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官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幸运的苏拉
高岳便说,“我想在吏部应平判入等,可其和博学鸿词、书判拔萃不同,须和所有选人一同应考,打点在所难免,所以......”说完后,高岳自己都紧张地闭上眼睛——崔云韶会不会接下来换上鄙夷的眼神,望着自己
“平判入等是三郎的登科大事,有什么支支吾吾的!”云韶语气很豪爽,“三郎但说,打点的钱财需要几何”
高岳便一五一十地报出来,“打点吏部南曹的堂吏,需要三十贯。”
“唔......”墙头上的云韶支起下颔。
&n
10.星星赴席拜
次日清晨高岳告辞中丞宅,厢房那边的花苑当中,云韶偷偷睇目来送,抬起昨日被三郎握过捏过的小手,不由得低下粉嫩的脖子,红晕飞上脸颊。
“阿姊啊,霂娘我知晓这高三好在什么地方了”不知何时起,云和鬼灵精怪地出现在她身后,得意地说道。
但还没等云和说完,云韶便回身,坦率地抢先说:“三郎啊,已是进士出身,就差吏部选,如果平选登科。哇,那便是真的完美了!”
云和也很高兴地看着姊姊,帮腔说,“高三及第是好,登科能释褐为校书、正字便更好......”
得到云韶承诺的高岳内心轻快,望着五架房的方向走去,谁想在升道坊的坊门口,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在喊他的名字,这声音还非常熟悉。
回头一看,果然是郭小凤,满脸趾高气扬的模样,发髻上叠着个短幞头,一身武弁打扮,腰后挎着横刀。
高岳啧啧下,便对郭小凤淡淡行礼,说你果然在郭汾阳那里谋到了亲军虞侯的职务了呀!
“哎高状头,虽然小凤和你比较熟,可我身为汾阳王帐下虞侯,有公干在身才来传你,所以客套就免了——快随我来,亲仁坊那里有事寻你。”郭小凤还是那副浑人模样。
可他的话却让高岳心中一凛,谁都知道半个亲仁坊都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宅第所在,而郭小凤现在又是其帐下虞侯,这几乎摆明是郭汾阳要找我可怕,莫不是先前自己谋划拆水硙的事暴露了
不过自己现在好歹是进士身份,谅郭子仪也不敢明着对自己如何,究竟何事,去看看便知。
冷静下来的高岳,便泰然地跟在郭小凤的身后,又向亲仁坊而去。
但走到才知道,找他的并不是汾阳王,而是汾阳王的女婿韩王傅吴仲孺。
郭的八子七婿宅院都环绕着自己的郡王府,形成个聚居的局面,吴仲孺当然也不例外,走入他家的乌头门里,这位走出来热情相迎,握住了高岳的双手,并且叫高岳不要多礼,搞得两个人很熟的样子,接下来就说寒舍备下知己宴,今晚逸崧你便不要回去了。
“怪了,怎么吴仲孺也要求我的知己.....”高岳沉吟道,可为今不好当面拒绝,还是走一步算一步。
到了吴仲孺家的宅院,这气派和崔宽家也不相上下,光是西墙的厕所和马厩就连绵三百尺,内养骏马不下二三十匹,而东墙临街处更是起一座高耸的绣楼,屋檐如翚斯飞,绣楼和中堂间用花卉和名树环绕出个偌大的毬场,一些艳冶的侍妾和婢女正在那里笑着互相踢球。
想来这汾阳王的八子七婿宅第,都一样的富丽堂皇。唉,国家靠刘晏、韩滉分置东西,千方百计收敛财赋,却转瞬间又被皇帝不断赐给这些显贵勋臣,这情况当真是有些无解——高岳刚穿越来,见到马璘的富丽堂皇宅院和成群的小妾时,一度还觉得羡慕,但当他深入了解到这个国家而今面临的困局后,认知也悄然发生改变。
“逸崧,请借一步说话。”这时吴仲孺满脸堆笑,牵住了高岳的衣袖。
高岳看看这位,心知此人绝不是什么善类,坑害刘长卿的就是他,现在这人能居住在这宅子里,一半是靠他岳父,一半怕是靠他自己贪渎得来的,简直就是个蠹虫。
两人立在毬场边的松树下,恰好对着那绣楼临下的朱牖,吴仲孺开始东拉西扯番起来:此刻高岳还没注意,楼上朱牖被打开,一名少女悄悄探出脑袋来
11.浑水不可涉
拜完后,吴夫人也即是郭子仪的女儿,便扶着星星的肩膀问,最喜欢看高郎君的什么文章
星星看看高岳,又遮袖于口,嘴角带笑,细声说最钟意的还是《孤女艾简传》,当然《葫芦记》也很好,葫芦小金刚们都赶着去救爷爷,里面的孝道特别让她动容。
“我家这小儿(唐人也喜称女儿为儿)最重的就是孝道,还有从夫之道,另外女红、羹汤、洒扫更是样样精通。”吴仲孺紧跟着自卖自夸。
黎幹和王公素都齐声应和,感慨说“星星也到了摽梅之候了,不知哪家门户能得到令贤嫒,当真会熠熠生辉啊!”
“喂喂喂,你们仨别以为我看不出你们在说群口相声啊!”高岳在心中默默说到,接着装聋卖傻,对诸人说:“晚生最得意的,还是那篇‘东瀛贞子作祟录’。”
本来他说这话是想吓唬吓唬这吴星星,那个贞子可是能从家宅井中爬出,骇人得很,比太岁还恐怖——让她知难而退,谁想这星星不愧是将门之后,又笑起来,说其实我也特别喜欢高郎君这文,先前怕郎君哂笑我只喜欢搜集这些玄怪灵异的东西,故而没敢说。
高岳:“......”
“好!这高三郎和星星可真的算是文章知己,吴傅的这场知己宴还真的没办错。”那边黎幹一拍大腿。
“好,好你妹妹啊!”高岳在心中骂道,没想到就这样着了套路,原来吴仲孺喊他来赴宴,是要招女婿的。
果然旁边那群王府的年轻属官,个个和看仇人似的望着自己。
同时王公素立刻接过话茬,用半阴不阳的语调:“我在十王宅里都听说喽,星星在闺阁里,自去年秋开始,就最爱吟诵高三郎的文章,听说高三郎拨得状头后,更是渴望见上一面。怎么样星星,这高三郎周身上下,没让你失望吧”
那吴星星低头继续笑着,也不说话,但谁都看出来是默认“高三的颜值没让我失望”。
这时四周的声乐人,立刻鼓啊笛啊尺八啊琵琶啊一起猛烈奏起来,来烘托这个宴会的喜悦气氛,差点把高岳的心脏吓破。
“嗯,我家这儿呢,自开始对镜梳妆起,我就立下了嫁妆格,三千贯整,总不能给她外翁(外公)丢人啊!”吴仲孺豪气地举起三根手指,整个席间一片羡慕哗然。
吴仲孺这话里有话,明显是说“小子,你娶了星星就等于傍上汾阳王的门第了。”
黎幹便有意大声问吴:“这高郎君应该还在准备吏部关试吧”
“是。”高岳亲口回答。
“好办,哪日由韩王府出面对圣主说声,不走选司,直接让王府出面,高郎君去担当集贤院正字好了。”
集贤院正字虽然只是九品,但却是士子起家最厉害的美职,和秘书省校书郎不分上下,多少及第进士求之而不得的!
“好!”在座的人无不竖起拇指。
满是喧嚣里,高岳的头脑却很清醒,他本人对吴星星却无恶感,但这群人开口闭口都是“韩王府、韩王府”,如果自己一时发热,为了讨便宜应承下来,不但大大对不起对自己慨然解囊表明心迹的崔云韶,更是让自己过早地卷入到朝廷党争里去。
因为据我所知,那皇帝李豫对薨去的贞懿皇后是一往情深的,以致皇后死了几年都不下葬,还停椁在内殿当中,韩王便是这贞懿皇后独孤氏的儿子,最得李豫宠爱;可我明白,未来皇位可还是太子
12.郭汾阳拒婚
终于等到高岳了。
郭汾阳最初见到高岳,还眨巴眨巴眼睛,指着自己,对着迎宾的谒者说了句“这是我哪房的孙儿啊倒是个好白面郎。”
靠近汾阳王的谒者低下身躯,对汾阳王说了句,“这是今年春闱状头高郎君高岳。”
高岳急忙行礼,他甚至不清楚这榻上的老人是醒着还是已睡着。
一会儿,郭汾阳扬起浓浓的白眉,看了下高岳,说实在的高岳见到的,只是个疲惫而高龄的老人,根本不像是他印象里那位力挽狂澜中兴唐朝的绝代名将。
“那是新郎君喽,哈哈,抱歉老朽的孙儿辈太多,年纪大了都记不住,每次都靠儿子女婿们指点,不知到子仪这里有何见教呢”
高岳心想,可不能说我是来咨询和你外孙女儿的婚事的,你马上来一句“知道了,你去办星星吧”,那我可就完了。
于是高岳直接轻声对汾阳王自我介绍,“晚生高岳,郡望渤海,与昔日汾阳王幕府掌书记高公楚(高郢)为亲戚。”
一听到高郢的名字,郭子仪果然抖擞下,他盯住面前的高岳,叹口气说到:“原来是和公楚同为渤海高啊,之前那事是老朽做的不对,老朽明知公楚说的是金玉良言,却还是因一时之怒杀了那判官,还上奏朝廷贬黜了公楚。现在闹得圣主担忧,麾下也人心惶惶,不少俊杰陆续离老朽而去,当真是后悔莫及。”
高岳心想这话果然有效,就趁机继续说下去,“其实公楚远在谪居之地,也很挂念汾阳王。”
郭子仪立刻动了感情,“马上进奏陛下,将公楚移回京城来。”
接着郭子仪想起以前高郢是如何把各种幕府上下文书处理得井井有条的,而自从他不听高郢谏言,以擅兴罪名枉杀了那判官后,果然如高郢所预料:皇帝明显对他有所猜忌恐惧,先前西蕃入侵,不让他去,派的却是朱泚和李怀光去,而他之前又得到朔方留务判官杜黄裳的急报:说他最亲任的都虞侯李怀光取胜后,举止蠢动,似有不轨之图。
“威名赫赫的朔方军,马上便要风流云散了啊......”这位老人想到最后,哑着嗓子,以苍老的声调吐出了这话来。
“风流云散对汾阳王来说,未必不是好事。”高岳语出惊人。
但郭子仪却很清楚地听出他的言外之意,便挥挥手,让左右退去,并设上了屏风遮挡。
一切妥当后,郭子仪望望周围,对高岳说,“高郎君啊,老朽没猜错的话。我的哪个儿子或哪个女婿,是要招你为婿吧”
“实不相瞒,是韩王傅吴仲孺希望招晚生为婿。”
郭子仪瘪着嘴点点头,“那你的看法呢”
高岳暗自侥幸,还好这位老人家没直接说照办,便心想在汾阳王面前不用说什么弯弯绕,便坦然说:“晚生其实已和崔仆射家小娘子心悦相许过了,君子不可不忠于人事,但又不敢对韩王傅直言,便希望汾阳王能......”
郭子仪哈哈笑起来说我知道我知道,其实星星蛮好的,郎君和她倒是可惜了,不过郎君不忘崔家小娘子誓约在先,这么做是对的。然后他扬起手指压低声音,“今日在仲孺家赴宴的,是不是有黎京尹”
“是,是的。”
“十王宅有无人前来”
“有。”
“其他的
13.守选暨冬集
床榻上,星星坐在那哭得梨花带雨,没能嫁给自己的偶像让她痛不欲生,吴夫人在一旁不断安慰,“你外翁不答应,全唐的天下怕是就没人敢主持这门婚事了,算了吧......以后对高郎君的这份情意就埋在心中,这些木刻和文轴以后待你结婚后,都不能带了,否则多让夫君猜忌啊。”
“不能嫁给高郎君又不能违逆外翁,女儿干脆烧了这些木刻,绝了所有念想,出家去尼寺,为父母祈福好了,呜呜呜......”星星边哭边说。
自此长安城又多了个伤心人。
岳丈看不中高岳(出乎吴仲孺夫妻的意料),吴仲孺也没办法说什么,只能表示遗憾,将高岳送出宅第,谋划去物色其他新郎君了。
接下来日子,高岳几乎不去参加进士期集,韬奋棚的几位也是如此,他们继续留在五架房里兢兢业业地拟写判文备考关试,郑絪见高岳不来,也对期集意兴阑珊,报了吏部博学鸿词后同样深居简出,研磨文章。
终于三月初二,吏部选正式开始了。
吏部南曹院子就挨在礼部南院的旁边,春闱时的考试场所在礼部南院,这时轮到吏部南曹了。
朝廷对博学鸿词和书判拔萃两科都很重视,分别派吏部尚书刘晏和中书舍人崔佑甫去当主试官,而这南曹平判入等便由司封郎中令狐峘和太常少卿董晋来了。
唐朝建立了空前的中央集权统治,朝廷将官吏任免升降的人事权牢牢地把持在手中,可这样的话,唐政府也始终面对个很棘手很困难的痼疾:
位少,官多。
于是便发明了和“守选”、“冬集铨选”、“循资格长名榜”这些办法,来缓解症状。
所谓的守选,指的就是你当官任期满了便要罢秩,意思就是回家呆着等(守)铨选(选),并且还规定了数目不等的守选年限,满了年限才可以去参加铨选,这样便能缓解冗官的问题(起码统治者是这样认为的),比如畿县县令守选期是三年,而紧、上县的县令则要五年,如果你不想守选这三五年又该怎么办也简单,有几种途径,比如可报名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词科、书判拔萃科和平判入等科(还有其他的一些科目,略下不述),这三和关试不同,关试可以说只是过个场,不如这三科有决定性作用,考中即为“登科”;其他的,还可以参加天子亲自主持的制科,不过制科不常设,有很大的临时性;最后还有条路,便是中晚唐时很兴盛的“入幕府”,只要能博得节度使的赏识,便可直接向朝廷奏授你“检校官”,以上这几种途径都是可行的,如你书判拔萃中了,便可不用再守选,直接继续做官,所以白居易在诗里得意洋洋地称自己这辈子自踏入仕途开始,“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载”,比那些人生大半都在守选的强何止十倍,就因为他是个考试天才!(我们就别再同情白居易了吧,人家这辈子过得比九成九的人都要滋润,但从另外面来看,大部分唐朝官员真的是半生都在考核考试里渡过)
那么,新及第的进士是否要守选呢答案是当然,年限为三年。很多唐朝人考中进士后,都喜气洋洋地在片明媚的
14.平选二判文
这就是高岳的如意算盘,可薛瑶英说:“逸崧你的身和言勉强够及格水平,关键弱项还是书和判。”
得把后二项克服才可以,这也是他要花钱打点吏部、中书省的原因所在。
南曹外的树荫下,高岳昂然跟着其他选人而入。
其实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吏部南曹,第一次是来参加象征性的进士关试的。
那日令狐峘来主持考试,却气愤地发现偌大的南曹院中,只有韬奋棚的六位及第进士来关试,其他新进士全都“正身无寻”:有的跑出去游山玩水,有的则泡在平康坊里嫖宿,就连郑絪都懒得来参加,呆在邸舍里温课,专心准备博学鸿词。
原来关试向来被进士们所不屑:我要进士出身便去参加礼部试,想要不守选便去参加吏部科目选,这象征性的关试,夹在中间不尴不尬的,反正参加不参加最后吏部都会授给“春关状”——这春关状前半部分春闱后由礼部填写,后半部分关试后由吏部填写,大致内容和家状差不多,差不多等同于“进士文凭”。拿到春关状后,进士再参加个关宴(杏园宴)便要载誉归乡了,正如《送邵锡及第归湖州》所言:“春关鸟罢啼,归庆浙烟西。”
呵呵,既然这春关状怎么都能拿到手,所以大部分进士连过场形式都懒得走,就算去参加,大多也是敷衍番,不是交白卷就是胡乱抄两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