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听了庄老师的介绍,我有一个想法”万老师这是要发挥了:“所有事物,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总是要走到它的反面。这好像是规律,也叫灭亡的规律。”

    “你真敢用词啊”小胡说到:“具体点,怎么说”

    “好吧,我试着总结一下”万老师说到。

    “不管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只要其宗教存在,宗教经济也必然存在,宗教经济只是世俗经济的一个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宗教经济主要以创教者的思想理论作为核心商品在世间中流通,产生财富。世俗经济往往以创造性,实用性的物质作为核心商品在世间流通,产生财富。”

    他果然是高手,把物质与精神都当成商品交换的客体,这种分析方法,很适应哲学分析的框架。

    “宗教经济产生的根本是宗教团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同其他世俗经济实体一样必然经历起步,发展,扩张,衰败,甚至消亡等过程。如文章所说的佛教经历几次衰败,也就是这些过程的体现。当然,如果能够领悟佛教思想理论,佛教中有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带领学佛者正确的发展佛教经济,佛教是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中平衡发展从而避免不断扩展,衰败的轮回,但这只是理论上的。”

    “当今的佛教一盘散沙,各拿一本佛经,各讲一套佛法,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及自我监督,众生监督的思想体系。导致当今佛教自身乱象丛生,或自立为佛,或篡权废法,或借佛之名,明抢豪夺,暗取鲸吞等等不堪入目。从理论上解读,今天的佛教在无止境的扩张时期,如果学佛者还不能理性对待,佛教的再次衰败也已经不远了。”

    确实有这个感觉,内部不统一团结,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部市场的力量与经济的诱惑,会促使这个团体的迅速崩溃。

    “想要佛法常驻,我认为当今佛教界必须需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一个佛教界都能认可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必须要有自我监督,众生监督的功能;第二、淡化佛教宗派的分别,不管是哪个宗派,如果是在佛教体系内,其根本就是佛教思想理论的一部分,只有淡化了这些宗派的分别,佛教思想理论才能其实的贯彻执行,才能真正的做的普度众生;第三、佛教扩展的有序,佛教经济收入的透明性,可监督性。”

    不搞个一二三,好像不叫讲课。不提出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不是好的老师。万老师一旦用讲课的姿态来说话,思路就相当清晰。

    “我个人认为,当今佛教应该大力宣扬佛在各经典中所说的“善”。“善”容易监督,经济透明。持戒修行,经济分配等,因为善而必须曝光于众生,“善”也可以让所有的宗派得以统一归位于之下。佛教真正的振兴指日可待。”

    听他说完了,我问到:“你的意思是,不管是内部整合还是外部监督,总之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方式,要不然,过多的经济及宗教影响溢出,产生经济学上所说的外部效应,那它就危险了,是吧”

    “是这个意思。历史上的事,包括三武灭佛,不都是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逆缘俱足,才产生的恶果吗”

    小胡说到:“这方面我知道得少,庄老师,当时,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万老师也表达了想听意思,我就简要说了一下。“有人说三武一宗的事,我只讲三武的事。也许,各种恶因聚焦,导致恶缘成熟,结出了恶果。”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按时间顺序,得先说魏太武帝。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魏道武帝、魏明元帝、魏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以期使后魏帝王容易接纳。

    寇谦之的新天师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后,自然影响到佛教的发展,但当时太武帝对佛教并无恶意。后来,太武帝发现僧尼不守清规,干些伤风败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来往。太平真君六年,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有关,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第二年,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一时,北魏佛教受到摧毁性打击而衰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太武灭佛”。

    然而,寇谦之对太武帝灭佛活动,不太热心,甚至反对。他认为道教已处于国教地位,佛教已无力相争,没必要排佛;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处,根本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老子化胡,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化身,三教在周朝才开始分家立派,毕竟还是一家。他更认识到以太子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崇佛抑道;排佛过于激烈,势必影响政局不稳,不利道教。所以,对于执意灭佛的崔浩,多次争辩利害得失,崔浩不听。崔浩想施展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削弱贵族势力。

    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影响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魏太武帝驾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接下来就得说北周武帝宇文邕了,他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史称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样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什么灭佛呢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周武帝的出身。宇文护,又名萨保,是宇文泰的侄儿。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际,曾要求宇文护辅佐少主,宇文护表面许诺。第二年,他立宇文觉为帝,建北周。宇文觉“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将他毒死,另立宇文毓为帝,为北周明帝。北周明帝在位四年后,宇文护又将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武帝掌权之前,大权为宇文护掌握。宇文护大力推行佛道,因此当时的武帝也对佛道极力的推崇,这可能也是明哲保身迫不得已之举。

    天和二年,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给周武帝上书,认为“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议周武帝灭佛。公元572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后,于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




第五百零八章 我们都有病
    “小胡突然透脱了”万老师听到他的反驳,不仅没生气,反而还有惊喜的表情,并且给我眼神示意。

    我也觉得,小胡不仅有一种完全放下的轻松感,而且表达感情和观点的方式,更为直接有力。

    真心为他的转变感到高兴。这样一个聪明的人,因昨天的感情,而困扰着自己的人生。一个没有经历过世间繁华的人,要出家,肯定属于因缘不俱足的。

    当一个人说他不爱钱,绝大分部情况,是他没见过钱。当他突然拥有财富时,很少有人比小苏做得克制。当一个年轻健康的男生,说他不追求爱情时,大部分情况,是他根本没有遇到过爱情。

    小胡,只有从这段自以为是的情感中走出来,那么,以他的理智能力,他今后的选择,才能够算是合理且坚定的。当然,不排除,有宿世慧根的人,比如唐僧,女儿国国王也动不了他的心。这种人太少,所以叫奇迹。

    突然小胡嘀咕了一句话,我没听清。当我和万老师把探寻的目光指向他时,他似笑非笑地重复了一遍:“我只是爱上了自己想象中的她,如同爱上那个纸片人。”

    “什么意思”我问到。前一句我倒明白,我们的初恋,主要是爱上自己想象中的人,而对象,只是符合我自己想象中的某个特征而已。简单地说,就是爱上自己心目中的另一半的我。

    “这其实是前不久发生的事,在日本,有一只老企鹅,爱上了一个「纸片人」,与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万老师也觉得新奇:“我怎么没听说过说来听听。”

    “这只企鹅名叫葡萄君,有着一段堪称悲惨的经历:作为洪堡企鹅,其实基本上都是一夫一妻白头到老,然后葡萄君却被自己的老婆小绿扣上了绿帽子,后者和一只更年轻的企鹅小白脸双宿双飞了。”

    企鹅一般用来形容爱情的忠贞,胜过我们中国传统的鸳鸯。痴情的汉子外遇的私奔的妻,这简直是要了命。

    小胡继续讲这个故事:“或许是这次情伤带来的刺激过大,葡萄君开始转而爱上了纸片人,对方是东武动物园与《兽娘动物园》动画联动企划时放在企鹅展区的角色立牌呼噜噜。这一放不要紧,葡萄君开始寸步不离的守护她,风雨无阻。”

    日本人的动画产业流行于世界,是有原因的,因为日本人也真把感情寄托给动画了。最近几年,流行什么二次元,就是把三维世界的事,分解为两个独立的二维世界,很有代入感。

    “这个事情传出之后,一家日本媒体向动物园派出了一名s成呼噜噜的女性ser,然而葡萄君只是看了她一眼,随后就继续专心守护看板了。”

    企鹅如此,我们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当画上的田螺姑娘下来时,当叶公新手画的龙出现时,你什么反应

    “这件事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纸片人的魅力真的强啊,不仅宅男,连企鹅都会沉迷。那么,到底为什么有些人更喜欢虚拟人物,而非现实中的异性呢”

    小胡把问题提出来,我觉得,这是借企鹅来说人,比较有意义。我提出了我的看法:“粉丝们喜欢上虚拟世界的角色和现实中的追星并没有本质区别。某种程度上来讲追星其实也是二维层面上的人物概念,而非某个本质上的个人。或者说,他们都有被设计的成分。”

    小胡一边点头一边说:“其实人们沉迷动漫人物的全过程不难理解,首先自然是被颜值与声音击倒,一个长相不过关的动漫角色是无法俘获你的内心的。这种喜好是一种原始本能,画师会竭尽所能投其所好,而你也会在三千佳丽中找到符合自己审美观的那一款,因此勾起你的某种,保护欲、亦或是占有欲。”

    万老师的发言,当然有哲学上的意味了,他对自己不理解的动漫,倒还算是谦虚的,毕竟代沟是当代中国人最大的鸿沟。

    他是以问题的方式介入的:“稍微冷静一下,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这种形象穿越到现实生活中,你还会喜欢她们么延展一下就是——明知道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沉迷”

    他问的是心理学上的问题,当然是找小胡寻求答案。小胡说到:“可以打个比方,明知道恐怖片是假的,为什么还会感到害怕呢一位名叫taarndler的心理学家创造了一种心理学术语来解释这类情况,它叫做alief,也就是人们常常做出各种各样与自己的信念不一致的行为。你可以相信一件事,同时也相信另一件事。”

    这方面是小胡的专业,我们请求他继续给我们科普。

    “心理学家保罗的一项实验也证明类似情况,他为接受实验的成年人提供了两个选择,一个是吃巧克力软糖,但巧克力的形状很像是大便;而另一个选择就是在一个崭新的便盆中喝水。所有人都知道大便其实是糖,水也是干净可以喝的,但多数人依然拒绝了。人们相信食物干净的同时,也相信它并不是那么干净。”

    “这种感觉其实也可以投射到动画、电影或者小说当中,如果你真的被故事中所设定的场景吸引住了,即使你知道它们是虚构的,大脑依然会为你幻想出趋近于真实的场景体验。就像人们在想到咖啡时,大脑可以脑补出咖啡的香气一样。”

    我意识到,这相当于文学中的通感,或者说欣赏艺术中的代入感。没有代入感的东西,是无法有读者共鸣的。当然,最主要的代入手段,是画面感。在我们没有学会说话时,就已经会看风景了。

    “所以当人们沉迷于故事开始代入自身之后,其实喜欢虚拟角色和喜欢现实人物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迷恋是基于我们认为某人拥有的某种特质,这与它是否是动漫人物无关。在他看来,如果让一个火柴形象拥有足够的性格特征,那么很可能会有人迷恋上这根火柴。”

    如果这个立论正确的话,说明,我们所有爱的人,她只不过,拥有我们内心自我的特征,与其说爱她的某些特点,不如说,她,只是我心中某个渴望的投影。

    我接着他的话,说到:“从心理学上看,你有这样几种可能会喜欢上别人:相似,人们喜欢找和自己类似的人,三观吻合、爱好相同、财力接近等等;近距离,也就是所谓的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吊桥效应,也就是共患难,一对人类在不断晃动的危险吊桥上相比在稳定的吊桥上更容易产生感情,由于生理压力的加剧,潜在的伴侣更具吸引力。最后,当然还有——长得好看。”

    万老师果然聪明,他理解事物的速度是很快的。他也很快进入了我们话题之中,他说到:“看来,人们在浏览动漫的时候,通常会慢慢了解角色的性格、特长、爱好、以及三观,而这个过程恰好是人类喜欢另一个人类的几种原因。所以简单的总结一下你的心理变化,首先粉丝会觉得动漫角色或声音不错,然后追一下这番,发现剧情不错,大脑会随着情节桥段不断运转,甚至会带入到异世界帮助主角做出更好的选择。”

    他为自己的言论颇为得意,他给我低声说到:“估计多听点小胡的理论,我回家,跟女儿谈话,没那么尬了。”

    “你原来反对她看动漫吗”我问到,这是中国中年家长比较头疼的事,孩子沉迷于动画,而家长找不到原因。人们面对自己不懂或者失控的事情,要不是拒绝,要不是愤怒。

    “我倒没那么武断,但内心的蔑视与不甘是有的。但今天看来,没那必要了。”万老师说到:“其实和阅读名著、电视剧被角色或明星所俘获的感觉差不多,因为角色都是由人类的好奇心创造出来的幻想。”

    了解了过程,人类为什么会更容易喜欢上动漫人物也就有了答案,因为你更了解他们,或者说,了解动漫角色这个过程,比在现实中找一个有共鸣的妹子简单多了。当一个漫画角色和一个现实妹子摆放在一起,你觉得谁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很多人的答案是第一个,因为你了解这个角色,随着剧情的深入你会记住她的一颦一笑。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令你印象深刻,并且有一定的共鸣。而另一位现实中的姑娘你很陌生,陌生到连合照都要鼓起勇气。所以动漫角色是从一开始就计划好,专为你准备的,你知道他们的一切,他们也在竭尽所能吸引你;但人不同,你永远猜不透他们在想些什么,展开的难度也就更大。

    当然,这得掌握平衡,凡是过度沉迷于一个事情,都有物极必反的危险,我说到:“个人觉得,很多人迷恋虚拟世界,也是出于一种不平衡的幻想,我猜你或许幻想过和老婆们约会,但绝对没有幻想过她会拒绝你这个阿宅。而在现实中搭讪,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被拒绝之后该怎么收场。这种差异性,使得沉迷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小胡的说话,就更接近他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动漫世界了。“那为什么有些人会厚颜无耻的单方面宣布这些角色是他们的夫妻呢在网络中不少网友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包括现实中缺少朋友、没有社交、头脑不正常等等。但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显然是夸大的,绝大多数粉丝并不会真的认为自己会与动漫角色结婚,这只是粉丝表达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而金融投资,也就是氪金买周边,同样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只要没有过激的表现,这都是正常的行为。”

    这基本上算是有一个结论了,倒是万老师的好奇心没变。“小胡,那位葡萄君后来怎么样了”
1...284285286287288...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