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更何况,中国历史上,还有三次,至少三次灭佛运动。也有人说是四次,也叫三武一宗法难。对不对”万老师补充到。

    他所说的,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力量对佛教的三次毁灭性的打击。所有事物发展到一个高峰,总会出现自己的反面力量,这是易经中物极必反的道理。

    我当然熟悉这些历史,要不然,阳台上那美好的躺椅上,独自看《二十四史》的时光,不是白费了我说到:“佛祖曾说过,他的法,也逃不脱成住坏空的规律,而且我们现在,处于他所预言的末法时代。”

    万老师说到:“也是。今天的佛法与寺庙,早就不纯净了。我们本来在崇圣寺,抱着单纯的学法目的而来。却让位于对政治人物的接待。我听明成师给我电话的意思,还有其他另外同修来的电话,大概,这个崇圣寺,作为大理在全国最有名的宗教场所,今年春节,也有一些应景的,支持地方旅游及经济的半商业活动了。”

    我已经猜到,过两天,我们回庙要干什么了。理论上,寺庙与在家信众结缘,这是经典上允许的。但这种结缘,却有一些经济含义。我在重庆那个赚钱庙子遇到的事,其它地方也无法幸免。

    “佛教不能独存于这世界之外,除非你已经解脱,但只要面对大众,就得按大众需要的方式进行。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佛法。”

    我的总结,得到了万老师的赞同:“对,庄老师说到基础这个词,我想到了另外的方面。佛教或者任何宗教,都是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决定它形态的,按原理上讲,是经济基础。然而,教义上,佛教是要摆脱经济束缚的。怎么,如今走向了它的反面难道,这种独立性,就不存在吗”

    小胡发现了万老师的问题:“万老师,你是想否定原理,还是否定事实你人为地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思考,走偏了吧”

    万老师笑到:“对对对,我不应该对立。对了,关于历史,关于经济,庄老师不是行家吗你给我们说说,从佛教产生以来,它的历史与教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这是个大问题,以前没有专门思考过。但是,这方面的知识,我倒是不少。面对这两个聪明人,我认真理了理思路,从最开始的教义与历史发展轨迹,谈了谈佛教本身的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

    佛教虽然是一个特别标榜出世的宗教,但无论如何,它不是这个世界之外的宗教。事实上,佛教的发展与世俗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关系密切,更不要说经济这个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基础的重要方面了。佛教与经济的关系,无疑是直接的和密切的。

    历史地看,也恰恰因佛教是特别强调出世的和清净的解脱修行的一种宗教,佛教的经济表现,就常常使得其陷入其所标榜者和其所表现者的矛盾中,此亦是常被世俗社会所诟病之处。乃至中国佛教史上的几次由帝王实施的灭佛事件,多数也主要与佛教经济问题有关。自古至今,佛教经济都是佛教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和重要方面。尤其现今社会,经济炽热,佛教亦概莫能外地被经济热浪笼罩,交织着现代社会巨大变化的佛教经济现象和相关问题,亦随之增温而被热烈关注。

    然而,佛教经济到底是怎样的经济是否有相应的经济理念与佛教教义有怎样的逻辑关联佛教经济与世俗经济是怎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还是比较含混而有待进一步明确理论。

    佛教与经济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念关系,或许首先还是要溯源到佛教的发生机理上。

    由佛典所说,当年释迦部落的王子悉达多出离世俗生活,是由于看到现实社会中的人生诸苦,遂决意出家修行以寻求解脱之道。其行脚参修许多年,尝试了多种途径,但却没找到满意的出路,以致其最终放弃了那些修行,定坐在菩提树下冥想,终于获得觉悟,从而有了自己的一套对于解脱之路的认识和方法,佛教从此创立,释迦部落的悉达多王子成了释迦牟尼佛。

    概括看,释迦牟尼指出的是一种通过主体觉悟而达到超脱人生之苦以求得解脱的宗教理路和方法。其所谓的觉悟,大致标的的也是个体存在与所谓宇宙存在之根本实相相契合的境界,由此角度看,似乎并没有超脱古代印度源于《吠陀》思想资源的“梵我一如”的思想脉络和痕迹。但是,显然,他有不同于当时其他宗教流派的解释理路及修行方式上的特点。

    按照诸苦之因缘逻辑,人生有诸苦是因为没有觉悟,还蒙昧在无明愚昧中。而愚昧中最根本的就是贪、瞠、痴,所谓“三毒”。众生若要不苦,可通过修行,迷离因无明愚昧造作出诸苦的世俗世界,禁戒三毒,减少和最终超脱诸苦,达到觉悟解脱。不过,摆脱诸苦的修行并非易事。诸苦被概括为“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对、求不得、五阴

    盛,这些苦,真可谓无一是世间众生能逃脱的。所以,坚持出世的禁欲的或者少欲的清净修行以求解脱苦难,是佛教及其教义的基本标签。这种标签不仅通过其理念标榜出来,更通过有戒德的行为表现出来。

    一些寓教于事的经典故事和戒律,比较能说明早期佛教的一些状况,反映着释迦牟尼时期的佛教和跟随其出离世俗而加人佛教的修行者们,是如何尽可能地让自己和同修们禁戒世俗**以提升精神境界,尽可能地实践一种不同于当时其他教派的、既生活简陋的却又净行高尚的修行生活。

    仅举衣着之例,开始时有各式各样的衣着,世俗讥笑沙门衣着如同王子大臣淫欲之人。佛陀遂教导徒众应齐整衣着。但齐整衣着并不是要华丽衣着,而是相反,是粪扫衣。但是,虽衣衫破旧却要衣着齐整,不失威仪。既不同于那些骄奢淫逸的王臣,也不能像一些外道那样不雅。即所谓,心中无欲,得粪扫衣即如同得第一服。

    诸如此类的节俭生活而高尚戒行的要求,在《阿含经》及《僧只律》等经典多有讲说。僧人的行止依照的是所谓“四依法”,即,粪扫衣,乞食,树下坐,陈弃药。如此要求,可谓执行的是最低生活标准。虽然戒律中没有特别明确讲不蓄财,但其解脱义理和这类物质消费克俭至极的行为规范已显示,基本无财可蓄,甚至可以说,因为无财乃至没有财这个概念,因而,也就没有蓄不蓄财的问题。

    由此见,在佛教的发生过程中,早期修行者的观念和行止,基本是尽可能地把觉悟得道的解脱目标之外的所有一切事物和要求都降低到最简最低的状态,精神境界和戒德修行高尚。而世俗也多是由这些方面来比较和褒贬佛教沙门与其他教门的,做得好的沙门就会受到尊重,就被称为大德。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而这个圣人的神圣特性,就是出离世俗来修行脱苦之道,并觉悟得道。这也就标明了,离俗修行,觉悟脱苦,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宗教特性。

    不过,也正是那些有丰富故事的典籍及戒律说明,脱离现实的欲求是很艰难的,即使对于那些已经出离了世俗去实践解脱修行的沙门们,禁戒**和世俗需求仍然是那么不容易,而且,每每成为修行道路上必须克服的问题。于是,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问题,并逐一形成规定或法则,亦即积累成名目繁多的戒条。释迦牟尼去世后,门徒弟子们结集佛说,最早结集的大概就是戒律。戒律不仅是维系佛教组织的行为方式的准则,实际也是佛教所根基的教义模式结构中的一面重要基础和支撑。

    因而,大致可说,降低和禁戒世俗**的禁欲生活,摆脱产生诸苦之各种世俗因缘,追求精神的升华和觉悟得道,是佛教发生机理的一个基本逻辑链条。相应的,佛教早期的所谓经济理念就是修行者尽可能地远离、不涉及、或者是不直接涉任何经济。

    事实上,那些戒律反映的模糊史迹也显示,作为个体的禁欲修行和佛教整体事业的发展,始终都回避不了经济问题。

    个体出家人保障生命之基本所需,主要靠托钵行乞和布施。僧众形成僧伽,佛教影响扩大,信奉者益多,布施随之增多应该是可能的。对于个体僧人和已发展成集体的僧伽而言,无论行乞还是布施,都可能产生剩余问题。如何处理剩余财物,便是一个能反映佛教




第五百零六章 经济问题二
    “当然,原因嘛,万老师,你懂的,这是你专业。”我把球题给了他。

    他却不慌不忙,先给我倒了杯茶:“庄老师,原理我懂,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改变是必须的。你讲久了,辛苦了,先喝口茶。”

    小胡与他看着我,一幅假装好学生的样子。

    “你们都是高材生,这样看着我,是想看我笑话咋的我哪里说错了吗”

    小胡双手抱拳,对我作了个揖让的动作:“庄老师,在历史知识上,你是我见到的,最好的老师了。”

    “这就开始笑话我了”

    “不,庄老师,你在我们大学当历史上师,错不了。”万老师说到:“在今天中国文科受到鄙视,也与我们治学方式有关。文科本来就有综合性的特点,我们非要严格像理科那样,分科分得非常细。导致这样一个结局:学哲学的不懂政治,学政治的不懂经济,学经济的不懂历史,学历史的不懂宗教。互相不仅无法借鉴产生成果,甚至连沟通都困难,话语体系无法整合。分科判教,走到了它愿意的反面。”

    “你这是牢骚啊,与我有什么关系”

    “庄老师,你刚才讲这一段,是把基本宗教与历史与经济发展规律整合起来讲的,说服力够强,我们就喜欢你这种大家。”

    “什么大家,你们还是在取笑我。”

    “还真不是”小胡认真的样子不是装出来的:“庄老师,你的历史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不过看了二十四史,也看了原来一个叫弘学法师的,关于原始佛教的书,大概就这样,没什么更多的学习。”

    “那你学习的时间很长吧,二十四史,可不是一天能够看完的。”

    “没看完,只是有几年,空闲时间多,大致看了一遍。”

    万老师赞叹到:“效率真高!”他接着说到:“既然你对中国历史最熟悉,那讲佛教在中国发展时期的经济活动,我们得好好听了。”

    我不得不慎重起来。

    传入中国的佛教,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调试,经历了一个在新环境中适应、溯源和整合的发展过程。但,佛教依然是佛教。

    中国大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四季分明,主要靠夏秋收获为食,是靠天种地的依赖程度很重的农业社会,使得在印度等热带地方可行的完全靠托钵和自然物产维持生存的条件大打折扣。对僧徒而言,现世这个生命皮囊的维持方式,首先就不得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虽然“佛家遗教,不耕垦田,不贮财谷,乞食纳衣,头陀为务”。行乞等头陀行仍然实行;依靠布施供养也还是生存物资所得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如“供养人”的形象很早就出现的佛教壁画中即是例证。不过,乞食环境差异性大,可依赖程度低;即使供养,保障程度也很成问题。

    而且,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和环境,也让僧人的行脚乞食的游走受到诸多限制,乃至游僧常被视为社会治安的隐患。当政者大多要求僧人修止于寺院,以方便管理。即使信佛的帝王也不能容忍“比丘不在寺舍,游涉村落,交通奸猾”,下令“民间五五相保,不得容止”。“违者加罪。”对于借着修建功德而竞相靡费钱财,也多有限制,认为“兴建福业,造立图寺,高敞显博,亦足以辉隆至教矣”。饬令,若“无知之徒,各相高尚,贫富相竟,费竭财产”。“自今一切断之。”

    史料记载,以土地乃至经营商业来保障寺院的生计,即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寺院经济形式和趋势。史料中最早的由朝廷推出的寺院经济定式,是北魏时期对于僧只户和佛图户的设置,由当时著名的僧官沙门统昙曜提议出台的相关佛教经济政策,不过,或应说,这种政策大致是对已经在佛门流行的相关不规范做法的整顿和正式制度化。

    寺户制度使得寺院经济堂而皇之提上台面,成为寺院生活的重要部分。虽然南北朝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僧只户或佛图户形式的制度或被停止或被改造,但类似的寺户制度实际上仍然广泛流行和被延续。比如由于有较多出土文献,敦煌地区古代寺院经济的研究即显示,相关寺院的经济活动非常活跃丰富,其中寺户制度是寺院经济相对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且对于寺户的成分构成、规模、及人身自由度、分配方式等,也形成相对细致和严格的分类和管理。

    再如,晚清时一部基于《百丈清规》的注疏,列有接受施田的详细程序,可见,寺院接受田土布施,役使寺户,获得维持生计之资,是中国历史环境中一直普遍流行的一种佛教寺院经济模式。寺田除了皇帝赐田,多是接受信徒布施田土,作为斋田。虽然寺院规模不同,维持生计的经济形式差异也比较大,但以来田土的寺院经济方式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维持生计的方式。

    逻辑地看,寺户制度之所由出,大致是因为寺院要以田土为生计之依,但又由于佛制戒律,僧人不能从事耕种等世俗杂务,接受的施田,即转由寺户耕种。而信徒要成就布施功德,田土布施也自然成为一项布施内容。相关研究也有说明,寺户制度可能还是佛教戒律中净人制度和魏晋以来客户荫户制度杂糅的一种结果。但无论如何都显示,佛教进入中国环境后在生存方式上有了一些适应性调整,不过相关经济理念仍努力保守着佛教基本义理所标的的取向,至少形式上还刻意保持僧俗有别的理想界钱,以及以修行平衡布施的交换逻辑等,但寺院经济依然是僧伽生活的重要部分,尤其寺院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带来义理解释的困境,或许也应看作佛教发展的促因。

    虽然斋田是寺院的一个基本生资来源,不过,并非佛教寺院经济的唯一内容和形式。曾几何时,佛教寺院还被允许从事一些商业经营。尤其是“长生库”的经营,使佛教寺院经济的经济经营的程度加深。所谓“长生库”即是以信众布施的钱财为基金,而设置的一种信贷业务。也叫寺库、质库、解典库、解库,及无尽藏等。

    建立无尽藏的目的,教有典制,如前文所及,所为衣食和塔寺之资。因而成为信贷性质的经营则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史称,梁武帝时,曾“造十三种无尽藏,有放生、布施二科。此藏已利益无限。而每月斋会复又于诸寺施财施食”。又如宋代《宝云院长生库记》曰:“住持莹公坐席未温,首叙巾盂以估于众,得钱一百万,内外道俗又得钱百万,太师魏国史公捐国夫人簪珥以施之。合为利益长生库。以备岁时土木钟鼓无穷之须。后五年建大讲堂。”

    可见,用于救济,尤其寺院维护和营造,仍是建立无尽藏的主要初衷和目的。再如,唐代《两京新记》中的一则,即武德年间长安化度寺所建之无尽藏院而至富可敌国的事例。化度寺获得经营无尽藏,钱帛金玉积聚不可胜计,于武德、贞观及武则天时期,曾多次提供天下寺院修缮之资,普施天下僧众,分施天下饥馑。这样的布施效应,又引得城中士女争相施舍钱财于寺院,乃至有车载钱帛弃下不留姓名者。不过寺院经济的过分膨胀,也再次引来麻烦,唐玄宗时将之毁灭。

    不过,化度寺无尽藏被毁,但经营无尽藏乃巨大获利途径则昭示于世,有能力的寺院经营无尽藏长生库大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知何时,寺院的长生库已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钱庄及典当行。宋代诗人陆游有文字记录此现象,其谓,“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梁甄彬尝以束苎就长沙寺库质钱,后赎苎还,于苎束中得金五两,送还之。”至清代,状况依然。如樊榭山房主人亦靠典当于寺院长生库来周转拮据开支。

    在元代,甚至有皇帝下旨保护寺院的相关经营不为强力者剥夺。有则圣旨即曰:“但属寺家水土、园林、人口、头匹、碾磨、店铺、解典库、浴堂、竹园、山场、河泊船只等,不拣是谁,休夺要者,休倚气力者。这般宣谕了。呵别了的人每要罪过者,更这的每有圣旨,么道做没体例句当,呵他每更不怕那圣旨。”这类事情,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干过,其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料理京畿大寺的经济纠纷,也曾下旨勒石为戒。

    事实上,寺院经济其实很大程度一如世俗经济,都是利益目的下的经营,因而利益之争是常事。如唐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即曾于雍州“与僧寺争碾硙”。所谓“碾硓”,即磨房,唐律中颇多涉及碾硓的律条,可见碾皑也是一个利润高的营生。在宋元以降的佛教寺院中,碾硓跟长生库一样,是寺院经济的重要内容。不过这些还属于正常状态下的经济活动。在一些非常时期,鬻牒,即卖度牒,也是佛教经济的一个非正常的经营内容,而且往往恰是应朝廷募集资金的要求,且多有发生。而这项交易的结果,一般是佛教或某派因此获得拿了钱财一方政治力量的扶持。

    当然,佛教寺院经济中最基础的经济活动和经济



第五百零七章 因缘俱足事
    “关于历史与经济原因,庄老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是我的知识盲点,我想多听听。”小胡希望我们有更多交流的时间。

    自从他离校几年来,他几乎与世俗的人,很少有交往与长谈了。他的知识结构及人生经历,很难碰上有思维对等碰撞并兼具观点包容性的人。

    而我与万老师,何尝不这样想呢还有一天就要回庙了,我们都有个感觉,这次修行后,大家很可能难再见面。再难碰到如此合适的聊天对象了。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要说相望一行难,就是经常见面都很难。不要说遇到知音难,就是找到一个可以争论的对象,都非常难。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不停地向熟悉告别。偶尔的相聚,也是因缘俱足的结果。
1...283284285286287...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