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官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幸运的苏拉

    “大毕家,大毕家!”许多郑絪的蜜们都此起彼伏地喊道。

    然后下面的是跟在郑絪犊车后的黄顺,他没有坐车,却骑着马,边走边高呼“都亭驿,长行马,帮您稳健走上登科路!”另外名顾秀也骑着马,“灞桥驿,大青骡,骑它明年不用折柳别长安。”

    原来都亭驿和灞桥驿也都各自掏出十贯钱来,要给他们租赁出去的骡马涨涨名气。

    接下来,从安邑坊一路到升道坊南,不但各位进士倾情“代言”各种商品——水果、花卉、皮革箱箧、药物、骡马、木炭、乐器,进士团还举着形形色色的旗幌,上面都写着有商贾行的名号,一个幌子三贯钱,犊车上贴着许多彩纸,也写着小商行的名号,一张纸五百文,就这样浩浩荡荡地抵达了曲江边。

    路过龙华尼寺时,高岳抬头,望着钟楼窗牖后,对着自己不断挥手的云韶小娘子,笑着行礼。

    “这高三莫不是个怪物”云和在一旁咋舌到。

    而后进士们和下第的国子监生徒们一起在北山就坐,而不去杏园,周围继续拉起小海池布行所提供的帷帐屏风,高声阔谈诗词歌赋,互相勉励,民众百姓们也如去年那般,在四周席地就坐,喝宜春酒、蜡面茶、梨汤,吃着进士团提供的各色糕点,欢声笑语。

    “今年高三鼓果然也没让朕失望。”李豫点点头说到,“别出心裁。”然后他对太子、睦王和韩王问到,“高岳的行卷文章,你们看过没”

    李适心思一动,便回答说“正在收集高岳的槐北录。”

    睦王则较为老实,向父亲坦承说还未看过。

    那边韩王则笑起来,直接对父亲说“陛下,臣已从王傅吴仲孺那里,得到了高岳所有的行卷文章,还有策论赋文,正在竟日琢磨。”

    其实那些都是吴星星平日里下心思收集的,吴仲孺知道现在圣主眷顾高岳,便找人全部誊录好了送给韩王,没想到今日果然派上用场。

    太子李适心中隐隐叫苦。

    皇帝果然赞许韩王,便说有何心得。

    韩王伶俐地回答说,“行卷传奇毕竟是小品,臣更喜欢高三鼓的策问之文......”随后吧啦吧啦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让皇帝不断点头,眉目间带着愉悦。

    突然,代宗皇帝让中书舍人崔佑甫和御史中丞窦参上前,便问了这么一句话,“昔日公主多下嫁戚里勋将,嫁给大臣文士的很少啊,朕越看这些进士风流文采越欢喜,若有一二公主、郡主或县主嫁与,岂不是大好”

    “请问陛下何出此言”窦参有些惊愕。

    倒是崔佑甫听出门道,皇帝为什么要




8.公楚下婚书
    崔佑甫的话刚说完,皇帝李豫便点点头,意思这事也不用焦急,我李家为天子几二百年,选个进士为婿还不是轻松,只要哪位应承,即刻按皇室门荫待遇,直升殿中少监或秘书少监(从四品)。

    而绳床边的太子李适则若有所思。

    “大家回驾。”宦寺的声音响起,这时李豫刚刚站起来,突然踉跄了下,一阵眩晕和痛楚袭来,他扶着额头,几乎要跌倒,众人慌作一团,太子、睦王、韩王及众官军将都围上来搀扶。

    “无事,无事。”李豫摆摆手,努力挤出笑容对诸位说。

    曲江会结束后第三天,高岳便拜谒了崔中丞宅第,直接在正堂上对崔宽夫妇下拜,而后捧着正式的“婚书”,奉在满脸欣喜的崔中丞眼前。

    按照礼节规定,唐朝的婚书本是议婚用的,但后来渐渐成为“婚事已定”后的程序。然而唐律也规定,婚姻前一旦男方送来婚书,而女方又答讫后,便等于婚姻正式具备法律效力,若女方反悔则要处杖刑,而男方反悔则好些,只需要没收聘礼即可。

    高岳寻找的媒妁,正是检校礼部郎中高郢。

    不久前,高郢也托驿站递铺给他送来了肯定的答复,里面赞赏道:逸崧你短短一年后,就同时得拔为二头,又平判入高等起家为集贤正字,若再能娶得崔氏五姓女,真的是要揽曲江春色为一身,愚兄我遥为媒妁,只以未能亲临为憾事,又有什么可推辞的!

    附带的,就是高郢为高岳挥就的婚书。

    揭开木函盖,崔宽取出展开高郢所写的婚书,清声朗读道:

    “郢顿首顿首,阙叙既久,倾瞩良深。孟春尚寒,伏惟体履如何馆舍清休,即此郢蒙恩——某三弟高岳,未有伉俪,伏承仆射第五小娘子云韶,令淑有闻,愿托高援,敢以礼请,郢限于官守,展叙未由,伏增翘咏,谨遣白不宣。

    谨伏

    大历十三年三月检校礼部郎中渤海郡高郢”

    读完后,崔宽满意地笑出来,接着望着高岳。

    高岳即刻恭敬地拱手,静候回音。

    屏风后,崔云韶摇着扇子静静听着,云和也旁在给阿姊扇着扇子,二姊妹心情还真的有点紧张。

    “有高郎中为媒妁真的是太好了!”崔宽将婚书郑重摆回去,抚掌十分开心,“阿霓的父亲出镇西川多年,非有要事不得归京,郎君随后纳采,只要让函使送至寒舍,再由我来送于西川处。”

    高岳十分高兴,急忙长拜,崔中丞这意思即验证云韶先前所言——西川节度使崔宁,是真的答应了这门婚事了!

    这时云韶在屏风后,停止了扇扇子的动作,也是喜上眉梢。

    她不在乎逾笄,她只在乎自己能和钟情的人在一起,而这人更是进士及第,现在又为集贤正字,并且在此期间她也参与进去,贡献份绵薄之力(云韶是很谦虚的),她以前朝思暮想的愿景终于实现,怎会不高兴呢

    过不了多久,她就能堂而皇之地喊高岳为“崧卿”,自此和他厮守一生。

    果然她叔父也取来笔墨,代替兄长回答了高岳的婚书:

    “宽顿首顿首!乖展已久,眷顾弥深,忽得书示,增慰延伫,孟春和煦伏惟,所履佳胜,馆舍伏宣,宽家兄宁有第五女云韶,四德无闻,未娴礼则,承贤未有婚媾,谨因媒人高大夫,敢不敬从宽属以公务,但增倾瞩,谨遣白不宣。

    谨伏

    大历十三年御史中丞博陵郡崔宽代尚书仆射博陵郡崔宁”

    “阿姊啊,你怎么哭了”这时,听着父亲边写边读的云和,回首却望见姊姊的泪水潺湲而下,不由得也几乎感动到哽



9.僦屋怀贞坊
    在此前,高岳已依依不舍地离开韬奋棚五架房,将棚事留给了诸位友人,他为了韬奋棚曾倾注过极大的心血,现在也得偿所愿:花开了,果落了,随即也要摽梅了,并且如今官职在身,也只能离去。

    可以后韬奋棚,将成为我继续默默关注培育的对象,我希望它能在长安的锦绣风尘当中,盛开出更多的花果。

    告别的宴会上,棚中上下饮尽了所有储藏的宜春酒,所有人都明白,之前的一年,之后的一年,只有今天夜晚可以尽情释放——李桀甚至躺在地板上,拉着高岳的衣袖,像个孩子般大哭不停,说舍不得前棚头......

    高岳选择的新住所,是朱雀大街以西,从属长安县的怀贞坊。

    长安共有东西两个赤县,即东面的万年和西面的长安,因长安县地势卑下低洼,慢慢达官贵人开始集中去地势较高的万年县聚居,不过这也让长安县诸坊的租金,要比万年便宜得多。

    怀贞坊,得名于武则天的母亲太贞夫人名讳。总章元年(668年),唐政府一度自长安县里析出个乾封县,县廨就位于怀贞坊东北角,结果没过多久就废县,高岳所租赁的房屋,往东正好和这座早已废弃的县廨隔十字街相对,往西越过坊墙,便能看到流经整个长安城南北的清明渠。

    高岳租的这所房子,屋顶为茅草所葺,共有三间相连,左中右一字排开,外面围着篱笆,构成个简易院落,前有株桃树,后有数棵杨柳,还有个独立的井泉,夜晚凉风萧萧,树声婆娑,颇应和《贞子东瀛作祟录》里所描绘的场景。

    唉,在这个时代再没wifi了!带来的手机穿越来因跌落深坑摔坏,也被埋起来。以前在五架房因沉迷学习,没有心思娱乐,现在是想娱乐也没法子,高岳在此度过两个夜晚后,不由得觉得穷极无聊。

    而云韶暂时也不会来,越是出嫁前,她越要矜持,免得有风言风语传出。

    寂寞里,倒是郑絪和独孤良器来拜访过高岳一次,时间正是高岳正式去集贤院视事前夜。

    独孤良器的行踪颇有些神秘,传说他出身贵胄,可又从来不说自己的门第,平日里也是踏踏实实,丝毫不张扬,他来此是向高岳告辞的,进士及第算是毕他之前最大的心愿,“能以鸿词登科,便是我此后最大的愿望。”

    至于郑絪,当然也是要挂靠在长安的某所寺庙里,同样准备孟冬开始的博学鸿词科,所以也来向高岳辞行,他边饮着酒,便借着酒劲,带着强烈的不服气,对高岳说,“高三你靠的是国子监和平判入等,得了集贤正字,我则要走更难的鸿词科,将来要入麟台芸阁(都是秘书省别称)为校书郎,定要压过你!”

    还没等哭笑不得的高岳回应,郑絪明显喝高了,便红着双眼,摇动手指,说话也开始絮絮叨叨,谈起高岳的婚事,“没想到啊没想到,高三你真的是......我们当士子的,学问不立,功业不成,为什么要着急摽梅本末倒置,是不是区区平判入等,就得意忘形想要攀托捷径......崔中丞先前来问我心思,不就被我推脱了!”

    听到这话高岳苦笑两声,不但是为崔宽苦笑的,也是为郑絪苦笑的,哪个朝代都有他这样的注孤生。

    郑絪说的是在曲江会后的事,连刘德室也被几户官宦问话,是否有婚配。

    刘德室平日里虽然迂腐胆小,但为人却是有良心的,他直接告诉问话的人,家乡里早就有个妻子。

    &nb



10.视事集贤院
    乍听这话,高岳还不清楚刘晏口中的“讨鱼鲁”是什么意思,还没等他开口发问,刘晏身旁的司封郎中令狐峘接着打趣道,“还可画青蝇。”

    说到这,刘晏身边一行都笑起来。

    这“讨鱼鲁”、“画青蝇”想必是这群官员对集贤正字工作的调侃,他们调侃归他们的,我可不能调侃,毕竟这群人早已绯衣朱袯,而自己却刚刚释褐起家而已。

    “鱼鲁须好好讨,青蝇亦得用心画。”高岳便回答说——他明白,哪怕是刘晏,包括被贬去道州当司马的杨炎,无不是从校正起家的,他们的调侃是善意的,不可当真。

    结果刘晏、令狐峘继续笑起来,光宅坊闲车坊的许多官员都好奇在旁观望,不清楚堂堂吏尚和司封郎中,和一位青衫正字为何谈笑如此开心。

    “嗯,云君托我传话给你,于集贤院闲散时,可专心攻读开元礼、黄庭经、前代实录这三项,切莫虚度。”刘晏这会儿收敛笑容,语重心长地“替”高岳座主潘炎递话道。

    高岳毕恭毕敬,表示已记下刘晏的话语。

    不久,萧昕、潘炎、窦参乃至常衮等常参官都陆续到来,他们皆是来参与朝会的,对这位立在坊墙下的小小正字表情都各不相同......大明宫宫门大开,在诸多御史和宦寺监察下,高岳排在人群班次之末,将通籍挂在宫墙之上,接着顺着下马桥,走入光范门、昭庆门,终于来到大明宫集贤院。

    朝会和他压根没关系。

    集贤院与光顺门大街间,有座木桥相连,清渠环绕,高岳走过木桥,和门吏汇报了自己身份,便走入进去。

    率先出现在眼帘的,是横着的轩廊,其右为“知院学士厅”,也即是“中厅中院”,里面办公的便是集贤院的“大佬”们,其左直到南墙间的空地上,则种植百余株果树,于春季竞相开放,姹紫嫣红,馨香宜人,高岳整顿衣衫,与其他数位正字丁泽、卢士阅、王纡等同时右转,登厅拜谒知院学士。

    不过其实常驻的学士只有两位,一位七八十岁了,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徐浩,另外位是判知院事陈京,大概五十岁不到的年龄。

    徐浩虽然年龄大,但精神却非常矍铄,当高岳等进来拜谒时,还在书案上展开麻纸写大笔,而陈京虽是整个集贤院的具体负责人,在徐浩面前依旧自居为小字辈,在旁恭敬侍坐。

    “哦,哦,都到了啊。各位远道而来辛苦,释褐之后,免不得要在此省舍里屈就一二年,再缓登公卿之府了。”徐浩见到他们,很热情地放下笔来,问候道。

    高岳等人急忙行礼,齐声说:“我等职小官卑,屈主司看管。”

    徐浩接着转下身,笑着望望陈京,示意这位带着诸新正字熟悉下工作环境。

    于是接下来,陈京便恬淡地引着一帮正字,绕着集贤院走了圈,并交代了相关事宜:

    原来,集贤院为盛唐玄宗皇帝所设,本名为丽正书院,最初汇聚在此的都是政学两界大牛级别的人物,如张九龄、张说、陆坚、康子元、韦述等,都一起兼任过丽正书院的学士,一时间号称“学士皆在丽正”。后玄宗皇帝封禅,宴请诸学士于集贤殿,后便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

    具体来说,玄宗皇帝为何要设集贤院除去要以文辞修饰太平外,还因原本藏书的秘书省位于皇城,距离东宫和大明宫过远,阅书不便,便于大明宫内立集贤院,替秘书省分担藏书阅览的职务,后来也成为个常设机关。

    “唔,此乃四部书阁和纸笔杂库所在,十间六架。



11.孝悌力田科
    这时他看到其他的数位正字,都在各自书案前,有的闲望窗外,有的则昏昏欲睡,看起来也都是无所事事的样子——高岳而后起身,穿过走廊,来到西院正堂,“请问,有什么图书需要校正吗”

    几名恰好在他眼前经过的书手都停下脚步,用吃惊的眼神看着自己,高岳笑笑,又指着自己的脸颊,重复了遍方才的疑问。

    终于有位书手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其他人也都低头笑起来,接着率先笑起来的书手见高岳认真得可爱,就对他说,“高正字,你来集贤院前有无长者和你说过,讨鱼鲁、画青蝇的话来着”

    “有的有的。”

    “那先让高正字讨鱼鲁好了。”说完那书手指着四库书阁靠南的位置,说请高正字去那边的“经库”,取新括来的《黄庭经》孤本,再取《黄庭经》的副本来,两相校刊,如有字不相同,就在副本上订正过来。

    《黄庭经》那刘晏先前就对我说过,要多读此书,还有《开元礼》及《玄宗实录》、《肃宗实录》来着,于是高岳欣然接受。

    从密密麻麻的书架里找到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可高岳很快适应,并且找到了规律,经库的孤本都用白牙木为轴,而副本则以紫木为轴,都夹有书签。

    接下来高岳就将黄庭经的孤本和副本各自展开在书案上,边阅读边校对。

    这时他才明白什么叫“讨鱼鲁”,将鱼写成鲁,就是代指文字上的讹误,也即是通常所说的“错别字”,而正字正字,就是要校正这些“鱼鲁”。

    黄庭经是部道家的经贴,托名老子所作,实际作者又是个女冠,即晋朝的女道姑魏华存,里面都是些吐纳、养生的说道,高岳读着读着就索然无味了,这可比薛炼师送他的《花营锦阵万方图》寡淡多了!

    可这集贤院所藏的黄庭经孤本有点却让他眼前一亮:它是虞世南亲笔所写,书法自然精妙绝伦。
1...3233343536...2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