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半刻钟后,一地哀鸿,不过,没有死人。齐王哆嗦着把最后的屏障挡在了自己的身前,紧紧的闭着眼睛,不去看近在咫尺的恶魔少年。

    “你、你别过来啊……孤王是高祖皇帝的直系皇玄孙,当今天子的皇叔,你、敢伤……就、就诛你九族!”

    元召伸手把几个美人推到了一边,冲她们笑了笑,示意不必害怕。无缺剑刃染了血,这么好的剑怎么能沾上血呢,哦,齐王殿下的袍子倒不错,上等的丝绸,是擦剑的好材料啊。

    齐王的身子抖得更厉害了,那把闪着冷锋的宝剑,在他刺绣蜀锦的王袍上来回擦拭着,所过之处,浑身的寒毛都竖起来了,这、这太尼玛折磨人了!

    “哦,原来是齐王殿下啊!失敬失敬。那就说说吧,几千里路从东海边来,为何刚刚见面就要致我们于死地的呢嗯”

    元召脸上笑吟吟的,没有一丝嗜血后的戾气。然而,齐王心里却更寒。

    听闻春秋义烈,有使气杀人数十者,气凌霄汉。有为国刺王杀驾者,发指冲冠!而如眼前少年,剑染百人血而笑意不改者,非妖即魔也!

    “你、你想怎么样孤王……别、别、你不能伤我啊!想要什么,孤王都答应你、都答应!”

    眼见那剑在自己身上游离不定,齐王是真怕他一个失手,断胳膊断腿那可不是玩儿的,就再也接不上了!

    “哦那……我想要点东海之盐,想必齐王殿下一定会答应的吧”

    齐王刘定国心头一松,要点盐这算什么大事啊!东海的盐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便去取就是了。

    “你……长乐侯此话当真只是要盐孤王答应了你,今日事,就算了”

    元召收回了剑,脸上的笑非常真诚。他和气的拍了拍齐王的胳膊。

    “当然了!我只要东海之盐!别的什么都不要齐王的分毫。只要殿下点头,今天的事就一笔勾销!权当没有发生过。呵呵!”

    “好!本王答应你了。”

    齐王连忙点头,先脱离眼前的困境再说。这小子太厉害了,自己金贵之躯,不能吃这个眼前亏,先答应他的要求,进到长安城内,再会同诸侯王,去御前告状去!

    “陛下是个爽快人啊!请记住今日的话,不日后我就会派人去东海取盐的,提前多谢美意了。哈哈!”




第二百零二章 天下权柄话今朝
    大汉丞相田玢,近来的日子并不好过。自从去年,皇帝当面对他说出那句:“君除吏已尽末吾亦欲除吏!”以后,他便敏感地意识到,丞相这个职位,将会与从前不同。

    大汉开国以来,丞相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担当这个职位的,无一不是贵重之臣。无论是萧何曹参,还是陈平周勃,一直到田玢的前任窦婴,都是凭借自己树立起来的巨大威望和功勋,才有资格为百官之首,尊于朝堂之上。

    这些宰执天下者,表面上看,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实际上就是整个政权的负责人。天子对他们恭恭敬敬,百官更是服从命令,他们的权力非常大,对于朝中群臣,甚至连内史这样的高官,如果出现了过失,丞相都有权力先斩后奏。

    在同皇帝商谈国事时,丞相的意见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丞相推荐的官员,一般皇帝不会驳回,甚至就是九卿郡守这一品级的,都会予以通过任命。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丞相没有过错,是不能随意更换的。否则,有可能会在朝堂上引起震动。

    所以,田玢以前的这些为相者,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外,都是有着久任的传统。有些甚至一直担任这个重要职务直到死去为止,可谓是一肩担尽社稷安稳。

    而田玢,是一个例外。他之所以坐上这个位子,可以说是适逢其会。

    未央宫中有自己的姐姐王太后撑腰,拥有极为雄厚的政治和权力背景。长安城外,又与众多的诸侯王交好,获得他们极大的支持,这个市井出身的人一时间左右逢源,获得了极大的声望。

    在窦婴听从窦太后的规劝全面隐退的情况下,武安侯田玢,终于稳坐丞相宝座,成为朝堂文武百官争相趋奉的人物。

    得意忘形的日子也是有过,一呼百喏的光景自然令人陶醉!他每次上朝奏事,经常一个人坐在朝堂上讲个没完没了。每次皇帝都是微笑着,对他提出的建议,基本也是能接受。因此,他所推荐的人,有时候竟能从一介平民骤然升到两千石的高位。对于这样的丞相,自然会有大批的人奉承,就连一些郡县的主官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也有很多附翼于武安侯府。

    多么前景看好,“钱”途无量的一个官位啊!每当夜深人静,田玢翻看着那些账薄的最近收益,心中便乐开了花。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从皇帝外甥说完那句话后,开始悄悄的发生改变。

    有一个新机构的出现,在朝中大臣们还大多不屑一顾的时候,田玢已经敏锐的感觉到了它的威胁。

    尚书这个职务,最先开始的时候,只不过隶属于少府,负责整理一些文书档案而已。可是当皇帝刘彻给它后面缀了一个字,变成尚书台,它的作用已经今非昔比。

    尚书台,就设在金马门附近,离未央宫不过几步远,皇帝有事,立诏可至。

    那里面的人,都是皇帝通过“词林苑”选拔的青年才俊,虽然大多名不见经传,但通过最近崭露头角的严助、终军、严安、朱买臣等这几个,已经可以预见,其余的必然也不是等闲之辈。

    “老狐狸”这个称呼不是凭白得来的。虽然朝堂上的老狐狸也颇有几只,但论起见事的机智与圆滑,田玢,就是最狡猾的那一只。

    经过几件不起眼的小事之后,皇帝的用心虽然还隐藏的很深,但在田玢的冷眼旁观中,已经初步看出了端倪。

    皇帝要收权了!通过设立尚书台,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至于最终的目的……田玢忧郁的目光看向窗外雨纷纷。朝中另起炉灶,天下削弱诸侯,内外大权独揽,不外如是!

    瓢泼大雨已经连下了几日,仍旧没有停歇的迹象,在秋天的节气里,干旱的西北方,下这么大的雨,并不多见。

    看着这雨,田玢忽然有些惶恐。是因为从昨天到现在,有三件事,在他心中,亦如暴雨连绵,终成波澜!

    王太后叙话,皇帝敲打,淮南王来访!对于田玢来说,这两天一夜,需要他做出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从而完成一次重要的选择。

    一个不慎,人头落地,抄家问斩,这绝不是开玩笑的!即便皇帝是自己的亲外甥又怎么样皇家的亲情,在权力的天平上,重量连根鸡毛都不如。

    要慎重啊,真的是要慎重!田玢回头看看与自己坐在这同一间屋里品茶的人。半短的须髯,满脸的精明。

    人,无论贵贱,都有朋友,而这个名叫籍福的人,便是田玢丞相自身份低微的时候便结识的一位至交好友了。

    “侯爷无需如此,这件事不用考虑太多。恕我直言,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侯爷的心志,可一定要坚定些,容不得一点儿犹豫不决啊!否则,在当今天子心中留下猜忌,后患无穷。”

    籍福的话语很诚恳,既然多年来侯爷把自己当成心腹谋主,就不用顾及许多,必须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让他知道。

    当断不断,必生后患!这样的道理,田玢比谁都明白。可是,他现在最大的顾虑,是武安侯府与诸侯王之间,牵扯的已经太深了。事到如今,真的能彻底斩断关系,不再惹祸上身吗

    “唉!昨天进宫的时候,太后她老人家



第二百零三章 此去青云当年少
    长安记忆中,多年之前,有个太子,与自己的堂兄对弈,因为一局胜负之争,失手杀人,从而种下仇恨的种子,十年开花,以血为祭,山河动荡,天下不安。

    当烽火逼尽长安时,胜负未可预料。这样的教训,当时年幼的刘彻亲眼目睹,从不敢忘。诸侯王的势大,使自己的父皇在勉强平息了叛乱之后,并不敢再有进一步的动作。带着这样的遗憾,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心绪难安!

    如果说,此前元召曾经说过的,欲威服四夷必先安定域内,已经让他怦然心动的话,这次明月楼发生的事,就让他彻底下定了决心。

    绝不能重蹈覆辙,再上演一次诸侯的叛乱。与其让这个隐患继续存在下去,威胁到子孙,还不如在自己的手上来一次彻底的解决。他自信,有这个能力,也有这颗雄心!

    所以当齐王府告状的文书,通过廷尉府传到御前的时候,他连看都没有看,就压了下来。

    尽管放手去干!皇帝相信元召那个聪明的小子会明白这其中的意思,自己的不表态,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他相信马上要来长安的诸侯王们肯定是不甘心的,早晚会有一场冲突和对决,只是不知道那小子能不能顶得住这些庞然大物们的火力呢

    他的预感并没有错,只是没想到,激烈的冲突,来的这么早。先期抵达的齐王,在长安城外就与元召干上了!

    当详细的听完西凤卫回报的情况后,皇帝眼中闪过一丝寒芒。在长安城外,就敢指使卫队,以弓箭杀人,如此视人命为草芥,在他们的封地内,是怎样的为非作歹,就可想而知了。

    高祖皇帝给分封各地的子孙们配置卫队刀弓,是为了他们的安全着想,是一种无上的恩典。但,这些不是让他们用来作威作福的,更不是让他们用来随便杀戮大汉的子民!

    所以,今儿天下诸侯齐聚长安后的第一次大朝会,文武百官来的很齐整。只要是身在长安的,都接到了皇帝的谕令,不管什么原因,必须来!

    几天几夜的雨,虽然时大时小,还是没有停歇的迹象。但早朝是不能耽搁的,天亮以后,顶着风雨,各位官员的马车,开始从长安城的四面八方,向未央宫汇集。

    太中大夫郑当时听着雨点打在马车顶棚的声音,心中忧虑万分。他是主管天下农林赋税的官员,这两年真是天时不济,不是大旱就是大涝,各地郡县深受其害,今年秋后必然收成大减,有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这样的形势下,朝廷减少一点儿国库收入还倒没什么,最怕的就是,受灾地方太多,可能会有大批民众流离,如果形成难民潮,那就严重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郡县报上来的信息中,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小股的骚乱,如果不加以重视,后果堪忧。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强盛的秦朝为何灭亡天灾各占一半!即便是本朝文景盛世,因为旱涝灾所形成的饥民潮,也曾经有过好几次,给朝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这样的事一旦处置不当,极有可能形成大乱。

    在这样的结骨眼儿上,诸侯王爷们又都来到了长安,这要是被某些心怀不轨者探究到虚实,保不准就能生出什么不该有的心思来。

    身为九卿重臣之一,齐王的事他也听说了。如果从内心来说,他并不赞成朝廷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弄得太僵,最好是相处融洽,各安其事。这也是大多数朝臣的倾向。

    唉!少年人还是太冲动了。想到元召,郑当时暗暗叹了口气。他曾经非常看好这位小侯爷,欣赏他的做事稳重。可是今日他竟然选择与诸侯王作对,这是极其不明智的。

    “疏不间亲”啊!所有的皇室子弟,毕竟都是高祖皇帝的血脉。他们就算是打破了头,也只算得上是家事。身为臣子的如果不知轻重掺合进去,无论成败对错,其下场……想想贾谊和晁错就知道了。

    怀着这样的心思,郑当时走进未央宫,与许多大臣一样,穿过宽阔广场两边的回廊,在一阵紧似一阵的雨声中,来到了含元殿内。

    这样的天气里,巍峨大殿上显得有些阴暗。熟识的官员们一边互相寒暄几句,一边抱怨着这鬼天气,在等待着皇帝的临朝。提前半个时辰入殿内等候,这是上朝的规矩。按部就班在各自的位置跪坐好,众人各怀心事,都隐隐有一种预感,今天这场特别的朝会,也许会很不太平。

    郑当时转头看了看离自己两个座位的主爵都尉汲黯,那位脸色苍白,在这阴暗的天气里,显得更加憔悴。汲黯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自从入秋以来,就时时抱病在家修养,今天却也是强行拖着病体而来了。

    “几位王兄,今日可要帮我齐国助威啊!一定要把那小子置于死地,方泄我心头之恨!”

    含元殿中很广阔,说话之人的嗓音很大,带了恨意,很多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但没有几个人回头去看,因为,说话之人是谁,所有大臣都心知肚明。

    在含元殿内右侧的某片区域,是



第二百零四章 风雨长安江山老
    元召今天穿了一身合体的朝服,他虽然身量还未长成,显得有些单薄,但在朝堂次席上坐下之后,已经没有人再顾得上去注意他的年纪。

    在这么正式的场合,任何朝堂的细微变化都会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更何况是这样明显的事。三公的位置是能随便坐的吗答案是,不能!

    负责纪录的司马迁,在竹简上认真的写下:“秋,九月,大朝会。废置太尉一职。新设尚书令,参朝理政,兹此始……。”

    在这个时候,所有人才想起来,皇帝当初设置尚书台的时候,曾经发布过一个任命:长乐侯元召,为尚书令。

    原来,在有些人心目中只不过是皇帝“秘书长”身份的尚书令职位,地位竟然这么高!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丞相田玢心中苦涩之意更浓,他终于彻底明白了两天前皇帝敲打自己的用意。看来自己要想长保富贵,从今天开始就要无条件的拥护天子意志了。

    须髯飘白的御史大夫,排位在少年的后面,两人年龄相差了整整四十岁。公孙弘心情复杂,夹杂了嫉妒和怨尤。他以布衣之身一跃而成为了御史大夫,实际上的副丞相,已经算的上是青云飞纵了。但是和元召比起来,他感到脸上一阵阵的发热。

    虽然这位小侯爷也曾经做出过一些功绩,但骤然之间就窜到了这么高的位置上,朝臣中大多还是不心服的。就算是汲黯、郑当时、石宽这些对元召比较看重的大臣,他们心中不是欣喜,而是深深的替他担忧。

    朝堂上的凶险,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皇帝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把他推到风口浪尖,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一个不慎,就粉身碎骨了。

    唯一感到振奋的,大概就是列位在其余臣子中间的尚书台几位年青常侍和给事中了。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对于未来的前途充满了无限期待。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齐王刘定国从元召一进来就注意到他了,见他竟然跑到三公的位置上去坐下了,还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心中的怒火,简直就是腾腾的往上涨。

    他喘着粗气,扭头对身边的楚王、河间王、燕王等人低语几句。那几位王爷并不认识元召,听说这个普通的少年就是,想起自家世子们也曾诉说过此人的恶行,顿起同仇敌忾之心,暗中约定,一会儿就同时发难。

    淮南王刘安坐在这个区域的首位,他冷眼旁观着诸侯王们的小动作,面无表情,心底却很沉重。

    元召,从当年第一次远远看到这个人开始,刘安就有一种没来由的忧虑,此人会是自己将来的劲敌。这样的担心,从元召一剑镇雪原就开始了。

    只是,淮南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预想过他十年之后也许会成气候,而今不过刚过去三年,他就到了这个地步,开始呼风唤雨,行云布雾……!

    诸侯王们来到长安已经有几天了,早已经都分别觐见过皇帝,当然,这样的公共场合,还是第一次。所以,各种礼仪问候,还是要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规矩制度是不能逾越的。
1...7879808182...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