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又过了两天,卢植和蔡邕也见识到了诸葛亮的超绝才华,于是,三位年过半百、德高望重的老夫子彻底撕下面皮,围绕这个小孩子应该拜在谁家门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口舌之争。

    郑玄说诸葛亮是继承自己这一派儒家道统,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不二人选卢植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诸葛亮乃是萧何张良一般的人才,理应跟随自己学习为政之道。

    蔡邕懒得跟这两个老朋友争吵,只是放出话来,说他们两个能教的自己几乎都能教,自己能教的乐理、辞赋和书法等学问他们却教不了,两厢对比高下立见,不知道郑玄和卢植两人有何脸面跟自己争弟子。

    非但如此,蔡邕在听说诸葛亮的继母守寡,还有两个精通文字且待嫁闺中的姐姐,如今还住在蓟城内的馆舍,家无余财,连忙让蔡琰蔡琬两个人带了钱粮布帛前去探望,这种雪中送炭的举动让诸葛夫人感激不尽,很痛快地就同意了让两个女儿去蔡邕的艺术学院进修。

    见蔡邕采取迂回战术,从诸葛亮的家人入手,郑玄也采取行动,迅速批准了诸葛瑾的助学金,食宿补贴,将这个被自己嫌弃脸长的忠厚青年收入门下,还把诸葛瑾领到家中做客,介绍郑益恩与他认识。

    卢植身上有公职,忙了几天之后才发现诸葛亮周围阵地已经被其他二人占领,气得逮着刘备一顿臭骂。

    对于几位老先生的行为,别说旁人,就连诸葛亮自己都有些惊疑不定,好在刘备不想让这个小孩子压力太大,这几天来都是带着他到处游历,甚至跑到因天冷而停工的新蓟城工地转悠了一天。

    “小小年纪,为什么唉声叹气的”在返回蓟城的马车车厢内,看到诸葛亮愁眉不展的模样,刘备心中觉得好笑,故意开口问道。

    “莫不是没吃饱”裴元绍也瞪着眼睛问道,他今天心情好,中午吃饭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奔放了一些,速度也快了一点,似乎没给刘备和诸葛亮留下多少饭菜。

    诸葛亮摇了摇头,闷声闷气地说道:“使君和几位先生太过热情,晚辈有些受宠若惊了。”

    “傻孩子,所有人都看得出你是块璞玉,以后注定要扬名天下的,所以才抢着将你收入门下,把自己的本事都掏出来塞给你呢。”刘备哈哈大笑起来,“被三大宗师争抢,换了别人,只怕是梦里都不敢想。”

    几十年前,天下最著名的儒家宗师是马融、陈寔、李膺等人,卢植、郑玄,以及寓居辽东的管宁邴原等人要么是入门弟子,要么是挂名弟子,几乎都出自他们门下,这也是儒家当今声势最大,声望最好的一支。

    如今郑玄顶着天下第一大儒的名头,卢植是天下资历最老的名臣之一,蔡邕更是公认的书法和音韵第一人,能够被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看重,对于年轻士子来说,都是极其了不得的殊荣了。

    更别说现在是三大宗师一起出马,用尽各种手段争抢。

    只要刘备让人把这事情传出去,再略微造造势,不等诸葛亮成年,他就会誉满天下,再磨练几年的话,同辈第一人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是,诸葛亮听了这话,脸上并没有什么喜色,反倒更加闷闷不乐了,“我好好,有不懂的道理就去求教先生们,这样难道不好吗”

    刘备不禁嗤笑起来,“孩子,这可是天下最有名的三位大儒,多少人挤破头都要投入他们门下,你却极力推辞,是不是太过分了”

    “天下大乱,社稷倾危,这些大儒也没有站出来力挽狂澜啊,跟他们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诸葛亮昂起头,老气横秋地反驳道:“与其跟着先生们抠字眼,还不如拜使君为




第三十章 雪灾
    听了诸葛亮自己的意思之后,几乎所有人都震惊了。

    他居然要拜入刘备门下,而不是三位几乎要打破头的儒家宗师。

    “圣贤经典一窍不通,拿什么教弟子”郑玄目瞪口呆。

    “字都写不好,凭什么收弟子”蔡邕火冒三丈。

    和两位老友不同,卢植却是开怀大笑,几乎要笑得背过气去。

    诸葛亮跟了刘备,那就是他卢子干的嫡系徒孙,其他两人跟同辈可以撕下脸皮不要,却也不好意思自降身份,跟小一辈的刘备去抢弟子吧

    正如卢植所料想的一样,郑玄和蔡邕终究是放弃了把诸葛亮招致门下的想法,但两位老先生在酒桌上一合计,竟然又使出一计。

    他们居然联袂跑到州府,硬逼着刘备认自己当老师,不磕头没关系,以前怎么来往,以后还是一样,就连拜师礼所需的六礼束脩,都是老先生们自己提上门装样子的。

    非但如此,郑玄和蔡邕还极其严肃地进行了“回赠”仪式,每人给刘备一部论语、一捆大葱,一把芹菜,然后不等刘备做出反应,就急匆匆地跑了。

    当天下午,蓟城内就传遍了刘备勤奋好学,拜郑玄与蔡邕为师的消息,不用说,又是两位老先生派弟子去传的。

    “又送葱、又送芹菜,这叫什么事啊”看着摆在桌子上的大葱和芹菜,张宁有些哭笑不得地问道。

    “大葱的寓意是使人聪慧,芹菜的寓意是勤奋好学。”刘备同样感觉到无语,同时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儒家弟子内心深处的火热。

    这个在原本历史上身经百战,击败所有敌手之后开始内斗,两千多年来从未停止战斗的学派,看上去温文儒雅,谦恭礼让,其实他们对于道统的继承权、经典的解释权这些东西看得比谁都重,斗得比谁都凶。

    为了抢一个才华出众的弟子,他们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绕过一切障碍。

    不能把诸葛亮变成自己的弟子,就把诸葛亮的师傅变成自己的弟子,这就是郑玄和蔡邕的思维方式。

    “就为了个十二岁的孩子,至于做到这份上吗”张宁又是摇头又是叹气地收拾起了桌子,说实在话,她还真没见过任何一个人如此被卢植等人看重,更没见过任何一个人如此被刘备看重呢。

    这些人怕不是全部失心疯了!

    “以后你就知道了。”刘备嘿嘿一笑,起身帮着妻子收拾起来。

    刘备的好心情没有延续太长时间,进入腊月,接连不断的暴风雪席卷幽州,气温骤降,道路难行,蓟城拥有大量的煤炭储备,勉强供得上城内居民和周边村庄的取暖,其他郡县就没这么好运,告急的信件如同雪花一般汇聚而来,几乎要将偌大的办公桌淹没。

    “城北二十六处民宅发生垮塌,十四人受伤,所幸无人死亡。”

    “天气严寒,牲畜多有冻毙,右北平的煤炭无法及时转运各地,太守刘政请求州府再支援一批驮马。”

    “”

    “”

    几名低级官员被征召起来,专门负责整理各种报告文书,并向刘备统一汇报,说得口干舌燥。

    刘备和卢植二人则是坐在上首,头也不抬地进行着批示,忙得焦头烂额。

    右北平就是后世的唐山一带,煤炭储量丰富,足以支撑幽州本土的所有燃料供应,但今年的暴风雪来得太过猛烈,太过密集,乃至于交通断绝,大部分运输线路陷入停滞。

    “发文给广阳、渔阳、辽西诸郡,即刻征集所有车马前往右北平,不得有误。各郡县煤炭采取配给制,严禁倒买倒卖、囤积居奇,违者杀无赦。”听了右北平的困境之后,卢植略一思索,便给出了杀气腾腾的指示。

    坐在下



第三十一章 义士
    经过一夜长谈,在张宁的坚持下,卢植再次抽调了二十余名性情稳重的书院学子前来州府,再加上十几名从一线基层挤出来的吏员,正式成立了应急小组,把州府的前院和客房塞得满满当当,除了两位夫人和公子们的卧房被贴上封条,不让任何人进入之外,其他房间都被改造成了兼顾公干和住宿的形态。

    出于避嫌和孩子们的吃住睡眠等问题,张宁和糜贞也收拾了一些衣物,带着三个孩子去了赵云府上借住,与之随行的还有半截铁塔和裴大虎。

    对于这个安排,蔡琰是举双手赞成的,反正赵云领兵在外,家中只有她一个人,平日里也是寂寞,如今几位姐姐带着孩子过来住,也让她开心了许多。

    没了后顾之忧,增加了人手,刘备和卢植又将一些繁琐的杂事下放给其他人,终于能稍微松一口气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暴风雪的威势逐渐减弱,南部诸郡也陆续传来好消息从涿郡往南的广大地区只是遭遇大风天气,除了常山、中山北部有雪,其他地区的天气都与往年同期没太大区别。

    十几天后,风停了,雪也停了,当百姓们难得地度过了一个安静的夜晚,第二天清晨出门又看见了久违的旭日之时,整个蓟城顿时被欢呼声淹没,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成年人扛着各种工具走上街头,熟门熟路地清扫起道路上残留的积雪,孩童们在家中待了许多天,早就闷得要发疯了,他们跑出家门,呼朋唤友地召集小伙伴,小一些的就奔跑在雪地里玩耍,年龄大的则是帮着长辈们推起了满载冰雪的沉重马车。

    蓟城的所有马匹,除了卫戍部队的战马之外,几乎全部都抽调去了右北平,此时此刻,无数辆向城外运送冰雪的马车,都是被城内居民前拖后拽,缓缓走在路上。

    所有人在经过州府门口的时候都是眼含热泪,向着伫立在台阶之上的一老一小躬身行礼,只有经历了这一场灾难的人才会知道,刘使君、子干先生,奔忙在一线的官吏、还有他们自己,究竟创造了多么大的奇迹。

    “除了少数老弱耐不住严寒,整个蓟城,几乎没有因为冻饿致死的百姓,更没有发生成规模的sn。”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重新焕发活力的城市,卢植那冷硬如铁的脸庞也露出了一丝由衷的笑意,“真是不容易,我们居然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蓟城拥有数量庞大的物资储备,人力充足,再加上各级官员精明强干,做到这一点并不稀奇。”和自己老师相比,刘备就笑得更加灿烂了,他一边说话,一边还不住挥舞着手臂,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打着招呼,鼓励他们更好地工作。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刘备没有说,蓟城如今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转型,城内男性居民成以上都是工匠,这些人的纪律性、服从性、组织度等等,都比传统的农民阶层要强上许多,无论是作为兵源还是用来应付突发状况,都可以更好地完成使命。

    可以肯定的是,除了蓟城这座工业发达的城市、右北平和辽东这两处矿业起家的地区,幽州其他以农业为主的郡县,几乎不可能做到蓟城这种程度。

    现在他们只需要等,等待各地汇总上来数据,确定伤亡数量和损失程度,再制定赈灾计划。

    “为了及时运送煤炭,各郡支援右北平的驮马损失过半,人员也颇有伤亡,具体数量还在汇总之中。”

    “由于燃料断绝,蓄养在各郡县的牲畜多有冻毙,为了保证耕牛存活,各地纷纷宰杀其他牲畜,将节省下来的秸秆草料烧了为牛圈取暖。”

    “”

    &nbs



第三十二章 南顾
    上谷,潘县。

    “情况怎么样”难楼有气无力地问道。

    经过这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灾,难楼仿佛是被抽干了浑身的精神头,他整个人都缩在厚实的毛裘中,坐在宽阔高大的座椅上,远远望去,活像一只大猴子。

    坐在难楼下首的是他的宠臣赫兰干,此人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仗着头脑灵活又会拍马屁,跟幽州商会关系不错,乌桓部族最近两三年来跟幽州做了无数笔贸易,几乎都是由他负责的,所以步步高升,现在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听到难楼发问,赫兰干连忙离开自己的宽大座椅,趋前几步跪在地上,哀声答道:“回禀大王,除了少数在窝棚里圈养的,其他战马和牛羊几乎全都被冻死了。”

    难楼长叹一声,心中沉痛无比,却又感到一丝丝庆幸。

    在兴建新城的时候,两位大匠坚持在城墙以及城内建筑上下功夫,所有墙壁的厚度都远远超过普通规格,乃至于工程进度远远达不到原定计划,弄得许多乌桓贵族都有了意见,甚至怀疑这两位大匠是汉人派来故意坑乌桓人的。

    面对这种怀疑,其中一位大匠给出了解释,他说塞外风急雪大,普通房屋根本起不到御寒的作用,甚至会有在暴风中倒塌损毁的危险,为了乌桓部族的长远考虑,一定要极尽坚固厚实。

    难楼在考虑再三之后,相信了这位大匠的说法,他咬着牙、勒紧了裤腰带,硬是依靠羊毛贸易,以及之前从南匈奴部落劫掠来的财物,把潘县建成了坚固的堡垒,虽然还是半成品,但作用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次雪灾之中,潘县高大的城墙提供了优良的避风屏障,坚固的建筑物成为了温暖的港湾,难楼将自己的核心部族安置在城内,把各部族的妇女孩童安置在已经建好的房屋之中,还在城南的城墙脚下搭起窝棚,把最为身强体壮的雌性战马以及牛羊都驱赶到那里集中蓄养。

    正是由于潘县的存在、以及难楼的统筹安排,本以为会遭遇灭顶之灾的乌桓部族撑了下来,虽然损失惨重,不少小部落彻底消失在茫茫风雪之中,但整个部族的元气没有损失太多,只需要三五年休养生息,就可以恢复到之前的规模。

    现在唯一需要头疼的,就是来年吃什么了。

    “没了马匹和牛羊,就没有了跟汉人做生意的本钱,大首领,不如我们”一名长着络腮胡子的乌桓武将站出来沉声说道,眼中凶光乍现。

    “不如我们干回打家劫舍的老本行,南下劫掠汉人”难楼抬起眼皮,面无表情地问道。

    在以往的岁月中,年头好的时候,草原上水草丰盛,牲畜膘肥体壮,胡人就会高高兴兴地骑着战马挥舞着弯刀,去同样获得了丰收的汉人那里打草谷,抢人抢钱抢粮食,欢欢喜喜回家。

    年头不好的时候,草原上缺衣少食,胡人们就会骑上战马,挥舞弯刀,去到汉人的地盘,抢人抢钱抢粮食,依靠剥夺他人生命,为自己争得一条活路。

    这几年虽说过得安逸,但乌桓人自认还骑得动战马,挥得动弯刀,血液中流淌的战斗本能还没有减退,在不少人看来,南下劫掠,正是拜托困境的最佳办法。

    听了难楼的文化,络腮胡瞪大眼睛,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

    “我们什么时候出兵,对哪里出兵,出动多少



第三十三章 慰问
    夜已深了,难楼却辗转反侧,根本无法入睡。

    自从自己默许了劫掠计划,潘县周边的乌桓部落就都进入总动员状态,堆积如山的冻毙牲畜被剥皮、分解,烹煮、最后制作成便于携带的肉松那些在雪灾中逃得性命的部落首领带着残留的人口和牲畜驾车赶来,在潘县高耸的城墙下搭起了帐篷,越来越多的部落汇聚而来,整个原野都被密密麻麻的帐篷给填满了。

    所有人都想着出去抢一笔,让自己的部族拥有存活下去的本钱,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愿意付出一切。

    但难楼却不这么想。

    他这几年真正过上了好日子,根本不想跟强大的汉人作对,而且他很清醒幽州汉人的实力,汉人可以把珍贵的铁料成批量地制作成日常用品和工具,可以随随便便就碾压辽西乌桓,把丘力居等人的脑袋挂在城楼上示众汉人还通过对乌桓和鲜卑诸部的贸易,换取了数以万计的优良战马、堆积如山的牛羊皮革。

    汉人拥有乌桓人所拥有的一切,而且更多,就连他们以往相对数量稀少的骑兵部队,现在也已经庞大得不像话了。

    在这种力量对比之下,乌桓人最好的选择,就是跟汉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告别舞刀弄枪的生活。
1...127128129130131...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