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杀吧!现在就看谁杀得匈奴人多,谁杀得匈奴将校多,谁的功劳就累积的越大。这样趁胜而击的好机会怎能错过!黑色旋风展翅,变成了扑击狼群的雄鹰,席卷向前,勇不可当。

    匈奴人从来没有想过,会遇到今天这样的窘境。即便是严阵以待的精锐骑兵,遇到穿营而来的那队汉军,也不是他们的对手。更不要说匆匆集合起来的队伍了。

    尽管在万夫长和几个都督们的大声喝令下,骑兵们硬着头皮冲上去阻截,但根本就无济于事。弩箭如同飞蝗横射,在这么短的距离内,九臂连环弩的威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匈奴人的长弓却没有发射的机会,惨叫连连,造成了很大的死伤。

    黑鹰飞骑,冒烟突火,如入无人之境!蓦然一阵“单于成擒,只在今日”的雄壮声音响起 ,黑鹰战旗突进到相隔匈奴中军大帐竟然已不足百步的距离!

    有盔甲不整的后军都督疾驰到单于马前,急声道:“敌人来势甚疾,请大单于暂避锋芒!”

    听着前后都响起的汉军士卒喊杀声越来越近,草原之王面色冷峻,高高举起了锋利的战刀:“众军听令,随我杀敌!有敢言退者……。”

    然而,最后一个“斩”字还没有说出口呢,惨叫声和坠马的声音就在耳边接连响起不绝。一排弩箭从远处激射而至,包括十几名王庭护卫在内的大批匈奴骑兵被射落下马。

    “此地危险,保护大单于先走!”国师张中行见形势危急,厉声大喝。

    忠心的几百名护卫见战况不妙,早已用木盾把羿稚邪团团保护起来




第一百九十章 汉时宫阙 威仪赫赫
    “这就是长安城吗曾经听祖父说过无数次的地方……原来,比他的描述更加雄伟壮丽!”

    马车的行进中,来自南越的少年王子从车厢一侧探出头来,悄悄打量着沿路看到的一切。他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这座都城的伟大。在南越的时候,以为那个毗邻大海的万民之城就是世间最好的地方。可是来到了长安,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鸟笼。

    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是好动好奇的年纪,赵婴齐自然也不例外。长安城墙的巍峨,令人震撼。长安街市的繁华,令人目不暇接。自小从祖父口中听到的那些关于这里发生的传奇故事,已经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中。今天,他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

    赵婴齐对那位英俊的大汉使节非常亲近,这不仅是两个人岁数相差不了几岁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汉使在南越王宫中的那些日子,让他了解了很多的汉朝风物。也是他劝说父王送自己来长安学习汉文化的。

    这位名叫终军的汉使有着令人信服的亲和力。然而他的那些随从们却让南越王子感到有些害怕。因为,在南越国相吕嘉发动叛乱的那一夜,就在王宫门口,他和所有以为在劫难逃的宫中人一起,亲眼目睹了这些汉人是如何突然发动攻击,杀死吕嘉及他的亲信们,以铁血手段迅速平息了内乱。

    汉人的武功令人畏惧,他不喜欢这样的手段。也许,那些流传的典章文化和这市井间的繁荣,才是自己向往的东西。想到这些,他对即将开始的长安生活有些莫名期待起来。

    大汉特使终军骑在一匹青骢马上,看到这支庞大的队伍,开始进入城门,终于彻底的放下心来,这一次的任务算是圆满的完成了。

    万里之外,平定南疆,灭国纳地,使番邦质子来降,扬大汉国威于海域!当初请长缨手缚苍龙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如今果然不负重托,立下如此大功,献俘归来。这等荣耀,以不满十八岁的年纪一身担之,已经足以铭刻于史册了。

    终军侧身看了看南越国遣送来长安的小王子赵婴齐,见他一路东张西望,满脸惊奇之色,不禁微微一笑。

    南越王子来长安的名义,对外当然不能说是作为人质。这位小王子本来就渴慕大汉文化,这次不远万里而来,就是要好好的学习上那么几年的。

    其实,终军对赵婴齐的印象还不错,对他将来能维护好两国关系,抱有很大的期望。这一趟南海征程下来,以他的所见所闻,他觉的当初在出使临行前,元召对他说过的那番话,非常有道理。

    这些海域之邦,偏远小国,他们的当政者和治下之民,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汉朝。他们不知道大汉朝究竟是怎样的强大和繁荣。所以有些时候只靠战争是解决不了多少问题的。唯有多多沟通,潜移默化,用文化和经济的力量来让他们逐渐并入大汉帝国的轨道,到时候形成依赖关系,你就是逼着他们去反叛作乱,他们也不会去做的。

    这些话,在年轻的终军心中激起巨大波澜,细想之下,果然如此。可是,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什么从前就没有听人说过呢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战争只是最后的手段!小侯爷随便说出的话中,竟然就蕴含着最深的道理,他感到自己的学识在元召面前差的太远了,今后的时间里,他决定要时时的讨教。

    与终军心中所想的不同,跨马在队伍最前面的严助,得胜归来,踌躇满志。这次南征,论功劳,他当推第一。

    当初皇帝设词林苑选贤,他们这七八个青年才俊被御笔圈定,随侍帝侧,充为侍读。在朝中大臣们看来,这只不过是天子因为喜好文学词赋之类,而召选的几个宠幸之臣罢了。

    而严助却是个聪明人 ,更是个有野心的人。在那段侍读的日子里,他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已经隐约猜到了皇帝的用心。

    “唯才是举”这个选材之策,也许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恐怕将会真正成为这个国家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用人方式了。朝堂之上,大有作为!他对自己将要开始的青云之路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在队伍的最后,身背“无缺”重剑的崔弘带住了马匹,身后的二十余名精壮汉子也同时停住。崔弘的脸色被南国的骄阳晒得黝黑,身子却更显得壮实。这一趟行程,经过血与火的锤炼,他终于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少年。

    前方就是朱雀大街,看到护送的人已经踏上了朝天阙的道路,他遥遥地挥手,算是打了个招呼。然后拨转马头,带着身后的人,直奔另一条街而去。在那儿,有装载满满的一支马车队伍等着,他们将转向长乐侯府,卸载下那些从南国而来的货物。

    长乐侯府的主人几天前就回来了。自从提前得到消息,知道了他们的归来之期,元召就从长乐塬回到城内,特意在等着他们。

    崔弘打马转过街角,远远的看到那座熟悉的府邸,还有台阶上站立的人影,回家的感觉蓦然涌上心头,一颗心就无比热切,那是一种安稳、宁静和终于放松。

    热烈的欢迎,拥抱与寒暄,丰盛的接风宴,崔弘与那二十多名勇士都醉了。虽然他们的功劳不会被记载,朝廷论功行赏的名单上也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但只要小侯爷知道他们在这次行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就足够了。

    长途跋涉,很是疲惫。酒足饭饱之后,元召命人给他们安置好住处,好好休息。一切安排妥当,然后来到后面库房,打开了那些包裹严实的货物,见到了他期盼已久的东西。

    崔弘是个细心的人,他虽然不明白小侯爷为什么要他在南国搜集这些东西,但他知道,只要是元召特别吩咐的事,一定是有着极大的用处。因此,每个装满的木箱,都用麻布和蒲草之类的包裹的很好,唯恐受潮,此时打开来,果然没有一点损失。

    小冰儿瞪大了眼睛,看到元召小心的打开最外面的木箱,一排黑漆陶罐出现在面前,空隙都用茅草塞得严实,想来是怕在路上颠簸破损。

    元召把提起来的陶罐倾斜,有乳白色粘稠状的东西涌出来,质量很好啊!又把其余的木箱打开几只,果然,自己吩咐要找的那些物品,崔弘都找的很齐备。

    看到他脸上的喜悦之色,小冰儿却有些失望。她见师父这么迫不及待的来看崔弘从南海带回来的这些东西,还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珍宝呢,没想到都是些奇奇怪怪的物件,没一样值钱的啊。

    “师父啊,听说南海有拳头大的夜明珠,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崔弘师弟也不知道带些回来 ,就弄了这些破破烂烂的草木种子,哼!一会儿醒来看我不好好教训他一顿。”

    元召把手中的一捧豆蔻放回木箱中,心情舒畅,顺手弹了她额头一下,笑眯眯的说道:“小孩子家,不懂珍贵,这些东西万金难买,比那些什么世间的珍珠宝贝又贵重了不知多少倍了。呵呵!”

    “哎呀!你又打人家头,师父啊……这些明明就是些不值钱的东西嘛!啊、啊!”小冰儿见元召又有屈指暴栗的倾向,连忙抱头鼠窜,逃到了主父偃的身后。

    倚在门边的主父偃见他们师徒如此,早已习以为常,不禁哈哈大笑,听到元召的话,他的眼睛倒是一亮。

    “小侯爷,此话怎讲?莫非这些东西真的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吗”

    元召肯定的点了点头,眼中带了希翼之色:“主父先生,你可知道,这次南海平乱,对于大汉来说,最大的意义,不是灭亡了东越,也不是得到了那点疆土,而是打通了南部出海的通道。”

    说到这里,他转过身来,指着那些堆垒的货物,目光掠过跟随前来的主父偃、小冰儿、关喜、卓羽、元十三、赵远等人,眼中有着淡淡的光芒。

    “在这世间,有很多东西,世人还并没有认识到它们的巨大价值。就像这些木箱里,装载而来的大多都是珍贵的香料以及草药种子,茴香、豆蔻、白芷、沉香、大红袍花椒、桂丁、玉果……这些在南国都是寻常物。海岛之上,山岭之间,遍地皆是。可是本地识



第一百九十一章 功勋铭刻 重任在肩
    《大汉帝国史?元公世家》以敏锐的笔调记载了一段发生在这年秋天的政局变化,虽然很微妙,但在以后的岁月里却影响巨大而深远。

    “……自秋以来,南海诸国归于王化,西南夷蛮族顺服,献俘盛典,开疆扩土,天下振奋。而后雁门大捷,汉军首次重创匈奴。闻讯之日,长安沸腾,天子大悦。遂付朝议,论功酌赏,欲以功臣为诸大夫。然丞相、御史大夫辈重臣所议赏格,皆不符上意。稍后,帝发明旨,改翰林苑为尚书台,以严助、终军等为尚书常侍。前已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此时派中使赴西南钦赐将军印,抚恤地方,军政全权委托之。三人皆封关内侯。月余后,北征军凯旋,天子赐酒于未央宫前,观其军容威武,大壮之,赐军名号‘大汉雄鹰’。遂加卫青侍中,官大司马,爵长平侯,卫氏自此贵矣!此四人之用,皆元公所独力推荐也。帝命元公为尚书令,因其事繁,有大事方诏入内商议,其余从容……。”

    史笔记载得当然有些简略,当时的朝廷重臣们,虽然对皇帝独断专行的设立新机构,有很多议论和不满,但也没有太当回事儿。

    在他们中的某些人看来,尚书台的人还是原来皇帝身边的那些文学侍读们,不过就是换了一个新名称而已。其职责还是主管文书档案、起草诏令那些杂务,是皇帝的“秘书处”,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虽然元召那小子也混了进来,令他们心中有些略微不安,不过,料想他也不会随便兴风作浪。

    但他们所有人都想错了。设立尚书台,不过是雄心勃勃的皇帝改革朝廷格局走出的第一步而已。乘着这几次胜利而树立起来的巨大威信,刘彻终于开始了他心中的某些构想。一言九鼎的无上权力,对他的诱惑是无比巨大的。自己的意志,所有的臣民都要无条件的听从,在这一点上,他倒是对儒家学说中的某些论点很感兴趣。

    自汉初的朝廷稳定下来以后,三公九卿等重臣手中的权力就太大了。像文、景两位先帝在很多大政上就曾经不得不屈从于他们的意志。自己要想开创一番前人未曾有过的伟业,有这些束手束脚的羁绊怎么能行?

    不过,要全部砍掉高祖皇帝沿袭秦制所创立的这套政治格局,当然不能那么办,那样就太离谱了,会弄得天下混乱,在史书上留下骂名。

    刘彻是个聪明的皇帝,“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样的手段,驾熟就轻。既然那套庞大的官僚体系动不得,自己为什么不另创立一套简单易行,只听从自己指挥的系统来秉承天子意志呢

    对此,他已经深思熟虑过好多遍,胸中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方案,就等着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开始而已。

    南北三处大捷,天下震动,万民欢腾,大汉民族的胜利是每一个臣民的荣耀。在这样的时刻,如果刘彻还不开始自己的步伐,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因此,严助、终军、司马相如、卫青四人一战封侯这样的佳话,虽然在朝中大臣们口中说起来,是有些封赏过重了。但皇帝对这些言语并不加以理睬,听着某些人口中酸溜溜的议论,刘彻心中其实非常得意。

    只所以钦定的赏格这么重,就是因为他们取得的这些胜利,对跃跃欲试的皇帝来说,真是太及时,大重要了。

    “他们这些腐朽的家伙,等着瞧吧!有他们哭的日子,等到朕的新班子开始锐意进取,全面铺开的时候,他们就只有看热闹的份了。哈哈!”

    说出这句话时的皇帝眉飞色舞,气势磅礴。在对面的元召暗自叹了口气。这位皇帝心中的猛虎开始张牙舞爪啦!本来它还是要睡上几年的,是自己提前把它唤醒了,也不知道这样的开始是好事还是坏事?

    今日宣室阁中并没有外人,侍立在一旁的只有东方朔和韩嫣。在这几年中,他们两个人,算是皇帝最贴身的随侍了。

    元召今天是来谢恩的。这一轮赏赐下来,刘彻对于只给他加了一个“秘书长”的头衔,似乎觉得有些过意不去,遂悄悄的把长乐侯的食邑给加了五千户,这样一来,元召的实际封邑已经到了八千户之多,离真正的万户侯,只是一步之遥了。

    皇恩浩荡,不管皇帝是出于什么目的,谢恩是必须要来的,这是身为臣子一种感恩戴德的表现。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入乡随俗,身边又有主父偃随时提醒,在这些礼仪上,元召已经基本能做到不出什么差错。

    谢恩完毕,刘彻很是高兴。随口问起长乐塬上的近来情况,元召捡其大略汇报了一下。皇帝好像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听的很是起劲,随时插话询问。

    元召所弄的那些产业,他其实了解的并不多。但每一项里面的大部分收益,都流入了宫中,流进了内库。这是很少人知道的一个事实。

    是的,未央宫中有一个特别的内库,是专门为长乐塬上的产业收益所设置的,那边前不久新成立的“经济司”对这边负责,两边的账薄,做的很细致,这都是按照元召的要求来进行的。

    宫中的内库主管,就是最先与元召打过交道的那位庆松公公。庆松从来没有想到,当初自己去梵雪楼采购贡茶 ,只不过是付出了小小的善意,就得到了今天如此巨大的回报。

    这处内库,最初是有卫夫人负责的,只是后来,看到那些财富以不可思议的增长速度滚滚而来的时候,这位聪明的女子,把这个权限交给了皇帝本人。

    刘彻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在意。**之后,当做消遣,随手拿起账薄翻了翻,脸上的笑容却凝固了。

    这才多长时间那个小子就往未央宫中运进来了这么多钱了!他心中大吃一惊,转头犹疑的看向卫子夫时,却见她笑语嫣然的对自己轻轻点头,示意他没有看错。

    又细细的看了一遍那些进账的数字,刘彻慢慢的合上账本,揉了揉额头,心中升腾起的是惊喜交集。小半个国库的收入啊!那块原先的荒原上埋着金子?还是那小子真的会点石成金!

    “子夫,我们的琚儿有福啊!当初他怎么就因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元召的呢从古至今,这样的国士,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哈哈,这个内库房,还是你替朕管理着吧,也许有一天会派上大用场。”

    从那以后,长乐塬便在皇帝心中占据了一处重要的位置。但他的英明之处就在于,他从不会派人去干涉元召所做的事,更不会命令西凤卫的人去探听什么,包括黑鹰军的成长。这是一种放手,是一种绝对的信任,他相信那个聪明的小子会明白自己的苦心。

    抬头看了看在自己面前毕恭毕敬的元召,刘彻暗自得意自己的识人之明。高祖皇帝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曾经牢牢的记在心里。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馈饷,粮道不绝,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加以重用,这就是我能够夺取天下的根本原因。”

    看看元召从开始进入自己的视野以来,所做过的那些事。再看看他举荐的那些人。以弱冠之年,就有如此的超凡能力,将来必定是百年难遇的社稷之臣。如果不是他年纪太小,再加上自己还有某些考虑,即便是现在对他委以重任,也必定会做的很好。
1...7071727374...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