会反过来,砸到自己的头上。而当时的摇滚,就有点自虐的倾向,于是,有些所谓的歌手,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从生理上来说,只是多巴胺等化学物质的反应。从心理上来说,只不过是个偶遇。但是,它的一个另类特点,总被人滥用。是与痛苦相对应的,基于这点,有人就制造一点痛苦,造成没痛苦时那点快乐的感觉。自虐,就这样产生了,并且形成依赖。如同酒精依赖症患者,不制造出头痛和呕吐,他根本就无法感受正常健康时的快乐。
“按你所说,想是没有用的,即使在你这样聪明勤奋和专业的情况下,想也跟不上现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