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七街两侧墙桓,亦早拆除。重楼高阁,鳞次栉比;纵横街衢,四通八达。蓟都尹娄圭,仿照洛阳,将南港建成无郭之城。四面环水如洛阳阳渠。与北都临乡城,共用一条护城河。如此,四面皆可泊船。吞吐量三倍提升。因拆除十余条垣墙,节省大量土地。故城市扩建,掘左右渠道,皆未占用耕地。
南港终与临乡,连成一体。唯一间隔,便是临乡城南护城河道。南港桥头堡与瓮城,隔河相对。同落吊桥,便可南北通连。
实现居住与经营分离。王都只用于爵民安居,及宫府署寺办公所用。先前,蓟王营城时,户户立有仓楼。编户齐民一顷田,人吃马嚼,田赋吃穿,自难以装满。待升为爵民,尤其公乘二十顷,五大夫爵二十五顷,一季可得新谷数千石。非大仓不可盛装。
换言之,蓟王心中,早有二十等爵之设想。
正因户起仓楼,藏富于民。“广积粮,高筑墙”。再加渠道纵横,水运发达。蓟国仓储,首屈一指。断不怕大军围城,更无缺粮之危。话说,以今时今日蓟国大汉一藩,还有何人敢兵临城下。
每当大河冰封,渤海封港。蓟国千里水道,尤为忙碌。转运一季新粮,平衡各城仓储。便是隆冬时节,蓟国船户亦不得空闲。一年积累升爵点数,可想而知。
待来年开春,贩卖天下,远至海外诸港。
蓟国长粒香米,自蓟王首开楼桑稻作,至今。代代优选,日渐欣长。普天之下,绝无仅有。晶莹剔透,粒粒分明。无可仿冒。时人处处以高为贵。更助推蓟国名产,风靡大江南北。
诸如各类《集簿》,蓟国仍沿用竹书。未曾更换纸卷。
究其原因。竹简可反复书写,比纸卷更节约。比如《户籍》。待八月案比,统计汇总时。只需打开每户“条目”,将去年记录削去,便可重新录入。正因竹书可反复书写,故书录吏员,统称“刀笔吏”。
能够反复使用,乃竹书之优势。尤其对各类需反复书写的《集簿》而言,十分方便。
诚然,纸卷利于书写,便于携带的优势,更加明显。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蓟国四季朝服,又更新款。蓟国行高薪养廉。四季朝服,年年更迭。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百官穿之不尽,却又喜旧服。
诸如薮东守乐隐、辽海守郭芝,蓟王为县侯时,二人便是楼桑并郦城长吏。故皆以着初代朝服为荣。会大朝,尤其醒目。百官无不艳羡。
此,宿吏之风貌也。
话说。因锄禾见金,北海一龙,割袖断交。后被太妃,一针一线,亲手缝合。管宁十年如一日,穿以自醒。
类似佳话,比比皆是。
即便右国令之事,时过境迁,蓟人仍思之不忘。蓟王不再设右国令一职,足已表明心迹。故蓟人辨认待物,颇为公允。“好坏皆可见”。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又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术亦如此。
开明之气,蔚然成风。亦如先前,汉胡向化之辩。胡人着汉服,行汉礼,说汉化,书汉隶。汉人亦好胡旋,慕胡女,存胡俗,续胡味。和合之风,盛行国中内外。
蓟国之包罗万种,海纳百川。非亲临,不可意会。
先前,汉胡商贾,还需聘请市侩,互传翻译。如今市楼陈列各式券书,皆双语印刷,一清二楚。市中能言双语,乃至三五门外语者,比比皆是。
稻禾初成,千里飘香。
丰水肥田,季季大熟。
八月案比,九月初才统计完毕。二十七县,四百城邑。计一千二百万口,一百六十万户。户均良田五十一亩。没错,正因爵民田多。多年驯田,成效斐然,预计均产六石半。再加一千万亩官田。
可入新谷,六亿石。
月初大朝。上计令陈逸,逐条报来。
百官皆面露喜色,与有荣焉。
民以食为天。
人口增长,来源于三韩半岛、倭国列岛、海外荒洲、四方都护府等,皆有大量人口内迁。倭国列岛各国主,更长居泉州城,督造蓟式海船,轻易不重回岛上。
倭妃那美,枕边传语:众倭国王,愿学十夷王,共组联军,征讨林邑。
蓟王遂问:约有多少兵马。
那美百忙中,出口答曰:亦有五万。
刘备欣然点头:甚好。
轻卒锐兵。如此,无需动用国中一兵一卒,林邑可灭矣。
刘备又问:各国主,何所求?
那美答曰:愿随市舶寺海市大舡,泛舟海上。
所求,与十夷王如出一辙。
刘备焉能厚此薄彼:先入蓟商会。待南征归来,再泛舟四海。
倭妃大喜。越发殷勤不提。
果然,家和万事兴。
嘶……
1.45 因利乘便
南港船坞。
何后行宫,赤楼帛兰船华云号,徐徐驶入。蓟王上表,改造此船。何后欣然允诺。蓟王之意,不言自喻。显然已知晓,此船暗藏玄机。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劫掠贵子,何后达成所愿,亦心满意足。见好便收,自当无不应允。
蓟国机(关)甲天下。可不是说说而已。待修造毕,送嫁人等,再随船返回洛阳不迟。至于二宫太皇,少帝已诏告天下,太皇北巡,未定归期。自然遥遥无期。
洛阳京畿,宅兹中国。乃天下之中。自今汉定都,悠悠二百年,多少风流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来也快,去更快。若论“好了伤疤,忘了疼”。洛阳百姓,首屈一指。
终归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于是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及时行乐,难觅长情。
正因如此,洛阳勋贵皆善忘。不出一年半载,不出所料,二宫太皇已无人惦记。
一言蔽之,“时俗浅薄,巧伪滋生。”
于是“去伪存真”:唯利是图。一切皆虚,唯利永存。
《礼记·曲礼·下》:“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二宫太皇,自北巡之日始。便意味着,放弃洛阳一切。一别两宽。
避入西宫增城殿,与太妃朝夕相伴。也算是颐养天年,得以善终。
闻蓟王不日南下。二宫太皇又出口谕,同往日南,饱览大汉锦绣河山。
蓟王无不应允。
出人意表。何后母,舞阳君。亦在送嫁之列。何后此举,亦有私情。先前,舞阳君居于别馆,后迁入濯龙园,安居船上。此次送嫁,何后遂令其母,同来蓟国。除去欲盖弥彰,突施冷箭。亦有以母为质,示好蓟王之意。
舞阳君名兴,育有一子二女。小女何氏,乃蓟王侧妃。此来蓟国为质,自当有惊无险。
何后行事,公私兼顾。越发面面俱到。足令人钦佩。
比起岭南,一季三熟。蓟国一季一熟。一年辛劳,成败在此一举。
季季稻作,蓟国上下,如临大敌。自黄巾乱起,便一国济天下。蓟国吏民总以为,来年必得轻松。岂料季季如此。随稻作深入,良田日积月累,产量足年见长。今季,六亿石新谷,绵延千里国土。计一千八百亿蓟钞,正待颗粒归仓。还有同等价值的稻花鱼不算。
如此大利,可想而知。
便是后世,工业兴国。农人每逢农忙,亦举家返乡。待收种毕,再返城务工。寒来暑往,无有例外。更何况,二千年前,大汉农耕立国。农人又岂能弃之不种。暴殄天物,有伤天和。非民之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一切皆为稻收让路。
便是国都御道,亦半幅通行。上好的青石板路,大利晒谷。
蓟人常言,“明前茶,雪前谷;午时曲,霜后叶”。
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立冬前,蓟国千里稻田开镰,抢在新谷入仓,大雪纷飞前,高价贩卖,口感最佳,获利最丰。
“水为酒之血、粮为酒之肉、曲为酒之骨”,端午节前后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中微生物种类繁多,生态活跃。制曲工坊,热气升腾,犹如暑热(40℃)时节。高温环境中,微生物混入曲块,分泌大量曲酶,加速淀粉转化成糖分。
“桑,十二月为上时,正月次之,二月为下。”故名“霜桑叶”。入药最好。
药材的采收时间,直接影响品质。“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民间亦有“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茵陈四月篙,五月六月当柴烧”等农谚。足见一斑。
故“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又曰:“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蓟国稻作,牵动天下人心。
便是洛阳并南阳二帝,亦多次下诏慰问。
尤其今年献费,究竟全输洛阳,还是一分为二。更无有定论。
一切待蓟王南征归来,再据理力争不迟。
不知不觉间。所有阴谋诡计,合纵连横,皆因蓟国稻作而偃旗息鼓。
蓟王乘三足踆乌号,巡视国境。王旗所至,民皆心安。便有新晋国人,初经农事。见王亲临,亦不觉慌张。邻里互助,亲友相帮。再加各级官吏,从旁指点。终归熟能生巧,颗粒归仓。
督亢腹地,温泉育种,首开机镰。而后向东西顺延。
陆陆续续,将持续一月。
督亢秋成,奠定蓟国一年丰收与否。蓟都尹娄圭领麾下诸城令,通宵达旦。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不敢有一时之疏。防火防盗,还需仰观天象,防止雨大霉谷,风疾倒伏。
万幸秋高气爽。除去近渤海弯曲,时有阵雨。蓟国千里无云,日光普照。
在蓟王来看。一季一熟,亦有诸多好处。只需依照节气,播种、育秧,待移栽毕,漫长的田间管理,只需家中老农即可。大量青壮劳力,或受雇国中,或僦船出海。赚取不菲薪金。待稻收时节,如候鸟归巢。将一季所获,颗粒归仓。而后阖家欢乐,祭祖贺岁。待来年雪花路开,稻作伊始。春耕毕,再外出客庸,泛舟四海。
日积月累。爵位自升: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列候。
若立大功,得王上诏命:“爵升一级”。
皆大欢喜。
爵民又称“爵士”。不仅享受,乘车、衣锦、纳妾、减税等,诸多特权,亦受人所敬。
升爵,殊为不易。各项量化指标,乃蓟王与肱股重臣,集思广益,集百官治政心得,合民生百态之大成。绝无捷径可走,更无破绽可循。
所有指标皆量化。并与时间轴相匹配。
凡有晋升或贬谪。还需张榜各处,公示于民。
《蓟法》:凡对《二十等爵》,行作奸犯科,一究到底,遇赦不赦。
1.46 整齐划一
所谓温泉育种,便是温泉育秧。如此,便可节省厢田育秧的时间。从温室取出秧苗后,直接插秧入田。故都亢秋成之地,先种先熟。
待都亢稻收毕,蓟国千里水稻才陆续收割。掘鲤淀、雍奴薮、文安泽,皆是丰产之地。泽薮之间,土壤迥异,水汽相连。所产稻米,品质极佳,风味略有差异。
当然,若非熟知蓟国稻作之人,亦难分辨。
畜力割稻机、打谷机、大量普及。除去晾晒还需看天吃饭。整个稻作季,几已全部改用机关器。最新式“烘干机”,将作寺亦在加紧研制中。只需造成,即便大雨倾盆,新谷亦可及时烘干装仓。
新式烘干机,又称“烘干塔”。乃蓟王图板手绘。将户户院中仓楼,取其一稍加改造,便可用于烘干之用。如此二仓并列:一仓存陈粮,一仓装新谷。待新谷烘干,再转另一仓。如此季季反复,省时省力。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早已深入蓟国千万民心。
蓟国秋高气爽,千里无云。立冬前后,秋风送爽。烘干塔一时作用未显。待到岭南,一季三熟,雨水丰沛之地。当有大用。所谓烘干塔,其实就是一座热风炉而已。将石炭锅炉产生的热风鼓入塔腹,转成凉风再鼓出。一热一冷,潮气尽出。技术难度,与砖窑无差。
千里渠道,屉舟往来。转运各家新谷。农人一季辛劳。丰收之喜,书录不尽。
稻草,亦是极好青储饲料。脱粒后贩卖给官寺,自有人妥善打理。
家马令苏双,掌蓟国马政,阉割配种,兼养乳马,取乳制酪等。大厩令张世平,掌苜蓿种植,草料青储,兼管牛羊畜牧等。苜蓿收割,稻草青储,皆是其分内职责之所在。
蓟国千里国土,如安次县等,皆是农牧大县。青储饲料丰足与否,与牛羊出栏,出毛,出奶,息息相关。蓟国青储饲料,更远销北地。三郡乌桓、奢延鲜卑、四郡亡胡,乃至南匈奴王庭。皆深得其利。各部能相安无事,褪尽胡虏匪气。蓟国功不可没。
还是蓟王少年时所答:能得一日三餐,无人愿提头造反。
胡人亦不例外。
换言之。蓟国千里稻作,不仅于汉人,于汉化胡人,亦是生死大事。不可有失。
世人皆知。蓟国东西千里,南北六百里。有县二十又七。四百城港,整齐划一。
境内九条大河,三大循环水系。支渠四通,枝津遍地。蓟国渠,水道流金,东北至西南,贯穿全境。径百里以上大泽:督亢、掘鲤、文安、雍奴。径十里以上陂泽,六十又七。十里以下湖泊池塘,星罗棋布,不可计数。
四百城港,有都邑、商邑、农邑、匠邑、马邑、牧邑、渔邑、学邑、关邑、港津,不一而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