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想想看,文官再厉害,能传得了十代八代吗他传不了,因为科举把世家门阀的路都给打碎了,新生的阶层太多。这什么东西一多啊,他就不值钱。道理是一样的,唐朝为什么没能把世家门阀给压下去啊因为李家人自身也是世家门阀,他们有所顾虑,所以在科举制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当官途径,这都是给世家门阀走后门的。至于唐朝的科举,那不过是用来安抚民心用的,李家人倚仗的,还是世家门阀。当然了,唐朝时也曾出过不少寒门贵子。但比例嘛,真的不高。

    到了宋朝这会,因为赵匡胤的出身也不是世家门阀,也不用倚仗世家门阀,所以赵匡胤敞开了平头百姓的晋升渠道,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力度。可以说,有宋一代,平民出身的文人几乎占了主流。宋朝有本《通志》就说得很清楚了:“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取士”两句说明古代男士最重要的两件事——结婚、出仕,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此前世族豪门垄断了权力与财富,要找出路的士人自然向他们靠拢。自唐末以来近百年的战乱,造成源远流长的豪门世族的解体,许多地主庄园遭到焚毁,大族的庇荫能力急剧下降,聚族而居的现象大为减少。作为贵族血统凭证的谱牒也大多不传于世了。宋朝建立后,许多领域都是从头开始的。直到三四十年后的宋真宗时期才逐渐恢复起来,然而重建的不是唐代博大雄浑、带有蛮族气和金粉气的贵族文化,而是精致平和,带有市井气、女性气的世俗文化。

    这些文化的创造者,恰恰就是那些出身贫寒的文人。

    唯一例外的,就是将门了。将门可以说是宋朝最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祖宗,大多是开国大将,有惊人的业绩。而赵匡胤对功臣也还算不错,真正是许给他们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了——虽然只是寄禄官。不管怎么说,这些将门子弟一生下来,就注定是要享福的,除非宋朝不在了。

    这时候,文武泾渭分明了。

    时人有称:“文武分为两途,士大夫不服习于骑射,而军旅之士属之武夫,士有谈兵者,人必笑之。”

    但实际上,将门子弟一样看不起那些文人,暗地里嘲笑他们是土包子。

    没办法,事实如此。很多文人为什么一做了官就开始**堕落就是因为先前太穷了,穷怕了,所以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将门就没这等事,因为这种捞钱的机会,没能留给他们啊!所以,将门只能喝喝兵血,吃吃空饷而已。要不是准许经商,将门早就垮掉了。

    说实话,张正书这触碰到石可斓心中的敏感点了。

    要知道,石可斓虽然出身将门,却是难得的文武全才,只可惜在宋朝这会,没有给他施展能耐的机会。再加上他是偏门的,能掌管商业运作已经很不错了。

    “石兄莫动气,我还




第八百二十章:信心受挫的石可斓
    辽国是什么家底一穷二白,甚至一些宋朝的小地主的生活,都比契丹某些贵族好得多了。大宋是什么家底那可是真正的繁华江山,富庶无比!就好比一个穷疯的邻居,要闯入富人家中烧杀打砸,这损失实在太大了。还不如给点钱打发他走,这笔账非常划算。这不,一转眼间,那穷疯了的人,就会拿着刚刚到手的钱来换米粮了。一样的道理,花钱买平安,就是大宋朝廷上下的心态。

    但是赵煦却明白,命门掌握在对方手中,和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差别太大太大了。

    虽然,建造一座坚城,还不足以抵消辽国的军事讹诈。但是,对于宋人来说,脊梁骨能挺直些了。最起码,还能跟辽国掰掰手腕,讨价还价一番不是再不济的,主和派势大的时候,赵煦还能压一压。卑躬屈膝久了,人就忘了脊梁是要挺直的。汉人什么时候这么窝囊过好像除了宋朝,就没别的朝代了。

    那些文人不羞不躁,赵煦却感觉十分羞辱。

    奈何形势比人强,赵煦只能强忍不快,把辽国施加给大宋的种种事情,记在了心底。坚决建造一座坚城,是赵煦的打算。甚至还有把这座坚城当成陪都的意思,这事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了。文官之所以反对,无非是怕自己的利益不保,辽国借此发难罢了。

    但实际上,辽国对大宋没有多少兴趣。因为耶律洪基这个皇帝,从来没有觊觎过南边的江山。此时的辽国,要不是为了维持对宋朝的压制,其实还真的可以说得上是一个顶好的邻居了。最起码,比金国、萌古、突厥、匈奴……这些游牧民族要好,因为辽国的开化程度,对汉文化的接收,已经到了一个极高的地步。

    耶律洪基怎么想,宋朝的文官怎么知道啊所以,他们才上窜下跳,视张正书为眼中钉,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可惜的是,张正书背后是赵煦,皇帝的意志。

    其实,文官们不是看不到一座坚城的好处,他们只是麻秆打狼——两头怕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宋朝的文官贪腐归贪腐,但还是挺为宋朝着想的,也能干点事。比起明末那些文人,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但他们却忘了,有种东西叫做“血性”。一旦一个王朝失去了“血性”,就是注定要被宰割的。

    赵煦建造新城,除了准备后路之外,也是在充实大宋的底气,让宋朝上下都鼓足血性,对辽国的军事讹诈说“不”!

    其实,张正书觉得大宋的处境,和清末民初的时候很像,都是被人欺辱着。

    不同的是,宋朝还会反抗一二,最起码要去面子上的平等。

    所以,在张正书看来宋朝还是有救的。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要抛出“天险之城”了,就是想试探一下赵煦还有没有血性。结果也没让张正书失望,虽然赵煦文文弱弱的模样,却是个标准的愤青。可以说,宋神宗和赵煦这两父子,虽然心急,但真的是为大宋好的。

    然而,这个消息却把石可斓震得张大了嘴巴,半晌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不可能!!!”

    石可斓猛地站起身来,脸色

    有点狰狞。

    “世事无绝对。”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万一契丹人打到了开封府,你说官家会怎么选择呢”

    “去新城……”

    石可斓虽然很不想承认,但这个确实是事实。花了这么多钱来建造新城池,没理由放着不用的。再说了,不管是宋太祖,还是宋仁宗,都曾经想迁都,只不过碍于宋太宗



第八百二十一章:能共赢
    “石兄,我说的‘人’,指的是人脉。”张正书的一句话,就让石可斓明白了过来。

    摇着头,石可斓叹了一声,说道:“张贤弟果然大才,只需要将门等人到新城那边开店,那就不愁没有百姓跟着过去,对吧”

    张正书说道:“对,也不对。将门要过去开设商铺,自然是欢迎的。但我说的,是你们将门能不能带头,安置一下老卒相信石家也好,其他将门也好,手底下总该是有些老卒的吧这些老卒,辛苦一辈子了,你半送半卖给那些老卒置一套房子在那。以这样的人口基数,那这新城就算是活过来了。”

    石可斓微微皱眉:“安置老卒”

    “不错,人家为你们打拼了一辈子,奖励一套房子,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张正书轻笑道,“只要有这套房子在,人家三代为你效命都是可能的!”

    张正书太过清楚宋朝这时候的百姓了,为了讲义气,甚至能做到“托妻托孤”的地步,也就相当于“汝妻儿吾养之”,这种事在宋朝这会太常见了,都是过命的交情啊!如果给他们解决了妻儿生活问题,为你卖命是绝对可以的。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说这些老卒能三代效力的缘故,太讲义气了。

    石可斓也心动了,能如此收买人心,何必还用金银财物呢

    “但我这般做,还有甚么好处”

    石可斓还是想不明白这个,毕竟这种后世的建城模式,实在是有点难以理解。张正书太清楚了,一个城市最主要的是人,更重要的是产业,或者直接点就是活下去的资源。没有这个,一个城市绝对是起不来的。就好像一个城市里,都没有赚钱的产业,那怎么可能留得住人呢

    好比在后世,一个工业城市的经济绝对比旅游城市好得多。为什么呢因为工业是本,旅游只是末。工业带来的工作机会,比旅游带来的工作机会多太多了。

    为什么后世的旅游团,老是带游客去购物

    因为没有这个,旅游业立马就颓靡大半!可想而知,工业带来的东西,远远不止是经济这么简单的。旅游城市固然是不错,但真正能引领经济潮流的,还是工业。

    “因为你可以继续投信托。”

    张正书解释了一番信托的用处,石可斓眼睛都亮了:“你是说,那些个作坊,能带来不菲的利润”

    “百分之百。”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如果推陈出新,这样的作坊只会越来越好。如果不懂技术,还能在李家村那里去买过来。”

    石可斓心动了,这真的是白赚的啊!

    要知道将门里面,忠心耿耿的亲兵并不算多,最多也就是两百来人的模样。但是,最初这两百多人开枝散叶后,到了宋朝这会,人数已经超过数千人了。这数千人里,很多都是过得很苦的。比如之前那“花面兽”刘忠,祖上就是亲兵。但那又怎么样分家之后再分家,到了刘忠这代,差点都吃不上饭了。

    在宋朝,有几代人成巨贾的;也有几代人从小富到赤贫的。

    虽然上进通道没有缩小,甚至还有所扩张。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等,人的能力问题等等,能真正跃升阶层的

    ,还是少数。现在,张正书等于把机会给出来了,就看有谁抓得住了。就好比后世,在改革开放之后,诸多体制内的都纷纷“停职留薪”去“下海”。这里面固然有混得不如意的,有豪赌输掉的,但总的来说,造就了不少富豪。

    有时候,不是时代没有机会,而是看谁有能力抓得住这个机会。

    石可斓也看明白了这一点,但他还在犹豫:“扶持那么多作坊,值当么



第八百二十二章:我意已决
    也许石可斓没有想到这一层,但石可斓也明白,这一笔买卖石家并不亏。首先,就如同张正宣传的那样,石家得到了相应身份的马车,这是绝对可遇不可求的。第二个,就是展现了石家的财力,没有财力,石家就是想买,也买不起啊!第三个最为重要,就是石家向朝廷传递了一个信号——我继续赚钱,你们继续打压就好了,井水不犯河水……

    这种状态,怕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张正却知之甚深。

    “那我们石家建造的钢筋混泥土楼房呢”

    石可斓不会轻易服输的,接着追问道。

    没错,张正和石家生意分别是茶叶,四轮马车和高楼。但是,张正不会承认这一点的:“诶,这话你可别乱说啊,那些施工队和我没多大关系,我顶多是材料提供商贾而已。也就是说,我提供水泥钢筋,他们把水泥钢筋加砖头盖成楼房。”

    石可斓张大了嘴巴,虽然他知道商贾想要赚钱的第一个要素是不要脸,要是顾及脸面,怕是连生意都做不成。但是不要脸到睁着眼说瞎话这等地步,还是要属张正了!

    “也罢,算你说得有道理……”

    不然呢,石可斓还能怎么样

    张正也笑了:“反正你也不吃亏,家里的楼房快要盖好了吧那可是天底下第一高楼啊,单单是这个名头,都足够载入史册了!”

    石可斓叹了口气,也不知道张正是真傻还是假傻。如果愿意的话,谁想这么高调

    这都是因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

    就好像今天石可斓找张正,都是身不由己。

    “本来就是有道理,正因为互相有所求,才会做成生意。生意的本质,就是共赢。就算从理论的角度说,财富也是在增长的。人口越多,财富增长也就越快……”张正把后世的经济理念抛出来后,彻底震住了石可斓,让他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张贤弟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合力为新城池带来足够的人口,这座新城池将是另一个汴京城!”

    石可斓有点不敢相信,要知道,新城池可是一个山城啊!

    山城不方便,这是世人说共知的,如何能吸引到百姓到那里定居

    张正却丝毫不以为然,很有信心地说道:“石兄若是不想合作,那也就算了。反正酒香不怕巷子深,新城池建好之后,肯定会有人来的。到时候,石兄莫要后悔了便是。”

    石可斓笑了笑,以石家的财力,支出个几十万贯也不过是寻常的事。他今天到“京华报社”来,也是为了花掉这笔钱——不花掉不行啊,赵煦都下命令了。

    很快,张正和石可斓就在互相试探,互相算计的情况下,定下了一个口头协议。

    祥符石家将不用花一文钱来建设城池,但可以花更多的钱买下城中的商铺,最低不能低于十万贯钱。还有,祥符石家将再花十万贯钱去扶持一批属于自己的小作坊,比如酿酒作坊、腊肉作坊之类的。

    张正还劝说石可斓,要弄一些“高科技”的作坊,但却被石可斓拒绝了。

    “张贤弟,你莫要再劝了,我意已决。”

    石可斓很坚定,再说了几句场面话之后就告辞而去。

    张正有点懵圈了,先前还“相谈甚欢”,怎么后来石可斓就突然这么固执己见呢

    “郎君,你在想些甚么”见张正还是一副沉思的模样,正在收拾茶具的曾瑾



第八百二十三章:唯有自强
    说到技术,张正书突然想起一件很可乐的事:在后世,很多人都吹嘘欧洲那边的人喜欢阅读,特别是在地铁上、火车上、巴士上……然而事实真相却是欧洲的通信基站建设落后,自从中国通信设备公司某为给欧洲带去了足够的基站后,欧洲人也在地铁、火车和巴士上尽情玩手机了。毕竟,手机是时代的选择,你可以选择不用,但别人却离不开它了。

    在后世,这样的东西还有很多。最典型的是电脑、高铁、汽车……只要是能让生活变得美好的东西,要舍弃那是不可能的。

    一样的道理,张正书“发明”的东西,不管是银行,还是玻璃,抑或者是水泥……只要技术还在,人们就不可能离得开。这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曾瑾菡也感受到了,用惯了香水,就不会再去挂一个香囊了;穿惯了“尚衣坊”的衣裳,又怎么会自己去裁缝衣裳

    “所以郎君,你是怕自己做官了之后,也会放弃经商”

    曾瑾菡猜测道,她好像明白了张正书的心思。

    “主要还是我做不来。”张正书叹了口气,“要是我真的当官了,怕是连家底都保不住。”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不知道多少家族为了成为官宦之家,倾尽家底。以张根富的尿性,肯定会这么干的。但是,这也得看情况啊要是后代子孙读书不成,别说什么官宦之家了,能保得住家产,做一个小地主都是奢望!

    瞧瞧苏轼的后人就知道了,境地可谓是凄惨。

    这就是党争失败的后果了,只要是当官,就脱离不掉这个。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历史的走势,可他哪里会趋炎附势

    所以,张正书一旦做官,就是沙丁鱼群里的那条鲶鱼,哪怕一时厉害,最后怕是也逃不过黯然落幕的结果。既然如此,张正书还不如用有用之躯,多享受,多做点实在的事。

    曾瑾菡沉寂了好久,突然才笑道:“郎君,你想做甚么就做罢,我都会一直支持你的!”
1...180181182183184...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