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你曾经站在生活与思想的高处,所以更能够看到远处的雪峰。如




第四百九十三章 有两个疑点
    小胡的发型和着装,是很奇特的,如果你没有看惯这个少年老成的书生的话。他着长衫,戴眼科,头发短,如同一个不穿袈裟的沙弥,又像一个说相声的模样。



    不知道大理也有母系氏族的传统,反正金花们的眼神,偶尔也会给小胡飞一个的。如同我这样在内地长相算是中上的类型,反倒不如他吸引姑娘。



    年轻白净的男人,飘飘欲仙的感觉,恐怕可以用小鲜肉来形容了。当然,瞟他的金花们,大多长得腰肥体壮,小胡是不会有兴趣的。一个人,一旦建立了自我的审美观念,就会形成一个情感的封闭圈,他心中最美丽的姑娘已经走了,除却巫山不是云。



    但我们在街上,万老师偶尔会拿这事开玩笑。“小胡,爱情满街走,你心不留痕。”



    小胡惨淡地一笑:“万老师,你作诗吗”



    我继续引用那句老话:“酸,酸掉最大的大牙!”大家哄笑着,该买菜买菜,该走路走路。



    我们一天只吃一顿,所以多用来闲聊。当然,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过几天进了庙子,就没有什么说话的机会了。按万老师的说法:“我们要聊到吐,让厌烦说话成为我们下意识的反应,为下步禁语的戒律,作准备。”



    小胡假装干呕了一下,算是对他的回应。



    “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一个关键问题,学佛,是否是走向追求道的正确路径”万老师这个主题,是继续前面的探讨而来的。最开始,我们探讨的结论是,人脑可以对绝对真理进行模拟。佛学,是否可以开发出这种功能。这是实现路径问题,好比是行动方向。



    毛爷爷说,路线问题,是革命的最大问题。我们都明白,一旦全心投入佛学,几乎是对自我进行革命。



    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个人。



    “好吧,我说说我的一个疑问。我在近几年参禅过程中,发现,这种认识和训练的方法,所得到的印象,有点如同启发梦境中的潜意识。”



    他的意思是,参禅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感悟,有可能是梦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禅本身,就相当不可靠了。



    “我怀疑的理由有两点。先说第一点,就是佛教中,对世俗世界与出世境界的对比,它总说,我们生活在梦里,把现实生活比喻为梦,为假。把禅态比喻为实相,为真。这不是把我们平时的认识颠倒过来吗这不仅与佛教的理论相符合,更与我们日常的经验相背离。那么,我们再颠倒一下,如果现实生活中是真的,那么,禅态意识,岂不就是梦境”



    这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反是正,只是你定义不同而已。如果你认为现实是真,禅就是梦,反之亦然。这种文字游戏与状态对比,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呢



    “你这个问题很哲学”庄老师肯定到:“影子与身体,哪个为真呢只要有阳光,它们总是成对存在。况且,这种成对存在的东西,只要承认假就得承认真,它就在那里,永远没有离开,还需要我们追求什么呢比如,你无法追求你晚上梦见什么,还是不做梦,这本就是生命意识中的一种现象,你不学佛,它也存在,学佛,它也就那样,有什么意义,让我们苦苦追求呢这个疑问有道理。”



    我补充到:“我听说一个说法,也许是佛教为这种哲学悖论打的补丁,说真妄不二,没有真,就没有妄存在。哲学上虽然讲得通,但是,实践中,如何把握呢”



    “庄老师,你说得更深了”小胡说到:“我还没来得及说实践上的事。闪舞www仅就理论上说,庄子梦蝶的故事,也是对这个东西的疑问。我个人的生会,我过去单相思,就像是自己跟自己做了个梦,假如那是假的,但感受却如此真切。今天学佛如果是真的,但总觉得虚得很,有梦的飘浮状态。尤其是在打坐时,总觉得世界假了,我自己也假了,这如果是个幻觉,我是不是上了催眠术的当”



    把参禅打坐当成自我催眠,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比喻。



    “你们仔细想想,我们前几天分析了做梦的状态。这不仅是弗洛伊德的成果,也是大量心理学研究的共识。人们做梦,有两个机制。第一个机制,就是潜意识机制,此时,做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潜藏的愿望。如同我们打坐,只是为了满足将自己与世界全部虚幻化的愿望,满足超凡入圣的愿望。也许,我们会梦到菩萨,会梦到金光,那也只是满足自己的想象,也与梦境类似。”



    我问到:“第二个机制,恐怕就是审查机制吧”



    “对的,审查机制,是残存理智对自己不道德不清洁的,进行变异,改变梦境的基本状态。这种审查机制的作用,让我们梦境变得不纯粹,难以直观分析。但是,参禅的时候,师父们总让我们放弃审查机制,以直心面对自己。甚至放弃自我意识,所谓的无我。或许是让潜意识直接坦露的一种办法。审查机制放弃了,我们想有神仙出现,果真就有神仙出现了,想有菩萨放光,菩萨就在梦里放光。所谓禅境,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梦,那就是假,对不对”



    实践中,确实有这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就这么简单,那根催眠术,没什么区别。



    催眠术中,有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要让你绝对信任催眠师,这就像佛教里一样,要你绝对相信因果、相信上师、相信菩萨。



    第二要点,就是让你绝对放松,不要自我控制。忘记你的身份与禁忌,忘记你的羞耻与拘谨,完全放开自己。这与参禅时要求你无我,要求不去判断,也相类似。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追求的,只不过是个梦境,但是不对啊历史上这么多高人,都走上了学佛的道路,他们没明白过来吗”万老师的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



    中国人对梦的注意与研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伟大的读书人们,天才辈出,肯定思考与对比过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幻觉与实相的区别,所有聪明的圣人们,都应该反思过。如果仅凭几个梦境,就可以让这些智者,上当,那也太小瞧我们的祖先了。



    关于愿望的达成,我们历史上都有邯郸梦、黄粱梦的说法,大家都把它当笑话,不会当成追求的目标。



    关于宏大虚幻的景象,也会怀疑那是否为真。当年,绝世聪明的玄奘大师,在沙漠是缺水迷路,又遇上了沙尘暴,大概已经走入绝境。他此时,按愿望来说,只有相信世上真有菩萨了。于是,在他打坐念经之时,禅境中就出现了观音菩萨的幻像。



    他当时的记载是很清楚的。他当时就在内心中问菩萨,如果你安排我来取经,为什么要在此地让我丧身,如果你没有安排我取经,我为什么走到这里来他的怀疑精神一直就有,他不是迷信的傻瓜。



    禅境中,幻觉或者奇迹出现了。对于大师这种九死一生的人来说,临死前出现幻觉,肯定是知道的。他估计当时也不肯定那是幻觉还是奇迹,反正,观音菩萨在脑海里出现了。以他的聪明与严谨的思辨能力,当然不可能随便相信。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他不得不产生极大的宗教热情。他的马,居然就在近处,找到了水源,他不仅喝够了水,还洗了一个澡。



    也许,他相信佛,是因为奇迹,或者说是生死关头幻象与事实的巧合。但这无法解释,如此众多的成就者,他们都被幻象迷惑了



    “万老师反问得有理,我想,古人也不会那么简单。你这一问,让我想起参禅过程中,有一个要点。就是要无我,这是与梦境的区别。”



    “对啊,所有梦里,都有我,不是我在参与,就是我在观察,更重要的元素是,我的情绪以及我看到的画面。”我也是零碎地学过几天心理学的,我继续说到:“往往,被催眠的人,最后醒来叙述梦境时,最清楚记得当时自己的情绪,或者自己观察到的画面。但禅境中,师父的要求,是要求我们不要随情绪起伏,不要贪求那些伟大或者丑恶的画面。如果按这样说,那是不是,在参禅中,师父们要求我们必须有意避免自己进入梦境状态呢”



    有意要求避免,就说明,真正的禅境,根本不是梦境。



    “对,庄老师说得有道理。”万老师接着说到:“抛弃情绪等于就抛弃了自我,抛弃画面就等于抛弃现实。因为所有画面都是对现实的记忆或者扭曲。我们不能说,抛弃现实的东西,就是梦,就是假。也不能说,抛弃自我的东西,就没有意义。是不是有点绕”



    确实有点绕。现实与梦境如果是对比存在的话,我们习惯上把抛弃现实的东西,就当成梦当成假。与自我有关的东西才会有意义,这在哲学上是公理,但抛弃自我后,意义在哪里呢难道,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真理,就是没有意义这个理论,好像说不通。



    万老师,会在推理中,单纯纠缠于概念分析之中,已经离现实越来越远了。



    但是,逻辑的力量,有时就有这么超越。相对论就是个思想实验,当时根本在现实中无法想象与体会。但后来的科学发展,才证明了,它是对的。



    西方哲学有一个词叫:“超验”,就是超越实际体验的意思。黑格尔所说最高真理叫“理念”,这个理念有超验的性质。儒家思想也说过绝对道的超验特点:百姓日用而不知。



    “好吧,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小胡说到:“既然梦与禅境有如此之多的不同点,那么,可以肯定,禅境不是梦。”



    他归纳了不同的特点:产生方式不同、反映重点不同、价值取舍不同。最后他说到:“醒与睡



第四百九十四章 神通无用吗
    “神通真的无用吗”这个话题是小胡发起的。与万老师不同,他平时都是应对话题,自己主动发起的,很少。

    应对与主动发起,在心理冲动的机制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不仅是态度问题,也是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

    我在部队时,指导员分配任务时,喜欢说些明白话。他给骨干开会布置任务时,总要把任务分为三个等级。对付、应付和应对。

    在他的语言体系中,最低的态度是对付,就是差不多就行了的意思。或者说只做做表面文章,表示我干过,有过行为,就点到为止了。如果拿散打比赛来看,应付,差不就就是比划一两招,根本不接触人,几个姿势交换一下,看看对方的速度与力量,高下就分出来,比赛就算结束了。

    所谓君子动手不动口,那是你没到急的时候。如果真急了,是要拼命的。不急的事,不重要的事,有时一个眼神就可以对付了。

    更高一层次的,是应付,就是不得不做,做到基本效果就可以。记得指导员当年一件趣事,当年他的夫人来队探亲,我们发现,平时晚上不刷牙的他,晚上居然刷牙起来了。我们惊奇的眼光,让他不得不应付我们的疑问,作了解释。“应付你嫂子,结过婚的人,了解。”

    在我们的哄笑声中,他迅速结束了刷牙的进程。这可真是应付,反正嘴里没臭味,就算过关了。

    如果拿散打比赛来比喻,如果碰上正式比赛,有裁判,算积分,淘汰赛,那你得追求效果。当然,如果对方比你实力差一大截,你只需要打对方打倒就行。不追求事先准备事后复盘,也不需要比赛前的针对性训练。这种事,不值得浪费你的热情与精力,这是应付。

    如果指导员给班长下达应对的指令,班长就一定会让我们保持高度紧张状态,这是主动要把事情做好的指令。打起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种临战状态。

    按小胡的习惯,他是不主动发起话题的。一旦发起,就是要解决真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必须严肃对待。

    我说到:“前面我们分析,神通没有那么大作用。这是指个人神通对社会的改变。但是,它至少有一个作用,证明佛教中,有不同寻常的东西,对不对”

    小胡正在思考中,没有作出反应。当然,我的话也许不够严谨。万老师补充到:“如果神通能够证明佛教的不同寻常,那得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这种神通只能是佛教独有的。第二,这种神通通过佛教的修习,别人也可以重复出现。”

    小胡此时抬起了头,说到:“把你两个的判断结合起来看,是那么回事。”

    他摆弄着手里的茶杯,这是个空杯子,我们喝茶已经有一会了,他还没给自己加茶水,说明,他陷入这个问题,已经很专注,有很长时间了。

    他不是问着玩的。

    “按这样看来,哪些神通,符合这几个标准呢”他问到:“既要是独特的,又要可重复的。”

    这其实是科学思维带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不独特,其他门派也有类似的功能,那就不是佛教特有的,就不能带着宗教的特殊性,无法证明佛教的不同寻常。

    比如,一个练习佛学的人,能够变魔术,不能证明什么,因为许多正常人经过魔术训练,都可以。如果说一个人跳得很高,他恰好是和尚,也不能证明佛学能够帮助人练成轻功,因为跳高运动员也可以。

    我想到少林寺,以武术出名。但是,这种武术,是佛学修为的结果吗不见得。北京什刹海武校和山东宋江武校,还培养出许多全国武术冠军呢。有人说,少林寺注重实战,硬功夫,那更不能说明佛教的作用。历史上,董海川与杜心武,都不是和尚。最早进行的类似于实战的散打比赛,四川青城山道士,也教出许多著名的好手。

    有些神通,必须是普通人不能具备的,而佛门中独特产生的,才能把功劳记在佛学的账上。

    还有,可重复性。现代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可重复性检验,就是可以证伪。如果你说你这个独特的方法,可以让人耳朵认字,算是一种特异功能。那么问题来了,第一,你的耳朵是否真的能够认字,你得经得起反复检验。第二,你耳朵认字的功能即使有,是你先天就有的功能呢还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如果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你把你的训练方法告诉别人,别人是否能够重复出这种结果。比如,在佛教中,是不是有另外的和尚,也产生了类似的神通。

    我补充到:“或许还有第三点,就是如果真有佛门人士有神通,这种神通的机理是否与佛学的基本原则自洽。是否是经典所记载的类型。如果与基础理论矛盾,那估计也不是佛学的东西。”

    小胡用茶杯敲了敲桌子,然后给自己续了一杯茶水。“否定的边界,你们已经说得详细了。但是,肯定的内容,恐怕才是重点吧”

    对啊,没有建设性的话题,我们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我们对待事物,找毛病是一方面,但要提出肯定的建议,才是最有价值的。

    许多人抱怨自己的境遇,他不是在找办法,而是在推责任。抱怨社会不会,抱怨条件不好,抱怨命运不行,总之,不责怪自己的努力与方向。这种人,充满负能量,根本不可以作朋友。

    首先,你得有找到自己努力方向的动力,想自我改变的想法,才是改变的第一步。你得有什么些建议或者改变,这才有建设性。

    最穷的人,如果只是埋怨社会和他人,那他就是个垃圾。但是,他只要行动起来,哪怕捡垃圾卖钱,那他就会改变自己的状态,他为人类垃圾分类作出了贡献,他劳动后得到报酬,他开始了命运的建设性行为。

    “我觉得,有几种神通,好像比较符合上面的特点。当然,我也是听说,或者从书上看到的。比如西藏密教中的虹化,这个东西多次出现,与教义也相符合。并且,其他门派的宗教也好、世俗世界的人也好,都没有这种现象。”

    我虽然对西藏密教知之甚少,但也听说过虹化这回事。比如最彻底的宗喀巴大师,去世后,遗体突然化为不见了,据说还变了鲜花或者虹光树叶什么的。这只是经典记载,不太可考。

    还有记载白教大师密勒日巴,去世后,也产生了虹化现象。天空出现虹光,遗体突然缩小,如同婴儿般大小,只有头没有缩小,这种现象,在他的后辈中,反复出现。

    同样是他教派:白教,正宗叫法应该叫噶嘛噶举派,著名的近代高僧贡嘎上师,他是近代历史的著名人物,爱国爱教人士,他的经历是难以造假的,因为,他去世时,已经是今天的共和国了。唯物主义当政的时代,他有任何造假的可能,都会被当场否定。
1...276277278279280...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