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官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幸运的苏拉

    可硝石和硫磺一混合在一起用火点燃的话,就像阴阳男女交汇般,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也就是爆燃,如今宅男喜欢说“x爆了”,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这点很早炼丹师们就知道,毕竟被炸了不晓得多少次。

    于是为了炼丹的安全着想,前代的炼师们摸索出一套“伏火法”来。

    其实伏火的意思有很多种,还有消除药丸毒性,压住药丸品性的意思,但最直观的其实就是控制住硫磺和硝石的易爆性,不让炉鼎炸膛喽。

    而吴彩鸾采取的便是《诸家神品丹法》里的伏火法:把行囊里阴药和阳药摆出来,然后混在一起,用杵在钵里捣成细末,接着倾倒入陶罐里,在地上掘出个坑,四面用土填实,接着找出一个锅来,把阴阳药物粉末搁在锅中,再把锅安在坑里,用铁钳蹑起烧燃的皂角子,

    夹到锅口,使阴阳药物燃烧起来,同时皂角子也能起到“存性”作用,即不让硫磺和硝石爆燃。等到烧完三个皂角子后,再将三斤的熟炭摆在锅口上,让其“簇服”,即缓缓煅烧的意思,等到炭消了三分之一,便可扒开土坑,取出锅来,得到烧好的丹药。

    可如是进行三两次后,吴彩鸾总觉得不行,这火是能伏住不假,但燃烧起来却很不充分,哪怕是扔皂角子,扔熟炭助燃,最后扒拉出来的丹药都觉得只有七八分到位,远达不到精纯的十分程度。




19.萧静之助茶
    于是田庄失火后一日,吴彩鸾就被安置在官舍中堂侧的一处房间里,由芝蕙带人洒扫干净,铺设雅洁的熏炉、屏风、床榻、月牙凳、书案,还增设了书架、笔墨,彩鸾炼师就呆在这里,糕点、煎茶、菜蔬果子一日四次不绝侍奉着,开始撰写所谓的《太上三清真丹密法》。

    高岳还时不时来探望她,一来是为了督察,防备她偷懒;二来也是不断询问她采集阴阳丹药的所在。

    “阿师,硝石你是自哪里得来的”

    “兴元府山中就有,百姓看到山原、水阴和圈舍有灰色泛霜色的土,就收集起来,用水桶淋浴,然后卖给我们。”

    “有无大面积的硝石矿”

    “有的,我们这群人炼丹,若是需求量大的话,会让商贾自几个地方捎带。”

    “哪几个地方”

    “蜀地折连山有,凤州、洋州有,山南东道的均州、白于山的夏绥银数州也有,当然还要以陇右的秦州、宕州的这种‘咸土’所产硝石最为丰富,其中又以武都和二当两地的硝石最著名。”

    高岳点点头,天朝古代的硝石产量其实是根本不用担心的,随即他又问吴彩鸾,那“石流黄”呢

    石流黄,就是硫磺。

    吴彩鸾告诉高岳,炼丹师最喜欢的,是来自西域高昌且弥山,称为“纯硫”。

    这种纯硫,其实就是火山周围的天然硫,但河陇如今被西蕃攻陷,炼丹师也好,我唐的作坊也好,根本不可能万里迢迢到高昌那里去搞硫磺的。

    不过这也不成问题,天然硫虽然暂且无法得到,但天朝大地上广泛蕴藏着许多“卵石”,这种卵石也叫涅石,其实大多藏在煤层当中,内有黄绿色的晶体,质地酥脆,其实就是现在所言的黄铁矿,工匠或炼丹师只要砌好炉子,垒上煤炭,烧炼这种石块,可以得到种叫“皂矾”的东西,广泛用于织物的染色(也可以用来做药),而烧出皂矾的同时,在炉子顶部的金黄色气体冷凝下来,被人们称作“矾石液”的,其实就是硫磺。

    这点吴彩鸾了解,现在高岳也明白,不过他俩不知道的是,用卵石烧皂矾,同时人工产生硫磺的方程式,实则即是:

    fes2+2o2=feso4+s(哈哈,苏拉我是抄来的)

    “那也就是说,硝石在这一带随处都是,而硫磺则是和卵石相辅相成,卵石都在煤层当中......那么也就意味着,可以大量开采煤炭了吗”继棉布和“丹药”军用后,又一个大胆的革新念头在高岳脑海里浮出。

    果然技术,是一个环节催生一个环节的。

    正在高岳和彩鸾炼师谈话时,军府的随从和牙兵至门外,报告说:

    终南山道士萧乂投名刺,请求谒见大尹。

    “哎,静之兄,何须如此见外呢!”高岳亲自走出门外,引着笑眯眯的萧乂,入了官舍中堂。

    随即高岳迫不及待,也没有什么弯弯绕,就对萧乂和盘托出种棉的计划。

    这时,高岳将织好的一段棉布,送到萧乂的手中。

    萧乂摸了摸,而后立刻捻着胡须,两眼发亮。

    “好好,静之兄的眼神变得犀利起来,这表明确实有很大的商机!”高岳心想。

    果然萧乂就问高岳,有关于草棉的织造四宝具的详细,接着他笑起来说:“若是卖丝绸、细麻布,虽则价钱昂贵,利润乍看起来颇高,然则用户终究有限,成本也是不低;而此棉布者,如真的像逸崧所言,必然成为



20.合营并省兵
    听到这话,高岳急忙跪膝半起身躯,和萧乂的脑袋凑在一起:

    “这道甲乙判,关乎天下不假,但还没到生死攸关的地步。”

    “逸崧如今节镇一方,握万千兵马大权,自然不用生死攸关。”萧乂自然也是个精明货色,顿时明白高岳的意思。

    “但恰逢其会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我和静之兄以后的所得。”高岳不动声色。

    “逸崧只管规划这湖海天下,区区货殖,愚兄一手经办,无需费心。”萧乂拱手说到。

    接着两人又相视大笑。

    “浸强白草军!”高岳振臂喊到。

    “浸强兴元府!”萧乂立刻应和。

    夏五月,兴元府各县都在艳阳高照下,冬麦的收割时节到了,趁着如此的好天气,兴元尹高岳火速下了文牒,用竹纸墨印,由各县的游奕骑着快马,于各乡各村头立起木扎,张贴其上,告诫农夫千万不要耽误割麦的日子,若是割得迟了,雨水到来,麦谷不及收仓而被淋烂,那一年的辛劳就得化为“酸苦”了。

    于是乎,先是山河堰、赤崖关的军屯兵卒们带头,接着全府的百姓也都动员起来,人们在田间提着镰刀、麦绰,兄弟姊妹,翁婿妯娌都并肩列队而行,满布北堰南岗间,背着灼热的阳光,迎着麦浪的清风香味,把一片片高田里的“黄云麦海”,逐个刈割干净,堆积在各自屯门或家门外,孩子和寡妇们也能跟在运麦的竹筐或犊车后,拾取零碎掉落的麦粒,回去弄顿香喷喷的炊饼吃。

    军屯里的士卒,都争着挑麦子,互相比较着谁的力气更大。

    最后胜出的自然是蔡逢元,这位超过所有的军将到士卒,是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败得最不甘心的,当然是始终在和蔡逢元较劲的郭再贞,他在众人围观喝彩里,用扁担挑着麦捆,前后各五斗重,合起来恰好一石重(唐朝一石为现在的53千克,100斤上下),不换肩膀,一口气走了五里,到了赤崖仓——但蔡逢元,却能挑一石三斗!

    郭再贞惜败。

    回去后,宇文碎金见丈夫肩膀和脖子都肿变形,心疼的要命,去到高岳宅第里向云韶、云和姊妹讨了草药来敷。

    其后郭再贞虽然痊愈,但脖子却有点后遗症,歪了半分。

    兴元府的麦子收割入仓后,果然如高岳所担心的,北面自褒斜道和骆谷道那里,飘来乌云,下了几场急雨,但兴元的麦子没有半分损失,百姓和军卒们都感叹说,大尹果然料事如神,不愧是昭德皇后托梦的人物。

    雨后,白水漠漠的各堰塘下,水硙转动不休,护国寺的各道场收取碾课钱,给军民的麦子提供碾磨。寺庙的“碾课钱”比兴元富户家的便宜不少,最后闹得富户们也只能降价,来让水硙赚钱。

    又过了段时间,军民们合力,将种麦的高田给扒平,布设水车,掘出纵横的田垄沟渠,引入各处河川水灌溉,抢种起晚稻来。

    一切安当后,一来麦子丰稔,二来高岳主持兴元府,让刘德室制定了公平均衡的输租法、和籴法,三来明玄和尚的护国寺,也给孤儿寡母实在没有自救能力的贫户提供救济:所以兴元府乃至下辖各州,都是番欣欣景象,百姓军卒各个饱腹,酿酒割肉,水车龙骨挂在壁上,成群结队踏歌舞、筹社戏、醉太平。

    仲夏时节,赤崖关遍地的麦秆堆中,一阵激越的大鼓声中,兴元府军民“射粽”大戏开始。

    先前端午时分,府城下的汉川已举办了“竞渡”



1.卫公结队法
    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但以恩情生隙罅,何人不解作江充。

    闇生魑魅蠹生虫,何异谗生疑阻中。

    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

    ————————————白居易《思子台有感》,很明显白居易认为巫蛊之祸,主要责任在于听信谗言的汉武帝。

    +++++++++++++++++++++++++++++++++++++++++++++++++

    “这新的营伍法,便叫卫公结队法!”

    其实说是革新,勿宁说是复古。

    高岳复的,正是唐朝开国初年李卫公李靖的营伍法,他称之为“卫公结队法”。

    为什么军制会有复古这种说法因高岳在研读前代的兵书,及李靖和唐太宗的问对后,觉得自商周时代起,直到唐朝时期,乃至就他所了解的宋明等后来的朝代,甚至近代的湘军等,虽然武器不断在革新变化,可军伍法则相对却是恒定的。

    古今的名将粗分起来不过两种,一种是天生性的,没办法这样的人就是为战争为生的,他所指挥的战争往往是艺术;也有种,则是缜密性的,他擅长的就是不断汲取、改进,这类人指挥的战争往往是科学。

    高岳毫无疑问属于后者,穿越前他出身文科,并未受过军事科班训练,穿越后他也是科举进士起家,属文臣集团。

    但文臣也有文臣的好处,那就是更善于学习和总结。

    兵书当中高岳很推崇诸葛武侯的模式,和对方所创制的“八阵图”。

    八阵图,并不是小说家言里那个神秘兮兮的“阵”,它其实是诸葛亮一套苦心积累摸索出来的军制——诸葛亮把旧的左右前后中的“五军模式“,革新为八中阵一余奇的“九军模式”,按照李靖的说法,诸葛亮八阵的原理可以上溯到黄帝时代的“丘井之法”。

    所谓的“丘井之法”即是通常所说的井田制,它最早创设出来,不单单是一种田制,也是种军制。“井”这个字,恰好把土地割分为九块,而这九块土地对于军队而言便是“立阵”之所,其中前、后、左、右、中叫“阵地”,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角为“闲地”。最初的布阵之数覆盖了五处阵地,这即是五军模式,而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军事家,会用阵队将闲地占满,这便变化为“八军”(八阵)——而主帅则掌握余下的一军居中,此军名为“余奇”,这余奇即是后世通常所说的预备队,所以诸葛亮的八阵,其实加一起是九军。

    诸葛亮以八阵图训练蜀汉军队,教以正、奇之法,变化无穷(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八阵图,就是打仗把队伍列成八卦形状,其实这是误解,八阵涵盖行军、守御、进攻等各种作战形态)很快就将蜀军教习为“节制之兵”。何谓节制之兵,按李靖所言,平庸的将领统率节制之兵,也能取得胜利,纵使失利也不会大败;而优秀的将领统率无制之兵,也会回天乏术,并且一旦失利就是惨败的结局。

    后来李靖把诸葛亮的八阵图,改造为自己的“六花阵”,其实说白了就是诸葛亮严格按照“井”字形,把四正(阵地)和四角(闲地)全占满,而李靖则是让六个方阵同时占正、角之地,然后每个方阵取一部形成“余奇”归中央的主帅掌控,其中方阵李靖称其为“正”,而余奇李靖称其为“圆”,总体呈内圆外方,宛若花瓣,所以叫做“六花阵”,李靖曾把三万唐兵分为六大阵,每大阵五千人,每五千人又分为左右厢共六个小阵,六个大阵分别操练驻营、方、圆、曲、直、锐六种阵形,须臾便练为精锐之师。

    现在高岳所期望的,正是要把白草军教习为诸葛亮、李靖所认同的“节制之兵”。

    &nbs



2.射士更番戍
    炎炎日下,高岳将新的营伍编制给军队里的说清楚后,就提到了将兵和射士的待遇问题。

    所谓将兵,依旧是吃军饷的,但不用屯田,专力脱产操练。

    而射士的变动就比较大,高岳的安排是,对于射士就是要授田,度支司和军府提供种子、耕牛、农具的帮助,平日耕作,农闲时习长矟、弓弩,营田的收获,只需一成充作斛斗米上供京师(其余的斛斗米,如今光是兴元的普通农户的上缴便以足够),其余九成全都归自身,没错——高岳昔日在百里城的分成制,现在又有革新。

    如九成收获射士全家消费不了,高岳还规定,按照当初陆贽所规化的和籴法,由军府以高于本地市价五分一的价格,收购籴入军仓当中储备。

    不过既然射士屯田只需“十税一”,相对应的代价是什么呢

    那便是高岳撤销了给他们的口粮、衣赐、药蔬、酱菜待遇,没错这一切统统都没有了。

    也即是说,现在兴元府每年财政的“军资钱”部分,上报给朝廷的说法,依旧是我兴元要负责两万士兵的吃喝拉撒,但其实只要直接负责七千名将兵即可。

    空余下来的一万一千名射士,他们口中吃的,身上穿的等等,高岳说我把田给你,农具、耕牛也借贷给你,你自己完全可以解决。

    昔日当兴元白草军宣布兵额扩充到两万后,高岳曾对皇帝哭穷过:“陛下兴元府原本兵额不过一万五千,每年俸禄、口粮、衣赐、酱菜、修造军器、购买战马就得三十二万贯,如今扩充至两万,军资瞬间膨胀到四十万贯了。”

    皇帝便说,“高三,今年减免防秋兵,可让度支司剩下六十万贯钱来,朕拨十万贯给兴元府就是。”

    “臣不胜惶恐感恩!”

    “行了行了,要让朕知道你挂空籍的话,严惩不贷。”皇帝表示,朝廷的财政转移支付也是要尊严和原则的。

    现在一万多射士不用负担军资,也就等于高岳每年在兴元足足四十二万贯的军资钱,立刻有二十万贯节余下来。

    当然这二十万贯,高岳是不会贪渎掉的。

    他会同韦平、刘德室做了个财政上的规划,四十二万贯钱的军资不变,池子还是这么大,但三十万贯划为“将兵费”,十二万贯划为“射士费”。

    三十万贯的将兵费,七千名实额的将兵,也即是说,每名将兵身上分摊了四十贯还有余。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高岳以前在泾原行营还当着小小的孔目时,曾做过计算,西北的边军一人一年消耗十二石粟米,七匹绢布,再加上军马草料所需,合计每年需六百万贯钱,边军人数十四万,故而每兵身上也需分摊四十余贯。

    那么乍一看,革新后的兴元将兵待遇,和代宗皇帝年间的边军士兵待遇不是差不多嘛

    其实不然,代宗的大历末年,为什么每年要在西北边地投入六百万贯的钱财一是
1...144145146147148...2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