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陛下说的不错,三代圣王,唐虞之治,确实是古往今来世人眼中最为理想的王道之治。他们以理服人,以德教人,实行礼乐仁义,耐心教化万民,以致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正所谓王道也!”
皇帝听他娓娓道来,说的甚有道理,不禁轻轻点头,脸色多少有些舒缓开来。
“可是要达到王道的境界,是不容易的。这其中的最关键之处,便是要求君王必须完全克制私欲,身先士卒,正身率下。因此,自然不能崇尚暴力刑罚。微臣以为,想要用酷吏苛法来达到威服天下臣民的办法,是最不可取的。想想庞大的秦朝是怎么样灭亡的吧!这样急功近利,崇尚酷法,怎么能实现真正的王道呢而陛下,最近正在这样做!这难道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吗”
元召身子挺直,如一棵青松,直言不讳,并不因为对方是皇帝就客气。朝堂上的有些错,必须要及早的指出来,加以制止。否则只能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可收拾。
这、这样的话他也敢说!殿内之人无不大惊失色。都识趣的低下了头,不敢去看皇帝的脸色。
好一阵让人不安的沉默,不知道是雷霆爆发前的宁静,还是帝王一怒后的可怕后果。
“那你给朕说说,朕在你心中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难道做不出三王的功业吗要说实话。”
沉闷的声音从高处传来,带了凌厉语气,令人身上发寒。
“以陛下当前所为,在微臣看来,如此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想要达到王道大治,何其难也!”
殿中死一般的沉寂。疯了!这位长乐侯真是疯了。这就是当面指出皇帝是一个私欲多,而且假仁假意的人啊!如此尖锐的批评说出来,难道他真的不怕死吗还是忘了他面对的是谁
“大胆元召!竟敢当面指责君上,胡言乱语,骇人听闻!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按律当斩!陛下,请马上降旨意吧。”
真是天作孽,犹可违,自
第二百四十二章 画屏深处起天澜
太子刘琚最近感觉有些郁郁不乐。春华秋实,岁月流转,人渐长大,已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孩童。
虽然依旧是在宫中,只是,自从被立为太子,搬进博望苑,他便一天比一天开始厌恶这种日子。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单调沉闷,在几个呆板师傅的教授下,重复的学习着那些年代久远的经书,接受着那些空洞无趣的大道理。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想起从前小的时候,父皇去上林苑打猎的时候,还会偶尔的带着自己,虽然次数不多,但也足以让他兴奋好久了。可是,现在连这仅有的一点权利也被剥夺了。
“……你是国之储君,未来的皇帝,肩负着天下黎民的重托。所以,应该心无杂念,一心一意的领悟这些圣贤书,学会其中的治国之道,才是太子最应该做的事……。”
这样的唠叨,每天都要重复好几遍。以名叫石德的太子太傅为首的几位博望苑师傅,可谓语重心长,用心良苦。
太子爷苦着脸,他实在是看不出这些经书里面有什么治国的大道理。每当严厉的师傅们一遍遍训导的时候,他便一边强迫自己接受这种惨无人道,一边在心里早已神游天外,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
博望苑中奇珍异木甚多,虽然是落叶时节,但远近飘零,色彩缤纷,却是如诗如画,别有风光之美。
刘琚在一处讲书楼的木窗口,时不时的探头看出去,石德在讲授着“大学之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浑然没有发觉被教者早已心不在焉多时了。
这样的时节,长安城外,应该尽是天高地阔的好风光吧也不知道,元哥儿这段日子在忙什么呢,许久都不来这边探望,刘琚的心中不免怏怏。
突然,他的眼光亮了起来,抛下手中的书简,连招呼都没有来得及给正在滔滔不绝的师傅打,便飞快的跑了出去。
石德一愣,伏案而起,跟着去看时,只见太子早已窜出小楼,穿过半边庭院,一脸喜悦的奔向前方走进来的一人,那人停住了脚步,笑嘻嘻地看着他,两人把臂相见,甚是欢喜。
石德无声地叹了口气,脸色阴沉。他当然认识来的那人是谁,太子与此人交情深厚,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认识的。长乐侯元召,这位已经声名鹊起的人物,在很多类似石德这样的持重之人看来,却并不赞成太子与之交往过密。
这个人很危险!他的所作所为,往往出人意料,而且有许多离经叛道之处。没有人能看清他的底线,也没有人能够清楚地知道他的底细由来。
元召的率意而为,在很多大臣心中都存了一份戒惧之意,有一种无形的疏离感。因为,他们感觉到他不是同类人。元召当初曾经为了一个卖艺的歌女之死,拉着整个的勋贵集团为她殉了葬,他的这一壮烈行为得到天下民众的传颂,而同时,也使得许多臣僚暗中怀恨和疑虑。
身份的不同,中间隔着巨大的鸿沟,贵族与平民之间,生命的价值岂能同等所以,元召当初在烈火烧成的瓦砾旁对长安民众说的那番话,就成为许许多多人对他暗怀敌意的由来。
太子与这样的一个人为友,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啊!一定要寻找时机,把他们的关系剥离开来,这是石德和所有太子师傅们暗中达成的共识。
既然元召来了,摆脱掉读书的沉闷,当然就有最好的借口了。刘琚简直是太兴奋了,他拉着元召的胳膊,一路回到自己的宫中,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听元召说起最近发生在长乐塬上的一些新鲜事,刘琚的脸上露出向往的神色。
“元哥儿,那些船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大吗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坐过船呢。真想有一天亲自坐上去,波涛翻涌就在脚下,眼前是无尽的江河……哇!那可真是……太好了!”
没有翱翔过天空的小鸟,只能想象苍穹的无垠。没有搏击过风浪的鱼儿,也只能想象江海的广阔。元召看着这位养在深宫中的太子,心中有着淡淡的怜悯。
“如果有可能,我会带你去,让你好好的体验一番的。”
“真的啊!元哥儿,你从来不会骗我的,一定要说话算数啊!”
“当然。不过,这需要皇帝陛下的批准。你现在身份不同,是不能随便出宫的。”
“哦,这样啊……唉!实在不知道这个太子有什么好当的……。”
刘琚的神色间又有些黯然,想起这样的宫中沉闷日子还不知道要忍受多少年,他的话语中便带了抱怨。
“元哥儿,学那些前人的圣贤书,真的就能懂得治理天下的大道理吗可是我学了这么久,感到的只是翻来覆去,老生常谈。如果做太子,必须要学习这些,那宫中的日子,真是太枯燥了。难道父皇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吗”
皇家的教育方式,元召历来是嗤之以鼻的,不管是哪个朝代,都大同小异。简直是和养猪差不多。“生在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这样成长起来的一国储君,除了偶尔出个正常点的,大部分都是废材,不知民间疾苦为何物,不懂治国理政用何方。等到所
第二百四十三章 怜我世人多悲欢
四海八荒,中原大地,近二三百年的时间以来,经历的是无数烽火、战乱、割据、杀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威风凛凛的名字背后,是尸山与血海,白骨与黑暗。
没有人喜欢战争,但宿命的安排就是如此残酷。分分合合,天下大势!想要和平与宁静,就必须要经历血泊与刀锋。
高祖皇帝以天命归身,终于结束了秦末战乱。大汉开国至今七十年了,盛世的曙光已经出现,和平终于重新降临这片大地。
可是,破坏容易建设难,人口的繁衍尤其缓慢。即便是经过了文景之治,天下郡县统计在册的人口并不多,荒无人烟之处,到处皆是。
在这样的形势下,最好的政策就是宽衍民生,废除一切苛捐杂税、严酷历法,给天下苍生营造一个宽松发展的大环境。
廷尉府的设立,意在执掌律法天平,归束臣民行为。可是,发展到今天,廷尉府的作用,已经大大偏离了轨道。
春秋法家制定的律法精神,视“法”高于一切。所谓“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即使是天子也在法律规范之内,与民同法,此为公法。持平执法,法不阿贵,世间付诸实施,这才叫真正的法治。
可是现在廷尉府所谓的执法,已经演变为狭隘的主义。它服务的对象,只是皇帝本人,鼓吹的是君主一人集权的独裁。在这样的制度下,又怎能有真正的法治廷尉府的历任主官,名为大汉律法代表,实则只不过是皇权的行尸走肉,成为酷吏。
在很多时候,他们既是执行苛法者,又是曲法枉法者,恣意妄为,作恶多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用律法来整顿天下,反而常常是公报私仇,法外为治。无事之人,以罪之,有罪之身,无事之!廷尉府把握律法的随意性,让人膛目结舌。论其本质,还在于法律的皇权主义性质决定了这种混乱的结果,打着皇帝的名义,名曰执法,实则无法无天。
如果任由他们这么折腾下去,早晚还会走上那条历史的老路。大臣、将军、皇后、太子、天下民众,都会成为牺牲品……无数的冤狱,无不是经由廷尉府之手炮制而成,最后酿成一幕幕无法挽回的惨剧,万千生灵涂炭。后世史书评价大汉吏治败坏由汉武帝开启,不是没有理由的。
对于这样的廷尉府,元召早已经痛恨良久了。不过一直忙于别事,无暇顾及于此。这次他们竟然惹到自己头上,不趁机好好的打击一番,更待何时。
这次的博望苑宫中会谈,除了元召与皇帝的对答之外,只有卫夫人与太子刘琚在场,其余的并没有外人。至于元召究竟进行了怎样的直言进谏,太史令所著的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后人无从得知。
不过,随着长乐侯与廷尉府在长安城外对抗的事渐渐的传开,许多人已经从中发现了端倪。一直以来跋扈不可一世的廷尉府,低调了许多。
不久之后,有梁王、蜀王等部分对朝廷恭顺的诸侯,开始上书,弹奏廷尉府的办案人员在郡县之内纵横不法,制造冤案。为了个人的私欲,或是勒索凌辱王室成员,或是贪污受贿,中饱私囊。
这样的奏本,虽然皇帝的态度是留中不发,没有公开表态。但这本身就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于是,随之更大的弹奏廷尉府不法事的浪潮到来了。不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普通民众,没有人会愿意有这么一股不受约束的力量,随意的抓人定罪。谁都怕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的被下到廷尉府啊。
皇帝没有表态,并不表示他什么事都不知道,也不表示他无动于衷。所有关于廷尉府的奏章,都有谕旨,令尚书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整理,有名有姓的有关人员,有事实依据的不法之事,都记载清楚,加以备案。
几位奉旨的尚书常侍心中振奋,他们都很清楚这些东西的分量,皇帝这是要查办了!也就是说,小侯爷与廷尉杜周的较量分出了胜负,这让大家都放下心来。所有人都很明白的一点是,如果皇帝真的能下令查办这些人,这不仅是对廷尉府的一次严重打击,更重要的一点是,皇帝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果然,不久之后,在一次大朝会上,皇帝公开了这些罪证,以十分严厉的语气,对廷尉府进行了批评,言辞中有“辜负圣恩,深失朕望”之语,随之下旨,这些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皆重处,斩刑者近三十多人!
御史大夫张汤,廷尉杜周及其党羽,面色灰白,低头股栗。皇帝虽然没有处罚他们,但那目光中的警告意味,已经足以让他们心惊胆战了。
那些作恶过的酷吏被押赴长安闹市明正典刑,在宣布完他们的确凿罪状后,当众斩首,以明天子公正之意。
三十颗血淋淋的人头,成为一个标志。今后的廷尉府再也不敢狐假虎威,以皇帝的名义胡作非为了。几千蒙受过冤屈的臣民,在未央宫外伏阙叩谢天恩,感谢皇帝陛
第二百四十四章 天外更有天外天
《大汉帝国史》中曾经有几句简略的记载,记述了司隶校尉这一新官制的设立。虽然没有详细的说明新设官职的原因和背景,但当时的许多人都已经明白,这是一个转变的开始。
“……天子谕旨,以终军为司隶校尉,主查纠奸邪、内外不法事。授节,其所指摘,可直达御前……。”
廷尉府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了制约,酷吏横行,苛法成狱的事情,开始逐渐得到收敛。民心遂安。
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几年的时间。法制的宽松,需要以经济为基础。元召当日的进谏中,曾经很详细的解说过这其中的关系。
“朕何尝不知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呢只是天下远远没有达到富足的程度,欲以王道行三王之治,又何其难也!”
皇帝不禁发出无奈的慨叹。他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大汉在这短短的七十多年时间里,能取得眼前的局面,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要说是想达到传说中的那种盛世,那还差得太远了。
“陛下,也不要把什么事都想的太难。路漫漫虽其远,但只要走对了方向,一日千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元卿!朕素知你有大才,如果你有何良策,只要能富国强兵,随你提任何条件,朕都会答应的。”
“陛下,微臣虽然年幼,但也曾走过许多地方,听说过许多见闻。既然蒙陛下厚遇,自当竭尽全力,助我大汉强盛。不过,微臣的前提条件就是,请陛下要善待万民。”
“卿之所指为何”
“陛下请想一想,无论是士农工商,世间百事要想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人啊!人,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人,什么都会有的。可是我们大汉疆域内的人还是太少啦。要好好的保护、繁衍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以实行苛法严政来压榨、欺凌、杀戮呢!微臣以为,这是陛下最不应该纵容的地方。”
“元卿,你说的虽然是正理,可是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要国库充实,而要想国库充实,就必须要广开税路,这些财富都是从民间来的。没有酷吏苛法做保证,又怎么能顺利的征集呢”
皇帝终于说到了最核心的原因。自古以来,王朝纵容酷吏,说到底不过就是两个方面的需要而已。一是震慑内外臣下,使其不敢生叛逆之心。二是压制民众,使他们服服帖帖的听从王权的命令。
元召看到皇帝坦诚的说到这里,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微微的笑了起来。
“只依靠我大汉子民的供给,要想达到国家的强盛,这条路当然会很漫长。不过,微臣倒是有一个别的办法,陛下不妨一试。”
“有何良策快快讲来!”皇帝瞪大了眼睛。
元召从怀中掏出一副帛书画图来,平摊在案上。皇帝上上下下看了半天,也没有弄明白他画了些什么。卫夫人和刘琚也凑过来,看的有些奇怪。
“元哥儿,这是什么画我怎么看不明白呢”
看着这一家三口儿大眼儿瞪小眼儿的样子,元召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自己的绘画水平有限,画的实在是不像样子,不过解说以后,他们自然就会明白了。
“陛下,这就是我大汉的疆域图了。微臣参阅了许多郡县边关的资料,绘画的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大略的地理形状,就是如此了。”
什么小子说什么这、这就是大汉的疆域样子也就是说,这上面画的,就是朕的万里江山了!
皇帝刘彻当时就震惊的站了起来,不仅是他,卫夫人和太子刘琚也是吃惊不小。
“小子,你可不要骗朕啊!你可知道这是多么重要的事,你、你一人之力怎么可以做到”
“陛下不要着急,稍等片刻,等微臣把上面标注明白,就会看清楚了。呵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