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当然不否定,那是庄子的话。他所说的知,是知识,不是全盘否定意识或者主观。我只是说,我们不讨论必然性,只讨论可能性,或许还有意思些。”

    万老师这有点拿中国文字的模糊性,进行诡辩的意思了。把知识与主观意识分开,就轻巧地避免了这个反问。从这种辩论的技巧来看,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中国文字的歧义性,容易让人偷换概念。

    比如前面我思考过的,有人说:“搬砖太累了,我不想搬了。”有人就会这样反驳:“搬砖是最累的吗比打铁如何如果你连砖都不想搬了,那打铁的,岂不是要自杀。更何况,累就一定是坏事吗也许锻炼了身体,更是好事呢”

    许多长辈与过来人,就是利用这种诡辩的方法,取得话语权的,毒害不浅。这种办法的流毒,是不讲是非,只讲利害。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世界上绝大部分是小人,造成我们中国一般人,都只讲利害了。

    回到刚才的对话,我觉得万老师说得也有点道理。如果只探讨可能性的话,这不失为一种讨论。我们必须把讨论与辩论区分开来。辩论必须建立在相同的话题体系内,争论是非,凭的是逻辑。在一个不太讲逻辑的语言环境里,还不如讨论,来得更为实际。因为讨论,只讲可能性,找出那种可能性最大,或者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方案,也算是一种探讨。或者,这种探讨,可以加一个流行的名词:思想实验。

    许多物理学家或者哲学家,都用了这种办法,甚至也得出了精彩的成果。既然是实验,当然绝大多数是失败的,如同爱迪生试验的灯丝。但也有不得了的辉煌成就。比如伽利略所作的关于惯性的思想试验。比如爱因斯坦所得出的广义相对论,也是思想试验的成果。

    “如果,那些境界存在的话,估计在物理上,也不在我们这个宇宙,因为靠观察与感观,是无法找到证据的。”小胡这话,有浓重的科学思维。

    “但是,毕竟这些想法,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也许,人们思维,是连接那个境界与这个世界的纽带”万老师有点不怕人说他是唯心主义了。

    一个学院派的哲学家,从感情上来说,都不会反对形而上学的。既然追求道,就是追求形而上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高下诊断是孔子说的,也给了人类思想以尊严,也是哲学家聊以自慰的名句。

    哲学是建立在思维上的学问,甚至是空想的学问。如果否定意识的主观的作用,那等于否定了自己的专业。况且,主观作用如此之大,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的。人类一切文明的成果,都因为主观能力提高而进化,这恐怕,任何人都不可否认。

    人们还给这种主观成果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词:智慧。

    我提醒小胡到:“当然,你说得也对,那个境界,不在我们这个世界,其实,就是宗教家也明说了,那是彼岸,那是天堂,那是西方,反正,不是我们所居的这个物质世界。”

    “好吧,他们已经明说了,也就断了人们实证的念想。反正我们至今还在太阳系,当然证实不了那天上的世界,到不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小胡也承认,那种说法,并没有逻辑漏洞。

    &




第五百零二章 生命智慧三
    智慧与光,光与能量,能量与动力,动力与心愿。这几个概念反复在我的脑海里打转,总觉得有一种阴阳鱼旋动的膨胀感。

    此时,已经进入傍晚看山看水的环节,没有糕饼,没有话语,我们三人同时愣在这山水之影的摇曳之中。

    远处的小街已经模糊,水光天色连成一片。声音偶尔到来也没有扰动,一如这平静的洱海,只是静静地映衬着晚霞的天。

    定在那里的感觉,根本没有情绪活动。明明听得到身边人的呼吸,但没有他们存在的印象,与其说是意识的错乱和不完整,不如说是判断的消失。

    世界本来如此,何需劳神费力。

    “哼哼”一声冷笑,把我惊醒了,从出神的状态拉回的那一瞬间,还有点不太舒服。万老师说话了:“刚才,我们几个,是不是已经到了绝圣弃智的地步了”

    我想回答,但暂时没有张口的动机。只是隐约想起了一句话:欲辨已忘言。但是,那陶渊明前面还说了一句:此中有真意。但我没有真意,哪里还有语言呢

    “我是不是傻了”小胡问到。

    这句话太贴切了,我终于忍不住开口。“就没聪明过。”

    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们知道都有这种经历。有时候好好的,思维与语言与行动都很活跃,突然间,脑袋劈叉,忽然断电,不知身在何处,心在何方。完全失去线索,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就愣在那里。

    “原来你们也有这经历,我以为,就我一个人,爱出神呢。”我说到。

    “你把这叫出神”万老师问到。

    “是啊,我们老家,都这样叫的。比如午觉睡来,人虽然坐起来了,眼睛睁开了,但不想动不想说不想看不想想,这种呆滞的状态,我们就叫出神。意思是,神不在了,就定那里了。”

    “你是说定那里”万老师问到:“这跟钱师兄所说的入定的现象,是不是一样的呢”

    “我不知道,以后问钱师兄吧。”

    “刚才万老师一个词,绝圣弃智,是老子说的吗”小胡问到:“绝对弃智,天下太平。”

    “对,老子是这样说的。”我回答到:“但,那是说的社会模式,不是说的人本身的身心状态。大致意思说,天下如果没有追求圣人的心、追求智者的心,也就是说,天下人都安于平淡,天下就太平了。假如从历史上看,许多英雄豪杰出世,或者聪明人涌现,或者大圣人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天下最不安定的时候,是坏事。”

    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当然,因果关系,可能不是那样。也许是因为天下太乱了,需要治世之智者、安民之圣人来医治这个天下,所以,他们才出来的。

    当然,还有另一种因果。也许,人们都太爱当英雄,当圣人,想建功立业或者扬名立万,所以造成天下的不太平。这二者可能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比如中国的圣人,什么孔孟老庄,在春秋战国那样动乱的时代。聪明的智者,比如孔明张良、陈平刘基,都在乱世中放光。也许,只有那种乱世,聪明人的作用,才显示得出来吧。在和平年代,再聪明的人,也没机会展示影响历史的能力。

    当然,这种社会模式的推论,不太适合于个体身心的形容。我说到:“我们刚才的状态,可能无法到达什么绝圣弃智的高度,也许,只是傻了一下。”

    “不对,这不太符合心理规律。”小胡说到:“人突然间的傻,是有原因的大致上分为几类。第一,是生理因素。比如中风,是脑血量不足。还有晕厥,等。还有一种,外来物理刺激,比如电击后,也会突然失去意识。还有就是打了麻药,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也有这种现象。第二,是心理因素,比如突然受到刺激,反应不过来。绵羊突然看到老虎站在面前,吓得不动了,就是这种情况。”

    我接了一句诗:“二十岁的小哥哥你装什么乖,丢给你个眼色,你发什么呆。”

    “对,就是这种反应不过来的巨大心理刺激,让你手足无措。见到大人物时,碰到突如其来的心理打击或者过度亢奋之后,也有这种现象。第三就是意识断流,想着想着,潜意识的某个信号,让你的思路突然中断,呆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了。这种,也是傻。”

    万老师说到:“小胡说得比较全面,但我们刚才肯定不是傻,表现出来的呆,其实并不呆。”

    当然,我们都意识到,这种情形,虽然看起来是麻木的,但实质上是敏锐的。我们了知当前的一切,湖光山色看得清楚,身边人的呼吸听得清楚,自己也知道自己身体与心理的现状,这是明白的。

    “表现出呆的状态,与其说是出神,不如说是出情。或者是,我们平时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没有了。只留下直觉与观照。”万老师说到观照这个词的时候,分别看了我与小胡一眼。

    这是个禅宗的专有名词。“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出自于著名的《心经》,这是佛教中最短的经典之一,流传也最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所有认真学佛的人,都可以背诵它。当年妍子背它时,我问过意思。她告诉我,据她师父讲,要真的理解并体验这部经的含义,恐怕已经成开悟见道的大师了。

    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毕竟,观照这个词,用起来,必须谨慎。我们在寺庙中,在学佛的经历中,见过许多比我们功夫好的人,修为比我们深得多的人,他们如何对待观照这个词,我们没听说过。所以,我们没资格谈观照。

    “也许是这样的,我们可以从外围来分析一下。刚才我们的状态,与坐禅的要求状态,有些什么共同点,仅凭我们的经验,也可以分析。毕竟,我们都有坐禅的体验,况且,刚才发呆的状态

    ,我们也没忘记。”

    这倒是可以对比,记忆还是热的。原来的坐禅,也天天在练习。

    “我们刚才,是不是这样一种状态表现出什么都没想什么都没做的样子甚至连眼神动没动过,我们都没察觉但是,这种状态,又与小胡所说的昏迷或者是吓呆的状态,有区别,毕竟,当时,我们还有了解身边状况的能力。比如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在看什么,湖水与彩霞的颜色与状态,平静无风的安定感,以及身边有时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够知道,这不是傻,只是没有动。没动心思,没动身体,对不对”

    我们承认,我们刚才都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万老师的描述,我与小胡的点头,明确了,我们当时,处于同一种状态之中。

    “所以,第一个特点,是没动心思。但我们直觉的能力,并没有消失,只是停留在直觉上,没有加以思考与行动。第二个特点呢是我们突然停止了平时的习惯。过去,我们看到一种现象,总是有思维推理与情感选择的冲动,而刚才,我们既没有主动思维,也没有情感选择。没判断,没行为,这种状态下,我们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幸福,但至少,没有感觉到痛苦,对不对”

    我们都听明白了,这就是参禅时,师父们的要求啊。保持直觉,但不要推理不要判断不要感情不要行动,只是停留在直觉上。在参禅时,师父要我们只停留在话头上。在念佛进,师父只要求我们停留在佛号上。那持咒的,大概也是这种要求。我们刚才,难道,无意识中达到了么

    不敢想象,一直追求的东西,曾经在我们身上经常出现。如果这种状态,就是定的话,那也太平常了。

    “也许没那么简单,如果定,就类似于我们平常发呆的样子,那师父早就告诉我们了。但我从来没听过来人说过,发呆就是参禅。”小胡说到:“或许只是某种类似,但肯定不是。如果有发呆这个例子,如此形象而人人都懂,师父们何必绕那么多弯子,给我们说禅呢”

    这倒也有道理。

    当然,都强调直觉,的确是共同点。我们喝了一点茶,热水入口,我们的思维与交谈**,开始变得热络。

    当我们注意到自己刚才的坐姿时,才发现,可以算是太随意了。参禅要求七支坐法,而我们三人,刚才发呆时,有跷腿的,有箕坐的,而万老师,当时仿佛是采取的蹲式,如同在上卫生间。

    怪不得他是第一个说话的,这姿势坚持不了好久,不是下面憋不住,就是上面憋不住。想到这里,我不怀好意地笑了。

    “你笑什么”

    “没,不自觉地笑一下,难不成,有罪”

    “无妨无妨,离苦得乐,不管啥原因,效果总是好的。”万老师倒也幽默。

    “思极于八荒之外,而呆坐于方寸之间”万老师不知道哪里来的灵感,突然冒出一句,然后感叹到:“直觉,是不是最快的思维方式呢”

    “从心理学上来说,因为没有判断与分析,当然是最快的。”小胡解释到。

    “究竟有多快”我继续问到:“也许快过光速吧比如,我们看见十万光年之外的星体,作出判断,此时光已经走了十万年了,我们却一下就判断出来。有时,我们突然可以回溯历史,仿佛回到战国时代,有时我们想象未来,以至于想到星际旅行。这种意识的速度,真的可以突破光速的限制吗”

    “也许真有这个可能。毕竟,意识是一种信息,不是一种物质,它没有质量,所以也不受相对论的限制。相对论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物质的速度越快,越接近光速,那么它的质量就越大,就越接近于无穷大。所以,光速如同一道铁门栅,阻止我们更快。但,我们的意识不一样,它没有质量,你乘以百亿倍,还是为零,所以,意识的速度,或许可以无穷快。”

    理论上倒是可以成立,但意识的范围与速度,好像没有边一样,只是被我



第五百零三章 生命智慧四
    只剩下最后两天了,因为提前一天返庙,是明成师打电话来通知的。他把返庙的主要工作给我们说了一下,意思是,有意愿的可以提前回庙,没意愿的,可以回家过年。

    今天是腊月二十六,二十九那天,大量过年的准备工作要展开,正月初一凌晨,许多香客信众,来庙上香,得准备许多杂务。

    我们三人商量了一下,都同意到时候回庙帮忙。毕竟在庙里,人家给我们法布施。我们出点力,也是应该的。万老师有家不能回,因为家人都到海南度假了,他现在去会合,过几天再回,没必要。、

    “别说没什么成果,得到点消息也好啊,毕竟一个假期,什么都放弃了,不能白来一趟,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万老师的态度。

    而小胡是无家可归。我呢,则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有家,当然,我相对于万老师来说,想法更坚决。如果不学点名堂出来,怎么好意思回北京拿什么见妍子

    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既要安慰自己,也要安慰家人,我们决定,一起上街,看有没有什么给家里寄点什么。

    我倒很简单,在街上找到一些干菌,买来,分类装好。为表达诚意,每一种干菌包装上,我都亲笔写了它的名称,特性,烹饪方法,及祝福的话。因为北京的爸妈,看到我亲笔写的字,也能够感受我对他们的亲情与感恩吧。

    我还给妍子买了一个香囊,云南当地手工做的,里面有植物香料。本来,这是云南人订情时用的。但我寄给妍子时,里面的包装,是一起打开的,爸妈也会看得见。也许,当他们看到,我仍然保持对妍子的男女之情时,或许心理有点安慰。不管我跟妍子法律上是否是夫妻,在爸妈的眼里,我是他们的女婿,这始终没变过。

    当然,妍子也不会感到突兀,她喜欢这种香味,我也喜欢这种香味。只要她喜欢,我就算表达了。

    也许在买的时候,我内心也曾荡漾起各种复杂的感情。当年,跟妍子在云南时产生的爱情,是真实的。今天,偶尔闪现当时的画面,内心怎么没有波动在写字的时候,也有一丝欠疚。北京的爸妈,对我的感情与厚恩,真的没话可说,是我,辜负了他们。

    而万老师,则买了一些披肩,各种颜色与质地的。他的说法:“你嫂子爱拍照,年纪比她大的,喜欢纱巾飘扬的造型。年轻的,只需要一幅墨镜。而你嫂子的年龄,大概喜欢的造型,是把墨镜拉在头发上,仿佛不经意地披一块披肩,小资是什么就是看似散漫的做作。”

    他评价得太到位了。在万老师这个年纪与阅历,好像已经看明白了所有年纪的女人。

    而小胡在跟随我们办事的时候,我明显感受到他的落寞。因为,他仿佛没有特别要思念的亲人。他最关心的人,他不敢随便送人礼物。

    “小胡,不给你姐姐买点什么吗”我问到。

    “庄老师,不知道该不该买,买什么呢”他的声音很小,但向我请教的意思是真诚的。这种真诚的请教,其实表达了他内心,是真想送点什么给人家,只是寻求我的建议。

    “当然应该买,你想想,她就是你的姐姐,过年,不该有点表示吗像弟弟给姐姐送礼物那样,怎么不行”

    他点点头“喔”。继续陷入挑选迷惑状态。
1...281282283284285...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