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扶桑树上栖金乌,帆樯也。东王父治太帝宫,船宫也。

    所谓“碧海之中,地方万里”,“扶桑巨木,太帝真宫”。言指『三足踆乌号』是也。

    三足踆乌,乘风破浪,巡游万里。所到之处,立港开埠,皆为东父所治。于是乎,赤乌所至,焚尽蛮荒。此句,言指蓟王开疆拓土也。

    众皆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蓟王应运而生,上应天命,乃为终结乱世而来。

    《海内十洲记》所载,武帝闻西王母言,海中有十洲: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是也。

    前汉,东方朔书中所指,乃为蓟王也。

    自高祖斩白蛇起,炎汉新神话,正愈演愈烈,几欲破壳。

    可叹洛阳百里之地,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蓟王都,西宫,增城二重殿。

    “见过太皇。”太妃并二位义太妃,齐登二重殿,问候栖身于此的二宫太皇。

    “太妃免礼。”二宫太皇,起身相迎。此回礼,谓“太皇为太妃兴(起)”。无外人在场,故无需太仆封谞,高声唱喝。

    “撤帘。”董太皇言道。

    “喏。”宫婢遂升起垂帘。

    “太妃此来,所为何事?”窦太皇轻声问道。

    “妾,乃为太皇身侧,逐鬼童子而来。”太妃言道:“诸童子,年岁已至,宜早入学开蒙。”

    闻此言,窦太皇遂看董太皇。

    “蓟国太学,名师云集。朕,求之不得。”董太皇斟酌言道:“然诸童子,相伴多年。同生共死,不忍相弃。”

    “太皇之心,妾亦尽知。”太妃言道:“然为长远计。学有所为,方为正途。即便不出仕蓟国。为洛阳所辟,亦无不可。”

    见董太皇仍犹豫不决。太妃言道:“童子申,温良敦厚,可入王子馆伴读。”

    与太妃四目相对。董太皇如何能不醒悟:“太妃美意,朕焉能拒之。”

    窦太皇亦劝道:“童子年岁渐长。久居后宫,多有不便。”

    “妹妹所言极是。”窦太皇拭泪言道。一众逐鬼童子,本为行鱼目混珠之计。然时过境迁,王美人贵子,终为何后所得。毕竟亲手养大,如今寄人篱下,举目无亲。唯众童子相伴至今。董太皇焉能轻易割舍。

    然诚如太妃并窦太皇所言。于公于私,于人于己。童子皆不宜长留身侧。正如少时,太妃及时为三墩断奶。不然,恐成合肥侯第二。

    诸童子及董太皇,皆需“断奶”。

    太妃此举,大有裨益。

    数日后。一众逐鬼童子,经大儒会考。分别入王子馆、太学、大学。十年寒窗,待学有所成,必为良才。上可报董太皇养育之恩,下亦不枉此生。

    故诸童子皆以董姓。

    命运当真玄奇。本是被人遗弃,“无父无母”之宫生子。襁褓之中,为董太皇选中,才有今日之际遇。

    增城殿二重大平座上。目送王宫车驾,载童子鱼贯而出。

    窦太皇忽问:“舍否?”

    “舍也。”董太皇答曰。

    “各人皆有归属。你我该当如何。”窦太皇有感而发。

    “贼臣董卓,必篡汉乱国。刀兵相向,血流成河。三五载内,洛阳难返。”董太皇旁观者清:“只虑何后苦苦支撑,恐为其所害。“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窦太皇叹道:“何后何苦来哉?”

    “何后素有大智。若不守满三载,如何了断。”董太皇一语中的。

    “原来如此。”窦太皇一声轻叹。

    董太皇亦叹道:“无怪将王美人贵子截回。乃欲寻‘抽身之梯’也。”

    窦太皇轻轻颔首:“想来,便是如此。”




137 恩怨无主
    宦海沉浮,屡受折辱。一朝得势,当做何为?

    自先享尽人间荣华富贵。

    待私欲满足,方才虑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然放眼望去。黄门凋敝,权臣早亡。朝堂上下,几无交集。董卓整日金迷纸醉。然夜夜笙歌,醒时总觉意犹未尽。一腔邪火,无从释放。每每想起,便觉百爪挠心。

    楚霸王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可谓一语道破。除去让江东父老,人尽皆知。还需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楚霸王如此,韩信亦如此。便是谋主法正,亦恩怨分明,睚眦必报。

    董卓焉能例外。

    俗语谓“冤有头,债有主”,“不是冤家不聚首”。

    先时,人前人后,低声下气。今扬眉吐气,岂料恩怨皆已无主。

    如之奈何。

    女婿牛辅,身着朝服,殿外恭候。

    “太师,时辰至矣。”

    “哦。”董卓强撑起身,宠妾急忙上前服侍更衣。

    再恭送登车,驶下鱼梁台。宠妾这才各自心安。相视无言,皆轻吐一口寒气。

    院门外,秦胡骑兵,已列队等候多时。伴驾过舟桥。车驾沿御道,直入平城门。门开三道,中为御道。百姓车驾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城门外有舟桥,横跨阳渠水上。

    “可有疏奏。”董卓隔帘问道。

    “尚书台已批妥当。并无疏漏。”牛辅答曰。凡尚书台批复,皆需转呈太师府,由董卓过目。否则不可签印成公文。

    “许攸其人,却有实才。”董卓言道。

    “太师所言极是。”牛辅嘿声一笑:“许多上疏,卑下等,皆不解其意。”

    “百官奏事,尔等岂能私窥。”董卓斥责。

    牛辅只笑不答。众人之所以偷窥,乃是看可有上疏,言及太师。好早做准备。

    众人私心,董卓焉能不知。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话说。许攸既有干才,又岂令一众侍御史,自讨苦吃。早已先行扣下,秘而不宣。侍御史闻风奏事。董卓麾下骄兵悍将,野性难驯。岂又能与民秋毫无犯。

    入宫时,恰逢左中郎将吕布,殿前值守。见董卓车驾,自掖门长驱直入。这便避让行礼。

    车内董卓,一声冷笑,疾驰而过。

    先前百般示好,自讨没趣。如今仍居中郎将,然某已位极人臣。

    待车队驶过,吕布徐徐起身。虎躯九尺,昂然直立。目视董卓竿摩车远去。眼中戾芒,一闪而逝。

    轩下除鞋解剑。董卓手持朝芴,不紧不慢,步入玉堂前殿。

    左右正趋步入内的百官。避恐不及,纷纷躬身行礼。口呼:太师。

    董卓肃容应声。目不斜视,抖擞威风,径直入内。

    大将军何苗,虽位列武臣之首。然见董卓入内,亦先行礼。

    董卓面上横肉,微微抖动。勉强挤出一丝笑意。

    权作答礼。

    董卓倨傲如此,何苗亦不以为意。举止如常而面色不改。颇多宿臣涵养。能屈能伸,大丈夫也。

    待少帝仪仗入内。众人三呼万岁。少帝起身回礼。

    各就各位,少帝开门见山:“淮泗诸国,大疫滋生。举家逃亡者众。更加合肥侯南阳败亡(逃),近来招兵买马,仍妄图复起。为江山社稷长久计,诸位可有良策。”



138 必有后报
    自先帝崩殂,何后迁入。西园屡经扩建。巍峨壮观,气象森严。

    尤其碧水环抱,自成一体。高墙拱卫,吊桥往来。与南北二宫隔绝。园中流香渠水,连通濯龙园并阳渠。活水自来,氤氲生香。

    园中先帝曾建裸游馆。广厦千栋,环抱万金堂。周遭列肆、仓楼、武库、马厩等,各式建筑,不一而足,分布期间。再加万金堂下,销金钱库。西园,乃是一座自生自灭,自给自足的巨型坞堡。纵观洛阳百里之地,也只比函园逊色。

    年前,何后又命人在渠旁新筑一港,称西邸港。月月皆有西园专属船队,经由流香渠运来足量蓟国新谷,及南北珍货,并海内名产。

    供园中万余兵卒,五千宫人,吃穿用度。

    话说,何后生财有道。无论是贩卖流香仙水,还是望舒莲子(早生贵子),皆得暴利。

    更加一前一后,王母降为弥月之喜,神女降为试儿之礼。于园内大摆筵席,敛财无数。还曾分得先帝半座销金窟。园中积财,足够十年所需。

    又何须十年。居丧三载足矣。

    财能通神。

    “西园卫”并“西宫姬”,对何后忠心不二。

    西园八校尉,更是如此。

    正因西园上下一心。洛阳屡遭兵变,何后皆安然无恙。何况,今还有贵子,麟子傍身。谁敢以下犯上。何后死不足惜。然若伤及二子,追悔莫及。

    董卓虽贪财放滥,为人粗鄙。然却拥有与生俱来,诡兽的狡诈与精明。

    此时此刻。太后相邀,必有缘由。无论如何,董卓皆不可错过。甘愿以身涉险。轻车入园。

    西园,虽不比南北二宫,纵横捭阖,大开大合。胜在坐落有致,山水相逢。毕竟曾为宫廷苑囿。自有风貌。

    董卓一路行来,不时掀帘窥探。先看园中精卒,坚甲利兵,气势如虹。又见院内宫妃,花容玉貌,婀娜多姿。

    闻“西园妃”,乃先帝豢养。年十四至十八,皆裙下开裆。后尽迁文陵守丧。得何后赦返。论美艳,比家中宠妾,何止高出十万八千里。

    董卓滚动喉咙,一时下腹如火烧。

    恐君前失仪,唯忍痛落帘。不敢再看。

    少顷,车驾入西邸,停在千秋殿前。

    伍孚下车相迎。

    待心平气和,董卓这才整理衣冠,入殿相见。

    仰见一人笑容可掬,立于轩下。乃硕果仅存之中常侍赵忠。董卓猛然惊醒,急忙收拢傲气,趋步入内。

    赵忠其人,董卓焉能不知。避入园中,守护太后。足见一斑。

    “臣,董卓,叩见太后。”董卓肃容下拜。

    “太师免礼,赐座。”帘内何后云淡风轻。

    “谢太后。”再拜起身,趋步落座。而后眼观鼻,鼻观心。静待太后发话。

    须臾,何后言道:“陛下年幼,远不及元服。少主亲政,故为天下所轻。先时,尚有蓟王辅政。今蓟王就国,朝中百官,群臣无首。卿既为太师,宜当辅佐陛下,切莫令朝政有失,社稷倾覆。”

    “臣,谨记。”董卓答曰。

    “朕,居丧未满,不留太师欢宴。略备薄礼,聊表心意。”何后又道。

    “臣,却而不恭。”董卓亦不推迟。

    “甚好。”何后音犹在耳,便有一众童子,鱼贯捧盘入内。

    盘中陈列,皆为海外奇珍。董卓初登高位,何曾见过此等阵势。环视身前诸多无价之宝,满脸横肉,无风自动。眼中贪色毕露。

    “太后厚赐,臣,惶恐之极。”董卓抖擞肥躯,五体投地。设身处地,不为五斗米折腰者,普天之下,能有几人。董卓又岂能例外。

    稍后,千恩万谢,拜退而出。

    又见赵忠亲领十妙龄宫妃,喜笑颜开,列队车前。

    “亦是太后所赐。”赵忠耳边低语。

    董卓心中慨叹,悉数纳去。

    躬身送别太师车驾。赵忠徐徐直身。昏花老眼,精光闪烁。

    太后此时出手,正当适宜。所谓“屡见不鲜”。待稍晚,董卓收礼到手软,便是价高十倍,亦难动其心志。今日结好,必有后报。

    回望千秋殿,赵忠感慨突生。汉室江河日下,黄门亦风光不再。不求东山再起,只求安度晚年。

    能人活到老,必有天助。尤其乱世之中,此言非虚。

    话说。

    董卓车驾,刚出西园。便有密报,送至南宫玉堂殿。

    宫中自有史门耳目。先行看过,史夫人如实以告。

    少帝闻之停笔:“此事当真。”

    “门下女徒,今为西园婢。常俸职千秋殿中。此事乃其亲眼所见,焉能有误。”史夫人言道。

    “太后遣董侯领一众逐鬼童子,为董卓捧盘。”少帝眼中尽是戾芒。

    “正是。”少帝之心,史夫人焉能不知。所谓董侯,便是王美人贵子。因豢养在董太皇永乐宫,故称之。年前,二宫太皇,借赐婚安素,行暗度陈仓。不料被何后识破。王美人贵子,终为其所掠。后豢养于西园。闻何后视如己出,颇多善待。

    “太后意欲何为?”少帝忽笑。

    史夫人斟酌言道:“董侯,毕竟为王美人所出。太后岂会亲疏不分。”

    “或欺董侯年幼。欲结好外臣,行废立之事。太后,垂帘之心不死。”少帝道破心声。

    疏不间亲。史夫人无言以对。
1...505506507508509...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