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他去世后,保持着坐姿,这就很不得了。在某一天,突然缩小,天空出现虹光。这些记载,当时有许多人可以证明,证明人中,还有人接受了许多采访与审查,做不得假。更重要的是,他的遗体,现在还在贡嘎寺供奉着的,实在的证明。
“你没到藏区去过吗”我问到。
“没有,钱师兄说他去过,看见过那缩小的身躯。据说,大昭寺,还有不少这种供奉的遗体,可见,重复性,是有了的。”
“那要按你这样说,我也举一种例子,就是肉身舍利,我也是亲眼见过的,内地佛教的特点。”小胡说到:“它们也符合以前我们所说的三条件。”
“我在云居山学习的时候,万老师估计也看过那本书,就是虚老和尚法语记录,名字叫《应无所住》,对不对”
“我记得,大家都要看的嘛,既然来到他的道场,当然要看他的书。本来,我们到大理这崇圣寺,也是虚老和尚中兴的道场,法脉是相同的。”万老师也兴奋起来。
“对,那本书前面,有几张照片,除了虚老留下的照片,最开始,还有两张照片,是一千年前的伟大人物的肉身照片,一个是六祖肉身,如今在广东供奉着,一个是憨山和尚的肉身,当时就让我惊呆了。”
这个说法让我吃惊,要知道,保存一千年的遗体,是什么模样,这简直医学防腐的奇迹。我知道,考古史上也出现过大量的古尸,要么是埃及的木乃伊,那是掏空了内脏的尸腊,在干燥环境下,保存了下来。一种是中国古代棺材中,在隔绝空气的小环境里保存下来的干尸,但一旦见了外界空气,马上就变色。为了保存,必须浸泡在防腐剂中。
但是,供奉,那是无法隔绝空气,也没有浸泡的条件。如果能够保存千年,那是如何做到的呢科学无法解释。
“当时我就被震撼了。因为,那形象如此真实,那表情如此慈悲谈定,那是他们临死时的状态,好像即将到来的死亡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幸福的起点。”小胡仿佛沉浸在他的叙述中:“他们能够保存千年,中间历史上,还受到过别人的破坏,并且,以六祖肉身的经历,可以说是医学无法解释的奇迹。”
我问到:“什么奇迹呢”
“要知道,这个遗体,是佛教的圣物,历史上都没有动它,一直供奉着保持原样。但在前几十年动乱的时候,红卫兵为了破四旧,反它拉了下来,居然剖开它的肚子,掏出了它的内脏,然后丢弃荒野。这种破坏,拿到任何一个**上,它就离**很快了。但当地信佛群众,悄悄把它缝合起来,重新埋藏地下。等改开以后再把它挖出来,居然还保持着原样,这简直不能让人相信。但不由你不信,经历这事的大多数人,现在还活着。要说震撼过我的神通,这就是了。”
一般能够让聪明绝顶的人震撼的事,并不多。但这种事,任何人都会受到震撼。
&nbs
第四百九十五章 情感之迷一
早上听到一阵音乐,很熟悉,但说不出名字,好像是从小胡房间传出来的。雄浑悲壮的合唱,如同行进的交响曲,江河奔流的低吟。
我早就起来了,只不过没出房间,按六点半自然醒来的习惯,我就会起床整理被子。当兵时的习惯已经形成下意识的反应,睡懒觉不仅不舒服,简直就是不道德。
但是,为避免打扰他们两人,我只好呆在房间内,进行周天循环法的演习,或者坐在床沿静默,如同打坐一般。
这音乐仿佛一种幻觉,把绝对孤独的自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场景之中,让我的意识有点出离感。此时,音乐被突然关掉,我知道,刚才听到的,是机器播放出来的。
我的门并未关,门缝被推开,出现了万老师已经整理清爽的发型,他轻声说到:“小胡醒了,我才敢过来跟你说话。”
我反应过来了:“你也早就醒了”这句就是应付,因为他的发型已经表明,他已经洗漱完毕了。
“后三十年睡不着,我四十岁了,当然醒得早。小庄,你三十来岁的人,也睡不好吗”
“睡是睡得好,只不过,当兵时养成习惯,睡懒觉不舒服。”我解释完毕,听到门外已经响起哗哗的水声,小胡已经开始洗漱了。
我们三人洗漱的方式,各有风格。万老师洗漱可以不发出明显声音,所以,他早起洗漱完毕,我都没听到响动。他总会把水龙头流水量,控制到既能够保证水够用又能够不发出声音,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刷牙和洗脸时,动作幅度很小,速度很慢,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而小胡,洗漱充满着仪式感,在水池边,他总是把牙膏牙刷毛巾脸盆依次摆好,一件一件有章法地郑重其事的做。仿佛,这是他的早课,或者是一种必须要做完所有程序的体操。他使用的是电动牙刷,本来效率很高,但他却要费长好时间,仿佛刷牙时间长短与牙齿寿命长短,有着严格的正比例关系。
我的洗漱,有着明显的农民式的粗糙和军人式的草莽,重在搞过,不大管效果,不仅不需要精雕细琢,更强调节约时间。有一次万老师看我刷牙时,笑话到:“你跟牙刷有仇吗如此凶狠快速,搞得自虐一样。”当时,我们三人都笑地起来。毕竟,他说得很形象。
今天,眼见着小胡洗漱完毕,我最后才冲出去,运用快弹猛收的口诀,迅速完成了作业。
小胡就在我身边,看着我口沫横飞的刷牙、铺天盖地地洗脸,估计他没见过这么豪放的风格,觉得好玩。而万老师斜倚在门框边,以一种意味深长的目光打量我的行为,估计是要调侃。
轮不到他们挤眼弄眉、酝酿开头,我以他们没来得及的速度结束了战斗,发起了话题。“小胡,早上的音乐是你放的”
这话题转得快,他们还没准备好说我时,我就开始打火力转向了他,想调侃我,你们慢了。
刚开始,小胡懵了一下。“什么,早上音乐”他终于回过神来:“喔,你说是我手机的闹钟铃声吧”
不能让他们轻易从我的火力溜走,我继续逼近。“挺好听的,我好像听过,但又想不起来。”
“《神圣的战争》,前苏联音乐,对吧,小胡”万老师加入这个话题,我放心了,成功转换了目标。
“没注意,是这个,万老师,我还真不知道。只是前几年放的一个电视连续剧,叫《潜伏》,那个片尾曲,我觉得很感动,就下载下来当铃声了。”
《潜伏》是描写隐蔽战线的电视剧,里面有个孤独的英雄叫余则成,这种有英雄主义色彩的音乐,挺配的。
“这首歌曲,流行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当年二战时期,苏联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但大国雄心与民族之火没有熄灭,红场阅兵时,几十万将士在这歌声的陪伴下,走向了战场,多数人已经在歌声的余音中牺牲,所以悲壮雄大,是它的特点。”
万老师这一科普,将话题成功地转移到音乐。这正是我与小胡不太熟悉的内容,且让他继续表演。我得加强话题集中度:“万老师,给我们科普一下吧,音乐这方面,我们也不太懂。”
小胡附和到:“听了几年的铃声,连它的名字与起源都不知道,请万老师指教。”
好为人师是人的通病,何况,万老师本来就是人师。他当然很有兴趣:“你们是想听复杂的,还是简单的”
“由简到繁吧,毕竟我们没什么基础。”小胡说到。
“你们真不太懂这我就放心了。”万老师用了一个相声的梗。
“难不成,你要故意骗我们不成”我这个捧哏很自然。
“好吧,我就从最简单的说起,尽量往复杂了搞,免得你们这种聪明人,听到没兴趣。”万老师是以问题开头的:“这种音乐,在小胡听来,觉得有一种美,是不是与某种崇高或者悲剧色彩有关”
果然是优秀教师,一下就抓往了学生的关切点。
“对,当时孤独的余则成,凭什么坚持在最危险的地方,那种身边的危险与他所拥有的理想,构成了某种崇高与悲剧的气质。”小胡的语言中,感**彩多了起来。
“说得不错,小胡,你有艺术欣赏的天然能力。当然,这也与艺术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有关。在古希腊的美学著作中,把美分为四种:崇高、悲剧、喜剧、滑稽。前两个总是紧密相联,后两个也经常混在一起。所以,我们看到的优秀艺术作品,尤其是经典的,经过时间考验的。要么是崇高与悲剧兼有,要么是喜剧与滑稽共存。小胡,你的判断很敏锐,所以我说,你有欣赏艺术的天然能力。”
我问到:“纯天然吗”
“差不多吧,小胡没接受过专门的美学教育吧”
“什么意思你是指音乐美术之类的吗我确实没什么兴趣。我家在县城边上,县中的教育课程,当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也就没上过什么艺术培训班。我们县也没什么少年宫、文化宫之类的,倒有几个私人培训机构,教什么二胡古筝的。那也是为了考艺术特长生,不是为了艺术欣赏。”
其实,这是今天中国绝大多数美学教育的现状。为什么艺术培训有点火只是因为,高考时,如果你文化水平不够,可以用艺术特长生这个渠道,进入比较好的大学,也是为了高考。小胡天生成绩就好,用不着考虑学艺术特长,起加分作用。
反过来,我所知道的小池,甚至妍子,她们从小倒是接受过专业的艺术培训。尤其是小池,她从小成绩很好,她学艺术,是真心的进行艺术熏陶,为了给欣赏与创造美增加内涵。并不是为了高考加分。因为,富人家成长于大城市的孩子,高考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有出国念书这一出路,妍子中学成绩一般,不也照样拿了美国高校的文凭。
“所以,我说,你是天然的。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有天然的艺术欣赏能力,稍加接触和开发,就可以得到丰富的美感,不需要多少成本和条件。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
这最后一句,好像是句名言。但是,这句名言仿佛与他前面所讲的,逻辑关系不大。擅长逻辑的万老师,一讲到艺术,就忘掉了逻辑思维习惯了吗
“你在听这歌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一种献身与伟大的冲动,仿佛某种宗教情怀一般”
小胡想了想,点了点头。其实,我听到时,也有这种感觉,虽然说不出来,但承认,万老师的形容是准确的。
“这就对了,人类因为悲剧精神而需要宗教,而宗教是把悲剧变为崇高的文明手段。”哲学老师说出的结论,听起来相当高大上。我们一脸懵,毕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人生天然是个悲剧,毕竟生下来那天,就注定,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么,死亡如果无法避免,我们就得寻找另外的意义,给我们限制在现实中的无限灵魂寻找一个永生的家,这就是宗教了。宗教,用来解决生死问题,所以,是不灭的。当然,这种解决方式有没有道理,正确不正确,这不是我们讨论的。只是,它毕竟给出了一个答案,你信与不信全在你。但是,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人们相信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相信那些愿意相信的东西。这宗教提供的,毕竟有个不死的灵魂,所以,大家愿意相信它。”
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我知道,万老师所说宗教的内容,只是他的引子,他肯定还要引出许多其它的关于音乐的判断来。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是不会跑题的。
“我们知道,逻辑推理与科学思维,借助于符号和语言,这些都是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思维,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显示出统治力。但我们不要忘记了,直观感受拥有更基础的作用,更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人类的判断能力,是通过直观感受得来的。”
虽然有哲学的影子,谈抽象与具象,谈推理与感受。但是,我估计,他下一步的重点,是讲感受了。
“小胡在介绍心理学时,讲到潜意识对梦的统治作用。潜意识,某种程度上,有反抗白天清醒时理智、或者说抽象理性的作用。潜意识,更有具象感受的特点,并且以某种情绪特征,在梦里表达出来。这种与抽象相对抗的巨大力量,伴随我们终身。它所反映的是感受和直观的力量,并以情绪表达。这两个因素的组合,就是感情。”
他给感情加了个定义,并且是从源头上加以论证的,远远超过直接的文字定义的内容,一下就被我们听懂了。这也许
第四百九十六章 情感之迷二
“我还有好多套,敢不敢听”万老师表面是回应小胡的话,实际上也是说给我听的。他的演讲热情一旦打开,就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他是个天生的老师,有强烈的表演**,并且能够掌控课堂的节奏,对听众的反应有精准的把握。这样的问法,怎么可以拒绝
以前我看过一个文章,好像是《新华文摘》里面看到的。我读《新华文摘》这种传统正派的杂志,已经是十几年前到大学图书馆的事了。
虽然我读了一个三流大学,但是图书馆的藏书量,也是我山区中学无法想象的。我当时又要打工又要完成学业,还要受到宿舍那帮不学无术的室友玩乐的骚扰,整片的读书时间,是很少的。当然,当时的我也算是不学无术。但唯一不同的是,我对读书这件事本身,不要说保持了热情,但至少还保持了一份敬重。
有时候,我到图书馆,借几本枕边书。直到后来,我保持看书的习惯,估计与那时有关。有空闲时间,拿本书来看。不管书的内容好不好,系统不系统,只要有书看,内心就可以安定。
当时我知道自己的大学不成体统,自己的专业是个笑话。唯一安慰自己的是,文科知识可以靠自学。于是,多看杂书,就是我心灵的安慰剂。
况且,那些打球的谈恋爱的喝可乐的同学们,我跟他们玩不起。人不风流只为贫,要知道,我倒也有身体素质打篮球,但是,输了怎么办给别人买可乐我是舍不得的,洗盘子得来的钱,如此花掉,良心不会痛吗
大学时的恋爱,更是我不敢想象的。谈钱伤感情,谈感情,更伤钱。我只有用看书这种免费的方式,把自己在人群中心安理得地躲起来,以混过那被人嘲笑的贫乏时光。
图书馆关于文史哲的书,有的太专业,自己看不懂。有的太偏门,自己没兴趣。况且,我的读书时间也是零碎的,偶尔就拿杂志来凑数。
《新华文摘》是官方杂志,自带高大上的气质。在范围上,有一种浮光掠影的热闹;在内容上,有一种正襟危坐的庄严。很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
当时有一篇文章,好像是某著名师范大学的教授写的,叫《教育的十种范式》,大部分内容已经模糊了。但是,它帮我建立了一个概念:填鸭式的灌输,比不上诱导式的教育,比不上启发学生主动的思考与兴趣。而万老师,诱导启发等方式,可以算是熟练地掌握了。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问我们敢不敢,这明显是一种情感上的挑逗,与激将法相似,我们年轻人,自然就答应了。
“前面小胡已经敏锐地说到:艺术的第一个特点,是距离感。我们知道,艺术的价值在于对人类感情的触动强弱。这是简单的评判标准,但在创造艺术时,如何把对情感触动最大化,就得在距离感中下功夫。问题来了:如何把握这个距离感呢”
我当时想的是,离得太远听不见,离得太近吵人,就可以算是一个答案了。但这个范围太宽泛,没有操作意义。
“其实,仅从声音的艺术来讲,就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世间上所有发出摩擦的东西,都有可能产生声音,但许多声音,其实我们是听不到的。比如说超声波或者次声波,比如地球转动发出的低频音,虽然如此巨大,但我们却无法感受。”
这个是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我跟小胡都知道的常识。人的耳朵,听力范围是很有限的,音乐对于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肯定不能称为音乐。早在人类思想史的第一个爆发阶段,以老子为例,“大音稀声”都已经成为智者的常识了。当然,我不知道,在老子所谓的得道高人耳中,是否真的听到了某种超越生理范围的大音。
如果有,那至少算是一种特异功能吧。当然,老子提出这个大音概念,是很值得怀疑的。他是仅凭思想想象出来的呢还是用思维推导出来的甚至,他本人就听到过这种大音完全不可考。他也说过大象无形的话,疑问同样如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