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蓟国千里稻作,稻花鱼、禾鲤干,连年丰产。牵风拖船,一网打尽。雍阳、泉州等,近海城邑,海量上鲜。青盐丰产,助推腌制名产陡增。肉酱、鱼酱、香肠、禾鲤干、兰熏火腿,诸如此类,随商队贩运天南海北,驰名天下。攫取厚利。

    渤海弯盐田,当真一本万利。亩产十六石有余,即便一石降至五百钱。获利亦足称丰厚。可与水田稻鱼二季相媲美。

    盐田机关器,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尤其风车遍地,遂成壮阔海景。就刘备看来,风车乃是动力之源。引流、搅拌、碾磨成盐等,诸多盐作机关器,皆与风车相连。节省大量人力。先前只说岛夷能耐极苦。故大量贩来,安置成盐户。如今看来,亦得举国之利。一季辛劳,换回举家丰衣足食。虽日晒风吹,并非苦不堪言。

    深谙机关术的盐府大夏令刘晔,居功至伟。举贤不避亲。蓟王擢升宫职为门大夫,以示褒奖。

    迁居蓟国的马韩岛夷,户有盐田一顷。除去雨雪二季,一年辛劳,足可得五十万钱。举债十万钱一栋的宅邸,及一亩万钱的盐田,早已轻轻松松,将欠债还完。身受大恩,无以为报。耳濡目染,渐与汉人无异。盐府牢城,先于陇右牢城,归于王治。

    饮鲜奶,食湩酪,乃国人日常。前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家马为挏马。“挏马令”专职生产乳酪,也叫挏马酒。

    朝宴时,青瓷方格食盒,内装湩酪,青盐。正因北人除喜饮蜂蜜甘茶,还喜湩酪咸茶。鲜咸可口,别有滋味。

    除去茶饮,时下百姓最常喝的,唤做“米浆”。“浆,今之献浆也”,“米汁相载,汉时名为戴浆”。又说:“戴,酢浆也。”献浆或戴浆,便是酸米汁。另有蜜浆、果浆、椒浆、桂浆等。还有果汁,如梅浆、柘浆(甘蔗汁)、桃滥水(酸桃汁)等。先民很早便懂得,利用四季蔬果,制作各种可口饮品。

    一言蔽之,古人不蠢。

    蓟王还曾创竹筒青甘,赛马场贩卖,深受国人所喜。

    如今,令蓟王念念不忘的便是“汽水”。只可惜,制备小苏打的方术,方技馆尚未寻到出处。只需寻到,汽水自会应运而生。蓟国青盐丰产,“盐汽水”大行其道,为时不远矣。

    言归正传。

    三足踆乌号船宫。蓟王寝宫。

    一夜跌宕起伏,俯仰生姿。日上三竿,侍医入内善后,安素这才悠悠回魂。内中滋味,沁人心脾,食髓知味。

    蜜月之中。安素并冯嫽,常伴夫君身侧。虽不曾登门拜访,然后宫姐妹,尽已认清七七八八。彼此起承转合,赤诚相见,自当无话不谈。

    夫君倍加宠溺。料想二人,虽初经人事,当珠胎暗结,无有例外。

    蓟王行事,有礼有节。谨守“御幸之法”,从未僭越。奈何因缘际会,霸体大成。一角戴肉,无人能独占鳌头。

    便是古时天子御幸之法:八十一女嫔分九夜,二十七世妇分三夜,九嫔合一夜,三夫人合一夜,再加皇后一夜,共十五夜,上半月先卑后尊,下半月先尊后卑,夜幸九妃,一月各轮二次。亦绰绰有余。

    君不见,每日晨起,还需函陵宫姬伴浴,方称尽兴。

    九九重阳日。

    太妃言,当为姻亲同聚。

    凡蓟王亲家,皆请来国中相聚。今年规矩初立,西域,漠北,岭南等,路远皆不及前来。待明年今日,宜当欢聚一堂。

    蓟王深以为然。遂命门下署全力操办。

    家和万事兴。诸妃远嫁蓟国,一年虽只能见父母兄弟一面。然能有一面,亦足可心安。

    九九重阳双亲会,遂相沿成习。




1.47 以儆猢狲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时下,“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蔚然成风。

    蓟王家,又首开先河。请来四方姻亲,共贺佳节。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sì gōng,用兽角做的酒器,俗称‘角爵’),万寿无疆。”

    除西域五十六妃,十夷妃等,路远不及到场。蓟王亲家,半数抵达。七国赛马会开专场助兴,蓟王与诸亲家,同登大平座观礼台,与民同乐。太妃亦设宫宴,款待随行女眷。再乘三足乌船宫,巡游国境。饱满上邦千里风光。蓟国霜晚稻浪,亦是难得奇景。

    世人皆言,蓟王乃长情之主。单此事,足见一斑。

    凡有所请,必有所应。如此一来二往,再三再四。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结亲如结盟,根深蒂更固。何愁江山不定,大业难成。

    九月初,督亢秋成,将将开镰。农事远不及“备收”。故九月祭飨天帝、祭祀祖先,以谢天帝庇佑、祖先恩德,皆由蓟王家代劳。治下吏民,皆忙于稻作,无暇他顾。

    九月九日当天。民众登高台,“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足矣。而后便忙于稻收。直到立冬前后,颗粒归仓。正腊贺岁,才是蓟国一年中最大的节庆。走亲访友,姻婚嫁娶,喜事不断。楼桑刘氏宗人,还需王家出面。蓟王不亲临,亦需族亲、义亲,乃至二位国相,门下属吏代劳。一事不烦二主。门下皆蓟王私臣。替主出席,合乎情理。诚然,一笔不菲的礼金,自不可或缺。

    郡国并行,家国同构。蓟王本该与民同乐。

    奈何十月初,蓟王便将挥师南下,征讨林邑。

    累日来,泉州港,舳舻相接,帆樯如林。横海舰队,绕行倭国列岛。经停各港津,运回五万兵丁。

    倭人身材五短,单打独斗,不堪一击。密如荆棘,方可与敌。且适应岛屿,利于丛林。与林邑占人,当有一拼。

    为适应丛林战而特别改良的甲胄,已编纂成衣。选用倭岛特产“岛豚(野猪)”,生皮髹漆,合甲而成。尤其山中“大黒豚”,体脂浑厚、猪皮坚硬。内嵌碎石,刀枪难伤。且甲裙内藏气囊。便是披甲落水。只需吹足气,便可浮于水上。可想而知,“黒豚甲”,“甲骑具装,刀剑无伤;遇火不焚,遇水不沉”。

    蓟国造甲术,绝非浪得虚名。

    倭人口中的黒豚甲,被将作寺命名为“封豨甲”。再加长矛盾弩,得号“封豨修蛇”。

    稍后,倭岛蛇兵,名声在外。

    封豨甲亦是札甲。倭人虽身材各异,皆可快速成衣。亦便于更换。

    蓟国函师,通宵达旦。赶在颗粒归仓前,完成五万套封豨甲。换装精工楼桑兵甲,果然有模有样。交由蓟国将校,严加操练。凡队率以上,皆由蓟国精卒担任。鹤立鸡群,统领倭岛蛇兵。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军官体系,皆蓟国制式。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蓟王丝毫不敢大意。

    五万夷兵,自备甲胄。刘备未雨绸缪,已命人送来亲测。将作寺函师言,此乃犀甲。

    所谓:“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传闻春秋时,仅吴王夫差,便有十万余众,犀甲勇士。

    上古时,犀牛数量,令人咋舌。

    如今中原已不多见。唯岭南可觅踪迹。

    只可惜夷兵犀甲,只有一层。缝缝补补,漏洞百出。防御差强人意。蓟王索来大量犀皮,髹漆合甲,重获新生。

    夷人迷信。皆以为,将一整张犀牛皮,披上身。犀牛的灵魂之力,得以最大程度留存。方能保全己身。事实证明,一整张皮甲,防护力不值一提。

    分门别类,裁剪成大小不等的甲片。经髹漆合甲,再如鱼鳞般编纂成衣。层层叠叠,防护力才最为强悍。

    尤其髹漆时,清漆中混入搪瓷微晶颗粒。防护力更上一层。内衬石绵复合垫片,再经合甲。可想而知。

    除非“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唯有楼桑精工兵器可破甲。占人手中歪瓜裂枣,远不能敌。

    此战,胜负已分,无关痛痒。蓟王牛刀割鸡,以儆猢狲。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前有疏勒篡位王和得,今有擅立为王者区氏。虽远隔万里,蓟王亦需生擒下。是否悬头槀街蛮夷邸间,因时而异。然明示万里,震慑宵小,必不可少。

    九月中,蓟都尹来报。督亢秋成,颗粒归仓。均产七石有余。风调雨顺,连年增产。蓟王焉能不喜。犒赏吏民,皆大欢喜。

    国都稻香未散,左右皆已开镰。蓟西、蓟东、蓟南、蓟北。千里稻作,方兴未艾。偶遇秋雨,亦无妨。无非再多几场暖阳曝晒,终归不误装仓。

    蓟国吏民,严防死守。兵士巡视国境,谨防宵小纵火。便是开镰收割,亦颇多讲究。临近国境,先比照纵横沟渠,割出环环防火带。而后再沿官道,二面收割。内外同时开镰,抢收一季累累硕果。

    稻收季,蓟国将校,倾巢而出。往来巡视,防患于未燃。

    遍地金黄,片片褪去。每去一片,便得一片心安。犍牛或耕马拖拽的割稻机,可日割一顷。编户齐民,家家皆有成套稻作机关器。如何使用,早已得心应手。待收割毕,再下旋耕机。旋根翻土,放水滋田。一场大雪,坚冰千里。厌氧条件下,根茬沤制、发酵、腐熟成肥。待来年开春,肥水灌入,又是一季稻作伊始。

    颗粒归仓,仍不得闲。稻花鱼,亦到丰收季。

    收割前,水田已晒干。唯剩周遭田埂旁,深沟水满。稻花鱼皆聚沟内。只等一网打尽。鱼鲜上市,蓟国四百城,吃客云集。食之不尽,亦不会浪费。去鳞开膛,撒上青盐,串晒风干。便是蓟国名产禾鲤干。

    盐户与农户,默契早生。一石盐换一石米(稻谷去壳)。皆大欢喜。

    盐户无稻田。趁此良机,换取一年口粮,心满意足。得青盐腌制自家禾鲤干,待来年开春,贩卖名产大赚,农户亦称心如意。

    农户家有粮仓。盐户家有盐仓。

    耕一余三,大略如此。



1.48 立冬兵发
    泉州军港。

    三足踆乌号船宫正殿。

    横海将军黄盖,领楼船校尉郭祖、锦帆校尉甘宁、破贼校尉凌操,蓟国水军将校齐聚。另有扬武校尉高览,鹰扬校尉太史慈、折冲校尉黄叙,随同在列。

    义父黄忠,节制诸军。领幕府将校,守备国境。不宜轻动。此去征讨林邑,蓟王以王之名,统帅大汉一藩,南下讨贼。幕府六大谋主,唯军师祭酒戏志才,伴君南征。

    戏志才,足智多谋。别说徼外蛮夷,不知战阵兵法。便是路遇群雄,智略应对,亦游刃有余。

    更何况南醴港,还有凤凰于飞郭奉孝。

    先前立下平南奇功。却按下不表。此次南征,待立新功,蓟王必数功并赏。二千及冠,指日可待。

    “此去林邑,顺下南海。途径中山、珠崖二洲,停靠南醴、比景二港。”戏志才将沿途诸情,娓娓道来:“林邑国,本日南郡象林县,古越裳之界也。前汉元鼎中,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其地纵广六百里,城去海四十里,以砖为城,蜃灰涂之。居处为阁,名曰干阑(干栏建筑),皆开北户以向日,或东西无定。去今日南界,四百余里。扼守海上交通要冲,海船辐辏,多有经停。与扶南等,域外诸国,交往密切。”

    “城不靠海,烧砖为墙。”蓟王言道。

    “正是。”戏志才言道:“占人素知大汉战船之利,故烧砖筑高墙以自守。国都名‘典冲城’。乃原象林县治。城周围八里一百步,砖城二丈,上起砖墙一丈,开方隙孔,砖上倚板,板上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构楼,高者六七丈,下者四五丈。城开四门,东为前门。城内小城,周围三百二十步,合堂瓦殿,南壁不开,两头长屋,脊出南北。市居周绕,阻峭地险。易守难攻。”

    “距城最近之港津,何名。”蓟王又问。

    “林邑浦。”戏志才答曰:“乃前汉津渡。今为繁忙商港。”

    “距此津渡,最近之日南港,又是何处。”蓟王再问。

    “距日南卢容浦,二百余里。”戏志才再答。

    “蓟国楼船,昼夜千里。区区二百里,半日可达。”蓟王言道:“便以此为营,绕行林邑,寻址抢筑港津。为南下造势。”

    “诺。”戏志才再拜归位。

    “市舶令田骅遣人来问,海市可否随行。”横海将军黄盖,起身奏报。

    “海市由水衡都尉舰队护送,先赴南醴港。是否顺下林邑,当酌情再定。”稳妥起见,蓟王并未让商船随行。林邑与周遭域外诸国,关系密切。知蓟王渡海来攻,或重金笼络徼外诸王,请来救兵,亦未可知。

    “诺。”黄盖这便遣人传命不提。

    “传檄天下,立冬兵发。”蓟王口出王命。

    “诺!”众将校,齐声应诺。

    蓟国横海舰队,四海之内,无出其右。皆是最新式蓟国战舰。集诸多先进造船技艺之大成。除水密隔舱外,诸如平衡舵、减摇龙骨、钉接榫合,及“船壳造船法”,日臻大成。

    船体强度大大增强。有效解决了时下“船大载少”之难题。合理优化布局,最大程度利用舱室,装运更多人员辎重。

    牵星过海,远渡重洋。探索新大陆,指日可待。

    不急。先把家门口一亩三分地,收拾干净。再往海西大秦,绕行环宇。丈量世界。

    二十七县,稻作过半。蓟国上下,终于吃下定心丸。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越接近完满,越需持之以恒。安北、辽海二郡,民情复杂,初归王化。稻作将将入门,远不及五尹之地,农人纯熟。蓟王泛舟东来。绕行辽东半岛,巡视诸县。安北守阎柔、辽海守郭芝,堪称蓟国循吏。治政安民,不曾有一日之疏。二郡欣欣向荣,百业兴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筑关修路,扼守蓟国东境,劳苦功高。

    待南征归来,蓟王当酌情封赏。

    千里稻田,连片收割。家家户户,眼笑眉开。亩产六石已是寻常收成。七石乃至八石美田,层出不穷。尤其雍奴薮中,时不时便有高产爆出。究其原因,还是沼泽地,驯田日臻大成,肥力日益凸显。

    蓟国大熟,遍传天下。

    洛阳并南阳二帝,皆长出一口气。

    话说,蓟王有时亦会浮想联翩。

    是不是孤王治下,年年大熟。才让尔等,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整日尔虞我诈,满脑子男盗女娼。

    知蓟国今季大熟。二帝摩拳擦掌,天下群雄皆磨刀霍霍,向猪羊。

    立冬前,蓟王传檄天下。先帝赐加黄钺,攻无道而伐不义,福莫大焉。

    趁渤海湾千里冰封前,蓟国横海舰队千帆竞渡。顺下南洋。
1...463464465466467...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