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官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幸运的苏拉
“好!”窦参胡须抖动,手指指住高岳和陆贽,“现在可去察院关白朱院长。”说完,便提笔来,在弹状上画押。
察院本厅内,朱敖面无表情地将陆贽所写的弹状细细浏览一遍,确凿无疑后,也提笔画押,接着用手将其卷起交还陆贽,再看看二位年轻的里行,朗声道“我已知晓,现在就可将弹状送到大明宫中丞院里,由崔中丞画押,明日你俩于朝会时仗弹!”
仗弹
高岳和陆贽还是微微惊愕下。
所谓的仗弹,便是在皇帝坐朝时,当着全体朝班的面,宣读弹状,可仗弹的对象通常为五品上的京官,并且一般是台院侍御史去做的:他们都是六品官,论资历和威势都要比我和陆贽两位九品里行强多了(高岳和陆贽都是员外官,故而品秩还在九品内)。
看到他面露难色,朱敖笑笑,“怎么,害怕了认为察院八品官不好仗弹衣衫朱紫的内侍,如此的话二位还入察院作甚,不如求个畿县冷曹县尉,去游山玩水更好。”
“院长不必激将,我和高侍御仗弹便是。”陆贽虽话音绵软,但关键时刻还是够强硬。
御史台对面就是秘书省的衙署,御史**开北门,而秘书省则和其他皇城官署一样开的是南门,这就让两座衙署恰好隔着道街门对门。
中午时分过后,校书郎郑絪细心地将书笥、食盒都器物给收拾好,起身准备出署归家——现在校书郎俸禄微博,每月六贯钱,所以他还在安邑坊元法寺里寄宿,并认真准备来年的制科考试。
待到他走到门厅时,却发觉窦申和另外位校书郎黎逢都面带笑容,拱手站立着,好像在等候自己:窦申认为郑絪是荥阳郑氏的后裔,又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所以在秘书省内对他礼敬有加,希望将来在仕途上互相援引。
而黎逢虽然是大历十二年的状头,却是个没主见的,事事都跟在窦喜鹊的屁股后面。
待到郑絪走近,窦申便准备开口,邀请他去曲江那边的亭子欢宴聚会。
“阿......”后面那个“兄”还没钻出来,郑絪便淡淡地对他拱下手,就一袭青衫昂然离去。
扔下还半开着嘴巴的窦申和黎逢呆在原地,好生无趣。
结果郑絪刚走出秘书省,就见到对面高岳和陆贽并肩走出宪台北门,没看到自己,又脚步匆匆地向皇城东走去,边走还边低声交谈着,好像很熟悉的模样。
“这高三,和嘉兴陆敬舆去了虢州一趟,就变得这么熟稔!”看着高岳急速离去的背影,郑絪大为不屑。
大明宫中丞院内,崔宽也在弹状上画押,接着
7.宣政正衙会
云韶听说丈夫居然要弹劾人,还是三位,不由得又是激动也有些担心,当整顿夫君腰带时,就傻乎乎地从后面搂住高岳。
高岳转身,捏捏妻子娇软肉肉的脸蛋,温言道“放心,有叔岳父替我把关。”
云韶走下堂,接过根火把,照着高岳的道路,直送到庭院为止,接着便又重回自己的房间,重新眠觉去。
而旁边拐角厢房里,隔着窗牖,榻上的云和被火光和嘈杂声闹得睡不着,便半起身子,披散秀发,悄然目送父亲和姊夫出去。
此时正是酷暑季节,街道上虽有清晨凉风,但依旧流动着闷热的空气,高岳骑着马,被崔府的仆人牵着,跟在崔宽的马后,二位前后相继,向着东内大明宫而去。
五更时分,天已大亮,大明宫南墙两侧的建福门及望仙门外,常参的文武,是官头攒动,人如沸水,大伙儿都在等待城门大开,是为“待漏”。
高级官员们则在光宅坊太仆寺的闲车坊里等待,诸位都看到,刚刚排挤了崔佑甫的门下侍郎常衮言笑风生,显得格外得意。
其实常衮心中的算盘打得很响:
先前他引荐颜真卿入朝,先让颜当刑部尚书,俄而又让他当吏部尚书,将刘晏送到尚书仆射的位子上闲居,夺了他知三铨的权力;现在又将对自己相位造成威胁的李泌和崔佑甫排挤出去,如此大权在握了。
如今新皇帝对自己也言听计从,他说服丧二十七日那就二十七日,他说叫崔佑甫滚蛋崔就立刻滚蛋。
如此种种,真的会不由自主笑出来呢!
鼓声隆隆,大明宫建福、望仙二门转开,数名监察御史走出,高声唤道“百官就班!”接着监门校尉于戟人仪卫的簇拥下,手持门籍,挨个点名。
“监察御史里行,高岳。”
“在。”高岳在文官班次之末尾,应答说。
而后文武百官顺着弯弯曲曲不断升高的龙尾坡道,行至到含元殿前的通乾、象元二门前立定,文官班次在前,武官班次在后。
于是高岳回头,恰好就能瞧见武官班次的首位,汾阳王郭子仪。
唐朝规定,文官里的常参官每月只要是单日,就要参加朝会;但武官不同,五品上的武官每月五、十一、二十一、二十五共四天参与朝会,三品上的武官还要加三天,即九、十九和二十九日,一个月要朝会七天。
今日是闰五月十九日,武官序列里全是三品官......郭子仪依旧首位,身后站着的是刚刚被逐入朝的李忠臣......须髯皆白的郭子仪,看到高岳,还有些调皮地对他眨眨眼。
那边分立在大殿两边钟楼和鼓楼下的殿中侍御史,正在不断往这里望着,高岳害怕老是回头,会先召来殿院弹劾,便不再望郭子仪,而是端正笔直地站好,闭上双眼,在心中不断演练着操作程序。
随后升殿开始,文官自东宣政门,武官自西宣政门,各自进入,沿着长长
的阁道,入正衙“宣政殿”。
最后宣政大殿上,宰相、中书门下两省官员立在香案前,其他文官在殿廷之东,武官在殿廷之西,各自按品秩等次分班站好,每班都以尚书省官员为首。而左右螭头柱下,各有名秉笔的史官负责朝会记录。
郭子仪因是中书令,故而也和常衮、刘晏等一起在香案前。
&n
8.冢宰须待罪
常衮的观点还是那套,如今我唐的劲敌是西蕃,而不是回纥:
西蕃而今已尽有河湟、陇西,并且国内立法度、厉甲兵,武骑千万,骁勇善战者更是不计其数,对我唐领土有极大野心,是心腹之患;而回纥昔日协助我唐平叛有功,虽然骄纵些贪婪些,但也算是友盟关系,去年回纥东市事件,大行皇帝之所以释而不问,就因在京回纥蕃长突董(其实叫董突,名字倒过来避嫌),乃牟羽可汗大相顿莫贺达干的叔父,不愿因小憾损害两国关系云云。
殿廷的末位处,高岳坐在席位上,静静听着常衮的堂皇之词:要是过去,高岳也就信了常衮,因他自己现在也认为,当务之急是西拒西蕃,收复陇山、河湟;可常衮啊常衮,你嘴上说得好听,可为什么又要不许泾原行营增加兵额,又为何要废我在泾州的营田大业足见这帮官僚,为了所谓“销兵”的表面政绩,什么事都能昧着良心去做,只有立场,并无是非。
接着高岳又看着同样立在香案前的郭子仪,对方好像听得睡着,头往下一点一点的。
最终常衮长篇大论结束,李适没有反驳,只是说“冢宰之言,甚有道理。”
颜真卿一奏通过,一奏不过,悻悻看了常衮眼,返归班次重新就坐。
常衮则带着丝得意的微笑。
而后是司封郎中令狐峘奏事,他提及皇帝先前曾下制文,在营建代宗陵寝时务必要“优厚”,哪怕竭尽库藏——令狐峘称,“臣读遗诏,大行皇帝言一切从俭,如果制度优厚,岂不是负了大行皇帝顾命之意”
“冢宰意见如何”李适还是问这句话。
“令狐郎中所言甚是。”常衮答复说。
李适便说:“令狐郎中此言,不但中朕弊病,也成朕之美,岂有不纳的道理。”
接下来,居然是尚书仆射刘晏有事要奏。
李适对刘晏也是非常尊重,便说直言无妨。
刘晏提的事,竟然就是泾州营田的事,他称去年泾州于百泉处开八百顷良田,不但支给本军数万石粮食,还替国家节省十万贯钱财,这是件美事。泾原行营本来还打算于今年在良原、白石原各开千顷田地,奈何中书门下和司农寺却将此事搁寝,“营田旋兴旋废,窃认为绝非上策,此后军情稍缓时,可于西北设营田使,各处立巡院监督,兴水利,通道路,增边军兵额,积粟讲武,以图反攻。”
“冢宰的意思”李适继续问道。
常衮没想到刘晏会忽然提这么出,脸顿时有些红,他本来拒绝泾原要求增加营田兵额也就出于那么一顺手,哪想刘晏却搞了个突击策略。
可又不能说刘晏不对,不然岂不是自打耳光
“刘仆射所言甚是,只是最近国事艰难,百废待兴,营田之事必须从长计议,不可唐突。”
御座上李适点点头,说冢宰这番议论可算持重。
然后李适就询问可有其他的事,如果没有,即可结束此次正衙奏事。
这会,高岳和陆贽对视下,互相点点头,接着高岳率先站起,陆贽随后,二人离开席位,穿过长长的各品文武班次,走到殿廷中央处,捧起手中的木简笏板,清朗齐声说道:
“监察御史里行——臣高岳,臣陆贽,有
弹章!”
“可有中丞、院长画押”常衮急忙询问道。
“有。”
“有台院知弹侍御史画押否”
“亦有。”
李适点点头,问弹谁
“对仗弹劾内庄宅使王维荣,贪墨钱财,虚报虚领!”
此言一出,殿廷哗然,众人这才见到这二位小小的里行,青衫居然外
9.作法终自毙
“陛下,高岳区区御史台监察里行,越局弹劾,请陛下治其罪过。”常衮气得双肩耸起,下巴抬高,浑身抖动不停,连说话语气都开始起伏不定,而后还没等李适回答,他挥动笏板,指着班次里御史台的二位中丞及所有台院侍御史,“如果要弹,也应该是台院的侍御史才有资格,你个小小的小小的里行。”
可高岳却转过来,和他四目对视。
这个眼神,不由得让常衮想起,之前高岳覆试过关后取得状头,于宰相前过堂时看着自己的那个眼神!
常衮心中猛地虚了一大截,高岳进了半步,他就退了半步。
“监察御史里行,与正员御史不过俸料有差,职责却无分毫之差,某既然可以仗弹中官王维荣、邵光超,便也可以同样仗弹常门郎!”
这时李适于御座上欠欠身,便问窦参、崔宽二位御史中丞,“高岳之言,确有其事乎”
听到皇帝的询问,窦参稍稍起身,离席答道:“监察御史高岳之言,并无丝毫差错,御史台之职能,是为陛下耳目,执风宪、备谏言,我台三院御史,无论正员里行,无不可为之事,也无不可弹之官。”
“陛下......”常衮还待辩解。
“常门郎请出列!”高岳重复了这句话。
常衮将请求的眼神率先伸向香案边立着中书令郭子仪。
他清楚,郭子仪是肯定站在自己这边的,他在刚刚当门下侍郎时,散官阶仅仅是五品朝散大夫,结果郭子仪刚一入朝就启奏代宗皇帝,称宰相的散官品阶与职务不配,皇帝便立即授常衮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可郭子仪白白的长眉垂下,眼睛似开似合,好像对现在殿廷上的冲突充耳不闻,对他的眼神更是没有反应。
“请常门郎出列!”高岳再度强逼。
常衮实在不清楚,高岳到底要弹劾他什么,擅权专断,莫非他要为刚刚被贬为河南少尹的崔佑甫出头可那是皇帝亲自下达的制令啊!
此刻常衮又将目光移到了李适身上。
可李适也盯着自己,不发一语。
恐怖的沉默。
皇帝既然不开腔,谁都不知道他是什么风向。
“请常门郎出列!”高岳第四次要求道。
御座上的李适望着常衮,依旧不说话。
这意思很明显,“请宰相按高监察的意思去做。”
常衮脸色苍白,嘴角肌肉牵动数下,而后有气无力地放下笏板,转身出了宰相班次,越过香案,一步一顿慢慢地走出宣政殿,又过含元殿阁门夹阶,直走到东朝堂处,立在那里。
闰五月的阳光酷烈,把他的影子拖得很长。
这条路,他在来的时候走得是很快的,可此刻却走得如此缓慢迟钝。
“高监察,你说常门郎有擅权专断之罪,可有证据”这时,皇帝李适当然要开始询问高岳了。
“有,擅贬原中书舍人崔佑甫。”
李适刚刚想说这个制令是朕亲自下达时,他便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咦,陛下,崔舍人为何遭贬
”
殿廷上的文武齐齐瞩目,说出这句疑问的不是别人,正是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
郭子仪忽然又清醒,向着皇帝发出了刚才的疑问,接着又补充了句,“崔舍人不合被贬。”
“大臣先前说崔佑甫可贬,如今又说不合贬,为何”皇帝李适说惊讶地说到,更是让满殿廷又是片哗然之声。
结果郭子仪满脸疑惑,摊开袖子,“陛下,臣绝未说过崔舍人可贬。”
&nb
10.腥风蓝田驿
而高岳此刻心中也明白了:崔佑甫是蝉,常衮是螳螂,郭子仪是黄雀。
而这御座上的李适,又在最后手持弹弓瞄准了黄雀,他才是这条食物链的最上位者。
至于自己,只不过是那弹弓里射出去的一颗小弹丸。
之前在他心中的一些疑惑,至此也真相大白:
新登基的皇帝可能早就和虢州刺史卢杞达成默契,以鸿胪水官庄贪墨案为切入口,彻底打垮韩王的系统核心,十王宅使霍忠翼、十王宅判司王公素、内庄宅使王维荣、韩王傅吴仲孺、还有兵部侍郎(前京兆尹)黎幹;
而郭子仪则畏惧女婿吴仲孺会牵连到亲仁坊的汾阳郡王府上下,很机敏地利用潜伏在南衙北司里的耳目,导演出欲擒故纵的好戏,这位老人家精明的很,估计已探知皇帝对宰相常衮心怀不满,想要追回崔佑甫,便暗中和升平坊崔氏迅速握手言和,并希望崔氏女婿高岳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仗弹常衮,自己关键时刻用“奏疏代署”做文章,对自己施以援手,这样便能取悦皇帝和崔佑甫,从而保全吴仲孺,毕竟吴是汾阳王的亲女婿。
猜你喜欢