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窃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无刀子
贞观年间长安街头巷尾传来了一段谶语: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太宗李世民信以为真,下令通缉全国找出这个姓武的女子立即处死,武士彠是一个靠着修东都洛阳起家的木材商人,身处战乱时期人人自身难保,自然无法去保全身外之物,他倾尽家财把钱捐给李渊起兵,自己混了个队正,李渊入主长安后他被封为应国公,他抛弃自己在乡下的正妻里氏,迎娶弘农杨氏的贵女成了自己的继氏,除了武媚娘这个女儿,武士彠还有两个儿子,他们都是里氏的儿子,他们没有将自己母亲的不幸归结于父亲,而是将错归结在武媚娘的娘,后妈杨氏的身上,自古以来男人搞得国破家亡就会把过错推到女人头上,家庭不幸也会怪罪外人,后妈对未成年的继子可以很凶恶,对成年并且还经历了隋末天下打乱的继子毫无办法,再加上她生了三个女儿,家里的地位就更低了。
李世民全天下搜查姓武的女子自然不会放过武士彠家,武则天是被自己惊慌失措的父兄撵出家门的,贞观时期丝绸之路还没有恢复,她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娘子根本没有办法在百业萧条的社会求生,还好武士彠良心发现,将她送入宫门,那里是李世民重点排查的地方,就连小名五娘的左武卫将军李君羡也没放过。这个时候李淳风告诉李世民:“陛下若留,虽皇祚暂缺,而社稷延长。陛下若杀之,当变为男子,即损减皇族无遗矣。”这句话啥意思就是说李世民如果不杀她虽然皇位暂时会被夺走,但是李氏江山会长久,如果把她杀了,她就会转世成男子,那时候,皇位他会占据,江山也会彻底的改姓。武媚娘的命于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保住了。
有的人的命生来就是注定的,顺天应命者悲,逆天抗命者死,武则天就是个抗命之人,太宗死后她成了个小尼姑,用尽了手段才重新回到皇宫,她硬生生在龙潭虎穴一样的后宫里杀出了一片天,自己取代了王皇后母仪天下,像她那么好强的性格在宫里没有朋友,她同母寡居的姐姐武顺就经常进宫陪伴,武则天以皇后的权力给了她自由出入宫禁的权力。
民间的小姨子和姐夫免不了风言风语,到武媚娘这里则变成了大姨子和妹夫不干不净,在李唐只要被封为某国夫人基本上就是皇帝的别宅妇,娥皇女英也是一对姐妹,武顺因为曾经嫁过人就被封为韩国夫人,姐妹俩共侍一夫在男人眼中看起来是风流,在妻子的角度来看却是丈夫和姐姐兼好友的双重背叛,后来她的甥女贺兰仗着自己母亲的身份也开始自由的出入宫廷,也不知道怎么跟李治勾搭到了一起,还被封为魏国夫人,母女二人一起凭着正妻的关系爬上了自己丈夫的床,这事怕是没有哪个女人能忍得。武顺年纪较长,先嫁给了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越王李泰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留京,李泰得知李世民相用兰亭序陪葬,于是天下遍寻,最终找回呈现,他因此宠禄过盛,直接威胁到了李承乾和李治的地位,太子李承乾谋反,四子李泰涉嫌谋嫡,为了达到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李世民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永徽三年也就是武昭仪入宫第二年死在了郧乡。
ァ新ヤ81中文網 <首发、域名、请记住
王羲之写的是行书,然而李世民却喜欢写飞白,曹王李明、女儿晋阳公主亦善飞白,长孙文德皇后时常临摹皇帝的笔迹,让女人模仿自己的笔迹是李世民的闺房之乐,文德皇后死后武媚娘也照着长孙氏的样子临摹过太宗皇帝的笔迹,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诗看似是一首情诗,满篇都是情情爱爱,实际上却暗藏玄机,尤其是当它用跟太宗李世民一模一样的笔迹写就的时候,给李治写情诗的女人肯定不会少,要吸引他的注意光靠文笔可不行,思通撕,憔悴“支离”和“支离”破碎,才人在内宫的地位不过中等偏下,但才人的职责却是其他嫔妃所不及的,其他嫔妃只要容貌美丽、性情温柔、贞德贤良就成,而才人却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才能胜任,甚至还要参与皇帝在内廷中接见大臣的公务活动,有时还要充当书记,代皇帝起草手谕。
大诏令包括皇帝登基诏、大赦诏以及皇帝遗命诏,前面两个可以由尚书省负责起草,而皇帝临终遗命则因为涉及皇位更替由谁来起草就没那么简答了,写诏书是中书舍人的事,但不是什么诏书都是一个五品外臣可以写的。按照汉人的礼制,太子李承乾虽然死了,他的嫡长子也就是太孙与皇太子一样都是皇位继承人,皇子幼年即位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只要顾命大臣能干一样可以把国家撑起来的,也就是说李治还有两个竞争对手,一个是自己的侄子,一个是自己的弟弟李泰,伪造诏书有很多办法,可以是模仿皇帝的笔迹通篇全部重抄,也可以将皇帝以前随手写的字剪裁下来重新拼接,只要贴地足够仔细严丝合缝就不会有人看出破绽,不信那就开箱比来看一看,太宗皇帝留下的遗诏是不是他自己写的。
汉人喜欢写藏头诗,即是指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要是武媚娘直接把“我改遗诏”四个字写在诗里,李治就不会夜探香闺会佳人了,而是派出自己的心腹杀人灭口,心里有鬼的人就会忐忑不安,为了查出此事是真是假李治必须亲自到感业寺找“武才人”核实,见了面就好办了,郎啊郎,小尼姑的石榴裙带来了么
贺兰氏年轻、漂亮、不知天高地厚,是生活在天堂锦绣之中的富家娇女,武顺只是一个普通妇人,她哪里知道她哪个死得骨头都烂没了的老公曾经在夺嫡时担当什么角色,这种“富养”的女儿稍微威胁一下就会顺从了,韩国夫人自缢身
第七百二十五章 作室门之变(五十四)
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得天下,李密曾经以为自己就是那颗李子,他少年成名,出身辽东李氏,颇有谋略胆识,黎阳是杨玄感起兵的地方,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丽时命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他将本来该发往辽东的粮食滞留了下来,辽东前线自然就没得吃了,当时杨玄感的谋士李密为他出了三条计策,上策攻占蓟州,控扼隋炀帝返回中原的咽喉要道,将隋炀帝挡在辽东,让他进退不得,等待隋朝大军粮食耗尽,不战而胜。中策,直扑长安,占领关中。下策,就近攻打东都洛阳。
李密那个所谓的上策就是饿死自己的同胞,打高句丽是全民参与的事,中国和高句丽只能活一个,杨玄感要是选了“上策”他就会失大义,将自己的“义军”陷入不义的境地,人生就是一场狩猎,当你在逐鹿的时候背后随时可能就被放一记冷箭,自己也就化身为鹿被人追逐。李密是隋之世臣却一点都不念及过往情份,当时饥民遍地,杨玄感才能凭着手上的粮食聚合起自己的武装来,而一旦离开了黎阳因为粮食来投靠,他的人就不会继续向他效命了,黎阳距离蓟州那么远,杨玄感就算赶到了也是疲兵,到时候是谁打谁还不一定呢。上策恶毒有余却难以实行,在攻打洛阳和长安的选择上杨玄感选择打洛阳,自大兴城落成之日起关中几乎年年大旱,隋文帝只有率领群臣百姓集体跑到洛阳就食,当起了逐食天子,关中根本没有粮食可供饥民组成的大军消耗。到了杨广这里干脆就将国都搬到了洛阳,洛阳作为都城的时间比长安久,交通比长安便利,加上大运河修建南北的财富都往洛阳集中,东都洛阳比长安繁华不知道多少倍。从长远来看洛阳比长安更适合当王城,首都长安反而更像是真正的陪都。在那样一个饥荒的乱世,谁占有了粮食谁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兵源,可惜东都却不是那么好拿下的,含嘉仓在洛阳城里,城中守军可以完全无惧粮食短缺的问题,没有辎重的队伍根本不可能打持久战,在杨玄感带兵开往洛阳的时候各地军队纷纷来投,等到部队到达洛阳数量已经达到十万不止。起义军将洛阳城团团围住,从黎阳带来的粮食很快就见底了。
生逢乱世每个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可能一碗饭都会成为一个人卖命的原因,因粮食而聚集起来的军队会因为没有粮食一哄而散,洛阳久攻不下各地的援兵越来越多,杨玄感转而去打关中。杨玄感骁勇力大,每次作战亲自挥舞长矛身先士卒,加上他貌雄伟,美须髯,时人将他比作项羽,可惜任凭他如何英雄了得还是必须吃饭的,没粮食军队要哗变,他接受李密的建议假称元弘嗣在陇右准备谋反,瞒过众人率领部队进入潼关,那个时候跟着他造反的饥民还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反贼,杨玄感攻打洛阳的原因是来护儿失军期意图谋反,杨玄感是去镇压叛乱的,办好这事就得快,辽东宇文述和来护儿的追兵快到了哪能停留,杨玄感却在路过陕县的时候打算打隋炀帝的弘农离宫。
天要大旱而且还是连年旱,眼泪要是能祈雨关中的老少爷们肯定天天哭,粮食减产又加上朝廷沉重的赋税老百姓家里根本没余粮,杨玄感起兵是在六月,正好过了芒种,距离秋收还有段时间,给他带路的是华阴杨氏的亲族,杨坚那一支姓杨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鲜卑杂种,杨玄感则是正宗汉人,他们熟悉关中情势,关中的粮仓很少,永丰仓为当时京师附近的重要粮仓,可是要攻打永丰仓要过潼关,并且还必须打败守粮仓的兵将。弘农离宫里藏了很多粮食,炀帝征讨高句丽时将守离宫的士兵抽走了,宫中兵力空虚很容易打下来,负责守城的人名叫杨智积,是隋文帝杨坚的兄弟杨整的儿子,出了名的谨慎小心,深恐自己因一个不小心而遭致杀身之祸,对付这样一个胆小怕事混饭吃的宗室应该不难,只要攻下了这里即便不攻打永丰仓一样可以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开仓赈灾,还能退守宜阳,在攻打重兵把守的潼关和偷袭兵力空虚又有粮食储备的弘农宫二选一,谁都知道该怎么选,杨玄感于是就放弃了入主关中的计划,改而去打陕州的弘农宫了。
人的怪异之处就是有的人也许窝囊了一辈子却能当一刻钟的真英雄,面对如西楚霸王一样的杨玄感,那个焉了吧唧的杨智积不仅没有开城投降,还在杨玄感劝降的时候跟他对骂,杨玄感幼时十分愚钝,连开口说话也比人慢好几年,很多人以为他天生痴呆,骁勇力大的人往往头脑不大灵光,杨智积骂美貌英勇的盖世英雄杨玄感是个弱智触碰了他的逆鳞,杨玄感放火烧城门杨智积就往火堆里丢柴薪让杨玄感的兵不敢靠近,七月流火夏去秋来,天气转凉,在这兵贵神速的时刻杨玄感居然在华阴滞留了三天,大隋的援军赶到了,在围追堵截之中他人马尽失,最后远遁上洛,逃跑的时候马累死了,杨玄感和弟弟杨积善步行。他自知难免一死,就让杨积善为他了断,八月初一日死于葭芦戍。
成王败寇,追兵把杨玄感的首级和杨积善传到隋炀帝行宫炀帝还不满意,在洛阳将杨玄感分尸并暴尸三天,又把他的肉切成一块一块放火焚烧,余党全被平息,就连没有参与谋反案的杨玄奖、杨万硕、杨民行也一起被杀,杨玄奖身为义阳太守,他要是想造反早就相应兄长杨玄感的号令出兵了,那些给杨玄感带路的弘农杨家人被灭族,弘农杨氏乃关西第一望族,世代名人辈出,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因平陈乱战功卓著被进爵国公,还帮助杨广登基。当时满朝想讨好杨广的公卿请求把杨玄感的杨姓改为枭姓,隋炀帝下诏同意了,隋朝皇室自称弘农杨氏,是杨坚为了抬高身份攀附杨素的弘农杨氏,结果杨广却这么对自己攀的亲,不得人心的结果就是朝堂上的关陇贵族开始分崩离析,他们可不是杨玄感那个痴儿,造反都造得那么不干不脆,还打着给杨家平叛的借口,反王们直接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收买人心,造反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杨玄感战败李密秘密地进入潼关被追捕的人捉住,当时隋炀帝在高阳县,李密和他的同伙要被一起押送到那里去,他们身上都带着不少金银珠宝,押送官员被金钱利诱放松警惕,走到邯郸县后李密等七个人挖穿墙壁逃掉,后来李密化名刘智远,在淮阳教书讲学。他化名姓刘也是想攀上刘家人的亲,他秘密潜入潼关也不是为了单纯逃跑而已,就像他诗里所写的那样: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他不会默默无闻一辈子,金刀之谶威力巨大,只要有机会他就会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李渊胆量小起兵晚,没人没钱,根本没法跟拥有瓦岗军的李密比,除了儿子女婿之外根本没像样的将领,手里也只有三万人,不过李渊没有跟李密一样,嘴上说着攻打洛阳是下策,身体却很诚实得继续打洛阳,在西突厥兵协助下他和李建成、李世民直接向长安进发。当时隋军主力在洛阳附近与瓦岗军大战,使关中空虚无力西顾,两线作战、腹背受敌是兵家大忌,没有李渊入主长安之前李密随时要担心关中的援兵,为此不得不派出三百台投石车攻打长安以求速战速决,当时负责镇守长安的是代王杨侑,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但他还是晚生了几年,大业十三年时他刚好十三岁,李渊五十一岁,李建成二十八岁,李世民二十一岁,思想成熟了身体没有成熟依旧无法领兵作战,李渊父子三人分兵三路,分别攻占了永丰仓、潼关和汉长安,李密与李渊是拜把子的“兄弟”,李渊镇守潼关并且不让大隋的援兵西进是“帮”了兄弟,李密因此可以专心和王世充、宇文化及继续在洛阳逐鹿,李渊料定屈突通不能西援后率军经下邽、栎阳西进。十月初四至长安营于城东长乐宫,此时平阳公主率领的娘子军以及附的地方武装加起来已经有二十万人,围攻大兴城足以。
七月起兵之初兵行霍邑正赶上连雨,军队缺乏粮食,李渊、裴寂准备返回太原,李世民哭谏说:现在正是收获季节,田野到处都是菽谷,何必担心粮食不够北方的麦子收割时间是五月和七月,由南向北步入小麦的收获时节,河南地区小麦收割可能要提前十几天,一年两熟的水稻收割的时候是六月和十月,根据天气和降雨会有延迟提前,李世民的意思就是要割老百姓田里的粮食当军粮,军队把老百姓的粮食都收割走了,那老百姓就没吃的了,农民起义就是该他妈种粮食的农民全部打仗去了,没粮食吃就要饿死人,割了老百姓田里的麦子就等于割了乡党的脉,就在李渊犹豫不决的时候虎牙郎将宋老生领代王之命率精兵两万扼守霍邑,李渊不想步上杨玄感的后尘只有割麦这一条路可以走,等北方太原也到了收割的时候再把粮食还给霍邑的百姓。
战争想对平民秋毫无犯是不可能的,在隋末真正的金子反而没有地里长的金色麦穗能收买人心,没饿过肚子的人永远不知道捧着黄金没人肯卖粮食是个啥滋味,当时的粮价米斛万钱依旧有价无市,人被饿崩溃了什么都肯干,包括提着脑袋铤而走险谋反,马邑太守王仁恭因为坚闭粮仓,不敢赈济灾民,造成民怨沸腾,被刘武周煽动部下杀害,饥民闹起来的阵仗能把上过战阵的战将的腿都吓软,霍邑是李家退
第七百二十六章 作室门之变(五十五)
千年帝都,数载沉浮,在历史上洛阳曾经历三次大浩劫。
第一次是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逆,董卓放火将洛阳化为废墟。
第二次是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曾经繁华的都城满目疮痍,而后的天灾更是雪上加霜,州郡没有武器根本无法镇压城内因为饥饿而暴乱的百姓,身为皇帝的晋惠帝发出何不食肉糜的疑问,兵灾和饥民将洛阳化为废墟。
第三次是北魏末年,高欢拆毁洛阳城,迁居邺城,洛阳再次成为废墟。
相比之下长安经历了同样的浩劫却从未消失过,杂草的生命力旺盛,想要根除必须连根拔起,只要被汉人归类为仇人汉人报复的手段就是不死不休。忍耐是汉人的天性,但是超过了忍耐的限度就是另一回事了,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李家人能坐得天下就是因为他们相对于其他群雄而言“软弱”,杨坚统一天下之后大杀宇文皇族,关陇八柱国八个家族互相联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宇文泰死后看似团结一心的八柱国也分崩离析,为了利益而实施联姻在贵族之间屡见不鲜,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就是汉化鲜卑人,胡人就没有善待二王的制度,留着前朝亡国之君是个祸害,有无数的前朝旧臣想着复国,有人觉得杨广是暴君,有人还觉得他是锐意改革的明君呢,李家人的重心是家庭,杨家人的重心是事业,关陇贵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勃勃的进取心,想让牛跑出千里马的速度是强人所难,不过只要是人应该都想当千里马,为了让自己的儿女成为千里马耶娘什么苦都可以吃,可惜当千里马很累,要不停地跑,还是当牛日子舒服安逸一些。
武川军阀,关陇勋贵,混血家族,从北魏开始镇守武川的军人中涌现了一大批顶梁柱,后被称为八柱国,北周、隋、唐三朝都由武川军阀的后代建立,宇文泰的儿子建立了北周,大将军杨忠的儿子杨坚建立了杨隋,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孙子李渊建立了李唐,这些出自武川的军人祖籍大都不是武川,但因为祖上来武川镇守,安家在武川,他们就生在武川。
杨坚长得其丑无比,可他生的儿子一个比一个帅,全仰赖他的岳父独孤信。兰陵王是美,独孤郎则是个周瑜一般的美男子,在武川那到处都是老粗的军镇中惹眼无比,不过独孤信并不靠脸吃饭,他本来不叫独孤信,因他以信著称于世后来宇文泰赐他名为信,他生了七个女儿,三个女儿在三朝当皇后,独孤家族在北周、隋、唐都是外戚。按照汉人的理解,生女儿像父有福,生儿子像娘有福,因此这三朝的皇帝都长得非常帅,李家男人有双桃花眼,笑起来的时候格外好看,杨家人则是大眼睛双眼皮,睫毛又长又翘又浓又密,天生自带眼线。想入伍当兵也有身高要求,根据兵种不同身高也有限制,低于五尺二寸的哥们儿就请回去,骑兵要求五尺七寸以上,纯血汉人个子矮,即便想当骑兵突厥马都高,骑不上去也只能干瞪眼,要是高四尺三寸广五尺七寸就更惨了,又矮又胖要是不是地主的儿子或者头脑非常聪明媳妇都娶不上,胡人个子高,脑子不灵光,汉人的个子矮,脑子非常快,混血的优势就是个子高脑子又灵光,身高六尺已经是大个了,武川军阀的后人普遍都是这个身高,又高又帅又有才,武川军阀一开始是鲜卑人组成,鲜卑人也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浪漫、温柔、脾气好,这样条件的男人什么样的女人找不到。
外国女人对李唐男人趋之若鹜,为了留华争先恐后找中国男人结婚,只要年龄不是相差太大就行,长得丑点、胖点、矮点、穷点可以忍耐,一个胡姬在本族哪怕长得不怎么好看在东方人眼里看起来就有异域风情。混血让北方汉人整体拔高,南方人的身高普遍偏矮,幽州的大个能长到七尺,倭国遣唐使除了学习中国制度文化还派出了不少女人,她们在与中国男人发生关系后怀孕回国为的就是改良人种。一个强者除了有聪慧的头脑外还要有强壮的体魄,如果倭国女人与中国男人结婚,生的儿子就要归男方所有,生了女儿算是汉女也不允许带回去,所以这些来借种的女人是不会与中国男人结婚的。
禁苑是皇家的地盘,能出入明光殿的客人都是严格筛选过的,富商巨贾有钱也不一定有那个资格,即便不是王孙也是贵胄,她们大多美艳柔情,服饰华丽,识文断字的寥寥无几,主业是学习李唐的音乐、舞蹈、茶道、花道,副业就是陪酒聊天,她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套话,尤其是与新罗有关的情报,算是一种间谍,必要的时候为了网络人才可以提供性收买。
怀孕产子之后有些人还会留在中国继续借种,这些女人出身并不高贵,一辈子在小渔村和一个大字不识的渔夫过一辈子有什么意思,眼界开阔的女人跟普通女人是不一样的,倭国贵族女子一样是笼子里的金丝雀,这些女人搭上了遣唐使的船,漂洋过海到达大陆后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她们的目标不是嫁个好男人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奶奶生活。要享受不一样的人生怎么可能不付出代价,她们来中国是来享受爱情的,把优秀的中国男人从中国女人身边夺走让她们很有成就感,她们欣赏男人魅力的方式也跟普通中国女人不一样,她们可以忍受没钱的男人,但决不能忍受胆小瘦弱的男人,她们视尚武的男人为最有魅力,身体不够强壮根本爬不上这些借种女的床。遣唐使也会有思乡情,这些女人就会陪他们排解乡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半妻”的关系,对她们来说男人重要的不是脸而是内心,心胸宽广、有责任感、诚实、忠诚、勇敢、有趣、说话有意思、头脑好才叫有男人样,要是能温柔体贴就更完美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