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梭在晋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松岩之上

    治疗疟疾的药叫做“金鸡纳霜”,又称“奎宁”,这个词出自印加语。金鸡纳霜为热带地区的必需品,用金鸡纳树的树皮研磨而成的。

    金鸡纳树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17世纪被传教的耶稣会士发现,逐渐传播到全世界。此时的晋朝,当然不可能有金鸡纳树,李松只能回现世界买些种子,回来种植。但是金鸡纳树要求温暖、终年无霜的气候环境,因此更适合在南方热带地区生长。而从种子到长成大树,取树皮研磨金鸡纳霜,大约需要5到6年。

    不过在交趾3郡买地也需要一段时间,等过几年再考虑中原移民的事吧。很多事都需要先布局,再慢慢开花结果,高产农作物不就是如此。

    听张华介绍了这么半天,李松想起自己也有事情需要跟张华探讨。

    自从接掌大晋书局以来,李松一直在想今后该做些什么。

    在晋朝待了这么久了,李松觉得晋朝的士大夫们虽然也有很多优秀的,比如张华、卫瓘等,但总的来说,都思想比较落后,即使把先进的科技交给他们,晋朝社会也不会有很大进步。

    为今之计,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他们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

    而这图画,先要从识字开始。

    在现世界里,小学一年级学生都要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汉语拼音只有26个字母,由此组成21个声母和35个韵母,以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个声调,相对容易学习。

    在掌握了汉语拼音之后,凭借新华字典,理论上可以自学所有汉字。

    相对来说,古人采用同音字标注的办法来认识新字,那么首先要掌握数百个汉字的读音,然后才能扩展到同音的汉字。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

    所以,古人学习文字的门槛要高得多,而且高度依赖教书先生,这是导致古人识字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李松向张华详细介绍了一下汉语拼音方案向,这次就稍微麻烦一些了,花了大约1个小时。

    主要是张华对于那些从未见过的字母符号感觉很别扭,有点不适应。但是张华毕竟是高智商人士,连小学生都能掌握的东西,张华最后自然还是理解了。

    他对这个方案很赞赏:需要掌握的东西不多,但却能最终认识所有汉字。比起晋朝读书人采用的同音字标注的方法,掌握起来要容易得多。

    比如:魑魅魍魉,用汉语拼音标注就是: chi mei wang liang,掌握了汉语拼音就肯定能读出来;而用晋朝的方法,虽然可以选择同音字进行标注,但得小心翼翼,选择大家都认识的字来标注。对于识字还不多的小孩来说,标注不当就可能无法认识新字,得依靠教书先生了。

    不过李松也发现一个问题:洛阳话的读音类似现在的河南口音,所以很多字的声调跟普通话不同,最典型的就是“中”字,普通话一般标注为:zhong,而洛阳话则是标注为:zhong。不过声母、韵母倒是都一样,只是声调不同,不影响通过汉语拼音进行学习。

    终于,张华承认:对于6、7岁的孩子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是掌握汉字的好途径。

    李松说:“大人既然认可拼音,那么接下来,我觉得应该编一本字典。”

    张华有点目不暇接了,这个安宁侯果然名堂多,但根据以往经验,安宁侯说




第64章 诗词期刊
    接着,李松问道:“大人,你觉得棋谱上的数字如何”

    张华想起聪明狗对弈的那些棋谱,上面都是用数字记录着每一步的落子,0到9这几个数字,写起来确实很方便。

    李松说:“如果用这几个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也很方便。”说着用这些数字列了些加、减、乘、除的算式。

    古代是使用算筹进行四则运算。张华虽不擅长算筹,但也有一定了解,感觉数字运算比算筹要简便很多。

    李松见张华似乎不是很感兴趣的样子,知道他是心中只有四书五经的,但是这算术,某种程度上可是比学四书五经还重要,是为学习现代科技打基础,所以急忙说:“大人,那我就把这运算的方法也编印成书,让孩子们学习,不学点算术,以后出门买东西都不知道该付多少钱。”

    张华见他说得有理,就同意了。不过,他随即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李松都有点震惊了:“安宁侯,其实你一向都很有见识,你想做啥就做啥吧。再说,这盐税不都是靠你挣下的,这书局又是你负责,不管印刷什么书,要用钱就用呗,在我这里报备一下就可以了。”

    李松以前习惯了什么事都跟张华商量,征求他的同意和支持。现在听他这么一说,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确实,自己是书局的负责人,完全可以自主决定印刷什么书。以后应该放开胆子干,尤其是在孩子们的教育上。不过,对于张华能如此大力支持自己,还是很感动。

    说完了关于教育的事,李松还有关于文化方面的事。对于士大夫和读书人阶层,李松也不能放弃,发展文化事业,让他们从奢靡中走出来,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于是李松说:“大人,我打算办一个诗词方面的期刊,你看可好”

    张华说:“期刊是什么”

    李松说:“就是大家可以把自己写的诗、词投稿到这个期刊,那些写得好的,就集合在一起,到了月底一起出版,印刷成册。”

    张华对于这种文人雅客的事自然很感兴趣,说:“这个好啊,但是出版了以后给谁看呢”

    李松说:“暂时先在洛阳和长安散发给大家看,以后如果办得好,可以请朝廷在全国发行。”

    张华对于这个事当然是极力赞成。

    李松说:“张大人可得提供些诗词给期刊啊,另外还要请朝中各位大人也能提供些稿子。”

    其实李松不缺稿子,唐诗宋词中的名篇足够出很多期了。不过,这当代的诗词总还得有一些吧。

    张华高兴地答应了。他感叹道:“有了印刷术果然不同,想不到还有这么多妙用。”

    从长远来说,李松想办的是科技方面的期刊,但现在肯定不具备这个条件,当然诗词方面的期刊也是要的,所以就先办起来。将来,也许会遇到一些不学无术的士大夫们附庸风雅的事,但学着吟诗作词总比奢靡要好吧。

    从张华那里出来,回到家里,李松突然想到,要赶紧先从现世界里把金鸡纳树的种子买回来,因为张华马上要派人去日南郡寻访占城稻了,可以顺便把这金鸡纳树的种子捎到交趾郡去,请那边的人种下。

    公主见李松又要去“那边”,有些诧异:“夫君又有什么事”

    李松说:“这次是要去买金鸡纳树的种子。”

    &nb



第65章 日南郡
    周处虽然不明白缘由,但是朝廷既然做出了决定,那就尽力执行。

    另一方面,他也感慨:朝廷现在是真有钱了,这么多的田地,朝廷都有能力买下。放在以前,是难以想像的。

    张诚问道:“周太守,你听说过占城稻吗”

    周处说:“没听说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稻子”

    张诚于是把占城稻的一些特点描述了一下。周处思索半晌说,南边的日南郡,听说似乎有耐旱的稻子,但没有真正见过。

    张诚3人一听都非常高兴:有希望啊,果然是安宁侯说的日南郡。

    周处说:“你们一路辛苦,休息几天再出发吧。”于是安排他们回馆驿歇息。

    从洛阳出发的时候还是早春二月,到达交趾已经是三月了。此时的洛阳,定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可是这交趾,已经比较炎热了,宛若中原的夏天。

    这几天,张诚他们在城里四下转了转,发现这里除了各个衙门里及当地驻军外,来自中原的人并不多,出了城就基本上是本地人了,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同。

    张诚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都把路上的见闻记录下来。

    几天后,张诚一行告别了周处,一路南下。这次他们是沿海边而行,经过九真郡后,抵达日南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原人氏,张诚、陈起、吴群3人都没有见过海洋。眼前,这蔚蓝色的大海无边无际,泛着咸味的海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忽然,张诚指着远方说:“你们看,有船来了。”

    是的,远处有桅杆顶露出了水平面,随后桅杆越来越长,接着是船身,最后是整个船。

    张诚说:“你们没觉得有点奇怪吗”

    陈起、吴群摇摇头,他们没看出有什么啊。

    张诚问他们:“你们说,这海面应该是平的,对吧”

    陈起、吴群点点头。

    张诚说:“既然是平的,那么从远方开来的船,应该是整条船都一起出现才对啊,不应该是桅杆顶先露出来,然后是桅杆,最后才是船身啊。”

    陈起、吴群仔细想想,是这么个理。他们3人一直呆在内陆,如今是第一次见到海上的这种奇异景象,而且有些解释不通。

    当晚,张诚把这一见闻记录到了日记里。

    这段时间,他们穿过这偏远的交趾3郡,发现实际情况跟他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这里物产其实非常丰富,比如说海鲜吧,味道非常鲜美,赛过他们以前吃的任何美味,而且渔民们每次出海打渔归来,都收获颇丰。

    又比如稻米,这3郡基本上都可以做到一年三熟,即使在江南地区这都是难以想像的。这里粮食充足,丰年做好储备的话,基本不用担心会有饥荒。

    这里的人根本不用像中原农民那么辛苦,就能吃饱肚子,这让张诚3人很是羡慕,完全颠覆了心目中关于这3郡的印象。这里也许偏僻,却并不贫瘠,而是堪称富饶。

    张诚一行到达了日南郡后,拜会了日南郡太守。太守派出一名小吏,协助他们查找占城稻。

    此时的日南郡下辖5县,从北到南依次是朱吾县、比景县、卢容县、西卷县、象林县,沿大海一字排开。小吏带领他



第66章 诗词期刊第一期
    洛阳。自张诚一行走后,李松进入到非常忙碌的时期。

    第一件事,当然是为棋谱制作雕版。先是首批带回来的那68份棋谱完成雕版后,又从皇上那里把第二次带回来的那100份棋谱,轮换着借出来,制成雕版。

    最后得到168份棋谱的雕版,装订成册,印刷了500本。这本书还没开售,就已经名声远扬,因为大家都知道,皇上正根据这些棋谱天天复盘,连选妃的事都不提了,大家自然很好奇这是些什么样的棋谱。

    晋朝士大夫、读书人当中,本来有很多人也喜欢围棋,所以这500本在洛阳、长安一开始发售,很快就抢购一空,50两的定价根本阻挡不住人们的好奇心。李松赶紧让人加印了500本,发售到冀州、建邺等地。

    随后,棋谱的影响慢慢扩散。很多人都着迷于聪明狗的惊天妙招,折服于聪明狗提前布局的深谋远虑,他们下棋时,也开始尝试着去那样思考,不知不觉间,大晋围棋界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且大家渐渐发现,后100份棋谱似乎跟前68份棋谱有着显著不同。如果说,前68份棋谱还能时常看到人们所熟悉的定式,后100份棋谱则完全没有什么定式可言,很多棋步看着都很陌生,要仔细研究,才能在后续的棋步中逐渐看出作用,但又确实非常精妙,让人感觉神鬼莫测。

    其实后100份棋谱都是聪明狗2自己跟自己下棋,一切棋步都是计算、评估而来。聪明狗2从没有看人类棋谱,也不用学习这些,计算解决一切,所以没有定式一说。

    现在士大夫阶层的热门话题就是棋谱,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探讨,甚至朝臣们散朝回家的路上,都在议论着某一步隐含着什么后手。至于奢靡斗富的旧习,已经不流行了。

    第二件事,是根据工部的要求印刷资料。为此,李松从工部把那些资料都拿了回来,由于资料内容太多,只能选取基本的内容,包括从羊毛变成毛线,以及羊毛衫、羊毛围巾、羊毛地毯等的基本编织方法,也有300多页了,还有不少插图。李松也安排人手去做了,大约1个月后,印刷出了500本,交给工部做培训教材,工部非常满意。

    第三件事,是创办诗词期刊。朝堂上,当李松给皇上和各位大臣们解释了何为期刊后,所有人都很感兴趣。毕竟,大家都是读书人,对于这样的雅事自然都很支持,连皇上都很期待。

    李松趁此机会向大家约稿,有十几位大臣同意至少提供一首诗或赋。

    几天后,这些诗赋送到了李松这里,他大概看了下,都比较中规中矩,谈不上佳作。也不奇怪,诗词的巅峰时刻是唐、宋,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都处于发展阶段。如果真有佳作,不可能埋没,一定会流传下来。但根据李松的回忆,好像没听说过晋朝的诗词名篇。

    于是,在这些诗赋之后,李松随便选了2首著名唐诗来压阵: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本来,为了表示对李白和白居易两位大诗人的尊敬,应该署上他们的名字。但这些诗是千古名篇,一旦被人拜读,肯定会打探作者是谁。所以李松只好干脆都不署名,要是问起作者,就说是隐士所



第67章 新的造纸术
    李松最看重的是第四件事:教材和字典,因为这代表着未来。

    张华已经跟他说了:想印啥就印,所需经费从盐税里出,钱不是问题。

    但是李松是有顾虑的,因为张华对于算术兴趣不大,对于简体字也持反对态度。连堪称贤臣的张华都是如此,其他人更可想而知。跨越度太大的举措容易失败,王莽的教训在前啊,看来得再考虑一下了。

    就在这时,李松发现了一个新问题: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对于纸张的需求量大增,以至于纸真的不够用了。

    以前的书籍主要是靠抄写,对纸的需求量有限。偶尔出了个《三都赋》,也只是暂时让纸张短缺了一段时间,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但是,随着棒针编织、棋谱、工部资料、诗词期刊等的印刷发行,尤其是为读书人印刷四书五经,对纸张的需求持续增长,纸张开始供不应求了。

    晋朝目前的造纸术是由东汉时的蔡伦发明的。公元105年,蔡伦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后人称为“蔡侯纸”。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价格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因此被普遍使用。

    不过,李松知道,到了唐代以后,普遍使用竹子来造纸,质量更好,产量也高。而现代主要是用木材来造纸,但处理木材需要用到现代加工机械,因此并不适合晋朝。相对来说,还是使用竹子来造纸的方法更适合一些。
1...1213141516...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