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孟夏春晓

    孟国庆愁眉苦脸道:“再想别的办法吧,反正保姆不能请。”

    孟春晓第一次发现孟国庆原来也挺顽固,决定的事儿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洗了一会儿尿布,孟国庆突然说:“实在不行,我请小赵他妈过来帮把手。”

    孟春晓嗤笑道:“哥,人家跟你非亲非故,你也张的开嘴。反正换成我,我是张不开的,我宁可多花点钱去雇个保姆。”

    孟国庆白了他一眼:“保姆保姆,保姆就有那么好万一请了个好吃懒做笨手笨脚的,那不得糟心死。”

    孟春晓不以为意道:“找个知根知底儿的不就行了”

    “说得轻巧,咱们外地人,咋找知根知底的”

    “哥,首都边上有的是手脚勤快的大姑娘小媳妇,对了,赵立人他妈不就是昌平农村的嘛,你托她从老家寻个人。”

    孟国庆有些心动,可还是嘴硬道:“咱们普通人家雇保姆真不行,会被人嚼舌头的。”

    孟春晓笑呵呵道:“谁说是保姆了,咱们只是找个亲戚来家里帮忙伺候月子。”

    孟国庆斜了他一眼,说:“这种鬼话谁会信”

    孟春晓说:“你甭管是鬼话还是人话,只要能用就是好话。哥,你觉得我这主意咋样”

    孟国庆说:“过会儿我去趟小赵家。”

    孟春晓嘿嘿笑了笑,说:“哥,跟你商量个事儿。”

    刚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孟国庆心里轻快,笑着说:“我就知道你有事,要不也不会凑过来闻屎尿味儿。”

    孟春晓嘴角抽了抽,有这么明显吗

    “哥,我打算搬出去,周末也不过来住了。”

    “咋了在这住不惯”孟国庆手上的动作停下来,抬头问道。

    虽然孟国庆说的是事实,可孟春晓却不敢承认,“没有的事儿,周末肯定来蹭饭吃。”

    孟国庆低着头继续洗尿布,说:“行,搬出去吧。”

    孟春晓愣了愣,没料到他这么好说话,试探着问:“二哥,我是说我搬到我的房子去”

    孟国庆哼了一声说:“我知道,你打这主意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要是没我压着,你早搬过去了。你能在我这忍这么长时间,挺出乎我意料的。”

    孟春晓尴尬地咳了咳说:“哥,你这话说的,其实我挺乐意在你家住的。”

    孟国庆头也不抬道:“别,你就是想住,我也不留你。你在这除了吃饭睡觉,啥活儿干不了。”

    孟春晓:“……。”

    “怎么,我说错了”孟国庆白了他一眼。

    孟春晓没好气道:“你不说实话能死啊!得,既然你用不上我,那我赶紧滚蛋。”

    孟国庆说:“吃完午饭再走,我没空送你,让小赵帮你搬东西,还有,周末记得过来吃饭,我就不喊你了,你自觉点。”

    孟春晓心里一暖,回头笑嘻嘻道:“哥,那我去跟二嫂说一声。”

    孟国庆说:“去吧,声音小点,别把我闺女吵醒了。”

    孟春晓:“……。”

    苏梅听说他要搬出去,挽留了几句,就由他去了




第一百三十二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
    进入80年代,校园里兴起了学英语的热潮。

    班里的一些同学开始提前准备出国留学考试,宿舍里,教室的走廊里,校园里,英语角里,随时随地都能见到练口语的人。

    大二下学期的课程更紧张了,孟春晓一天到晚整个人都晕乎乎的了。

    退缩是不可能的,开学时候说的那番话历历在耳,他只能硬着头皮,拼命地啃课本。

    每天像上了弦的发条,精神绷得紧紧的,唯一让他感到放松的时候只有周末,一个人躲在家里,打开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专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邓丽君的歌声早就在首都街头悄然响起,但还不能公开,因为她的歌声在这个年代还属于靡靡之音。

    但这种面上的批判根本无法阻挡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美好声音的向往。

    所以,邓丽君专辑的盗版磁带在首都大街小巷非常热销。

    如果谁手头有几盘邓丽君的正版磁带,那绝对倍儿有面子,要么说明这人路子广,要么说明这人有海外关系。

    80年代,出国留学是一种时尚,而海外关系甚至是比出国留学都让人羡慕。

    国门打开,一时之间,首都忽然冒出了各种各样的海外关系,年轻人出门就吹海外的表舅如何如何,仿佛打招呼不扯海外关系,就特没面子似的。

    这些所谓的海外关系有真有假,反正除了当事人之外,没人知道真假。

    但不管怎样,随着从海外回国探亲的人越来越多,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外国货涌现出来。

    街头的年轻人打扮得越来越时髦,喇叭裤和花衬衫成了时尚的代名词。这种人,老百姓都在背后酸酸的称之为假华侨。

    甚至连老百姓畏之如蛇蝎的外国人,在首都街头也渐渐多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引起围观,可时间一长,首都百姓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都说国人保守死板,其实底层的老百姓是最会看风头的,也最善于学习和改变。

    春江水暖鸭先知。年代变了,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转变得最快。

    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喊了两年,很多老百姓虽然理解不了四个现代化的含义,但他们却知道,越穷越光荣已经过时了。

    学校的老师也在变,不再鼓励甚至禁止学生写作文开头戴高帽喊口号。

    企事业单位也在变,有些心思活泛的单位领导,开始想办法搞钱给职工们发奖金发福利,不多,一个月5块钱就能让职工们感恩戴德。

    工厂也在变,厂区里贴的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标语,喊的口号是“全面恢复生产”,而不再是“抓革命促生产”。

    四月份,中行发行了第一批外汇兑换券。外汇券本来是给外国人、华侨、港澳台人士在大陆花的,但外汇券上附加的特权,让国人也开始对外汇券起了兴趣。

    比如,用外汇券可以在友谊商店买东西。当时首都每户家庭一个月只能在友谊商店领到四包香烟,新婚夫妻才能领到糖吃,更不要说电视机,自行车,在外面有钱没有票也买不到。

    但友谊商店里有的东西,凭着外汇券都能买到,还不用票。

    外汇券的便利性,让它受到人们的追捧,没多久就被炒热了,黑市价格一天一个样。

    赵立人在闲暇之余也当起了倒爷,可惜,他没什么门路,弄不了多少外汇券,只能小打小闹。

    天气暖和了,胡同里多了不少推着自行车卖东西的农民,他们基本上都来自于京郊的农村,刚开始是不敢大声吆喝的,默默地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

    很多人的自行车是用二手零件自己组装的,甚至有的是自己用铁管子



第一百三十三章 臭美的四姐儿
    孟春晓想起在孟国庆家当保姆的那个小姑娘,问道:“你那个远方亲戚没事吧”

    赵立人笑道:“关她什么事儿,人家查抄的是盲流,我那妹子都在居委会登记过,看在我的面子上,秦大妈也不会乱说的。”

    “那就好,你那妹子要是走了,我侄女可就没人看了,我二哥肯定得抓瞎。”

    “照我说,让二嫂回家带孩子就是了,上啥电大。”

    孟春晓白了他一眼,问道:“你以后找媳妇儿,想要个女大学生呢,还是要个睁眼瞎”

    赵立人一点都不带打岔的,脱口而出:“当然是女大学生啊!”

    孟春晓摊摊手说:“那不就得了,你这个小学还没毕业的都喜欢大学生姑娘,我二哥呢夫妻之间得能说到一块去,这叫有共同语言。”

    赵立人垮着脸说:“我也就想想罢了,女大学生人家也看不上我。”

    孟春晓笑着说:“人要是没有理想,跟咸鱼有啥区别我听说过一个笑话,说是八岁的男人喜欢十八岁的姑娘,十八岁的男人还是喜欢十八岁的姑娘,一直到八十岁的男人,仍然喜欢十八岁的姑娘。”

    赵立人被逗得哈哈大笑,一脸猥琐道:“八十岁的老头子能行吗”

    孟春晓嘿嘿笑道:“行不行是一回事,想不想是另外一回事,最重要的是敢不敢想。”

    赵立人小鸡啄米似的点头说:“对对,得敢想!三儿,我决定了,以后就找个大学生媳妇儿,要是找不到,我还就不结婚了!”

    鱼做好了,两人一边吃鱼一边喝着啤酒,很快,一暖瓶啤酒见了底儿。

    赵立人拿过另一个暖瓶,给他倒满酒,说:“行啊你,酒量见涨。”

    孟春晓说:“大热天的喝啤酒爽快,就当喝饮料了。”

    赵立人说:“那倒是。对了,三儿,眼看着快放暑假了,首饰咋样了我这两天被人追着问,都怕了。”

    孟春晓抿了一口啤酒,说:“放假我回趟老家,回来后再说。”

    赵立人没再追问,端起杯子说:“那就行,来,走一个。”

    大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又上了一个月的暑期课,八月中旬,学校放了半个月假。

    孟春晓这次回去,主要为了找冯老头儿拿首饰。

    去年寒假给他的一斤金沙,再怎么精雕细琢,大半年的时间也足够他做完了。

    今年的复习资料生意,又赚了不少钱,钱多的没地方花,只能用油纸包着藏在家里。

    临走前,翻箱倒柜找出两包钱,点了一遍一共三万,装进手提包里。

    走的时候,他只跟孟国庆打了声招呼,带的东西不多,只有一个装钱和换洗衣服的手提包,也就没往家里拍电报。

    到了文昌县,坐上前往云河乡的班车,下了车直奔杨德家,坐下喝了会儿茶,然后骑着杨德的自行车回家了。

    在熟悉的大槐树下停车,看着五间红砖红瓦的新房子,他以为走错地方了。

    大门虚掩着,轻轻一推就开了。

    喊了一声娘,没人回应。

    最西边的屋子里传来邓丽君的歌曲,四姐儿肯定在家。

    回屋放下东西,在家里转了一圈,老娘不在,于是来到四姐儿屋。

    四姐儿的门没关,站在门口等了一会儿,四姐儿光顾着照镜子,也没发现他。

    “姐。”

    孟春实吓得差点把镜子摔了,回头怒道:“三儿,你皮又痒了!”

    孟春晓看她画了眉毛,还涂了口红,不禁好笑道:“你大白天的臭美什么,我都来好半天了。”

    “你这话说的,不白天打扮,难道晚上打扮给鬼看对了,你咋回来了”孟春实一边说着,一边对着镜子轻轻拍脸,搞得她脸有多娇贵似的。

    孟春晓说:“想你了呗,就回来看看。”

    孟春实一副我信你才怪的表情,“到底干啥”

    孟春晓可不敢说实话,岔开话题问:“你考得咋样”

    孟春实说:“一般,肯定考不上清华北大,南大也考不上。”

    “那你报了啥学校”

    “金陵农业学院,去跟二姐做个伴。”

    孟春晓:“……。”

    &



第一百三十四章 说利益
    冯老头儿的家没什么太大变化,依旧一副破败样。

    屋前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树上的知了有气无力地叫着。

    看到冯老头儿正躺在草席上呼呼大睡,孟春晓没去打扰他,绕着老槐树转着圈地找知了。

    转了好几圈,终于找到了,从地上捡起块土疙瘩,在眼前比划了两下,瞄准树杈上的知了。

    “立秋了,叫唤不了几天了。”冯老头儿年纪大了,睡觉轻,其实孟春晓刚来他就知道了,却一直眯缝着眼睛假装睡觉。

    孟春晓扔下土块,拍拍手说:“我还以为你睡着了呢。”

    冯老头儿爬起来,灌了口凉茶,说:“你来之前睡了一个多钟头,睡不着了,再睡下去,晚上只能睁着眼睛数蚊子。你啥时候回来了的”

    “回来三四天了。”孟春晓在草席上坐下,随手揪了根麦秸秆,用指甲纵向划开,然后用力地捋平。

    冯老头儿不满道:“回来这么久了,咋现在才来看我”

    孟春晓白了他一眼说:“我又不想你,急吼吼地看你这个糟老头子干啥”

    冯老头儿吹胡子瞪眼说:“你个小兔崽子,还这么没大没小的。”

    骂完后,他马上扑哧笑了,“你故意气我吧。”

    孟春晓嘿嘿笑道:“这都被你瞧出来了,你个老狐狸。”

    “你个小兔崽子!”

    “我二哥托我向你问好,说等年底他带着孩子过来看你。”

    说到孟国庆,冯老头儿来了精神,连忙问:“你二哥两口子挺好的吧,你那小侄女也好吧”

    “好,好着呢,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住着豪宅,整天吃香的喝辣的。”

    冯老头儿笑着摇摇头说:“怎么这么浓的酸味儿,三儿,咋了这是吃你小侄女的醋了”

    孟春晓脸上一红,急忙否认说:“没有的事儿!我说的都是实话,我哥买了两套紧挨的小院,十来个房间,这不是豪宅是啥。吃得就更好了,天天大鱼大肉,我那侄女都被他们两口子养成小胖子了。”
1...3839404142...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