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万老师的答案就精确得多:“声音不仅要被人感受到,还要对思想和情绪有所打扰,这种声音才是有意义的。没能够触发主观能动反应的声音,没意义,这是一个边界,我叫它低线。还有一个高线,这种让主观起反应的声音,必须能够调动一个确定的持续的情绪,如果杂乱了,情绪不确定,特点来鲜明,也不能叫艺术。”
综合起来,就是能够调动一处特点鲜明的主观活动,并产生持续情绪的声音,叫音乐。当然,按这个分类,引人恐惧的声音,也可以成为音乐的一部分。
“前面我们说,让人舒服的声音是音乐,但让人不舒服的声音,只要能够引起人们基本的情绪反应,也算是音乐。”
小胡问到:“你所说的基本情绪,是不是指恐惧与希望两种”
“对了。人的本能有两种,生存与快乐。人作为动物,如果没有生存的本能,早就灭绝了。与生存相对应的情绪,就是恐惧。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是追求快乐的,有生理与社会的基础,所以,艺术也有愉悦的功能。”
他继续举例到:“比如有一个交响乐,叫一个华沙人幸存者的回忆,原名的翻译有多种,但那是二战时期,一个华沙人死里逃生的回忆,这种音乐,当时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叙述中夹杂突然的鼓声,让人非常恐惧,但最后,这种恐惧,转换成了圣歌。犹太人集体赴死前,以合唱圣歌的方式,保持着信仰与尊严,对抗着生死的恐惧。圣歌是恐惧的另类反应,崇高与悲剧的美,实际是对恐惧的对抗,非常感染人的情绪。”
我们都没听过这种音乐,但在看战争片或者恐怖片时,也经常听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音乐。但把它们发展到崇高与悲剧的地步,估计是宗教情怀的作用。
“人们通过大脑的主观能动,与自然现象的死亡相对抗,产生了宗教般的情怀。宗教本身,也是用思想对抗死亡的产物。所以,在所有的宗教中,都注重音乐的作用。话已至此,我们可以轻松地想象,在所有宗教中,承认音乐的作用,就等于承认情感的作用,对不对”
小胡说到:“大概也算是很早的共识吧,我看过一本书,西方古典的著作,说的是宗教与诗歌与艺术与酒的关系。诗歌是现实的变形,是文字的情感化。酒的作用也如此,就是把自己的主观与现实,拉开一点距离,如同我们讨论的艺术。”
万老师又拍桌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这三个自称读书人的家伙,养成了拍桌子这个土匪般的习惯。
“说得太对了!主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时,本身就是有距离的。艺术是接近这种距离的,最直观的手段。所以,艺术距离感的把握,就是在主观与客观世界之间,架起的桥梁,刚刚好,搭得上,就行。”
“有时候,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现实,也隔得太远了。”小胡盯着水杯,以发现真理的态度,寻找水分子的间隙。有点夸张,但很真诚。
他这是有感而发。在感情上,他的主观世界,骗了自己十几年。
“因为有一种基本情感,叫希望。”万老师讲到:“希望是你自身**的表达,人们总想把现象理解成自己希望的那样。所以,最善于思考的人,总爱做白日梦,在现实生活中闹笑话。主观过于发达,就经常与现实脱节了。但是,道德与善良的天性,以及外公外婆对你的爱,让你保持了理智,所以,小胡,你是健康的。当然,如果你学了艺术,你有可能疯掉。”
说一个学心理学的高材生,会疯掉,万老师怕是疯了吧。
“对,有一阵,我明白自己,不由自主地处于幻想的困扰中,甚至有抑郁的前兆,我明白自己的毛病,好在没有疯。”小胡亲口承认,我也就不怀疑万老师的判断了。
“但是,你为什么说,如果小胡学艺术,疯掉的可能性会增加呢”
“你们听说过顾城的故事吗”万老师这一问,当即提醒了我们。
顾城,一个曾经著名的诗人,因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而名噪一时,但后来,他喜欢上一个姑娘,把她带到海外一个岛上,企图过世外桃源的生活,结果,最后让他承受不了感情的压力,杀死妻子后,自杀。
与之更有名的,是诗人海子。今天,朗诵海子的诗,成了一种另类的时尚。但这样一个天才的诗人,也自杀了。
这是一种现象,在国际上,自杀的艺术家很多。比如海明威、梵高。有人给这种现象安了一个名字,叫哲学自杀。但无论怎么说,在基督教中,自杀都是有罪的。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在佛教中,自杀都是不可原谅的。
在医学上,自杀是一种病。强烈的精神疾病,疯掉的极端体现。
“这种现象确实有点多,尤其是诗人。但是,原因呢”我问到。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两次扭曲以外,还有一种扭曲:文字与意象的扭曲。所有诗歌的灵魂是意象的表达,但能够把意象通过文字精准表达的人,并不多。优秀的诗人,是意象极其发达的人,他们能够形成文字的诗歌,只占他们意象中很少的一部分。因为,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意象传递能力,毕竟很有限。”
这是说语言的表达功能,当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文字再抽象一次,意象会变得模
第四百九十七章 情感之迷三
“万老师,你好像是音乐专业的,城里听多了套路也多了,是吧”我跟他开玩笑。
“我们学校,有音乐专业,几个老师跟我是朋友,说起来,最开始跟他们接触的时候,还是我这个外行给他们讲音乐的。”
“什么意思,搞班门弄斧”我问到,这太不理智了,以万老师的理性习惯,不可能干这种事。拿自己的爱好pk人家吃饭的能力。
“喝多了酒,人就膨胀。他们闲谈中讲到瓦格纳,我就飘了,你知道,尼采这个哲学家,也是音乐发烧友,对瓦格纳既爱又恨的情节,可以合成一本书。我知道尼采,于是借用他的言论,对音乐进行了长篇论述。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反正我当时在云端。但是,后来,取得了这帮音乐教授的尊重倒是明显的。他们付了酒钱。”
我想起原来看尼采的书中,经常有对瓦格纳的评论。还有人说,哲学的尼采与音乐的瓦格纳,对希特勒的影响很大,导致纳粹有某种理论和艺术上的背景。
当然,尼采也爱喝酒,他是以半个精神病的状态进入哲学思考的。方式是哲学,结论有点像诗歌。那个时代,上帝死了,人们的思想情绪如没头的苍蝇,稍微有些疯狂。
德国在经历经典哲学的时代后,终极目标被束缚了,并且与上帝产生了矛盾。于是,逆反自然地发生。本该理性的民族,与它的哲学家一样,进入被情绪支配的地步,纳粹这种极端的东西,如同情感的利矛,刺向被压抑已久的痛苦。这种以痛治痛的方式,如同引鸩止渴。
“如果那种音乐反映了音乐的本质,那意思是强调与现实的距离感,才是音乐的基本特点吧”我也算听过一回瓦格纳的作品,在北京与小池一起听的,柏林交响乐团演出。但当时,我好像只能够勉强听到二十分钟,就想睡觉了。按当时小池的介绍,他的音乐,哲学性与宗教性强,比较喜欢宏大主题,创造压抑与辉煌的对比。这些东西,总觉得离现实太远。
“无论你想表现什么主观,但音乐最终,还是离不开现实。从最典型的音乐看,大概来源于对自然、社会的模拟,或者是混合模拟。”万老师用模拟这个词,说明了音乐与现实的关系,符合他的哲学基点。
“对自然的模拟,比如我们在音乐中,经常听到水的声音,风的声音,鸟的鸣叫,万马奔腾。这是对自然的模拟。还有就是对社会的模拟,主要是模拟人。通过节奏变化让你感知心理律动,快节奏让你知道紧张与刺激,慢节奏,让你缓和平静。”
“那交响乐,是不是属于混和模拟呢”我听不太懂交响乐,要不是小池给我科普过,我还真没这个概念。
“大致上算是。比如许多叙事的交响乐,就明显是混和模拟。比如低沉的大号,让人想起巨大、阴影、地底下发出的力量,联想到地狱、自然灾害与猛兽,也表示魔王与有力量的反派。比如舒缓的小提琴,让人想起轻缓的微风、春天、花鸟。钢琴的慢节奏,如小溪流水,也如情人细语的倾诉,都是美好的模拟。急促的鼓声,让人联想战争与急迫,而竖琴的琶音,则想起和平的宫廷。”
我笑到:“怪不得,一下子来这么多模拟意象,我一时接受不过来,分辨不清楚,所以心理上干脆拒绝自己不太理解的东西,所以总想睡觉。这种睡觉与其说是困倦,不如说是心理逃避的反应,小胡,有这个道理吧”
小胡点点头:“这如同面对照本宣科的老师和无聊的课堂,你总是有睡觉的**。”
“音乐毕竟是乐器发出来的,与现实是有区别的。区别太大了,不被人理解。如何丰富它的语言,并被人接受。这与民族文化习惯与传统有关。各个民族喜欢的音乐类型不同,是他们文化符号不同的原因。”
万老师讲到音乐的民族区别时,我突然想到过去小池给我讲过。中国的复调音乐稀少,也没有多少交响乐传统,于是问到:“万老师,中国复调音乐少,是不是大家不太习惯的原因呢”
“主要看心理需求,有需求,就会养成习惯,你做生意出身的,应该懂这个。”
他一提醒,我倒想起来了。经济学中,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个基本原理。没需求,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好价钱。比如你给一个农民卖古董,那是没有前途的。给一个贵族卖高粱,也赚不来钱。
“音乐无国界,不是大家都说这话吗怎么,还分民族差异了”小胡问到。
“音乐无国界,只是说明了音乐对生理感观刺激的效果。比如心率与节奏的关系,紧张兴奋心率快,节奏快的音乐,会让所有民族的人都会体验到兴奋与紧张。反之亦然。但是,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不仅是生理的,更是心理与文化的,是意识形态的东西。”
“你说的是上层建筑的事了”我用哲学的术语说到:“按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
“你说得不错,经济发展路径与生存方式的不同,造成了音乐审美的差异,这是肯定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音乐特点区别有点大。山区民歌与平原歌谣,特征对比也明显。”
万老师举例到:“游牧地区的民歌,多用高音作为**部分,甚至大量使用假声,因为传得远,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传递信息远近是个硬指标。高原与草原上,风声与自然,都是低频音,人声用高音来对比,就显得突出。而平原农耕地区,多用婉转的小调,强调旋律的优美和浅唱低吟,因为人与人距离近,需要说点悄悄话。小情调,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有点扯,貌似有些道理,但逻辑性不强。但一家之言,也可以借鉴。
“万老师,你就不要说这个了,就说,复调音乐或者交响乐吧。”
小胡看了看我,笑到:“庄老师,你纠结这个话题,估计是受过伤。”
他看穿了我的心理,我也不避讳。“毕竟在音乐厅睡觉,被人笑话过”。
“其实,你这是个误解,中国在过去,是有复调音乐的,并且在宫廷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比如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正式曲目,一定是复调音乐,这方面你不用怀疑,音乐家与历史学家都已经证明过了的。宫廷雅乐因为太过高大上,很少保留。”
我更不理解了:“按理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流行于民间吗”
“当然流行,孔子如果只听几次古琴,也不至于把乐提升到治国的高度上来。当时的音乐,一定是宏大复杂的。但是,后来,复调音乐,为什么衰退了呢”
这恰恰是个大问题。按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来看,产生复杂的复调音乐应该很早了,怎么,后来被人们抛弃或者不需要了呢
“这与中华文化传统有关。在春秋时期,中国各地诸侯,语言与文字有差异,音乐也百花齐放。文字沟通不足,音乐来补。但自从大思想家开始整理并统一文明路径后,尤其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再加上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人们对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最顺畅最容易普及的,就变成了文字了。人们对情感共同性的体验,大部分可以从文字中获得,比如诗歌,就变成了中国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而音乐的重要性,就相对降低了。”
“你的意思是,当文字统一普及之后,礼乐治国,礼成了重要方式,乐,就变得不太重要了”
“对,中华文明是早熟的文明,过早地进入文字艺术时代,前五识的作用,迅速被第六识所统一。进入文字思考阶段的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抒发与沟通情感,代替了一大部分音乐与美术的功能。”
小胡有疑问了:“不对啊,比如唐代,离秦帝国已经过去一千年了,也有音乐舞蹈的中兴,皇帝与贵妃,还是发烧友呢。”
小胡所说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说的是李龟年的笛子王维的琵琶。白居易描写的音乐盛典,杜甫写的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以及当时诗人们对胡旋舞的描写,都是动人与热闹。成一时之风气,显大唐之兴盛。
“那只是一段插曲,那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你们知道,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是很能够吸引包容的,这是它生生不息原因。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这种艺术巅峰时期就过了。外来文明留给我们的遗产,今天成了我们传统的一部分。从乐器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所说的二胡板胡,凡是叫胡琴的东西,都是当时西域传来的。包括我们最熟悉的民间乐器锁呐,原产地是波斯,通过丝绸之路而来。也许,当时著名的《霓裳雨衣曲》是复调音乐,但今天,留下了乐器,但失去了复调,为什么因为不太需要。”
“好的东西,怎么就不需要了呢”小胡对艺术不太了解。我觉得,他对心理学的学习,至少差了这一课。艺术对情绪的影响太大,所以艺术是心理研究的必然内容。
“你们想想,唐代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大的艺术形式,是什么”
不言而喻,是诗歌。唐诗,是中华文明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我反应过来了,不管当时艺术的门类有多么发达,当时的音乐有多么灿烂,比起以文字为载体的唐诗来说,都是逊色的。
“所以,当文字能够代替大部分情感表达与沟通时,音乐的艺术就走向小众。当然,不是人们不需要音乐,只是不需要用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创造去欣赏去发展音乐。从而,在社会地位上
第四百九十八章 情感之迷四
“万老师,不对啊,你老讲情感话题,结果总是扯到艺术,不觉得有点偏题吗”
“当然有点偏,我只讲自己稍微擅长的,在艺术常识方面,我与你们相比,略有比较优势,如果只讲情感的心理反应,那是小胡的专业。”
小胡虽然没说话,但我还是找出了另一个方面的特点。“万老师,还有个特点。你讲情感,不讲它对个人的具体影响,也不讲传导及表达机制,你好像偏重于讲它的社会属性,或者说社会功能。为什么呢”
“哲学讲普遍性,而心理学讲特殊性,非我所长,请小胡主讲,不更好些”
此时,小胡先是摇了摇头,然后不经意地摸了下耳朵。这个动手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在我们的注视下,他说到:“我是学心理的没错,但我自己有心理问题,万老师说了这么多,恐怕是旁敲侧击来开导我吗”
万老师似笑非笑,我明白了。小胡说得对,早就猜出万老师的用意,而我反而把万老师的演讲,当成学术报告来对待了。
他主要讲功能,讲社会性。其实也暗含对小胡的劝导与疏解。他大谈需求理论,暗含着针对小胡的愿望。他大谈生活决定艺术形式,其实也暗示小胡,他的问题,不是他本身有什么毛病,只是他所经历的家庭及生活,给了他误导。
其实,对高手进行劝导,不能用针锋相对的方式,那会导致对方情绪的对立。试想,如果万老师一开始就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小胡进行居高临下的指教,小胡这种不服输的聪明人,反驳起来,就不能聊了。
通过以分析学术话题的方式进行,可以有平等的心态,保持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很容易让别人接受。在谈话中寻找心理及情感的共同点,就可以取得共鸣了。
教育和说话的艺术,其最好的方式,是以效果而论的。所有效果好的方式,都是好的过程。比如胡屠夫,在治疗范进的疯病时,就采用了最有用的办法:一巴掌。结果,成功了。这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办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