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这不,被张正书言中了,还没到第二天,就有人抬着一箩筐的铜钱来换新钱了。
张正书在“京华报社”得到消息后,对曾瑾菡说道:“这种人啊,保证会后悔的!”
其实,新钱的冲击,远远不如张正书想象得那么猛烈,反而还有点不温不火的意思。张正书就纳闷了,这么新钱好像打水漂了一样,毫无声息呢好在,张正书这么安慰自己——这还是第二天而已。
曾瑾菡也瞧出了张正书的不安,笑着说道:“郎君急了”
“我怎么会急呢我是泰山崩于前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人,怎么可能会急”张正书到底是有点心虚,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点点语气。
曾瑾菡笑了笑,说道:“原来郎君是这等大将之才啊”
“那可不……”
张正书得意地自夸了一句,没办法,男人都希望在自己喜欢的女人面前装一下的。
“那我听说了,今天好像是朝中发放俸禄的日子”
曾瑾菡是知道的,就在几日前,户部的人来银行,兑换了好些个铜钱回去,想必是拿去做俸禄了。想了想,这应该是赵煦的旨意,不然的话,为什么户部这么听话但仔细一想,说不定那些官员也是乐意的。因为新钱的“坏处”没有宣扬出去——不能熔铸铜器,这就很伤了。要知道,很些高官家中的钱窖里,已经不知道堆放了多少铜钱了。他们想要赚金银,只需要将铜钱熔铸了,造成铜器就好,价值立马上升一半!
但是,张正书的新钱一旦冲击市场,那恐怕铜价就立马大跌了。
毕竟富人可以熔铸铜器,可平头百姓只能拿铜钱来用啊!
也就是说,百姓喜欢新钱,新钱流通多了,那就冲击原先旧钱的市场。而最大的功效,就是解决了铜荒。
一个不能熔铸铜器的铜钱,富人要它也没用。所以一到手上,就会用出去了。平头百姓,则喜欢把手
第八百一十章:征辟?
“可能是气还没消吧……”
张正书也有点捉摸不透赵煦的心思,就好像赵煦赐匾一样,招数简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更重要的是,赵煦这小子记仇啊,说不定还憋着坏呢,哪里肯这么轻易就放过张正书了就算没啥行动,也要晾着你,让你心惊胆战的,惶惶不可终日。好在,张正书这种穿越人士,对皇帝更多的是好奇,却没有啥敬畏心,所以赵煦的打算肯定是落空了。
曾瑾菡不太明白张正书为什么还能这么稳如泰山,像她,就老是担心这个:“郎君,万一官家真的要你做官,你怎么办”
“凉拌……”
张正书把头一偏,“我就不去,他能奈我何”
“……”
曾瑾菡无语了,这个夫君确实非同一般,但也太过藐视皇权了吧
要是民间大儒还好说,起码名声早就有了,别人也只是道他真的不求名利。但问题是,张正书还是一个商贾,甚至还颇有“恶名”!
实际上,这种人想方设法博得名声的人最是装逼了,走的是终南捷径。因为搏了名声之后,就能直接省掉科举的途径做官。比如宋朝有个诗人叫做姚嗣宗,被称做“关右诗豪”。当时的宋仁宗时期,西夏的李元昊又手痒痒想打仗了——好吧,是没钱没粮了想向宋朝借一点,怎么借的发兵来打宋朝了。宋朝也怒了,前几次和西夏打,都打了败仗,宋仁宗能不要脸啊于是,朝廷广发征兵令,关中豪杰欲欲试试,哪个热血男儿不想建功立业姚嗣宗把酒临风,热血上头,就在旅馆的墙壁上赋诗两首,一曰“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洛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鳞”,一曰“百越干戈未息肩,九原金鼓又轰天。崆峒山叟笑不语,静听松风春昼眠”。
那时候,姚嗣宗也是憋足了劲要出名的,所以这两首诗也广为流传——也不知道是不是雇佣了水军。
但不管怎么说都好,姚嗣宗火了,成了宋朝的“网红”了。再加上姚嗣宗有任侠气质,喜欢扶危济困,抱打不平。所以,姚嗣宗也有一大票“粉丝”,为他的诗打榜。说实话,这个姚嗣宗的诗磅磗大气,雄浑苍劲,既有文人气质,又有尚武精神的青年才俊,活脱脱就是唐代边塞诗人复生啊!
事情传到了韩琦耳中,这个韩琦也是文人出身的统帅,一看这诗写得好啊,一拍大腿:“这人我要了!”
于是,姚嗣宗就到韩琦军中效力了。当然,这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不仅能写诗,还能赞襄军事,筹划钱粮,吃得了苦耐得了劳,范仲淹觉得这么一个人才放在军中实在是浪费,就想把他推荐到京城去做官,为国家储备人才,姚嗣宗因而被授著作郎,后辗转腾挪多经略于地方。
但毕竟姚嗣宗没有进士出身,加上情商也不太行,算是持才傲物的代表人物,范仲淹、韩琦这等贤相都没他狂傲,所以一辈子都只是做到州府一职而已。所以,在宋朝还是进士出身,或者是蒙荫出身,才不会被小看了。
要是像姚嗣宗这样的,哪怕被赐同进士出身,也是一样被人小觑的——你丫的和我们不是一路人!如果张正书也这么被征辟为官的话,那他也是一样的待遇。
张正书好端端的商贾不做,去受那样的鸟气脑子没瓦特掉吧
再说了,征辟的人,也不是个个像姚嗣宗一样有本事的,也有沽名钓誉的。当年姚嗣宗被征辟为官,启发了不少江湖人士——其中就有一个姓张的,和张正书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家伙相貌堂堂,黑面虬髯,戴青巾着黑衣,手持一诗作为名片,大摇大摆的来到陕西统帅杜衍面前,拿着诗给杜衍看:“昨夜云中羽檄来,按兵谁解埽氛埃。长安有客面如铁,为报君王早
第八百一十一章:吃了没
“郎君,你是说——彭内官来了”
曾瑾菡也猜到一二了,但还是不确定。
“应该是他,不然的话,还有别的太……额,宦官和我们走动吗那个彭元量,是官家身边的人,官家要向我传话,肯定得通过他……”张正书也算是明白了,这彭元量就是相当于赵煦这小子的耳目手脚,给他做传声筒的。
“那官家是要给你封官吗”
不知为何,曾瑾菡突然有点兴奋起来了,好像张正书做官,她与有荣焉一样。
张正书大概也猜得出曾瑾菡为什么这么兴奋,心中也一“咯噔”:“坏了,该不会是好的不灵坏的灵吧”
说实话,张正书的运气向来都是挺背的,要不然也就不会穿越到宋朝了。前一世的张正书,买彩票最大的奖,还是个五块钱的末等奖。买饮料,就从来没中过所谓的“再来一瓶”。哪怕是抢红包,手气最佳的次数也是寥寥可数。抢得次数最多的,还是那区区一分钱。
这运气啊,是真的背。
张正书这会开始担心了,万一被他这乌鸦嘴说中了,那该怎么办呢
一瞧见曾瑾菡要去开门,张正书就急了:“你干嘛去啊”
“人家来都来了,难道你还能躲吗”
曾瑾菡的眼里,满满都是捉狭的意味。其实张正书也知道她想做什么,但张正书自己不想啊!他始终认为,这当官就是活遭罪的。要是当贪官吧,被人戳脊梁骨,而且张正书不需要——他都这么有钱了,还用得着苦哈哈去贪吗做什么生意不好过做一贪官
再说了,贪官那也是技术活。万一贪官做不成,还被贬到死,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要是做清官,那就更苦逼了。幸亏张正书家底殷实,不怕做清官。别的清官,像那种**品的小官,都指望着俸禄过日子那得过得多寒酸呐,连汴梁城中卖早点的小贩都不如这个。
当清官,还得做好官。
做好官不容易呐,断案要断得公平,断得人人都叫好,那太难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包黑子转世的。断案也就算了,还得懂得水利、农耕、收税、教育……也就是说,宋朝一个县官都好,身上兼着业局长,农业局长,公安局长,税务局长,司法局长,教育局长,国土局长,水利局长,检察院,等等等等等的权力。权力大了,不是好事,这人呐,分身乏术。
要是贪官还好,起码贪钱养一帮幕僚,给自己打下手,自己去享受去;要是清官,那就遭罪咯。幕僚最多也就两三个,这么一个小小班子,却要处理一个县城的所有事情。要不,怎么说县官是父母官呢就是这么来的。在古代,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地方官也是这样,成为每个人的主宰,所以是“父母官”。但这“父母官”不好做啊,事必亲躬,没上人几天,人就差点秃了。
做清官,也不好,短寿。
像张正书这种喜欢偷懒,喜欢享乐的人来说,这做官简直是牢笼。张正书都说了,现在他的生活,给皇帝都不换。为啥皇帝每天都要批阅那么多奏折,和大臣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多累人啊。而张正书呢就轻松快活了,想工作的时候,出去指挥一下别人工作;不想工作的时候,就自己锻炼一下身体,然后好好躺着。该喝茶喝茶,该遛鸟遛鸟,生活多惬意实在啊。
要不是太早娶了妻,张正书还能上青楼去,和那些行首谈笑风生呢。
这做官,张正书也没瞧见有啥好的,除了有点权力之外。
要是
第八百一十二章:皮笑肉不笑
彭元量有点皮笑肉不笑地看着张正书,把张正书那个寒碜得,差点没心脏病发。
要知道,张正书也算是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当年穿越过来的时候,都没见他这么害怕过。可不知道为何,对着这个老太监,张正书就瘆得慌。也许是看后世的天、朝神剧看多了,这些个太监都是阴深深的,怪吓人。
碰巧,彭元量也是这么一个太监。
但人家只是不爱说话,加上板着一张脸,又神出鬼没的样子,才让张正书发生了误会罢了。其实,从表面上看,彭元量还不够王庆阴森呢。要不是知道他们的身份,张正书保不齐会认为王庆才是太监,而彭元量只是一个不爱说话的武林高手罢了。
“彭内官,有事你请说,别这么对着我笑……”
张正书最终还是受不住了,话说回来,也真没几个人受得住的。
也许别人不知道彭元量的来头,可张正书是谁且不说他手底下有个“黑客”,就算是皇城司,有王庆这个“叛徒”在,也是能给张正书带来情报的。所以,关于彭元量的底细,张正书早就知道了。
只要彭元量在,哪怕是史陌,也挡不住他。
这是王庆的原话,对于王庆这句话,张正书是信得过的。
想想看,要是太监不厉害,后世金老爷子手底下的什么东方不败、林远图……什么的,怎么都是一等一的大高手虽然那是武侠,可彭元量是实打实的高手啊!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不敢太过放肆的原因,万一被暗算了,他哭都没地方哭去。
“张小员外,先别套近乎,咱家不吃这套。你且说说看,官家有旨意在,你接不接”
彭元量的皮笑肉不笑,让张正书有点心里发怵。
好在,张正书也不是傻子,定了定神说道:“那得看看是什么旨意了。”
“嗯”
彭元量倒是有点意外,他可没想到张正书会这样说。
皱了皱眉,彭元量才低声说道:“官家有口谕:姓张的,朕已经完成对你的承诺了,你说的坚城,在哪”
“哦”
张正书松了口气,原来是这档子事。说实在的,坚城只不过是张正书说说罢了,他还真的不太认为这样的城池能建造起来,因为要建成这么一座城池,非得三五年不可。三五年的时间,赵煦这人还在不在都两说。建这么一座城池,少说了得花数百万贯,赵煦有那个魄力
事实上,赵煦还真的就有这么个魄力。
因为他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啊!要知道,这次他祸害那些贪官,仅仅是汴梁城的京官,都足足给他攒了一百多万贯钱了。赵煦还不知足,派安抚司趁热打铁,在大宋各地“搜刮”了贪官的钱银又有数百万贯。可以说,这一下赵煦真的是财大气粗了。和之前那小家子气的时候完全不同,这会赵煦也阔了啊,不用省着花钱了,自然是慷他人之慨了。
可以说,就是这个,整个大宋的贪官,都把张正书恨之入骨。偏生,这小子有圣眷在,这些个贪官还奈他不何。
太欺负人了!
当然,这些贪官是不会这么轻易认输的,建造新城池这里,他们保不齐会闹出各种乱子来,专门给张正书添堵的。
张正书明白这一点,但他还是要去做这件事。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赵煦真的会给他这么一大笔钱
第八百一十三章:军令状
事实上,内黄口百姓很感激张正书。
虽然一开始,他们也抵制张正书,认为张正书是阻拦了他们种地。但事实上,要不是张正书修筑水库、堤坝,整个内黄口都不知道要死多少人。现在的话,也就是庄稼受了点影响,大部分人无家可归而已。好歹性命还在啊,粮食也能抢收到四五成的模样。
这已经算好了,朝廷还下旨,免了内黄口三年税赋。
也就是说,内黄口基本上不会出现流民了。因为,只要向银行借贷一下,就能渡过这场危机。
因为张正书的名声响了,这些内黄口的百姓也很乐意向银行借钱。毕竟向谁借不是借啊,别的高利贷利息那么高,还是利滚利的那种。而银行的利息就低得多了,甚至张正书还给他们找了个活——施工队。
没错,内黄口的百姓为了还贷,加入了施工队,就是为了拿到工钱。
因为这样,内黄口的经济开始快速复苏了。如果这年头有统计数据的话,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经济奇迹。因为在内黄口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一栋栋平房顺利封顶,而且他们也不用还贷了,因为贷款已经被工钱抵消掉了。可更厉害的是,张正书一分钱没亏,甚至还赚了不少。
而内黄口的百姓也没亏,他们得到了坚固的水泥房子,甚至还有余粮等到来年开春。更不可思议的是,内黄口居然开始繁华起来了,甚至有点要赶超大名府的趋势。要知道,大名府可是宋朝有名的大都市啊!张正书在内黄口的动作,自然是瞒不过一些商贾的。甚至因为城镇规划得好,很多商贾都来内黄口开设商铺了。
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内黄口,太惹人馋了。张正书也没独自私吞,而是很大度的让别人进驻里面。
因为张正书的扶持,甚至出现了不少的小作坊,用的还是从李家村技校那里学到的技术!
至此,张正书的作坊计划,开始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所以,张正书并不担心新城的建设。甚至因为内黄口的快速建设,
也实地培养了诸多水泥匠人。只要赵煦的钱一到账,张正书立马能拉起百十人的施工团队,还能给诸多、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兴起的烧砖厂下订单。
只要有钱,张正书有信心在三年之内,就能拿出一座坚城来。
为什么张正书来兴致了呢因为赵煦的钱给得很足啊,张正书原本以为朝廷能挤出每年几十万贯钱都很不错了,没想到赵煦居然这么大方!
“果真如此”彭元量有点不敢相信,张正书的动作有那么快吗要知道朝廷做事,除非是皇帝执意要干的,那些官员才会“快马加鞭”。不然的话,他们得墨迹几天才动手。墨迹几天,那是给面子了。要是跟你有过节的,晾你十天半月的,那都正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