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自产生以来,最强的趋势是,世界的熵值是始终增加的。也就是说,事物应该是越来越混乱的。但是,我们看所有的生命,其实是秩序的表达。每一个生命体,是一个按精巧秩序构成的,当这个秩序越来越混乱,死亡就不可避免。”

    &nb




第五百章 生命智慧一
    老来还小的事例,激发了我们更多的说明。我们讨论了,大马哈鱼的回溯产仔行为,还说到落叶归根。

    人与这些动物一样,都有一种简化的生命循环。无论活着时的运动多么复杂,但死亡来临前,总想回到初生时的状态。如同游回出生地的鱼儿,如同想回老家的临死的人。

    “我们这帮文科生,偷窃理科生的成果,想投机取巧打败他们,有点垂死挣扎的意味,但是,在科学走向混乱分岔的当口,我们要做最后的斗争。”

    万老师有如学术斗士,想捍卫哲学的尊严。怪不得,他前面把自己比喻为唐吉诃德,提一把逻辑的破枪,骑一匹偷来的瘦马,因为虚妄的梦想,杀向巨大的风车。

    他是真正的猛士,如果鲁迅先生的定义准确的话。

    “倒是,道家对宇宙的图像,有点回归的简单”万老师这是要我说话,他点明了,想让我通过易经提出证明。

    “我对易经不太精通,只能说是接触过。”我谦虚到。

    “那你是不想帮忙啰”

    “好吧,你逼我说,我也就说两句。道家的阴阳八卦图,是对宇宙的模拟,形式上非常简单。如果按熵值来评判,是一个低熵值模型。按理说,世界如此丰富混乱,如此大的熵值,怎么可以用如此简单低熵值模型来比拟呢人们把事物简单化的冲动,就完全对现实失真了吗”

    与其让他们问我,不如我自问自答。“不一定。这样简单的模型,的确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我用八卦模型来算命就发现,虽然每个人的际遇千差万别,但类型大致上就那些种。我们头脑有这种功能,人类意识有这种能力,能够在高熵值的现实中,发现低熵值的窍门。我的预测实践证明了,这条路,是有效果的。当然模拟不是事物本身,所以有个准确率的问题。”

    我说到这里时,小胡问到:“你的实践意味着,在认识上,人类有简化或者降低熵值的能力”

    “差不多吧,我只是感觉,说不好。”我对自己的结论也不很确定,只是话赶话,说到这一块了。

    “或许有个巧合。”小胡的话马上引起了我们兴趣,他的敏锐性,况且话不多。一旦开口,就有猛料。“我们观察天体运动,或者说宇宙宏观世界,发现,我们在立体上,是螺旋前进的,我们在平面上,就是在画圈。”

    这个是个几何与投影就可以解释的模式,我们都能够理解。小胡继续:“我们貌似观察到的直线运动,包括光线,其实,是波形的,波在一定空间平面内,就是圆圈。池塘的水波与太阳的光波,向四周发散,范围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减的圆圈。是不是这样”

    万老师来神了:“关于螺旋式发展,辩证唯物论已经说明。况且,联系到生命,也有dna双螺旋结构,也就是画了两个圆圈。”

    我意识到什么了:“对啊,太极图,整体上就是个圆圈,里面的阴阳鱼,就是两个螺旋。”

    万老师一拍桌子,茶杯都差点跳起来,太用力了,他甩了甩手,估计手痛了。激动过分,主要是小胡的提示,有点猛。

    小胡说到:“也就是说,人类有能力,早在两千年以前,就有能力,在头脑中投影出宏观世界的模型。把三维的东西简化成二维的映像,太极图就是证明。”

    “对啊”万老师说到:“简化是一种减熵行为,人的意识中,有这个功能。情感中,也有这种趋向和动力。究竟是情感驱动我们简化,还是简化的意识导致我们这种情感结果,我们分析不清楚,但有一点,这种减熵行为,都产生于我们的头脑,都与情感和意识有关。这,是不是佛家所说的,智慧”

    这可是个大问题了。把情感与理**织起来,并且以减熵为特点,提炼出智慧这个概念,这是我第一次听说。

    “按这个框架,我们可以给智慧下个大致的定义了。产生于意识中,反应于情感上的,某种对世界模型的减熵性认识。”

    万老师这个概念,有点拼凑的感觉,而且非常粗陋,不能进入教科书。这个理论完善起来,还需要更多人更长时间的打磨。

    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三个。一是从内涵上下定义,就是解释词语的主要内容。在佛法中,有的法师**,就从这个角度来讲。比如某位高僧,讲妙法莲华经,光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十九天。

    第二种方法,是从外延上下定义。通常用排除法,来给概念一个范围,如同画了个圈,圈子外的,就不属于这个概念。比如,什么是外国人呢你可以说,凡是不是中国人的,都叫外国人。

    第三种方法,是特征定义法,这是运用最普遍的方法,最为简洁有效。格物致知的格,就有这个意思。因为事物的独特特征很好找,从外形、功能、反应或者运动模式,都可以找到特征,所以,这种定义方式,是最便宜的。比如定义天然钻石,就可以这么说。由碳12元素组成的,自然界最硬的,带有光泽及一定透明度的,天然宝石。

    万老师这个定义,每一个判断之间缺乏逻辑区分,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内容不全,外延不清,特征不明显。所以,是粗陋的。

    但是,这种定义,可以作为我们讨论的起点,通过反复论证,趣向精确。

    我觉得,必须缩小讨论范围了,大而化之的坐而论道,得不出结果。况且,我对道家的思想,也知之甚少,必须简约起来。

    “刚才万老师所问道家思想,我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老子有句话,仿佛是在说生命现象。这句话是这样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我理解,刚才说的老来还小落叶归根,或者是鱼的洄游,都属于归根的生命现象。”

    万老师赶紧说到:“不仅仅是生命现象,还是一个减熵现象。”

    “对,归根曰静,好像是这个意思。安静平静,是一种稳定的减熵状态,如何达到呢通过归根的方式。最后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静曰复命。生命可以重复出现,这给了我们希望。”

    小胡疑问到:“复命,不是还给生命吗”

    “好像没那种意思。还给生命,意味着生命继续存在。比如落叶,落到地上了,它继续成为养料,回到当年种子发芽的地方,养育着原来那棵大树。这叫复命。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对不对。”

    万老师此时不说话了,他好像要听听我跟小胡的辩论。果然,小胡又说到:“按这个说法,减熵的行为,甚至可以让生命永生”

    “等的就是你这句”万老师准备继续往下说,结果,被小胡阻止了:“你怎么知道我会说这句”

    “思维的必然性。就冲对思维的必然性特点,我们也知道,在意识中,减熵是存在的。语言那么丰富,你如此聪明,怎么说话这么必然,走投无路”

    这个反问太好了!我们所有意识,都有这个能力。比如抽象的能力,逻辑的能力,其实都是简化的能力。必然性,不就是稳定性与秩序性吗如果增熵是物理世界的规律,那么,我们的头脑,有机会把它减下去。

    这个意义太重大了,怪不得,古人把天地人并列称为三才。怪不得,佛教总说人身难得,是成佛的最易的六道。虽然人不是最幸福的,但成就智慧,非从人生开始不可。原来,起决定因素的,也许是人的意识,或者说,意识中潜藏的,智慧的功能。

    我受到了鼓舞,继续发挥:“如果说静,是生命的智慧,那在道家,就有太多例子了。如果说归根可以永生,道家也有许多传说。”

    “我先说静,诸葛亮是道家人物,他的诫子书中,对儿子说了几句大话真话与实话,说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是在做什么在做减法。让心宁静下来,是让理性的思维做减熵,让感情淡泊起来,是让情感的冲动减熵。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大的智慧。这个聪明人,在说自己的体会吗”

    他俩点点头,仿佛承认,我的问话就是答案本身。

    “第二个说法,说归根可以永生。这在道家修仙的记载中,无处不是。比如最有名的练功方法,就是胎息法。理论来源呢,有老子的一句话:赤子之心。首先控制情感,以最初的婴儿的心态,直观地面对世界,不产生判断与纠结,这是减熵。从身体来说,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死,决定于呼吸之间。从呼吸入手,渐渐停止鼻子的呼吸,用肚脐来呼吸,仿佛进入母亲怀孕的阶段,肚脐才是你与外界交换能量的渠道。这种极端的生理回归法,被称为胎息法,据说可以永生成仙。”

    小胡说到:“归根与平静,换确是减熵行为,但是,能够做到吗”

    我笑到:“完全可以胎息的人,估计已经成仙,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我们这个世界的普通人,我没看见能够做到的。”

    小胡说:“什么叫成仙,到哪里去了呢难不成,有个平行宇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投影,他们到那里去了,天天看我们这生老病死的电影”

    我与万老师对视了一眼,这小胡的想象力,也有点大,居然把假说当成实境了。当然,作为探讨,没问题。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但他的问题,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成仙是到平行宇宙去了,只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投影,那么,这个世界的生命现象就与他关系不大了。复命,即使能够做到,也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把立体简化为平面,得到圆圈的投影,形成一个固定的永恒,生命的熵值约等于零,这种永生,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此时没必要探讨,因为我们没人到过那个世界。那个世界,究竟是否存在,我们都不知道。



第五百零一章 生命智慧二
    “你们说,经典里所描述那些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天堂,或者道教中的仙山洞府,真的存在吗”

    万老师总爱发些怪问,这种无法证实的东西,根本没有答案。但人人都关心,这类型传说,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就是迷信。对于唯心主义者来说,就是幻想。对于宗教来说,就是目标。

    “从逻辑推论来说,我们无法否认它们的存在,也无法肯定,因为,这种无法证伪的东西,根本不适合科学思维。”小胡的回答倒是中肯的,没毛病。

    “人类所知甚少,怎么就可以否认我们无法证实的东西呢”万老师是想玩哲学游戏吗他这样的方式,属于诡辩。

    当年庄子与惠子在桥上,争论的话题。“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那一段问答,就是诡辩的祖宗。本来,庄子的一句感叹,其实是主观感受的抒发,不属于逻辑判断。他说:这些鱼,自由在水中,游得多么快乐啊。”

    但是,惠子认真了,把这当成一个逻辑判断来跟庄子辩论。反问到:“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呢”

    其实,如果把庄子前面的话当成主观感受来理解,根本不值得判断。比如我们经常所说:“今天天气真好!”其实,天气是谁决定的什么才叫好和坏是谁认为好与坏难道,雷公电母或者玉皇大帝决定了,什么天气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其实都不是,这只是个人主观感受。这句话用逻辑判断的句式,应该这样说:“今天这天气,我觉得真好。”

    这种个人主观感受的话,根本没有辩论的价值。因为个人感受没客观标准。比如一个母亲,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伞的,一个是卖草鞋的。天一下雨,她就愁了。因为卖草鞋那儿子,生意恐怕不好了。这么大的雨水,没人穿草鞋出门,也没到到街上去买草鞋了。

    如果天睛,她也愁,因为卖雨伞的儿子,生意也不好了。于是,有个人告诉她一个欢喜的办法。如果下雨,就应该高兴,毕竟卖伞的儿子生意好了。如果天晴,她还是应该高兴,毕竟卖草鞋的儿子生意也好了。这种主观感受的改变,只能靠主观的思想来进行。

    但惠子有点没事找事,总想在语言与辩论上,在庄子这里找便宜。于是,他把一个主观感受的东西,拿来当成逻辑辩论的主题。

    庄子一听,这是要叫板啊,那么,来吧。他又采取了诡辩的技巧:“就像你说的,我固然不是鱼,但是,归根结底,你也不是我啊。你怎么判断,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由主观到主观,我看你怎么说估计,惠子当时愣那里了。

    为了保持辩论议题的约束性,中国古代产生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坚白论》等光辉的篇章,但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总不重视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我估计,与两种因素有关。第一种因素,与我们的语言有关。我们语言是由单个的文字组成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立的意思,当它们组合成一起的时候,除了复合性含义以外,其每个字的单独意义,并没有简单地消失。假如两字词,比如“意思”这个词,就显示出汉语的这种整体交叉特点,出现的模糊性。

    “意”是意识,“思”是思想。这两个字各有含义,内涵与外延都有区别。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意思”这个词,表现出的含义就比较模糊了。比如,可以表现出这两个字内涵和外延之和,泛指一切的主观感受与思维想象。也可以是这两个字表达内涵与外延公共的那一小部分交集,也就是含义重合的那一小部分。也就是,进入思想的意识内容。没有意识反应的思想是别人的思想,没有思想内容的意识只是模糊的感觉。

    如此一来,中国词汇的解释,就出现了不精确的麻烦。比如下面这一段话。

    “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就是意思意思。”

    “你这几个意思”

    “我没那个意思,因为不好意思,所以简单的意思意思。”

    “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啊。”

    怎么理解以拼音文字思维的外国人,恐怕永远不知道,前面这段话有什么丰富的含义。只有中国人知道,一个答谢的人送礼,一个收礼的人客气。就这么个意思。

    这只是两个字的词语,如果组成句子的多个词语混杂,其理解起来的歧义,就会更多了。概念一般是词语,词语不精确,概念就不明晰,逻辑推理就没有展开的固定基础。所以,试图建立标准逻辑语言表达的公孙龙,缺乏语言学的环境,推广不开来。

    第二点原因,估计与中国人最早的理念有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人世界观最大的特点。天人合一,天总是代表客观的,人总有主观因素。所以,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我们总喜欢混淆主客观的区别。混淆了主客观区别的辩论,很容易走向诡辨的路径。

    难道,这种主客观不分,语义不明确的文化,成了我们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原因吗不一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第一个方面,所有认识,都是主观的产物。虽然主观通过不断的证伪,力图达到客观的真实,但无论如何,所有科学结论包括数学公式,都是主观世界的产物。从认识论来说,主客观本来就是难以分离的。我们祖先造字时,就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象形,就是客观事物最直观的视角状态下的主观表达,如同写实绘画。所谓写实,写是主观,实是客观。

    第二个方面,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无法精确地做到绝对的客观。如果说数学公式就是精确客观的话,那就容易走向机械唯物论了。我们早就知道,主观世界里的世界,与客观世界是有区别

    的,与其费力地区分哪些是区别,区别的量有多大。不如从一开始,就承认它的区别存在,两方面同时说,或许更好些。

    两方面同时说,承认他们的区别,同时列出来。这就好比大学写论文,把正反两方面的论段都列出来,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当出现我们无法理解的事物时,我们先承认它的存在,并不急于找答案,不急于否定它,这是合理的。

    想到这里,我对万老师说到:“你是在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是这个意思吗这不在否定主观的作用吗”
1...280281282283284...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