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之崇祯大帝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千骨一蔺
而其中,就有那么一群身穿锦服的骏面书生,他们便是二楼的核心,周围的食客都在侧耳听他们高谈阔论。
“听说是因为海禁之事,朝中诸臣无法拿出可行之法。。。。。。”
“不对,”之间一潇洒倜傥的小生自得的道:“我听家父言,皇上有意撤除海禁,但阻力颇大,朝中大臣没多少人支持。。。。。。”
“王公子所言当不会有误,”急忙有人奉承道:“王公子之父可是刑部侍郎,深得皇上信任。。。。。。”
又有人接口道:“海禁乃太祖所定,大明历朝历代皆风行此法,解除海禁,有违祖制,此事不妥。”
“有何不妥,”立刻有人反对,“如今大明海禁名存实亡,私自出海者不胜其数。。。。。。”
“好了,”就在众人还要争个高低之时,一直悠闲而坐的公子开口,众人纷纷停止争论,或恭敬,或讨好,或微微皱眉,但无人敢反驳,可见此人的地位最是尊贵。
只见那公子开口道:“此乃庙堂之事,汝等且可妄议。。。。。。”
众人急忙点头应是,不过他们也不安生,立刻将话题转移到边关之事上。
“皇上让上直军轮番戍边,真乃大智之策。。。。。。”
“可不是,看那些禁军一个个威武不凡,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如今呢,刚踏出边关,便原形毕露。。。。。。”
“武勋难当大用。。。。。。。”
对于这些身份不一般的士子来说,朝中之事,就是他们闲谈的资本,谁知道得多,便证明谁的老爹厉害。。。。。。
除了海禁之事和戍边上直军损失惨重之事外,还有就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武勋将领被问罪之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到别人倒霉,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很少有人会去深究原因和结果。
当然,也有人列外。。。。。。
“试科选官、组建新军、撤除南直属朝堂、上直军戍边。。。。。。”
一楼大堂边缘,有一个书生打扮之人,二十多岁,穿着得体,但不显奢华,自带一股难言的气质,使得他人不敢与之拼桌而坐。
此人一边默默的夹着简单的下酒菜,一边听着大堂内的议论,心中千回万转,感叹万千,眼中时不时露出激动和兴奋之色。
有人欢喜有人愁,对于京师百姓来说,朝廷发生的事只是他们的饭后话题,而对于身在其中的武文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
比如来宗道等六部尚书,内阁大臣,他们在今日内必须给皇帝一个答案。
而这个答案还不能随意,因为皇帝已经暗示众人,要解除大明海禁。
那么作为皇帝的臣子,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朝廷重臣,
第七十八章 郑一官
“见过蔡大人!”
泉州府,巡海道府衙内,有三个青年男子正向泉州府巡海道蔡善继行礼。
“三位贤侄不必多礼,你等父亲与本官共事多年,不可如此生疏。”蔡善继满脸挂着和善的笑意。
蔡善继拉了拉家常,随后道:“本官听闻你们几兄弟这些年颇有作为,甚是高兴,今日请你们三兄弟来,想来你们也知是为何。”
三个青年相互看了一眼,都没有开口说话。
蔡善继微微一笑道:“本官也算是你等父辈,别提点一二。”
“还请大人明言。”为首青年不卑不亢的微微向蔡善继抱拳行礼。
蔡善继心中暗叹一声,好一个青年才俊,“你等在海上谋生,其实也没什么,各地官府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行不轨之事,朝廷也就听之任之。。。。。”
蔡善继叹了口气后,继续道:“然,朝廷海禁,你等无官无职,来往与大明海域,实乃有违大明律令,若朝廷追查下来,可定大罪。。。。。。”
三个青年听了蔡善继的话,根本不为所动,一副你继续说,我们听着的架势,让本来想恐吓一番的蔡善继微微尴尬。
清了清嗓子,蔡善继继续道:“如今皇上圣明,不欲兴兵,下旨令本官招抚你等,若你等兄弟答应,便带着你们的人前来泉州,本官为你等兄弟作保,是官是贼,你们一念之间。”
“多谢大人美意,可否让我等兄弟商议一番”为首之人听了蔡善继的话,微微意动,终于不再保持刚开始的悠闲自得。
蔡善继无所谓的摆摆手道:“你等请便。。。。。。”
说完,蔡善继便起身离开,仍由三人商议。
为首青年将蔡善继如此,微微感到失落,带着两外两人走出府衙。
“大哥,朝廷无心,我等即便为官,也是一方小吏。”刚走出府衙,彪悍青年就沉不住气,立刻说出自己的意见。
稍微文雅的青年也道:“大哥,小弟亦认为二哥说得有理,若为一方小吏,还不如在海上来得快活。”
“那就再等等吧。。。。。”为首青年微微迟疑之后,暗自叹了口气,看来这次算是白来了。
“那就速速离开此地,免得遭人算计。”彪悍青年急忙劝说离去。
“围起来!”就在三人准备离开之时,府衙内突然冲出数十手持利刃的官兵,将三人围了起来。
“锦衣卫!”看见围着他们的官兵身上的服饰后,三人皆是一颤,这可是鼎鼎大名的锦衣卫,而且还是为他们而来。
“大哥,我们中了朝廷的奸计。”文雅青年脸色苍白,在这么多锦衣卫的包围下,他们根本无法逃出去。
彪悍青年满脸怒色,死死盯着周围的锦衣卫,小心防备着。
“都退下,”就在三人以为他们完了的时候,一个尖锐而有力的声音从府衙之内传出。
听了这个声音,包围三人的锦衣卫皆长刀入鞘,站立不动。
三人定眼看去,府衙门口又出现二十多道身影,让三人诧异的是,为首之人竟然不是蔡善继,而是一个面白无须的中年男子。
“太监!”看见这人,三人心中立刻出现一个词。
“本宫乃圣上清点招抚钦差,内廷三品掌印太监方正化。”出来之人正是朱由检派来泉州负责招抚海盗事宜的大太监方正化。
方正化看着三个青年,眼睛一亮,“谁是郑一官”
 
第七十九章 诱饵
随后,方正化便与郑一官商议招抚一事。
方正化开出的条件实在是太优厚,太让人心动,要知道他们的父亲也就一个小小的库吏,不入流那种。
以前他们见了知县都要行礼,如今摇身一变,不但成为朝廷将军,而且还是四品以上大员。
大明的官员非常少,吏部在册的也才三千多人。
那怕是四品武官,也是一方巨擎,郑一官等兄弟又怎么会不心动呢。
“大人,如今大明海域有上百股大小不一的贼寇,遍布整个海域,若大人给我足够时间,朝廷给我一定支援,我可带着我的兄弟们将其一扫而空。”郑一官投效朝廷的事情基本上定下来。
方正化乃钦差,手持尚方宝剑,由不得郑一官不信。
郑芝龙摇身一变,成为官府中人,那么那些昔日的同行,就成了生死之敌。
作为朝廷命官,当然要为朝廷办事,为皇帝分忧,铲除这些不服王道的贼寇,便成为郑一官的使命。
方正化听了郑一官的话,满意的点点,这个郑一官很懂规矩,这是在向他,或者说在向朝廷表态。
从此以后,郑一官立场鲜明,与昔日同行一刀两断。
毕竟朝廷开出如此高的价钱,郑一官怎么说也得拿出点让朝廷满意的好处。
“此事不急,”方正化可还记得朱由检的命令,“你速速回去安抚一下你的那些个属下,随后同本官一同进京面圣吧。”
“面圣!”郑一官听了方正化的话,震惊的看向方正化,面圣,就是去将皇帝啊。
方正化很满意和享受郑一官的反应,微笑道:“圣上钦点,令你随同本官一同进京,不可怠慢。”
“遵命,”郑一官一脸慎重,这个时代,皇帝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郑一官微微迟疑后,便对方正化道:“大人,我等何不从海上乘船北上,如此,也好赶在年前达到京师。。。。。。”
“妙!”方正化眼睛一亮,也许可以见此机会给皇上献上一份大礼。
郎情妾意,方正化与郑一官一言而和,如今大明海域最强海盗之一的郑一官正式被朝廷诏安。。。。。。
而此时,御书房内气氛却异常的紧张。
内阁大臣们拖到下午,才无奈的进宫。
朱由检一脸平淡的翻看他昨天布置的家庭作业,一点也不着急。
不愧是朝廷栋梁,这些人个个都有大智慧,他们交上来的答案朱由检虽然不是很满意,但也为朱由检解除海禁提供了不少意见。
比如来宗道言,“选沿海数地,设海市,派官员监管,观效果,而后再定海禁之事。。。。。。”
户部左侍郎倪元璐则在奏折上写道:“特定港口,设赋税使司,专职海税。。。。。。”
吏部尚书周延儒:“专设一税,用于建水师之用,待水师足够之后,便开海禁,清楚海上贼寇。。。。。。”
工部尚书徐光启则提到:“在沿海要地建海防炮台,仿红夷,造海船,多用火器,增强水师战力。。。。。。”
兵部左侍郎王象乾:“造新式战船,增加水师兵马数量,平定海域贼寇。。。。。。”
唯一有点反对意见,但也没有直接明言反对的是刑部右侍郎王尊德,“不可贸然接触海禁,当徐徐图之,万不可操之过急,需建强大水师保沿海安定。。。。。。”
如同朱由检所料,被他大骂一顿之后,这些人都不敢明目张胆的在他面前提反对意见。
他们属下当然有人反对,毕竟海禁乃太祖朱元璋定下的,朱由检此举有违祖制。
不过这些人几位内阁大佬知道镇压,这就是一个强硬皇帝的好处。
第八十章 暗中布局
张彝宪带来的消息,让朱由检立刻来了兴趣。
除了每日思考怎么弄死那些占着茅坑不拉粑粑的权贵外,让朱由检最关心的有三个地方。
一个是如今大明最大的敌人,东北的后金,皇太极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如今的满洲八旗可是最强盛的事情。
还有一个是大明海域,这个时代非常热闹,西方国家已经在开始纵横大海,收割世界财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海上力量,大明也需要一支纵横大海的力量。
最后就是各地农民起义,而其中最为坚挺的,便是陕北农民起义。
其他地方还好说,调派一些地方卫所兵马足以镇压,可陕北,以大明如今的力量,除非调遣辽西边军,或者新组建的勇卫营,否则根本难以扑灭起义大火。
“逆贼首领王二率领逆贼,转战渭北各地,攻城夺寨,处斩恶吏,高呼打富济贫,迷惑百姓。。。。。。”
“陕北岷州卫、松潘卫奉命平乱,战事不利,岷州卫溃败,岷州卫有不少人加入叛军。。。。。。”
“嗯”听到这里,朱由检瞪大眼睛,扭头看向张彝宪,官兵攻打流寇不成,反倒加入流寇之中,这也太奇葩了吧。
张彝宪急忙解释道:“岷州卫皆是军户,平时农作,发生叛乱后,岷州卫才奉命集结,战力不堪。”
“而且,”张彝宪低头,小心的道:“据探子密报,岷州卫士卒大都没有自己的田地,又逢天灾,岷州卫将士家中有不少人饿死,也有不少人加入叛军,所以卫所兵马才反叛。。。。。。”
“该死!”
朱由检知道陕北非常乱,叛军实力强大,发展迅速,而且得到百姓拥护。
本来朱由检还以为完全是因为天灾的原因,可现在看来,其中也少不了那些将领和地方官员的功劳。
“东厂派去的人如今如何了”
张彝宪刚接手东厂,朱由检便令其派人前往陕北发展。
“臣奉陛下之命,派了八人前往陕北,”张彝宪急忙回道:“其中有五人传回消息,有两人死于战乱之中,还有一人失去踪迹,无法确认。。。。。。”
竟然有人失踪,这个情报系统还真是差劲啊,不过想想陕北的情况,还有这个时代的联系方式,失踪也算正常。
“说说这五人的情况,”朱由检对陕北的事情非常重视,毕竟历史上灭了明朝的正是陕北起义军。
张彝宪埋头低声道:“有两人已经混入陕北最大的一股乱贼之中,其中一人机缘巧合之下救下逆贼首领之一的王嘉胤,深得王嘉胤器重,还有一人已经成为叛军小头目。。。。。。”
朱由检听后微微点头,派往陕北的毕竟都是精挑细选的,精锐中的精锐,能在叛军之中异军突起,也算正常。
张彝宪继续道:“如今王二等已经率领叛军想陕西方向移动,加入叛军人数越来越多。。。。。。”
朱由检摇摇头,陕北、陕西已经完全腐烂,王二不过是个导火线,这个冬天过后,无数起义将在整个陕北、陕西、山西等地发起。
那个时候,陕北一带的叛乱才真正成为拖垮大明的大敌。
“除了二人外,”张彝宪继续道:“还有一人在陕西安塞一带发现有叛乱的迹象,其中有个叫高迎祥的,在暗中联络王二,暗藏兵甲,所以此人便以流民的身份投入其中。。。。。。”
“此人不错,”朱由检一听陕西安塞,再听高迎祥,哪能想不起这位起义军巨头,“多给予此人一些帮助,让其想办
第八十一章 武勋辞呈
寒冷的冬天并没有将朱由检放出去的三把火浇灭,京师城内没人依然议论纷纷,京师百姓似乎对这些话题非常感兴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