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窃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无刀子
发国难财就是要把以前属于皇帝的归于自己,秦国的马不少都卖到匈奴去了,至于边疆如何关那些人屁事,他们躲在安稳的内地享受贵族的生活,同一时间还有不少看到百姓穷苦,开粥铺放粮,给衣不蔽体的人施予寒衣的富豪,这些人是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家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和个人修养,克勤克俭,富而不奢,只是在汉初这种人真的太少了,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号召全国富商拿自己的财富之源前线,可是全天下愿意捐款的只有一个人,卜式牧羊起家,靠着分家的一百多头羊去不断积累财富,汉武帝一下诏他就捐出自己的一半的财富,汉武帝很感动,同时又怀疑卜氏别有居心,就问他是否想做官或者有什么冤情要申诉,卜氏说没有,与人无仇无怨,自己也不想做官,他只是为前线出一分力而已。
这一点就是卜氏的不对了,即便不拿钱换来官爵,也要找人给他著书立说、拿着个大锣到处“哐哐哐”得宣传,美名胜于大财,小说家死哪儿去了编故事的机会来了,从前有个姓卜的羊官,他每天勤恳放羊,对它们非常好,后来有一天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以为是走丢了,没过多久又少了一只,他察觉到不对,就藏在草丛里观察,发现原来是狼将自己的羊给叼走了,他急的哇哇大哭,这时一个路过游学的读书人看到了,就问他是怎么回事,羊官就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读书人,读书人就说自己来帮助他。后来狼再来了,看到有只羊特别肥,正打算扑上去咬,结果发现藏在羊皮下的是个人,它“嗷”得一嗓子转头就跑,自然是没跑得掉,原本打算跟着它来打秋风的狼一看它那么惨就全跑了,羊官对读书人千恩万谢,读书人却对羊官说“如果我走了,狼下次再来你怎么办”就在羊官不知所措的时候读书人将狼的皮给拔了,对羊官说“以后每次放羊把狼皮放在狼群看得到的地方,再有我教你射箭,以后狼就不敢来打扰你了。”
一个人品德高尚不代表所有人品德高尚,卜式起的是带头作用,他把标准划下来了,有人觉得用钱换名划算,他就愿意捐钱,条件是可以谈的。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不为名利而为善是伪善,大家都在捐款,总有那么一两个不愿意捐钱的,只是碍于情面不想让别人说自己小气才捐钱,这是人之常情,人都是有自利本性的,这种你不交你就是个坏人的“自愿”不是真正的自愿,当号召人捐钱却只有寥寥无几自愿捐款的时候就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而不是一味谴责,汉武帝刘彻一边修宫殿一边养女人,富商为啥要把钱给他醉卧美人膝汉武帝不管,直接让桑弘羊抢劫商人的钱,霸道的皇帝就是这样,他得不到的东西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得到,王娡怎么教孩子的对女人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的人如何得到大家的信任。
志怪小说内容庞杂,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不过写书的人也必须给自己立下一个底线,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胡编乱造。
盗墓是很爽,打开玄宫墓门,全是金灿灿的宝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为一时贪念留下跟墓主作伴的盗墓贼不少,即便宝贝到手后因为分赃不均引起的内讧而自相残杀也有,勾起人盗墓的邪念,迟早有天自己的祖坟也要被挖,劝人向善肯定让读者觉得无聊,它就像是个年老色衰的贞洁烈女,哪有年轻漂亮的小娼妇吸引人。
秦始皇陵自建成之日起,每逢刮风下雨就会出现阴兵借道,当时给他挖墓的时候因为挖得太深所以用上了矿井常用的通风风路,死人当人不需要呼吸了,活人给他劳作是必须要用的,这些风口用一块石板给封住了,直通墓室,是整个墓防守最薄弱的地方。
来找他报仇的六国亡魂多不胜数,铜一般是驱邪的时候用的,他却用来做棺材,另外收缴天下兵器制造十二个金人,这些金人也是给他防御用的,死了还不得清净,给他守陵的人需要胆量,蒙常山从十六岁起就给嬴政当守卫了,秦始皇驾崩之后带着八百将士看护秦始皇陵,项羽带着十万楚兵挖秦陵的时候凭着八百人怎么可能防得住大军
项羽挖的其实是一个疑冢,里面的金银财宝够他花了,唯独太阿剑不在里面,有不少关中人自称是老秦人,他们祖祖辈辈都守着这片土地,哪怕日子过得再苦也不会为了生活而当逃户离开,蒙氏一族有个君子之约,每二十年换一论,这些人都是昔年八百守陵卫士的后人,有他们在秦国就没有亡。
最纯正的老秦人是养马人的后代,后来关中地区基本上都变成了农田,他们就拿起锄头开始种庄稼了。
铁血大秦,大争之世,攻城略地,风起云涌,后人提起这个就血气上涌恨不得跟秦皇一起吞并天下。
你看那个田舍奴,他居然蹲在田埂上笑,人家祖宗八辈儿说不定就是哪位风云战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匈战争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补给,没得粮食吃了杀战马,给马钉了马掌也没法减少战损,情报战是没有狼烟的战场,要是卫青在单于祭天的时候奇袭龙城,汉匈战争早就结束了。
斩首行动就是要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单于的牙帐是运动的,那么大一个漠北很难寻觅,可是祭天必然出席,磨磨唧唧带着大军在大漠里兜圈子玩,卖剑的商人既然能和匈奴人做生意,他们要是能提供关于匈奴的情报就可以不杀,戴罪立功是允许的,把他的家人扣住,去漠北搜集情报,一份内容详尽的地图比十把剑值钱万倍。
ァ新ヤ81中文網 <首发、域名、请记住
诡辩之术很多人都会,孔融就是个诡辩高手,他对曹操说如果喝酒就会亡国,也有人因为女子而亡国,何不连婚姻也禁止了
曹操被怼得哑口无言,后人们看到曹操以饮酒丧德为理由去禁酒也不理解,如果以东汉连年天灾干旱、蝗虫遍地、江淮无人、粮食有价无市的社会环境去理解,孔融在饭都吃不起的情况下还要喝酒就是确实丧德了。
曹操明白,满朝文武不明白,庭辩的时候是这些吃饱喝足的人来判别是非对错的,孔融以孝廉举荐,他却说出孩子是父母欢愉的附产物,他这种人哪里孝顺了
后来孔融官场失势,整日在家会客饮酒,禁酒令虽然是个极端手段确能改变社会风气,无独有偶,因为蜀国天旱欠收,刘备也下过禁酒令,他比曹操更极端,不只是酿酒者,有酿酒的器具也要判刑,有人就指着街上的一男一女“这两个人想通奸,何不将他们抓起来”刘备就问为什么,那个人就说“这两个人都有作案工具,和欲酿者同。”刘备一笑置之,就把酿酒者放了。
毅力就是忍耐的能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好酒色,但是他却戒掉了,就凭他这份毅力就足够让人钦佩。
汉魂又称韧之魂,或许在一段时间里消失,却绝不会消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北就是干旱,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汉家儿郎却凭着自己的双腿走到了葱岭。
正是这种坚韧的精神让汉人一次次绝处逢生、转危为安,华夏文明历经四千年而不灭。
埃及没有了,巴比伦没有了,印度也差不多没了,杂草虽然平凡,却难以根除,求道即是求真,是要经历千锤百炼之后冶炼出来的好剑。
苏武牧羊北海边,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劝其投降,扬言公羊生子方可放他回国,他历经千辛万苦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后被封为麒麟阁十一功臣,孔融那个贪杯的诡辩之徒怎么能和他齐名。
萧望之,兰陵人,萧何的六世孙,汉元帝帝师,宣帝时因看不惯霍光倨傲所以不得重用,于长安未央宫殿北石渠阁召集群儒讲经。春秋之义,大夫出使国外,如遇有利国家之事可以自行处置,冯奉世出使大宛路过莎车国,当时的莎车王万年为汉王朝所任命,匈奴联合西域北道诸国将之攻杀,歃血为盟背叛西汉,并断绝鄯善国交通,冯奉世和他的副手商议如果不火速攻击莎车国将日益强大,危及刘汉整个西域布局,于是就以使节告知诸位国王,借兵一万五千人进攻莎车,斩杀判王首级,将之传到长安,冯奉世名震西域,当时宣帝就打算将他封侯,结果少府萧望之单独反对。
征发诸国兵马虽然有功,但不可以作为后人的榜样,以后出使的使节争相发动军队邀功求赏于万里之外,在夷狄各族中滋生事端。
第七百五十八章 作室门之变(八十七)
贵族阶级,多养奴隶。庄园中之田地,当然使之耕种,然以地面辽阔,田多至千顷,自家奴隶,不敷应用,不能不利用佃户,耕种田地,收其租税,以供挥霍。庄园之大者,收容客户,多至数百人,一家数口,集居一隅,于是庄园之中,发生客户所居之村落,后世称农村为“庄”,称农家为“庄户”,其义殆起於此。
农家乐,乐你妈,庄稼人头上大大得写了个穷字,金文里穷字是一个洞穴的穴,卑躬屈膝的躬,换成现代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原始人能住在洞里,人活高级了之后住房子,关中人穷得无处容身还住窑洞,齐国人就只能露宿街头,沦为乞丐了。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和齐国富国强兵注重商业发展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数,农耕文明和游猎文明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土地的使用上,小羊咩咩叫,看到有青草就吃,种地的庄稼汉暴怒,那是他才种下的禾苗,庄稼汉就找放羊的理论,放羊的觉得吃你几口草有什么问题,你拉过来我扯过去,大家就打起来了。
吴楚女子采两片桑叶都能引发国战,何况是两个老爷们儿,秦国人和犬戎为邻,他们的生活就跟阴山附近的汉人和匈奴人一样,三天两头得打,羊又不是庄稼,它能跑能跳的,放羊的熊娃睡了个懒觉,一觉醒来看到羊把田舍汉的庄稼给啃了,为了逃避责任不敢声张,赶着羊回家了,后来隔壁的邻居伙同自己的乡党上门报仇,私斗就此产生。
小说家就过去问那个惹祸的放羊娃“小儿,你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吗”
怂娃点了点头。
“说来听听。”
“放羊的时候不该睡觉。”
“那你为啥要放羊呢”
“攒钱,将来娶媳妇,跟那个农民伯伯是一样的。”
“你娶了媳妇要干嘛”
“生娃。”
“那你打算让娃将来干啥”
“放羊。”
这个话题换成齐国人来回答就是这个答案。
问:“为啥要给国君修渐台”
答:“娶媳妇生娃。”
问:“生娃之后将来打算让娃将来干啥”
答:“给自己修房。”
羊和房子都是财产,只是一个是动产一个是不动产,北方匈奴人的羊运输起来虽然比粮食便利,可是制约羊繁殖的条件太多了,流行病、天敌、天灾、水草,匈奴人的羊不多,卫青霍去病杀马不吃羊很多人难以理解,马那么贵,羊才几个钱,为什么要那么浪费,那些羊是作战的战果,如果他劳民伤财在大漠里转一圈才带回来几只羊,老百姓肯定要闹起来,朝廷这是打的什么仗,但是有了战利品之后就觉得好过些了,平民又不知道军人在沙漠里杀马充饥的事,军队里要实行禁口令,不说话大家都有荣誉和好处,哪个倒霉士兵管不住自己的嘴军法处置!
秦国的军功制就是每赐爵一级每人分半套房子加五十亩良田,房子都是一套一套的,怎么分半套呢家里人是干啥吃的种地呀,五十亩地必须有人去侍弄,战国时期的农民对耕种是比较消极的,才播下的种子,大军一过都废了,城市外面还有大片大片的农田,这些地方都是两军交战的战场,耕战就是要鼓励农耕,有多余的粮食让不能从事劳作的壮丁能有饭吃,关中的黄土不是非常肥沃,没法跟齐国一样高产,以前也就是保证略有余粮而已,商鞅变法是让朝廷去插手百姓的耕种,要发动农民最大的力量去耕种,还让百姓去开发荒地,以前那种靠天吃饭的耕种模式就被淘汰了,秦国到处都在修水利,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用来灌溉,还可以形成防御工事,卒子要过河他总不能飞过去,桥梁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一开始朝廷逼着农民去种地的时候大家还是很反对的,他们以前很闲,小羊可以吃农民的庄稼,他们转个身就能成为强盗抢劫牧民的羊羔,实行耕战之法后农民有了多余的粮食,除了交给国家的税收、自己的存粮之外还有多余的粮食,牧民就上门来用牲口跟农民换,不用打仗就有肉吃,生活也就变得更好了,种地还能获得爵位,农民的种地热情就越来越高了。
要种地就需要劳动力,儿子比女儿有力气,所以女人只要生了儿子就能在家嘚瑟,公婆都只能让着她,生了女儿就没那么高兴了,秦献公之前人殉多是用的妇女和奴隶,商鞅变法之后奖励女子织布,秦国虽然抑制商业发展对外还是有商品交换的,东方六国的女人就爱买衣服,同时因为男子经常服兵役、徭役,下层的妇女就担当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纺织、农业、漂业、开小店谁家没个拿手好菜能糊口、经营矿业、女巫、运输、甚至包括宿守,总而言之就不会产生那种成天臭美,高雅得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是小娘子在河边洗衣服呢,西施也要浣纱,哪位美人要是能证明自己比西施漂亮就不用干活了,凡夫俗子天天烧香磕头,把娘子当神仙一样供起来。
单身汉洗衣服永远是臭的,洗衣服给钱天经地义,老婆不收老公的洗衣服钱他就不能计较饭钱,没有什么好处是免费的。
素纱蝉衣薄如蝉翼,那玩意就视觉上看起来动人,远没有盔甲实用,昔日的贵夫人落难后过去爱不释手的珍宝就要换出去,换来家里急需的粮食,那感觉苦吧,苦日子还在后头呢,农家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儒家也认为贤者要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汉朝的皇帝在未央宫里有弄田,那是他们用来练习耕地用的,十常侍之乱期间就成了给皇帝供应稀奇蔬果的“弄田”,皇帝都要亲耕,下面的臣子却留着长指甲以不事生产为荣,女子骄奢,宁可做娼妓也不肯做漂业,身体对她们来说是通向富贵的敲门砖,婚姻是终生制的,她只要嫁给了有钱有势的男人就能攀着他过一辈子,这是女赌徒的博弈论,决策方是女子,抵抗方是男子,扛不住美色诱惑把她娶回家的男人要负责她一生一世,老实人认栽,负责这个日益人老珠黄的女人一辈子的吃喝拉撒,聪明的就赖账,得到了女人的身子后老子就是不娶你,这个时候女赌徒没有获得她想要的收获,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就纠缠着对方不放。愿赌服输,输了又不想承担损失的后果怎么可能呢,和输不起的人玩博弈最后的结果就会很难看,美妙的恋爱过程全变成了她设的套,要么别玩要么就放宽点,赢得起就要输得起,只想赢不想输怎么可能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宅不宁是有损官声的,小妾在老公不在的时候就被正妻欺负,汉初的妾还算本分,知道妾不可代替妻子的规矩,法律也规定了以妾替妻要被严惩,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虽然不至于到宠妾灭妻的地步,但得宠的妾在家里虎啸山岭是免不了的,三妻是指的一个正妻,两个平妻,后来被淘汰,因为纵观整个历史都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三妻的,到了汉朝就分成了正妻、平妻、偏妻、下妻、傍妻、庶妻、小妻、少妻,商人长期在外,很容易在外面找一个女子纳进门,天高皇帝远,商人对外人介绍这个女子的时候就以“平妻”称呼。
平妻也是犯法的,善待自己的妻子是每个君子都该做的,王莽却让自己的妻子穿及膝裙子,在外人眼里他就涉嫌虐妻了。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女人的裙子要长裙曳地,王莽这么做是号召人节俭呢还是真的虐妻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他老婆郁郁而终,贵族是很讲究礼法的,正妻能当诰命,不论妾在家里如何作威作福她都不可能当诰命,除非她养了个很有出息的儿子,母凭子贵称为诰命夫人,在民间的俗语中有宁与穷人补破衣,不与富人做偏妻,当上了诰命夫人就有了品级,就有了自己的生活来源,可以凭着这一身份拿到国家的俸禄,是很多女人梦寐以求的,另外一个比普通的女人好的就是诰命夫人能参加宫中宴会,见到普通人见不到的皇帝皇后,逢年过节必然有诰命夫人,这个时候皇后要穿母仪天下的凤冠霞帔,诰命要穿朝廷给的官服,在这种女人扎堆的场合会逢迎的诰命夫人三言两语就能帮丈夫、儿子稳固地位,帮了自家男人后她在家里地位就稳了,既有高贵的身份又漂亮。偏妻就是有钱人的二房,诸侯无二嫡,意思是即使是天子诸侯也不能同时娶两个嫡妻,女人往往以为是男人在欺压女人,事实往往是女人欺负女人更加杀人不见血,那种仗着年轻漂亮天天想着抢人家老公的女人多了就乱套了,原配为啥老打别偏妻不打老公还不是因为想“蹭蹭”揩油的女人多了,她蹭着蹭着就进了大宅门,然后一步一步往上爬,实现跟卫子夫一样从歌女到皇后的扶摇之路,正妻是坏女人,她不该独占老公,自己跟男人是真爱,他不爱她了就该放手成全他们两个。这种人正妻是无论如何都容不下的,单独给她辟一个住处,对嫡子制来说嫡子以外的孩子都是庶子,偏妻生的也是嫡子一样的继承权,作为妻按理说是不能成户的,偏妻却可以成户,要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名门淑女也要气得飙国骂,她的目的就是拆散一对夫妻将自己扶正,姘居到如此光明磊落也需要相当的勇气,什么礼教、廉耻、法律、道德她都不要了,她就要嫡妻的位置,这就是她的人生目标。
娶一个法盲回家就是这个滋味,法律也要给她们让路,偏妻生的娃叫孽子,既不是嫡子又不是庶子,只能用孽障来称呼娘俩,她就是赖上了,怎么滴官员家里这种以妾替妻的情形几乎没有,商人家里这种情况就有,法律挡着她往上冲的路,她就特别讨厌法律,这也是一种自利本性,要是男人跟小妾说扶正她是犯法的,小妾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哭着说“你是不是不爱我!”女人的眼泪是对付男人的最佳武器,看到女人哭就心软的怂人还少么,要不然为啥那么多人看中书香门第。
青竹蛇儿口,黄蜂尾后针,两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死于各种意外的嫡长子多不胜数,哥们娶妻为了啥,就是为了嫡长子啊,嫡长子没了,庶子不把孽子看在眼里,为了争家产开始大混战,一般而言都是以分家结束,你他妈辛辛苦苦成了一个家结果被女人败家子分了,着不着急上不上火想不想拍着桌子大骂一般而言富不过三代,诗书传家好一点,耕读传家再好一点,十代以上都是道德传家的,萧何那么虚伪的人都能养出萧望之这样的大儒,玩宫斗、宅斗最基本的规矩就是妾不能成妻,戚夫人一个跳舞的她哪里懂得这个,刘邦也是个法盲,女人不懂法她就以情谊来求啊、闹啊,一哭二闹不行就上吊,出了人命案总有人来管了,无助的人才会用祈求悲悯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会治家的女人直接把汉律“乓”的一声放在小妾的面前,重点勾出以妾替妻会遭到什么处罚,老公和犯事的小妾一起流放到荒芜人烟的地方去实边,她告发了她们不会被连坐,甚至还会因为守法倡廉得个的诰命当当,有稳定财产收入儿子也生了,她还怕个鸟,婚姻幸福需要懂法的智慧女人,秦朝的法律能砍死老公,汉朝不能砍,这就是男权的法律,那套三从四德的观念是束缚女人用的,奸夫都不能砍死了对女人一点都不公平,她咆哮如雷是正常现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